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坞 Rotating Header Image

3月, 2009:

再谈 The Red Riding

本篇涉及 The Red Riding 的结局,如果你还没有看完全部3集,又不想知道结果的,就不要继续往下看了。

2009-03-20redriding

Channel 4 的 The Red Riding Trilogy 无疑是近年来犯罪悬疑类电视电影的精品。有高质量的制作和强大的演员阵容。只是情节过于黑暗,让人看了3集,依然十分压抑。不过这些都是创作者的意图,影片的挥之不去的抑郁正是成功的原因之一。

但是虽然在第3集中,解释了许多发生在第1集,也就是1974年的事情,但是直到电影结束,真凶出现,依然有许多疑团没有解开。比如那“漂亮的地毯下”(under the beautiful carpet)到底在哪里?那个灵媒看到的“狼、鼠、天鹅”(Wolf, Rat, Swan)指的是谁?真的在暗示有灵异现象,还是有宗教隐喻?第3集中BJ 的来历?我们现在知道“约克郡中无好人”了,但是这个犯罪集团到底是怎么回事,还是有许多疑惑。

(更多…)

《经济学人》封面:中国眼中的世界

2009-03-20economistcover2

最近一期(3月21日出版)的《经济学人》(Economist)封面是由爱尔兰插图画家 Jon Berkeley 的一幅作品《中国眼中的世界》(How China sees the world)。画面视角是从北京的西长安街向东看,下方一半左右空间是长安街,左边故宫,右边天安门。画面上方一半是“中国眼中的世界”,高楼林立的香港,插着一面红旗的台湾,建着一座中式牌楼的澳大利亚,南沙群岛,日本,都挤在窄窄一条的太平洋上。象是一座岛屿的“美国”上站着自由女神像,高举着“请慷慨施与”(Please give generously)的牌子。美洲的一角是拉丁美洲,一台挖掘机正在挖矿。再往上走,隔着小河般的大西洋,是欧洲,上方写着 Prada 和 Hermes;还有非洲,除了三座金字塔外,就是两座炼油塔。

2009-03-20economistcover1

这幅画显然是受漫画家 Saul Steinberg 为《纽约客》(New Yorker)杂志画的封面启发。Saul Steinberg 的这幅名为“从第9大街看世界”(View of the world from 9th Avenue)的作品,刊登在1976年3月29日的《纽约客》封面上。

2009-03-20steinbergnewyorker550

这期《经济学人》中有几篇分析中国经济、汇源收购、农业、生态、香港与澳门的文章,杂志的社论副题是“中国眼中的世界--以及世界眼中的中国”。但是中国公众对于世界的兴趣和了解,我相信多于1970年代美国公众对世界的了解。中国人并不把自己当作世界的中心,不只把欧洲与奢侈品联系在一起,中国人对非洲的了解也远远超过石油。这幅封面更确切的标题,也许应该是“世界眼中的中国是如何看世界的”。

英国报业的转型阵痛

《南风窗》

俄罗斯亿万富翁亚历山大·列别捷夫(Alexander Lebedev)最近以1英镑价钱买下了亏损严重的伦敦报纸《伦敦晚报》(Evening Standard)75.1%股份,把自己儿子派到伦敦打理,同时换了新主编。本来英国报纸并不限制海外人士的拥有权,但是列别捷夫不是一般的俄罗斯富翁——他年轻时作为克格勃特工,曾被派往苏联驻英大使馆,负责从英国媒体搜集情报。据他自己说,那段时间他每天阅读英国报纸,增加了对英国的好感。苏联解体后,他成为1990年代冒出的那批亿万富翁之一。

尽管列别捷夫背景特殊,此次《伦敦晚报》易手,却并没有在英国传媒圈引起波澜。应该说列别捷夫的公关做得不错,他在俄罗斯报纸《新报》(Novaya Gazeta)拥有股份,该报一直有着独立和反建制的声誉,2006年被刺的安娜·波利特科夫斯卡娅(Anna Politkovskaya)就是该报的记者。《新报》主编在本次收购前接受英国媒体采访,大赞列别捷夫对编辑自主权的尊重,加上列别捷夫“亲英”的表白,消除了不少英国人的戒心。

