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坞 Rotating Header Image

出版生态中的正在流行的图书节

为《新京报》写的《图书节正在流行》

在爱丁堡艺术节期间同时举办的几个艺术节中,从上座率来说,最成功的其实是爱丁堡图书节(book festival,与其翻译为“书展”,我更倾向于将它译为“图书节”)。这个世界最大的图书节,在两周多时间内举办超过700场讲座和活动,上座率能达80%,我今年参加了十多个讲座,大部分都坐得满满的。

爱丁堡图书节的兴旺,不是孤立的现象,近二十年来,英国各地的图书节(literary festival)活动越办越多,全年有近200个,观众的兴趣也有增无减,已经成了一种文化现象。

图书节,又称读书节或文学节,起源于一种简单的、大概从图书出版以来就存在的活动:作者与读者见面,作者谈一下写作动机,读一点作品片段,回答读者的提问。把许多作者召集起来办成图书节,是从二战之后的1946年在英国南部温泉小镇切尔腾纳姆(Cheltenham)开始的,现在切尔腾纳姆文学节(Cheltenham Literature Festival)已经是英国三大图书节之一。

图书节并不一定要在大城市举行,与爱丁堡和切尔腾纳姆齐名的海伊文学节(Hay Festival of Literature & Arts)在威尔士小镇海伊(Hay-on-Wye)举行,那里只有不到两千居民,却有超过三十家书店,是真正的书香之地。

图书节的大受欢迎,说明读书文化依然强盛。图书节上虽然时而有“明星作家”、畅销书作者现身,但大部分还是严肃读物或是“文学小说”的作者,照样备受欢迎。根据我的观察,现场观众中不乏认真的读者,有强烈的观点,会提出尖锐的问题。对于这些作者来说,参加图书节是难得的曝光与交流的机会。去年加拿大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Margaret Atwood)曾花了4个月时间巡回世界各地参加图书节宣传小说《洪荒年代》(The Year of the Flood),起点就是爱丁堡。

图书节这种环境,对作者有了新的要求。如果作者不习惯面对面交流,或是认为自己的思想精华都在书中,读者认真看书即可,何必还要对话,那么就非常不利了。这种形式其实是逼着作家同时变成演说家,与本来是独自完成、几乎是自我封闭的写作活动格格不入,不是每个作者都能适应这种转变。

但也有人如鱼得水,把讲座升华成表演。今年我参加的最精彩的一场讲座,是由《卧底经济学》作者蒂姆·哈福德(Tim Harford)主讲,宣传他的新书《亲爱的卧底经济学家》(Dear Undercover Economist),整个讲座妙趣横生,富有喜剧效果,观众听得津津有味。

图书节的受欢迎程度,与近年来现场音乐会的流行有相似之处。在书评民主化的今天,读者似乎比过去更愿意走近作者。然而出售门票可以成为音乐人的重要收入来源,参加图书节的作者主要还只是赚个人气。与图书节的红火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出版业在网络阅读和折价售书冲击下的艰难处境。图书节是爱书人的盛宴,但若希望它能改善出版业的生态环境,恐怕是不切实际的想法。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Real Time Web Analy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