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坞 Rotating Header Image

2013年英国文化回顾

《经济观察报·2013英国:文化创意出奇葩

在经济持续不振的大环境下,英国的文化创意产业的成功就显得格外突出。以下只是2013年英国文化事件中的一些例子。仅凭个人看法,未免挂一漏万。

出版

2013年小说布克奖(Man Booker Prize)被新西兰作家埃莉诺•卡顿(Eleanor Catton)的小说《星光》(The Luminaries)夺得,这位28岁的女作家因此成为布克奖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获奖者。英国出版社格兰塔(Granta)当初选择这位没有名气、才写过一本小说、来自新西兰的作家,是相当有眼光和勇气的。

卡顿可以说是一个特别的例子,大部分新作家们都处境艰难,有趣的是,新作家的境遇却可以从一位知名作家身上体现出来。2013年年中,一位名为罗伯特•加尔布雷思(Robert Galbraith)的新作家出版了一本侦探悬疑小说《布谷鸟鸣》(The Cuckoo’s Calling)。作者据称是一名前皇家海军陆战队员,退役后投身保安行业,写作灵感源于本人以及朋友们的经历。本书出版后,小说界对这位新人颇有好评,著名犯罪小说作家瓦尔•麦克德米德(Val McDermid)还准备邀请作者参加她主持的犯罪小说“新血”讲座与读者见面。但即使如此,在小说出版后的3个月内,在英国也仅售出500本左右。某天《泰晤士报》书评人茵迪安•奈特(Indian Knight)在社交网站推特(Twitter)上推荐了这本书,当天午夜就收到一个陌生账号的回复:“你知道这是JK•罗琳写的吧?”据奈特说,当时她立刻意识到这可能不是玩笑,因为她先前已怀疑作者是位女性,而且一定熟悉伦敦名流圈,有被媒体包围的体验,“这样背景的英国女作家就那么几个”。于是她立即联络报社编辑,《泰晤士报》开始调查,查到罗琳头上,她虽然不高兴,但还是马上承认了。后来发现这个陌生账号的主人是代理罗琳版权的律师行内一名合伙人妻子的好友,这位私下透露客户信息的合伙人后来还被律师公会罚款一千镑。

罗琳希望以笔名“自由”地写作的愿望落空了,但《布谷鸟鸣》却立刻窜升至销量排行榜榜首。同一本书,但作者还是“加尔布雷思”时,尽管评介不错,却卖得很慢,而且据出版业内人士说,3个月500多本已经是个相当拿得出手的数字。由此可见作家新人要闯出名堂是多么得不容易。尽管现在出版小说是越来越容易了,但是又有几个作家能真正引起读者注意呢?

对于文学小说作者来说,获得一个文学奖是引起关注的最好途径,但文学奖本身也面临着竞争和挑战。2013年布克奖的最大话题不是《星光》,而是布克奖本身:组织者宣布从2014年开始,布克奖的入围标准,将从以往只限英联邦和爱尔兰作家作品,改为所有在英国出版的英文小说。此举顿时引起争议,许多反对者担心美国小说将会“入侵”布克奖,导致这个传统奖项失去自己的特色,降低英联邦国家作者的获奖机会。虽然组织者不肯承认,但是布克奖的这一激进举措,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回应一个新设立的文学奖“福里奥奖”(Folio Prize) ,这个新奖的宣传声势很大,明显针对布克奖而来,同时入围条件简单,只要是英语小说即可,没有地域限制。两个文学奖打对台,让许多人观望看谁会第一个把奖发给美国作家。

当然文学小说名气再大,也难成畅销书。2013年英国年度图书销量冠军是前曼联主教练弗格森(Alex Ferguson)的《我的自传》(My Autobiography),共售出近65万册,甚至超过美国畅销小说作家丹•布朗(Dan Brown)的小说《炼狱》(Inferno)。不过弗格森自传的畅销,其实是“反潮流”的。前几年名人传记极为热销,连20出头的小明星也出自传,这俩年来这一热潮已经大大降温,只有像弗格森这样真正“有料”的名人传记才能畅销。