英国媒体对本次收购的反应,更多的显示了转型期英国报业自身的困境:行业前景本来就不明朗,再加金融风暴和经济危机的冲击,更使得报业转型的缓冲期大为缩短。濒临破产的报纸被“开明”的俄罗斯亿万富翁收购,哪怕他曾是克格勃特工,也应该是不错的归宿。

(更多…)

G20 峰会:姿态多于行动

经济观察网

上周六在英国南部小镇霍舍姆(Horsham)举行的G20财政部长会议,是为4月2日开始的G20首脑峰会做准备。这次财长会议的结果证实,不应该对G20峰会能够在刺激经济和金融改革两方面有实质性进展报太大的期望,这次峰会依然将是姿态多于实际行动。

然而姿态并非不重要,特别是美国政府的姿态,因为目前世界各国都不怀疑美国政府刺激经济的决心,也都相信奥巴马班子对国际金融秩序做根本性改革的意愿,需要的是更多的一点时间。只要美国、欧洲和发展中国家政府做出表面上的团结姿态,就会增强人们对未来金融市场信心。

(更多…)

F1 新季

2009-03-17f1

2009年度的F1赛事将从下周末开始,第一站仍然是澳大利亚。BBC从ITV手中夺下了F1的电视转播权,最大的好处就是比赛中不再有广告中断时间了。Martin Brundle因为从ITV“转会”到了BBC,最近开始在BBC电视上镜,评论FIA的2010年度新规则。

2010年度的F1比赛规则有了不少变化,车队更关心的可能是每年3千万美元的预算封顶造成的影响。F1车队间一直贫富分化得厉害,FIA过去一直想缩小这个差距,试过1台发动机必须使用2站的,结果没有什么影响;试过一站只能用1套车胎的,发现副作用很大,放弃了。FIA这次的方案是允许那些愿意接受3千万封顶的车队更多设计和技术上的自由度。车队自然对此存疑,因为过去所有赛车毕竟还是依照同一套技术规则制造的,钱多技术好的可以造出更快的车;但是如果出现同场比赛的赛车技术标准不同,观众对赛车快慢的真斤实两更无从判断,可能更多地消弱了胜利的意义。

当然观众更关注的是对比赛结果的改革。Bernie Eccleston 去年说要放弃得分制,改成每场比赛发金银铜牌,据说还是受到北京奥运的感染。车队们则说,每场有机会获胜的车队其实很有限,大部份车队还是非常看重4-8名的得分,于是提出一个计分改良方案,把前8名的 10-8-6-5-4-3-2-1 计分制改为 12-9-7-5-4-3-2-1。FIA否决了这个改良方案,计分照旧,但是年度冠军将给予获得赛站冠军最多的车手。

积分制改革的目的,是改变目前比赛最后1/4赛程沉闷的状况。通常在完成最后一个进站加油后,比赛的前几名排名基本确定,特别是排名第2、3的,一般不愿意冒险超车,为了一个赛站冠军,多得2分而冒退出比赛、损耗发动机(可能下一站还要用)的风险。在大部份情况下,车手都选择安安稳稳完成比赛,保证得分。所以FIA的新规则,能够增加比赛的趣味性。

但是凭赛站冠军数决定年度冠军的做法,有可能降低年度冠军的悬念。如果某位车手一开始就得到几站冠军,很可能让其他车手失去夺冠机会;同时在积分上排名第3、4的车手,可能完全没有机会争夺年度冠军,过早造成年度冠军“双驾马车”对峙的状况。

其实我觉得FIA只要在原来的计分方法上稍加改革,给赛站冠军多加6分,成为16-8-6-5-4-3-2-1,一个冠军抵两个亚军,就可以结合按年度积分和冠军数的优点。

