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坞 Rotating Header Image

12月, 2007:

我的2007十大电影

2007年是看片比较多的一年。我基本保持了每周看一部电影的速度,本来有对每部电影都写一点感想的打算,但实在不容易坚持,有些影片,即使非常喜欢,也没来得及在这里谈一下。以下是我的2007年十大电影,范围是我在2007年在电影院中看过的电影,不一定是今年的出品,但不包括经典回顾(比如 Cinema China 07成濑巳喜男回顾展)中看到的旧片。排名不分先后。

1. Tell No One (2006)/Ne le dis à personne (2006) 法国
法国犯罪悬疑片。

2. The Lives of Others (2007) 德国
应该拿奥斯卡最佳电影奖的电影,唯一障碍是不说英语。

3. La Vie En Rose (2007)/La Môme (2007) 法国
Edith Piaf 传记。

4. Days of Glory (2006)/Indigènes (2006) 法国
传统战争片的拍法,赋予新的意义。

5. Yella (2007) 德国
自成一体的回旋结构,简单影像的丰富含义。

6. Once (2006) 爱尔兰
证明如果有适当途径表达真挚感情,低成本有时会成为一种优势。

7. Atonement (2007) 英国
既有大片的气势和制作水平,又能挑战观众的智慧和判断。

8. The Queen (2006) 英国
严谨的剧本 ,出色的演出。

9. The Child (2005)/L’enfant (2005) 比利时
Dardenne 兄弟的又一部出色作品。

10. El Aura (2005) 阿根廷
神奇的阿根廷犯罪悬疑片。

布莱尔成为天主教徒的背后

布莱尔昨天终于从一个圣公会基督教徒变成为罗马天主教徒。布莱尔想加入天主教,不是什么秘密,布莱尔一家,从夫人到四个孩子都是天主教徒,他过去经常和全家一起去天主教堂参加弥撒。上个月一份英国的罗马天主教刊物 Tablet 就已经刊出消息说布莱尔即将被接纳成为天主教徒。值得研究的是为什么布莱尔从不愿意他的宗教信仰成为一个话题。

在担任英国首相期间,布莱尔从来不公开谈论自己的宗教信仰。他的新闻秘书坎贝尔 (Alistair Campbell)有一句名言“我们不谈上帝”(We don’t do God)。虽然公众都知道他是圣公会教徒,却无从了解他对宗教的信仰程度如何。美国总统布什曾在新闻发布会上露出一句,说他和布莱尔“我们曾在一起祈祷”,而布莱尔对类似问题总是避而不答。直到他执政后期,他对宗教信仰的虔诚程度才逐渐为人所知,他在伊拉克战争后接受著名脱口秀主持帕金森采访时,说了一句他的所作所为将“接受上帝的裁决”,一时成为话题。在最近播出的纪录片《布莱尔年代》(The Blair Years)中,坎贝尔说布莱尔的宗教信仰十分强烈,总是随身携带圣经,每次出访,他的助手们的工作之一就是为布莱尔寻找合适的地方做礼拜。这种强烈的宗教信仰,现在回头来看,既是他拥有坚定政治理念的基础,也是布莱尔任职后期“只要是对的就去做,不管是否受欢迎”这样的信条的出发点。

(更多…)

三部法国喜剧片

OSS 117: Le Caire nid d’espions (2006)/OSS117: Cairo, Nest of Spies (2006)
导演:Michel Hazanavicius
主演:Jean Dujardin

Mon meilleur ami (2006)/My Best Friend (2006)

导演:Patrice Leconte
主演:Daniel Auteuil, Dany Boon

Prête-moi ta main (2006)/I Do (2006)
导演:Eric Lartigau
主演:Alain Chabat, Charlotte Gainsbourg

OSS 117: Le Caire nid d’espions (2006)

今年看了三部法国喜剧片。去看 OSS 117 时,原以为是去看一部“法国的007”电影,结果是“法国的 Austin Powers”。OSS 117 是一个法国喜剧系列,主角是一个鲁莽无知却又总能蒙混过关的间谍。这部电影继承了法国喜闹片的传统,与 Austin Powers 系列的差别是,有更多“政治不正确”的敏感政治笑料,比如 OSS 117 在开罗因为嫌吵把窗外清真寺呼唤祈祷的人暴打一顿,这种笑话恐怕难以在英语喜剧片中看到。当然免不了的当然还是性、性别、性取向的玩笑。我觉得比 Austin Powers 玩得更开放。

(更多…)

Youth Without Youth (2007)

Youth Without Youth (2007)
导演:Francis Ford Coppola
主要:Tim Roth, Alexandra Maria Lara

Youth Without Youth (2007)

