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坞 Rotating Header Image

沙克尔案:理解中国的立场

就沙克尔案为《南方都市报》写的评论。Akmal Shaikh,大陆媒体多以“阿克毛”称呼,其实要么叫全名“阿克马·沙克尔”,要么用他的姓“沙克尔”,新闻报道用名称呼是不太好的。在写了这篇之后,又看到不少评论,中文媒体的关注焦点自然是中英关系、或是中英冲突,有些甚至以“鸦片战争”来比喻。我觉得首先我们应该把沙克尔家人的努力与国家关系分开,其次英国政府没有理由也没有动机向中国“示威”,“鸦片战争”是用来提醒英国人的,中国人自己没有必要把什么都想成外国人要把我们如何如何,做大国需要有大国的自信心。

南方都市报:南方评论》圣诞节过后,中英关系再次成为英国舆论关注的焦点,原因是英国政府未能阻止中国对参与贩毒的英国人沙克尔(Akmal Shaikh)执行死刑。双方都使用了强硬的外交辞令,我们只有期待中国两国的长远关系不至于受到影响。

作为沙克尔的家属,动用任何资源来解救一个他们认为患有精神病、不能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的亲人,可以理解也值得同情。他们的救援行动,得到了一个人权组织“缓刑”(Reprieve)的支持,这个组织的宗旨是为世界各地的囚犯、特别是重刑犯伸张人权,坚决反对死刑。

作为英国政府,确有为身在海外的本国公民提供救助的责任。类似事情经常发生,近几年来,多次发生在海外监狱服刑的英国公民,在英国政府交涉后,获得回到英国继续服刑的机会。

这次英国政府的救援行动,看来并不是在舆论压力下的表面文章。据英国外交部透露,在沙克尔被捕之后的两年多时间内,英国政府曾27次与中国政府会晤或协商,首相布朗还曾亲自向中国领导人写信。经过多次努力,仍然未能取得任何成果,也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英国政府的激烈言辞。

但是英国政府所选择的外交语言还是让人有些意外。首相布朗表示他“惊骇”(appalled)于沙克尔被执行死刑的消息,除了两次召见中国驻英大使傅莹外,英国外交部次长刘易斯(Ivan Lewis)还用了“应受谴责的”(reprehensible)、“完全不可接受”(entirely unacceptable)等说法,在外交上显得非常强硬。但是不论出于何种理由,英国政府在这一事件上,与中国政府做剑拔弩张之势,显得不是很明智,因为在这一事件上,英国政府既缺乏实力支持,也没有道义优势,甚至在英国国内,都未能得到舆论的一致赞同。

没有人反驳沙克尔携带4公斤海洛因进入中国的事实,沙克尔家属请求中国政府免其一死的主要理由,是称他的精神状态不稳定,可能患有双向抑郁症(bipolar disorder),不能对他的行为负责。英国在40多年前就已经废除了死刑,在刑事审判过程中,对被告的精神状态也非常重视,但是从英国媒体网站的有关评论回复看,许多英国人都理解,对于死刑和精神病,不同国家不同文化,有着不同的理解。

在英国舆论中,对此事的反应并不一致,《独立报》曾以中国的强硬立场为由,称中国的崛起令人担忧,但接着又发表社论表示没有人能迫使中国改变政策,以及这一事件并不代表中国变得傲慢了。另一种观点则体现在《每日电讯报》的一篇社论中,该文认为英国政府唯一可以做的,是请求中国政府宽大处理沙克尔,而不应该凭借这一事件,在人权和死刑问题上和中国叫阵。

这件事情上,中英双方都采用了强硬的外交辞令,再联系到最近英国首相和气候大臣公开指责中国“阻挠”哥本哈根峰会共同协议这样的不寻常举动,也许有人会认为中英关系正在恶化。其实近几年来,中英关系非常良好,在财经文化科技教育等方面的合作很多,这也是许多人对英国政府在这两件事上的冲动表态,既感到不解,也不希望因此出现长期不良后果的原因。其实英国外交大臣米德利班(David Miliband)在他的官方博客上,态度温和得多,他说:“我们需要理解中国(以及公众对死刑的广泛支持),中国也需要理解我们。”

沙克尔一案的一个意外结果,是“鸦片战争”忽然成了这两天英国媒体上的热门词汇。中国人仍然记得这场150多年前的战争,让许多英国人感到惊讶。如果想要理解中国的立场,那么重温鸦片战争将是一个不错的起点。

3 Comments

  1. lisa说道:

    支持中国

  2. yidam说道:

    这一案有两个层面,呼吁在量刑前作精神医学鉴定,这是合理的,中国在这方面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至于借此要求其他国家废除死刑,则完全是傲慢无理的表现

  3. […] 原文链接:http://taohuawu.net/2010/01/04/akmal-shaikh/ 2010年1月8日13:42 标签: Akmal Shaikh, 中英关系, 鸦片战争 订阅评论 发表评论 | Trackback […]

回复 yidam 取消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Real Time Web Analy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