网络时代的白纸黑字

《解放日报》上的《“卧槽”是怎么回事》文中出现对“卧槽泥马”的解释,称出自《战国策》云云,反映出来的,是网络时代,作者编辑对用户编撰的百科全书,比如百度百科、Wikipedia 等的依赖,因为简便好用造成了习惯性的懒惰。对始作俑者来说,在“卧槽”上真假掺杂,掩人耳目,是一次成功的操作。

与百度百科等中文网站相比,Wikipedia 的信誉更好,用 Google查某个词条,Wikipedia 常常出现在第一页,许多时候是排在前三。从媒体到博客、从教授到学生,其实大家都在用 Wikipedia,许多媒体的都声称要求作者编辑不可只查 Wikipedia,而必须查证几个资料来源。但还是时不时爆出依赖 Wikipedia 闹出的笑话,最近德国和好几家报纸就中了计。

德国的新任财政部长有一个超长的名字,他一般被叫做 Karl-Theodor zu Guttenberg,这已经是个缩短版,全长有10个名字,叫做 Karl-Theodor Maria Nikolaus Johann Jakob Philipp Franz Joseph Sylvester Freiherr von und zu Guttenberg (最后的 Freiherr von und zu Guttenberg 似乎是 Guttenberg 子爵的意思)。在他2月就任时,有匿名者悄悄地修改了 Wikipedia 上的条目,在他的10个名字中加入一个不存在的 Wilhelm。结果好几家德国的报纸网站的电视台中计,《图片报》(Bild)还在头版大字刊出财政部长全名,然后问“难道我们以后得记住这个名字?”,作为标题――其中就有这个子虚乌有的 Wilhelm。

(更多…)

The Young Victoria (2009)

The Young Victoria

英国/美国 2009
导演:Jean-Marc Vallée
编剧:Julian Fellowes
主演:Emily Blunt, Rupert Friend, Miranda Richardson, Mark Strong, Paul Bettany

2009-03-14youngvictoria

The Young Victoria 电影结束时,演职员表升起。我忽然注意到电影监制排在头两位、第一屏的是 Sarah Ferguson 和 Martin Scorsese。Sarah Ferguson 是谁,一时没反应过来,Martin Scorsese 原来还是这部电影的监制?这部电影的轻飘平淡似乎与他的形象联系不起来,不过再想一下,他对古装剧其实也有兴趣,Age of Innocence 就是一处精雕细作的古装浪漫爱情片。不过 Sarah Ferguson 是谁?过后看报纸才想起,这个 Sarah 就是约克公爵夫人 (Duchess of York),查尔斯王子他弟弟 Andrew 的夫人。再看下去,她的大女儿 Princess Beatrice,也就是维多利亚女王的第四代重孙女,原来还在电影中客串一个配角,女王登基时的某个 lady-in-waiting。不过她的镜头估计只是一扫而过,我完全没有注意电影中有她。

既然 Sarah Ferguson 做了监制,不难想像这部电影中绝不会有什么可争议的情节。讲述的是维多利亚女王登基前后几年内的故事,剧中的维多利亚,是个坚强有主见、好学又有责任感的年轻女子;她与艾尔伯特王子之间也是相互爱慕加相互理解和支持。史实上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之间的关系,似乎都是如此描述,这部电影显然只是想加深这种印象,绝无颠覆或者给角色注入更多复杂的感情的企图。能看得出来,本片的编剧 Julian Fellowes 对如此的一帆风顺缺乏信心,不得不人为地戏剧化,加入了“挺身救美”情节,制造高潮。

(更多…)

The Red Riding (2009)

Channel 4 的 The Red Riding 真是够阴沉黑暗的。白天必定阴云密布――借用了人们对 Yorkshire 天气的偏见,要不就是一片迷雾;大部份场景发生在晚上,或者是没有窗户的房间;发生在1974年的第一部还总是烟雾缭绕。
2009-03-07redriding

