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坞 Rotating Header Image

电影观感

《妻》Wife (1953)/《饭》Repast (1951)

《妻》Wife, 1953
导演:成濑巳喜男
主演:高峰三枝子 Mieko Takamine、上原谦 Ken Uehara、三国连太郎 Rentaro Mikuni、丹阿弥谷津子 Yatsuko Tanami

《饭》Repast,1951
导演:成濑巳喜男
主演:原节子 Setsuko Hara、上原谦 Ken Uehara、岛琦雪子 Yukiko Shimazaki

《饭》Repast (1951)我是先看了《妻》,觉得颇为灰暗。一周后再看有着圆满结局的《饭》。与《妻》放在一起,发现《饭》中的结局是如此经不起时间的考验。《饭》是1951年拍的,《妻》是两年后的1953拍摄,同一个故事,说了两遍,两种不同结果。

《饭》的故事发生在大阪。丈夫(上原谦)和妻子(原节子)结婚三年,妻子开始为平日单调清苦的生活而烦闷,虽然是因爱而结婚,现在却“连架也吵不起来”。丈夫漂亮的外甥女(岛琦雪子)意外的到来,既让她感受到曾经拥有的青春活力,又更突出平时丈夫对她的冷落。她开始嫉妒丈夫与外甥女的亲热关系,有了离开丈夫的念头,终于借送外甥女回东京的机会,回到娘家,并不打算马上回家。当她在享受没有责任,受人照料的生活的同时,也意识到单身的孤独、女人找工作的艰难、在哪里都是男人作主的现实。这时丈夫来到东京,两人和好,一起回大阪。最后一幕是妻子在火车上幸福地看着睡着了的丈夫。

(更多…)

伯格曼 (Ingmar Bergman)

The Independent

今天早上听到伯格曼去世的消息,决定去看《第七封印》(The Seventh Seal, 1957)。

如果说伯格曼的无数杰作中,还有“代表作”的话,那么就是这部《第七封印》了。即使你从来没看过他的作品,大概也见过这幅“武士与死神”的剧照。今年夏天英国重新上映《第七封印》,没想到上映不到一个星期,这位大师就去世了。称伯格曼为大师是决不过份的,是因为象Woody Allen所说,他是坚持把电影当作一门艺术,用来表达自己的对人生、家庭、社会、宗教、世界的看法。功力所至,他的作品成为其他可称“大师”的导演们的灵感。

The Seventh Seal

《第七封印》其实我还不能完全理解,武士对于死神的抗拒,似乎还在于对于生命意义的怀疑。宗教因为能给予一个关于将来的肯定的答案,所以才让信众们安心接受现实和挫折;然而信众们却是因为恐惧,才宁愿相信有一个超乎自己的上帝的存在。如果对这个问题思考越多,可能就会象武士那样越陷入困惑之中。不同背景和经历的观众,会对这部电影有不同的理解,这也就是为什么这部电影可以在过一段时间后回来再看,可能会有不同的收获。

对于伯格曼的电影,我看得还很少。最近 BBC FOUR 在伯格曼89岁生日的回顾,让我对他的了解增加了不少。他的电影,需要集中注意力地看,看完之后,会觉得自己投入也很多,需要休息一阵。曾在《卫报》上看到有人在6个星期内看完伯格曼的38部电影,真是了不起的工程。

明天的《独立报》和《卫报》头版,都刊登了伯格曼的照片。

《女人上楼梯》(When a Woman Ascends the Stairs, 1960)

女が階段を上る時,1960
导演: 成濑巳喜男 Mikio Naruse
主演: 高峰秀子 Hideko Takamine、 森雅之 Masayuki Mori、仲代达矢 Tatsuya Nakadai

When a Woman Ascends the Stairs

星期五第一次看成濑巳喜男的电影,到现在仍然有惊艳的感觉。

当我看到约2/3的地方,女主角圭子接受了胖老板的求婚,正在憧憬幸福的生活的时候,我不禁在想:“难道电影就这样完美地结束?”胖老板虽然不是最佳的选择,但毕竟是电影一开头妈妈桑告诉我们的两条好出路中的一条,难道就这么大团圆了?未免太简单和保守了吧?紧接着又开始质疑自己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是电影看多了,对大团圆的结局没了胃口?这时银幕上电话铃声响起,圭子的梦想又回到零点。