电影

2013年最叫好叫座的两部英国电影是《为奴12年》(12 Years a Slave)和《地心引力》(Gravity)。许多人奇怪为什么这两部片子都算是英国电影?确实“英国电影”一直是比较模糊的叫法。《为奴12年》是由英国人斯蒂夫•麦奎因(Steve McQueen)导演、英国演员切瓦特•埃加福特(Chiwetel Ejiofor)主演、配角中还有麦奎因的老搭档迈克尔•法斯宾德(Michael Fassbender),但是这部片子在美国拍摄、讲述的是一段美国历史。而《地心引力》则是由墨西哥人阿方索•卡隆(Alfonso Cuarón)导演、美国演员主演、讲述美国宇航员故事的电影,似乎更谈不上是部英国电影。

但其实英国确是有一套系统鉴别一部电影是否是英国电影,甚至有一个称为“文化测试”的打分系统,原则是看一部电影的情节是否和英国历史与文化有关、主创人员包括特效制作部门中有多少英国居民、电影是否在英国拍摄等等。一旦成为“英国电影”,电影投资方可以申请英国政府资助并获得税收上的优惠,这是英国政府吸引外国投资电影的手段之一。《为奴12年》之所以能被称为英国电影,是因为主创人员中大量的英国演职员,而《地心引力》则是因为电影大部分的特效是在英国拍摄制作的。

在2014年度英国电影学院(BAFTA)奖上,这两部电影都获得了超过10项提名,《地心引力》甚至还获得了“最佳英国电影”的提名。有人对此提出异议,因为《地心引力》实在“不像”英国电影,在2013年出品的获奖热门电影中,更“像”英国电影的应该是《自私的巨人》(The Selfish Giant),以及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菲洛梅娜》(Philomena)和《极速风流》(Rush)等片子。

电视

网络兴起之时,就有人预言电视即将消亡,但近年来电视越拍越多,质量还越来越好,许多原来只演电影的大明星现在都投身电视剧。于是又出现了另一种说法,即传统的看电视习惯将会消亡,观众不再会乖乖坐在电视机前,等待电视台定时播出的节目。这一预言在2013年年初,似乎有成为现实之势。

买下或租下电视剧DVD,或是在网站上把一套电视剧一下子看完的习惯已经存在了好几年,甚至还出了个新词“灌看”(binge-watching)。这一习惯在2013年初忽然再度红火,原因是美国网站Netflix在其网站上同时推出了全套电视连续剧《纸牌屋》(House of Cards)。此剧由Netflix出资,根据1990年代BBC同名连续剧改编,从未在任何电视频道上播出过。这一冒险举动,为Netflix打响了名字,也让“灌看”成了观看新剧的主流方式。

尽管如此,所有人等候在电视机前,一起等待观看的传统方式却没有因此被颠覆。2013年3月英国ITV电视台播出了由戴维•田纳特(David Tennet)和奥利维娅•科尔曼(Olivia Coleman)主演的犯罪悬疑剧《小镇疑云》(Broadchurch)。这部剧集吸收了近年来在英国走红的北欧犯罪悬疑剧的风格特色,情节复杂、人物众多、风格灰暗,侦破一桩谋杀案用了8集时间。有趣的是,ITV在播出上采用每周一集的方式,每集播出后即在网站上提供免费观看,媒体网站如《卫报》等立刻跟进发表本集回顾评论,喜欢的观众可以通过网站和社交媒体讨论剧情,交流预测,因“口耳相传”而来的新观众则可以到电视台网站补看。由于剧本和演出都十分精彩,播出期间成了社交网络上的热门话题,当4月份《小镇疑云》播出大结局时,用一名英国艺评人的话说,观众们纷纷赶回家,仿佛是为了观看“世界杯决赛”一般。