The Red Riding 是三部曲,每部都是电影正片的片长(约1个半小时),在制作上也是电影的标准,情节既抓人又揪心,让观众深陷其中。只是调子实在过于灰暗,而且前2部的片尾,没有给观众在情节上一个满意的解释,心理上一个受用的结局――当然这是导演故意设置的布局。

2009-03-12redriding3

演员的选择颇为出色,第1集(1974)的男主角Andrew Garfield是一个让人信服的充满理想主义的年轻记者,女主角是近来广受欢迎的 Rebecca Hall,加上不动声色却让人感到充满威胁的反角 Sean Bean。第2集(1980)是男主角 Paddy Considine (最近作品是 The Bourne Ultimatum 中的《卫报》记者)和女主角 Maxine Peake的对手戏,剧中的配角 Peter Mullan 和 David Morrissey 还会出现在第3集中――还有太多问题没有交代。现在我急切地等待着第3集(1983)。


The Red Riding 改编自 David Peace 的四部悬疑小说(分别以年度为书名:1974,1977,1980,1983,合称 Red Riding Quartet),三部曲每部独立成篇,又相互关联。今天看的第2集,故事的背景是追踪恶名昭彰的连环杀手 Yorkshire Ripper,是当年轰动一时的著名案件,但是与第1集一样,片子的中心依然是当地警方的腐败。Riding 在这里是指约克郡(Yorkshire)属下的三个行政区,这个 Riding 的用法极少在其它地方出现。所以片名可以理解为 Red = 红色、血色、腥红;Riding = 约克郡。

2009-03-12redriding

David Peace 的另一部小说 The Damned United,是基于1974年英国教练 Brian Clough 担任 Leeds United 教练,仅44天就被解雇真实故事,出版后大受欢迎,但遭到 Brian Clough 亲友的强烈指责。最近已被改编拍摄成电影,由 Michael Sheen 主演。

北爱尔兰:不想回到过去

2009-03-09northernirelandshooting

星期六在北爱发生了枪杀英军士兵案,两天后又发生了枪击警察案,这些事件,让人仿佛又回到了过去北爱的腥风血雨时代。但是从这一事件的孤立性,和事后各方的反应看,这件血案的效果,更象是在提醒北爱居民们,他们曾有一个惨痛的过去,一个他们不想重新经历的过去。

北爱地区上一次发生袭击英军士兵案,已经是12年前;上一次发生针对和平进程的严重血案,是11年前的奥马(Omagh)汽车炸弹案,造成29人死亡。奥马爆炸案发生的时间,是在爱尔兰共和军(IRA)的政治分支新芬党(Sinn Féin)与英国和爱尔兰政府签署和平协议之后不久,策划者是自称“正牌IRA”(Real IRA, RIRA)的激进组织,目的当然是为了破坏北爱的和平进程。但其结果却是让爱尔兰民众更加坚定地支持和平进程,使得象 RIRA 的组织彻底成为边缘组织。

11年过去了,北爱的和平进程一直有反复和颠簸,新芬党代表的共和派、北爱当地的保皇派、以及英国政府之间,纠纷不断。然而北爱走向和平已是不可扭转的趋势,不论是新教还是天主教徒,不论是共和派还是保皇派,都享受到了政治和平、经济繁荣的果实。北爱的普通民众,对未来充满了乐观的期望,没有人愿意回到过去灾难般的充满仇恨和惶惑的日子。

(更多…)

不合理的海报设计 The Reader

去爱丁堡的Filmhouse,发现在重映 The Reader。电影院外挂着的是这张横幅海报,这是英国电影院放映此片时用得最多的一幅。但是这张海报不仅设计平淡,而且为了以明星来号召,不惜把  Kate Winslet 和 Ralph Fiennes 的大头放在一起,作亲密阅读状。其实电影中中年的 Michael (Ralph Fiennes)第一次见到 Hanna (Kate Winslet),她已是垂垂老矣,所以海报上两个形象的男女主角从未出现在同一镜头中。

2009-03-08thereader

 
Real Time Web Analy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