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坞 Rotating Header Image

美妙歌喉汇成乐章

左边这座建筑是国王学院礼拜堂

去年夏天,我有机会到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内转了一圈,其中的礼拜堂是唯一对外开放的建筑。国王学院是英王亨利六世在15世纪所建,故有国王学院之名,礼拜堂由亨利六世在1446年亲自奠基,但是直到近70年后,亨利八世在位时才修建完成。哥特式风格的礼拜堂外观恢宏,内部华美,有号称世界上最大的扇形拱顶,墙上是绚烂精致的彩绘玻璃花窗。礼拜堂一直在使用,只在大学假期才向游客开放。

比礼拜堂更出名的,是国王学院唱诗班(King’s College Choir)。欧洲地区唱诗班的传统源自民间音乐,最初不过是一种多声部的演唱方式,与歌曲题材无关。但是正式将所唱歌曲记录下来形成乐谱的做法,确是从宗教音乐开始的。在文艺复兴时代,唱诗班已经非常兴盛,大教堂都有自己专门的唱诗班,配以管风琴、羽管键琴等乐器,在做弥撒等活动时演唱,因此就有人专门写宗教题材的多声部合唱歌曲,对后世的音乐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

国王学院礼拜堂内

在兴建国王学院礼拜堂的同时,亨利六世还指定成立专属唱诗班,除了成年人歌手外,还专门设置了16个唱诗男童的位置,对入选者的要求除了能读会唱之外,还必须是诚实健康的穷人家孩子。国王学院要为唱诗男童提供食宿和教育,以后就发展成了国王学院小学,目前已是剑桥著名的私校之一。现在唱诗班的成年人歌手,全部选自国王学院本科生,唱诗男童仍然是16个,一般6岁录取,到青春期变声时就一定要离开了。

虽然国王学院唱诗班成员大部分都是业余参加演唱的学生,但在音乐指导的调教下,演出水平非常高,经常外出巡演,而且还出过许多唱片,其中最著名的当属1963年出版的《求主垂怜》(Allegri’s Miserere)

这首宗教赞美诗本身有一段传奇的历史,本来是由17世纪意大利作曲家格雷戈里奥·阿莱格里(Gregorio Allegri)为梵蒂冈西斯廷礼拜堂所作,每年只在复活节前的两次晨祷仪式中演唱。据说教皇被音乐的神圣美妙感动,下令不得将乐谱外传,否则会被逐出天主教会。在那之后的一百多年间,这首赞美诗一直只能在西斯廷礼拜堂听到。直到1770年,14岁的莫扎特在巡回演出途中来到罗马,在西斯廷礼拜堂听到这首曲子后,凭记忆写下了曲谱,后来在伦敦出版。教皇在得知乐谱被泄露之事,特意召见莫扎特,对这位音乐神童的才华大为欣赏,不仅没有将他逐出教会,反而取消了禁令。

《求主垂怜》的特色是在舒缓的和声中,高音冉冉上升,似乎永无止境,飘上天堂。1963年国王学院唱诗班在礼拜堂录制出版,被公认为这首歌曲的“标准”版本。当时领唱的是唱诗班内一位12岁的“高音男童”,他后来成了一名颇有成就的小提琴手和指挥家。

国王学院礼拜堂拱顶

国王学院唱诗班现在是英国最有名的唱诗班,每年平安夜在礼拜堂举行的演唱活动都会通过BBC直播,成了多年的保留节目。2018年春节前夕,国王学院唱诗班还出了《再别康桥》专辑,专门请人为徐志摩的诗配乐并演唱。

英国各地高水平的唱诗班很多,有些已完全是专业性质,曲目也不带强烈的宗教色彩,所以即使只为享受一下人声音乐的美妙,也是非常值得到现场聆听的。

《看世界》稿件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Real Time Web Analy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