所以说传统的看电视习惯依然大有生机,当然现在可以让观众分心的事情实在太多,要留住观众,电视节目必须成为“社交话题”。BBC的 《神秘博士》(Doctor Who)50周年纪念剧集《博士之日》(The Day of the Doctor)就是一个成功的“社交话题”,不仅在电视播出时吸引了大批观众,还同时在世界各地1500多家电影院播出。2013年另一个可称得上“社交话题”的是《神探波洛》(Agatha Christie’s Poirot)最后一季的播出,英国演员戴维•叙谢(David Suchet)从1989年这一系列开拍起就担任主角,14年中拍了70集,阿加莎•克里斯蒂所有以波洛为主角的小说都被改编了。在大结局播出后的第二天,男主角上BBC电台时事旗舰节目《今日》(Today)接受采访,被采访的却是“神探波洛”,而不是演员。

和电视剧相比,娱乐真人秀如BBC的《舞动奇迹》(Strictly Come Dancing)、《不列颠大烤会》(The Great British Bake Off)和ITV的《X元素》(X Factor)等就更容易成了“社交话题”。不过所以这些节目都比不上那位艺评人口中的“世界杯决赛”,体育直播永远是吸引收视率的王牌。在过去20年中,英国收费体育直播的老大一直是天空电视台(Sky),无人能挑战其地位。但在2013年BT体育(BT Sports)加入战团,花巨资投下了今后3年的欧洲冠军杯转播权,改变了体育直播的格局,今后的发展十分令人关注。

舞台

2013年在英国舞台上引起轰动的是著名女演员海伦•米伦(Helen Mirren)担纲的《会见》(Audience),由写过电影《女王》(The Queen)剧本的彼得•摩根(Peter Morgan)编剧,以英国女王每周一次会见首相的故事为背景,米伦要演从二十多岁一直到现在的伊丽莎白二世,会见的首相中既有丘吉尔也有布朗。此剧受到高度评价,获得英国戏剧奖奥利弗奖的最佳女主角和最佳男配角奖。

《会见》不仅在伦敦的剧场演出,还通过英国国家剧院(National Theatre)的剧场直播节目(NT Live)在多达700家英国和海外的电影院播出实况。2013年通过NT Live 直播的优秀剧目还有莎剧《奥赛罗》(Othello)以及《弗兰肯斯坦》(Frankenstein)等。在《弗兰克斯坦》中,两个“歇洛克”:BBC版《歇洛克》(Sherlock)主演贝内迪克特•坎伯巴奇(Benedict Cumberbatch)和美国版《基本演绎法》(Elementary)主演乔尼•李•米勒(Jonny Lee Miller)终于碰头了。

建筑

2013年英国建筑的一件大事是伦敦夏德大厦(Shard)建成开幕,这座号称欧洲最高、如同一块尖尖的三角形玻璃片的建筑让人褒贬不一,喜欢的人称赞它给伦敦添加了一座新的地标,讨厌的人则认为它与伦敦地貌格格不入。近几年来,由“明星建筑师”(starchitects)设计的“名片式建筑”热潮开始降温,一方面是因为金融危机和经济萧条,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对这种无视城市环境文脉的建筑的反思。著名女建筑设计师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为伦敦肯辛顿公园内的九曲湖萨克画廊(Serpentine Sackler Gallery)设计的附属餐厅,采用的是她拿手的大幅度回转曲线的设计,建成之后也是毁誉参半。

不过受到最多批评的地标式建筑应属由乌拉圭建筑设计师拉斐尔•维尼奥利(Rafael Viñoly)设计、位于伦敦金融区内的一座大厦,因为采用楼层越高楼面越大的设计,被戏称为“对讲机”。不过头重脚轻只是其设计特色之一,设计师没有想到的是由于玻璃外墙形成一个向外的弧面,在阳光之下,仿佛一面聚光镜一样把光线集中反射到附近的街道上。2013年伦敦的夏天异常炎热晴朗,结果停在附近街道某处的几辆汽车车主发现自己爱车的喷漆竟然被“烤化”起泡了。在舆论一片指责声中,维尼奥利的反应却是“谁想到英国会这么热”,设计问题却怪全球变暖,这一反应正好坐实了人们对“明星建筑师”一贯轻视环境文脉的看法。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Real Time Web Analy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