有着许多“私人”的东西的电影,有时就会只有自己才看得懂;因为是“私人”的东西,有时未免不愿意进行割舍,让其他人也能领会;是“私人”而无需听取别人的意见的时候,就容易出现陷入自己的世界不愿意自拔的状况。我们对着大师作品总是不由自主地屏息细察,于是缺点格外突出,而作为大师,连“制作实验作品”的借口都没有。所以对于科普拉的 Youth Without Youth,一部大师在艺术高峰期之后多年的作品,作为观者,我不免有无从说起的感觉。

男主角是七十多岁的语言学教授(Tim Roth),生平志愿是解读世界上所有语言的缘起,担心在自己有生之年无法完成心愿。一次意外被闪电击中之后,发现身体奇迹般地回到四十岁,忽然有时间完成他的工作了。二战前夕,教授在逃离纳粹追捕之后在瑞士继续他的研究,开始用自创的语言预见人类的未来--认为其信息之重要,只有交给能解读的后人才放心。然而他仍然不能找到人类语言的根源。直到二战之后,他遇到一个与他年轻时的情人长得一模一样,被几百年的印度女神附身的女孩(Alexandra Maria Lara),可以帮助他找到越来越早、已经失传的语言--代价是女孩青春的飞速消逝。

Youth Without Youth (2007)一个老人担心无法完成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计划,意外的年轻带来的负疚感,亲人为自己的事业成功付出的代价,上帝给予的第二次机会,这些多多少少让我们怀疑是出于导演内心深处的某些恐惧和愿望。主题与自我纠缠过深,以至于观者不知如何批评。过于自我,也使得片段过于零碎。最后的出品结果似乎是浪漫爱情、悬疑、人生哲理多多少少都有一点,似乎有太多道理要讲,却无法融会贯通--就好像片中的教授,认为自己的道理重要到要重新发明语言才能讲清楚。归结到“私人”这个出发点上,也许正是太私人的东西,反而失去了权衡轻重的能力。

总得来说,电影还是可以一看,但不要期待太高。

(更多…)

严肃报纸如何登美女大腿照

当然是把照片当作严肃新闻来登。

The Guardian

 

英国的5份严肃报纸(quality paper)中,《每日电讯报》(Daily Telegraph)一直有借任何机会,以新闻名义在头版刊登美女照片的名声,作为无伤大雅的调笑。这样的事情发生在《卫报》(Guardian)上,还是比较少见。

星期三的《卫报》头版通栏照片中,是一排六个美女的网格丝袜大腿。《卫报》的借口是,这张照片是目前“匿名献金”的主角 Abraham 在英格兰东北小镇 Hexham 为一家新开的发廊剪彩。站在中间的 Abraham,被六个美女包围着。

说起 Hexham 这个地方,还是比较特别。位于纽卡斯尔(Newcastle)和卡莱尔(Carlisle)之间,离纽卡斯尔半小时火车车程,它是英格兰东北地区稀有的中产阶级家庭聚集地,在工党根据地包围之中,它是唯一一个有保守党国会议员的地区。这个长期工党支持者跑到 Hexham 去剪彩,还真有点讽刺意义。

The Band’s Visit (2007)

Bikur Ha-Tizmoret (2007)/The Band’s Visit (2007)
地区:以色列/法国/美国
导演:Eran Kolirin
主演:Sasson Gabai (Tawfiq), Saleh Bakri (Haled), Ronit Elkabetz (Dina)

The Band’s Visit (2007)

The Band’s Visit 的故事十分简单,一支八个人的埃及警察乐队“亚利山大纪念乐队”应邀来到以色列某地参加当地阿拉伯文化中心开幕演出,阴差阳错之下,来到了一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没有任何特色的沙漠小镇。能问路的只有一家没有顾客的小饭馆,老板娘 Dina 的回答是:“这里没有阿拉伯文化中心,没有以色列文化中心,这里没有文化中心。”最后一趟巴士开走了,乐队指挥 Tawfiq 只能接受饭馆老板娘的建议,留宿一晚,当地还没有旅馆,乐队成员必须分散挤到几户人家里。

照当今的流行电影情节,这个故事大概有两个发展方向,一个是“在陌生地方受袭”的恐怖片路子,一个是“受陌生人启发领悟人生真谛”的公路片路子。在这部电影中,一夜过去,什么也没发生,乐队成员完整的离开,也没有发生影响人生道路的事件。只是在这一夜,几个成员有机会问一些自己通常会回避的问题,或者从陌生人身上看一看自己的人生。演乐队指挥 Tawfiq 的 Sasson Gabai 获得了欧洲电影学院奖的最佳男主角,他在面对主动好奇的 Dina 时情绪上的种种变化,向我们展示了他性格的层次丰富。

(更多…)

“第四条时刻”-重点中学之争(2)

