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坞 Rotating Header Image

媒体与网络

那朵红色罂粟花

2010-11-10. Edinburgh Remembrance Day

明天(11月11日)就是英国的阵亡将士纪念日(Remembrance Day)了,爱丁堡市中心 Scott Monument 前的草地上,插上了一排排的木制十字架,上面还贴着一朵朵红色的罂粟花。

整理十字架的老兵

整理十字架的老兵

每年这个时候,就会看到许多人在胸口戴上这朵红色的罂粟花,这是阵亡将士纪念日的传统。这一段时间看电视,几乎所有的主持人胸口都有这朵红色罂粟花,当然也有例外,Channel 4 News 的主持人 Jon Snow 就坚决不戴,他的理由是“人人都戴罂粟花”表现出来的是一种“专制主义心态”。

如果你仔细看今天《卫报》和《泰晤士报》头版照片,会发现4名英国领导人无一例外地在胸口戴着红色罂粟花。这还成了一桩新闻,因为据英国代表团发言人说,中方曾要求英方成员在访问期间,不要在胸口戴红色罂粟花,因为罂粟花象征着中国在西方列强面前蒙受的耻辱,但是英方在考虑之后,决定不要求其成员把这朵红色罂粟花拿下来。为此《卫报》政治编辑 Michael White 还发了一篇文章,解释“罂粟花”对中国的意义,以及英国官方在处置上的失策。看了他的文章,我本来想说中国人没这么敏感,但是上网找了一下,在中文新闻中,所有报道这条消息的都是海外媒体,中国媒体网站上都没有提到这事--看来至少有些人还是挺敏感的。

卡梅伦与学生

今天卡梅伦在离开中国前向北大学生发表演讲,对于英国媒体来说,这是他这本次访问中最受关注的一件事。卡梅伦在英国国内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要他向中国领导人提人权问题,他显然不能不提,但是又不能惹恼中国领导人,两边都不可得罪。他的这次演讲词面临着同样的难题:必须提人权与民主政治,但又不能显得在指责中国或是向中国说教,演讲的小心翼翼和平淡如水是肯定的。

2010年11月10日《卫报》头版

2010年11月10日《卫报》头版

2010年11月10日的《泰晤士报》头版

2010年11月10日的《泰晤士报》头版

今天的英国报纸中,4份大报加上《金融时报》,再捎带上《独立报》的“小报版” i 都在头版刊登了卡梅伦访华的照片,小报头版则完全没有这则新闻。《卫报》和《泰晤士报》用的是同一场合同一角度的照片,只是《卫报》不知处于何种考虑没有把温家宝包括在内。

2010年11月10日《独立报》头版

2010年11月10日《独立报》头版

《独立报》在头版照片的选择上与其它报纸不同,占据大部份空间的是持枪的解放军仪仗队,卡梅伦只出现在照片的左下角,却把头扭向另一方,是“勇敢”?还是“顽固”?配上头版头条《卡梅伦对峙最大的社会集团》(Cameron confronts the biggest society)很耐人寻味。

卡梅伦面对中国学生的提问,是应付自如的。最尴尬的问题,是一个看上去像是留学生模样的人的提问:每次外国领导人来中国都要教训(lecturing)人权问题,那么你能从中国学到什么?

中国学生其实是相当友好的了,今天在伦敦,几万大学生到伦敦游行,抗议联合政府上涨本国学生学费,结果有一部份参加游行的人来到泰晤士河边的保守党总部大楼,砸了玻璃、攻入保守党总部办公室、上了楼顶、与准备不足的警方发生冲突。首相在北京向中国大学生发表演讲、家里自己的政党总部却被英国大学生攻占了

BBC 也罢工

BBC 新闻部内的部份员工从今天开始举行为期48个小时的罢工。举行罢工的工会是新闻工作者联合会 (National Union of Journalists,NUJ),包括新闻主持、记者、编辑、制作等方面的人员。不过今天并没有出现某些报道称的“黑屏”(blackout),而是在节目上做了一些调整,今天 BBC One 的晨间节目 Breakfast 改播 BBC News 频道的新闻,有些重要节目,比如今天 Radio 4 的 Today 取消改成重播节目,但 BBC 员工罢工还是成了新闻话题,实现了罢工目的。

2010-11-05.UK_TG

比较有趣的是 BBC 如何报道自己的员工罢工。罢工的原因是 NUJ 对养老金计划改变的不满,从昨天期,NUJ 和 BBC 管理层就频频上 BBC 自己的新闻频道解释立场,BBC News 还会采访自己的媒体事务记者,分析 BBC News 员工罢工的原因。在 BBC News 网页上,既引用 BBC 总裁 Mark Thompson 的话:“这是我们绝对最后的条件”,也有 NUJ 发言人的话:“我们为所受到的大量支持而感动”,报道自己也得秉持平衡立场。