看完电影,在赞叹电影的精彩、导演的手法、和女主角高峰秀子(真是个东方美女啊)之余,继续想这个问题,答案似乎在我看的中文电影旧片之中--这些片子,大部份都有“给予一个答案”的倾向。象成濑巳喜男这样,向观众展示角色的种种失落和向往,能让观众认同角色,几乎是希望角色有美好的归宿的同时,又没有对角色面临的困境给予一个舒心而廉价的答案的,很难见到。同情角色但没有滥情,显示出导演的把握能力。

总觉得这部电影需要一个更优雅一点的名字,以配合电影本身的诗意感觉。不知道日文原名“女が階段を上る時”是不是有更雅致的翻译,但是“女人上楼梯”确实是一个切合主题的隐喻。

这次爱丁堡 Filmhouse 的 Mikio Naruse Season 放映12部成濑巳喜男的作品,这部《女人上楼梯》还是重新印制的35mm拷贝,除了某些场景有些曝光过度外(是拷贝而不是摄影),看起来十分舒服。

伯格曼 (Ingmar Bergman)

Ingmar BergmanBBC FOUR 为祝贺伯格曼(Igmar Bergman) 89 岁生日,在周末播出了他的两部早期的作品 Journey into Autumn/Kvinnodröm (1955) 和 Sawdust and Tinsel/Gycklarnas afton (1953) 和三部有关他的纪录片,第三部纪录片 Bergman Island 是对他的直接采访,与导演 Marie Nyreröd 一起回顾他的电影历程。

我看的第一部伯格曼电影是《哭泣与低语》(Cries and Whispers, 1972),看不懂,只觉得莫名其妙。第二部是《芬尼和亚历山大》(Fanny and Alexander, 1982),这次看懂了,但觉得很长、很闷、看完了很难受。

第一次在大银幕上看到的伯格曼的电影不是他的导演作。《星期天的孩子》(Sunday’s Children/Söndagsbarn, 1992)是伯格曼的剧本,导演是他的儿子Daniel Bergman。有趣的是这部带有自传性质的电影的话题是父子关系。通过主角小男孩的眼睛,观察疏远的父亲、压抑的母亲、家人间的紧张关系、再加上小男孩的奇异想像--据说是星期天出生的孩子的本领。虽然是十多年前看的,但我对这部片子印象非常深刻,夏天北欧乡村的感觉似乎能触摸得到,当然最打动我的,还是电影的结尾。

(更多…)

After the Wedding (2006)

After the Wedding (2006)
Efter brylluppet (2006)
丹麦/瑞典
导演:Susanne Bier
主演:Mads Mikkelsen (Jacob), Rolf Lassgard (Jørgen),
Sidse Babett Knudsen (Helene), Stine Fischer Christensen (Anna)

After the Wedding (2006)

我对北欧电影一直印象不错,但是象 After the Wedding 这样,对导演演员完全没有了解的电影,还是需要一点外加的因素吸引我去看。这部电影在英国几乎看不到任何宣传,如果不是它得到了奥斯卡奖最佳外语片的提名(得奖的是 The Life of Others),恐怕就错过了。

结果是我很喜欢这部电影。故事说的是单身的男主角Jacob在印度为慈善机构工作,照顾孤儿。一个富翁 Jorgen 声称愿意给慈善机构捐助大笔金钱,条件是Jacob 必须回到哥本哈根面谈。从印度的贫民窟回到摩登光鲜的城市的他,只想尽快回印度。让他困惑的是,Jorgen 看上去对他的慈善工作并不感兴趣。周末 Jorgen 邀请他参加自己女儿 Anna 的婚礼。在婚礼上,Jacob 遇到 Anna 的母亲 Helene,发现事情不是他想像的那么简单。

(更多…)

Edith Piaf 和 La Vie en Rose

我在看 La Vie en Rose 之前对 Edith Piaf 一无所知。看完这部电影之后忍不住去找她的歌来听。网上已经有不少 Edith Piaf 的表演片段录像。

Edith Piaf – La Vie en Rose – 1954

[kml_flashembed movie="http://www.youtube.com/v/2-sUzR71wpQ" width="425" height="350" wmode="transparent" /]

Edith Piaf – Hymne à L’Amour

[kml_flashembed movie="http://www.youtube.com/v/NjR5xFZxZK8" width="425" height="350" wmode="transparent" /]

Edith Piaf – Non je ne regrette rien

[kml_flashembed movie="http://www.youtube.com/v/i_QABS88nDc" width="425" height="350" wmode="transparent" /]

