桃花坞 Rotating Header Image

Blair: The Inside Story part 2

Blair: The Inside Story part 2

纪录片的第二部份,记录布莱尔如何从宣称“在我们这一代,也许可以实现不用再把我们的士兵送上战场的理想了。” 到一个发起战争最多的英国首相的过程。制作人 Michael Cockerel 的出色之处,在于发掘布莱尔的动机,又能做到平衡中肯。当然除了布莱尔,没有人知道他的真实心路历程,但这是我看到的最有信服力的解释了。

上一集中说,布莱尔是一个 destination politician。Cockerel 认为布莱尔作为一个虔诚的教徒,给予他一种强烈的使命感,一种明确的对与错的观念,一种坚定的“do the right thing”--做应该做的决定,让历史去评判--的近乎宗教狂热的执着。他的那番“这一代不用打仗”的话似乎显得幼稚,但他发言时,当时的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坐在身边,作为俄罗斯首脑第一次参加北约的峰会。你可以理解他当时对未来的富有理想主义的想像。但是他的第一次战争,在美国不愿意介入的情况下,率领北约地面部队进入科索沃,让他相信了跨国界军事干预的正确性。从反面来看,借用Claire Short的话,是布莱尔尝到了“当英雄”的甜头。第二场战争,干涉塞拉里昂,不仅加强了他的干涉主义的信念,更肯定了他对英国军队的信心。我记得布莱尔在9/11后的第一次长篇公众演讲中,就大谈“基于人道理由的干涉”的必要性。所以当美国决定入侵伊拉克时,布莱尔给予的,不仅是经过政治计算的选择,而是出于道义立场的认同。正因为如此,许多人认为他因此失去了与布什政府打交道的筹码,不仅没有给英国带来好处,而且失去了牵制美国伊拉克政策的能力。

需要指出,这两场战争,以及以后的入侵阿富汗,都是广受支持的,让布莱尔栽跟斗的,是入侵伊拉克。布莱尔2002年9月24日的议会演讲,我是在办公室的收音机里听的直播。布莱尔的演讲是充满激情、富有说服力的--你会觉得他的话是出自内心的,这永远是他的强项。但为了伊战,他不得不依靠保守党的支持通过议会投票、失去英国公众的信任、与法国德国裂痕加大、因找不到WMD而失去入侵合理性、因虐俘事件而失去道义制高点、最后还可能伊拉克陷入内战或者分裂而宣告全面失败。一句话,布莱尔因为伊战而花光了所有的政治资本,但得到的回报是无尽的麻烦和不确定的未来。Cockerel 在02/03年对布莱尔的两次独家采访中,我们可以看到在这种四面楚歌的困境中,能够支持他往前走的,仍然是“do the right thing”的信念。

Cockerel 的纪录片有所涉及但没有明确指出的是布莱尔的全球观。在布莱尔的理想世界中,美国是领袖但不是独裁。他的观点既不同于美国新保守派的美国独大,美国利益一切优先的观念,又不同于希拉克倡导的“多极世界”(希拉克一直幻想法国仍然是一极)的观念。他的观点的最大问题,在于要求美国能够自觉地意识到作为超级大国的责任,既要使用自己的影响力把世界变得更好,又必须在道义上为全世界做出正确的榜样。当美国拒绝这么做,拒绝接受英国或其它国家的建议时,基本上没人能把美国怎么样。

纪录片中的一个细节,当布莱尔准备向英国公众宣布战事开始时,他征求Alistair Campbell的意见。Campbell 开玩笑说“不如你以‘My fellow American…’开头吧。”布莱尔的问题在于,当他和美国靠得太近的时候,他处于维护英国的利益还是美国的利益的两难境地。然而,靠拢美国,一直是英国的传统选择;英国的另一个选择是疏远美国,靠拢欧洲。英国如果想在世界舞台上占重要一席,必须做出这个选择,布莱尔在这个问题上是清醒的。许多亲欧洲的英国人希望布莱尔带领英国走向欧洲,但他能说服英国人靠拢欧洲吗?我希望纪录片的第三集能涉及这个问题。

One Comment

  1. […] Blair: The Inside Story Part 2 […]

回复 桃花坞 » Blair: The Inside Story 取消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Real Time Web Analy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