在我写重点中学之争(1)的时候,保守党党魁卡梅隆在党内的位置岌岌可危,当时的猜测是,保守党内部爆发的有关重点中学(grammar school)的争论有可能成为一个迫使卡梅隆公开表态,发布他的政策纲领的时刻--即所谓的“第四条时刻”(Clause Four Moment)。但是半年过去,卡梅隆不仅躲过了“第四条时刻”,而且还在民意调查中摇摇领先。与之相反的是工党首相布朗,在经历了一帆风顺的三个月之后,忽然从天堂掉入地狱,四处受袭,阵脚打乱,不仅面临自己的“第四条时刻”,而且还可能出现致命的政治生涯“引爆点”(tipping point)。

(更多…)

Emma Clarke 的“恶搞语录”

Emma Clarke 是一个配音演员,使用过伦敦地铁的人,一定听到过她的声音--那个每次到站提醒你“mind the gap”的标准女声。Emma Clarke是自由职业者,与伦敦地铁管理局签了多年合同,一直为地铁提供站内播音。

最近 Emma Clarke 被伦敦地铁管理局炒了鱿鱼,管理局的发言人故作幽默地说“很抱歉伦敦地铁管理局与 Emma Clarke 的合同签署将严重延误。”此事马上上了新闻,人们纷纷猜测,她被炒是因为她的“恶搞广播”(mock announcement)系列有关。原来她有自己的网站,作为自由职业者,为宣传自己的声音,她的网站上除了有部份她为伦敦地铁制作的标准播音外,还有好几条搞笑广播。

Emma Clarke 的“恶搞语录”中,有哲理名言式的,比如:
“乘客们请注意,微笑不是软弱,而是友好的表示”
Passengers are reminded that smile is actually a friendship signal, not a sign of weakness.

有英国人习惯的自我嘲讽:
“乘客们请注意,作为一个配音演员,我长得可能与你想像中的不同,很可能会让你们失望。”
Passengers are remined that like all voice artists, I probably look nothing like you imageine, and may turn out somewhat a disappointment.

(更多…)

艺术馆中陈列的就是艺术品?

Mark Wallinger’s Sleeper

2007年特纳奖(Turner Prize)的获奖者是 Mark Wallinger。今天不少报道说“一头熊”获得了特纳奖。这“一头熊”是指他在特纳奖展映期间展示的作品,一段长达2个半小时的录像,名位 Sleeper。在录像中作者穿着一套狗熊服装,在柏林国家艺术馆空无一人的大厅里走来走去。

但其实他的获奖作品不是这 Sleeper,而是另外一件完全不同的作品,叫做 State Britian,曾经在伦敦的泰德艺术馆(Tate Britain)展出。State Britain 是全面复制一位“全职示威者”Brian Haw 的示威工具。Brian Haw 从2001年开始,就在议会大厦对面的议会广场举行一个人的长期反战示威,几年下来,他的道具越来越多,大多是各种各样材料制作的横幅,用各种各样颜料各种各样字体写的抗议字句,还有各种照片、旗帜等等。Brian Haw 常年以议会广场为家,让议员们不胜其烦,终于在2006年通过法令禁止在议会大厦周围一英里范围内举行未经警方比准的示威活动,把 Brian Haw 赶出了议会广场。

Mark Wallinger's State Britain

Mark Wallinger 据说是花了一年时间,9万英镑,复制了 Brian Haw 的大部份示威道具,目的是复制原貌。今年在 State Britain 展出期间,颇受欢迎。现在又得了英国最著名的艺术奖,受到了多重肯定。然而问题是,如果 State Britain 是件复制品,而不是“受 Brian Haw 抗议活动启发”的艺术品,特纳奖为什么不发给原作者?Brian Haw 制作抗议横幅时,当然不是为了创作艺术作品,难道搬到艺术馆去,就成了艺术品了?Mark Wallinger 的制作过程是尽量“还真”,那么如果强调这一制作过程使之成为艺术品,未免牵强。

Mark Wallinger 曾不无自豪地声称其实展览场地泰德艺术馆也在议会大厦一英里内,照理也可能被官方取缔。不错 State Britain 的确可以让观众产生某种思考,但毕竟脱离不了政治抗议的原旨--这仍然是 Brian Haw 的主意。Mark Wallinger 照搬过来,并没有赋予新意,不能说是一件新的作品。

爱丁堡的圣诞新年活动开始了

这是《卫报》上周五的中央页“亲眼所见” (Eyewitness)栏目刊登的大幅照片--爱丁堡市中心俯瞰。圣诞新年即将到来,在爱丁堡市中心王子大街(Prince Street)边的公园里,树起的临时的摩天轮,周围还有溜冰场和其它游艺设施,以及德国市场。这些都是圣诞新年季节爱丁堡的传统活动了。照片应该摄于下午,可以看到远处的天边的金黄色。北纬56度的爱丁堡,冬天下午3点半太阳就下山了。照片右侧就是爱丁堡最热闹的王子大街了,左上角是爱丁堡城堡。

Eyewitness Edinburgh

 
Real Time Web Analy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