La Vie en Rose 预告片法国版

[kml_flashembed movie="http://www.youtube.com/v/btiriZMOOMQ" width="425" height="350" wmode="transparent" /]

La Vie en Rose 预告片美国版

[kml_flashembed movie="http://www.youtube.com/v/uzEJ7NV_g98" width="425" height="350" wmode="transparent" /]

加长版6分半钟的预告版--你会在最后20秒看到女演员 Marion Cotillard 的真实面貌

[kml_flashembed movie="http://www.youtube.com/v/AVKlSbNJcxM" width="425" height="350" wmode="transparent" /]

La Vie en Rose (2007)/La Môme (2007)

La Vie en Rose (2007)/La Môme (2007)
导演: Olivier Dahan
主演: Marion Cotillard, Sylvie Testud, Gérard Depardieu, Jean-Pierre Martins

什么时候第一次听到 La Vie en Rose (《玫瑰般的人生》),我已经记不得了,应该是由歌曲改编的音乐。浪漫优美的音乐,带着强烈的法国风情。

第一次听到有人唱这首歌,却是在巴黎。多年前的某个晚上,我在巴黎的地铁站里等车。站台上只有稀稀疏疏的几个人,卖艺的都回家了。这时对面站台上一个单身女子忽然唱起了歌来,就是这首 La Vie en Rose ——那时我已经知道这首歌的名字。从她唱歌的姿态,显然不是卖艺,而是一时情之所致。她是巴黎人?还是一个游客?为什么在忽然开唱?是在恋爱之中吗?人称巴黎为“浪漫花都”,难道还真让我赶上了一个浪漫时刻?永远是个谜团。

前几年爱丁堡艺术节曾来过一支由两个法国女孩子组成的乐队,一个拉琴,一个唱歌。我记得坐在城堡脚下王子花园里的露天看台上,在苏格兰八月的黄昏夕阳下,听着两个女孩子在舞台上演出着一首又一首悠扬浪漫的法国歌曲,那是这个夏天最美好的记忆。

不过我并不知道那些都是 Piaf 的歌。我是在看到电影 La Vie en Rose 的预告片时,才第一次知道 Edith Piaf 这个名字。

La Vie en Rose (2007)/La Môme (2007)

这是一部让我看得热泪盈眶的电影,Piaf 的歌声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加上 Marion Cotillard 的精彩演出,我只有投降,让情绪随着情节的发展和歌声的起伏自由地奔涌。

(更多…)

Meurtrières (2006)/The Murderers (2006)

Meurtrières (2006)
导演:Patrick Grandperret
主演:Hande Kodja (Nina) Céline Sallette (Lizzy)

Meurtrières (2006)

我的一句话的总结是 Teenage Thelma & Louise on Holiday。两个年轻漂亮的少女 Nina 和Lizzy 趁夜逃离精神病院,在阳光明媚的度假胜地波尔多瞎逛,走路、搭车、拌嘴、游泳、调情、聊天、晒太阳、发白日梦,一切好像都是夏天度假的必做之事。挡不住的青春和无知无畏,做一切事情都是一时兴起,包括最后杀人--我不打算透露剧情,但是片名大字已经告诉你结局,而且影片一开始女主角就已是浑身是血。

(更多…)

Sunshine (2007)

Sunshine (2007)

译名:太阳倒数 (香港) / 太阳浩劫 (台湾)
导演:Danny Boyle
主演:Cillian Murphy, Chris Evans, Rose Byrne, 杨紫琼

(要讨论这部电影,不能不说到结尾。)

Sunshine 一开始,在漆黑的背景中,出现一个巨大的太阳,不是白白的一片,而是无处不在的橙黄暗红色的火焰象波涛一样地涌动。这是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镜头,过后我想,如果我因此而被慑住了,用现在的流行词汇,shock and awe 奏效了,那我可能会原谅电影中的种种不足,爱上这部片子了。

Sunshine (2007) by Danny Boyle

(更多…)

再看《小城之春》

昨晚去 Filmhouse 看了《小城之春》。虽然不至于象“张曼玉讲座”、《神女》那样开映前还有人排队等退票,但Filmhouse 的大厅还是坐满了人,中国观众并不占多数。还是要再次称赞一下爱丁堡观众的水平。

小城之春 (1948)

(更多…)

 
Real Time Web Analy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