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坞 Rotating Header Image

英国新书(120):布拉格,超现实主义之都

《深圳特区报·读与思周刊·布拉格,超现实主义之都

书名:《二十世纪之都布拉格》(Prague, Capital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作者:德里克•塞耶(Derek Sayer) 出版社: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平装本2015年1月出版

书名:《二十世纪之都布拉格》(Prague, Capital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作者:德里克•塞耶(Derek Sayer)
出版社: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平装本2015年1月出版

提起布拉格,总给人一种美丽浪漫又神秘的感觉,从中世纪、神圣罗马帝国时期遗留下来的哥特式、巴洛克风格建筑与二十世纪现代主义建筑简约的线条夹杂在一起,市中心的小巷内似乎每处都隐藏着不为人知的历史。

对英国历史学家德里克•塞耶(Derek Sayer)来说,布拉格的神秘感,来自于我们对它的缺乏了解。塞耶是英国兰卡斯特大学文化历史教授、波希米亚历史专家,他的前作《波希米亚海岸》(The Coast of Bohemia)是一部波希米亚的文化历史。在新作《二十世纪之都布拉格》(Prague, Capital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中,他以波希米亚首都布拉格为主角,讲述了这个城市在二十世纪欧洲文化历史上的重要地位,特别在1930年代的风云变换中,各种现代主义思潮如何在这里交错冲击。

对波希米亚来说,二十世纪是一个动荡的世纪。一战结束后,波希米亚从奥匈帝国中脱离出来,与斯洛伐克地区合并成为独立国家捷克斯洛伐克,以布拉格为其首都。1939年纳粹德国侵吞了波希米亚,将斯洛伐克扶持为傀儡国家。1945年德国投降后,捷克斯洛伐克重新独立,成为冷战中“铁幕”后的国家之一。到了1990年代,在东欧阵营解体后,一夜之间, 捷克和斯洛伐克再次分裂为两个国家。

塞耶认为,即使布拉格在维也纳的西面,冷战时期在政治上捷克仍然被划作“东欧”国家,这就让西方世界对布拉格在二十世纪文化历史上的地位不甚了了。《二十世纪之都布拉格》就是要重新呈现这段历史,特别是1930年代来自不同国家、各种门派的艺术家,各种现代主义思潮如何在政治动荡的环境下从事创作,激发灵感的。

对一些艺术家来说,布拉格这个城市本身就是灵感的来源,最好的例子是卡夫卡。随着波希米亚版图的变化,这个地区的人口和语言也在发生急剧的改变。直到十九世纪末,布拉格都是以德语人口为主,随着捷克民族主义的兴起,周围人口的涌入,在二十世纪早期,德语人口已成为少数民族。卡夫卡是母语为德语的犹太人,在文化和种族上都处于边缘地位,这对其创作有直接影响。虽然他小说中的情节可以发生在任何城市,但许多读者都会试图在布拉格寻找小说中角色的足迹。

卡夫卡只是《二十世纪之都布拉格》中提及的众多先锋派艺术家之一。这部作品的副题是《一部超现实主义历史》(A Surrealist History),书中涉及的艺术家大都属于这一阵营,同时本书的创作也采用超现实主义风格。全书格局以德国哲学家和文学批评家沃尔特•本杰明(Walter Benjamin)的《十九世纪之都巴黎》(Paris, Capital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为灵感,完全抛弃宏大叙事,而是用大量丰富的细节重新呈现一个时期的文化,并相信能由此让人从“集体的迷梦”中清醒过来。本杰明的目的是呈现现代主义兴起之前的欧洲文化,塞耶则自称本书的目标是后现代主义兴起之前的欧洲。

塞耶掌握的素材非常详实,《二十世纪之都布拉格》的重点是1930年代,涉及了大量与布拉格相关的超现实主义艺术家和他们的作品,包括其奠基人阿波利奈尔(Guillaume Apollinaire)的作品《区域》(Zone),意大利作家里佩利诺(Angelo Ripellino)、法国诗人安德烈•布勒东(André Breton)、捷克诗人奈兹瓦尔(Vítězslav Nezval)、艺术家泰格(Karel Teige)等,当然还有作家米兰•昆德拉。在角色众多,细节丰富之余,作者并没有对人物进行美化,而是遵循现代主义传统,诚实地再现历史。
不过塞耶完全不顾宏大叙事的创作手法对普通读者来说是一种挑战,如果对二十世纪欧洲文化历史没有一定了解,很容易在各种人物和潮流中迷失,这大概不是一本一次能够读完的作品。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Real Time Web Analy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