2010-11-05.BBC Strike

英国的新“小报”:i

2010-10-26.i.cover

今天英国出版了一份新的全国性报纸:i。这是由《独立报》出版的一份“小报”,说是“小报”,不仅是指它的开张大小--《独立报》本身也早已改成“小报”出版了,而且还是因为其内容的“轻”和“小”,也许可以说是《独立报》的“轻量版”。

《独立报》是英国的4份全国性大报(现在爱用 quality daily “高端日报”这个称呼)中,销量最低、销量下跌最快的报纸,现在出此奇招,旨在吸引没有读报习惯、或是只读巴士地铁上的免费报纸的年轻读者,这份报纸的售价只有20p,也是针对这批读者而定,希望他们能够认识到花20p可以读到高质量的内容,而不是免费报纸上的大路货。

2010-10-26.i.page2-3

但是《独立报》和 i 是由同一报社出版,同样的主编,采编人员估计大部份重合,重点是在内容选择和版式设计上突出自己的特色。大部份新闻都十分短小,但是依然向真正的大报一样,内容覆盖国内国际新闻、评论和杂志式的专题文章等等,与“小报”风格是完全不同的。

2010-10-26.i.page12-13

在今天第一期的 i 上,就有《独立报》明星评论员 Johann Hari 对奥巴马的政治困境的长篇评论,当然当天《独立报》上的其它评论文章在 i 上就只剩下一两句话了。

2010-10-26.i.3.960

在真正的“小报”上,你大概是绝不会这样的看到“艺术版”的。

2010-10-26.Independent

《独立报》出版 i 所面临的挑战,是即使“轻量版”成功,也不意味着能改善《独立报》的销量,当然 i 可能成为真正赚钱、拥有大批读者的报纸,把《独立报》的亏损补回来,也把《独立报》挤向更小众。

工党新领袖:小弟赢了大哥,左翼战胜中间派?

上个星期五的工党新领袖选举,最后成了米利德班家的兄弟之争,小弟 Ed Miliband 终以微弱优势,凭借着几大工会的支持,战胜大哥 David Miliband,成为工党新一代的领袖。David Miliband 一直是最热门的候选人,从大学时代开始,就被看作是未来首相,如今比自己小4岁的弟弟当选,他的首相梦几乎是完结了,难怪在最后揭晓时,BBC的政治编辑 Nick Robinson 的观察是:David Miliband 脸上挂着的,已不是“硬挤出来的假笑”而是“强忍着的泪水”。

这不仅对于工党,而且对于英国政治格局,今后今年的政治走向都可能产生重大影响。连这份在伦敦出版的阿拉伯语报纸 Asharq Al-Awsat 都是以两兄弟握手的照片作为头版照片。

Asharq Al-Awsat

Asharq Al-Awsat

两兄弟之争,很快被媒体演绎成为政治理念之争,David Miliband 被认为是新工党的继承人,布莱尔中间派理念的支持者;而 Ed Miliband 获得工会支持,被看作是工党内部的左派,他自己亦称英国的政治重心应往左移。

今天上午BBC电台4台的 Today 节目上《卫报》的评论员 Polly Tonybee 和《星期日电讯报》的记者,前《旁观者》(The Spectator)杂志主编 Matthew d’Ancona 辩论英国报纸对 Ed Miliband 的报道时所带的政治倾向。Polly Tonybee 所代表的是对工党抱着同情和支持的报纸,Matthew d’Ancona 的 Telegraph 则是英国右翼媒体的代表(用 Polly Tonybee 的话说80%的英国报纸是右翼媒体)。

其实从今天的《卫报》和《泰晤士报》头版就可以看出英国平面媒体的两大政治阵营对这位工党新领袖的看法。《卫报》的头版标题是《米利德班承诺身先士卒-但是他的哥哥会不会跟上?》(Miliband pledges to lead from the front – but will his brother follow?)注意这里的 Miliband 已经由原来通指 David Miliband 改成了通指 Ed Miliband--媒体是很不留情的。照片的红色色调显然是暗指 Ed Miliband 在政治立场上的“红色”关联。而《泰晤士报》的头版标题的倾向非常明显:《工会为米利德班欢呼,埋葬了新工党》(Unions hail Miliband and bury new Labour)。这里 Miliband 同样改为通指 Ed Miliband,更强调他与工会的联系,以及新工党的终结--亦即布莱尔领导下的工党争取中产阶级的中间路线的终结。

2010.09.27. 《卫报》头版

2010.09.27. 《卫报》头版

2010.09.27. 《泰晤士报》头版

2010.09.27. 《泰晤士报》头版

BBC iPlayer 电台界面升级

这次 BBC iPlayer 界面升级主要体现在电台播放器的界面。在收听 BBC 电台直播时,将会出现一个竖形窗口。在收听存档节目时,也可以用这个窗口。直播节目有 Live Now 字样,存档节目是 Now Playing。

2010-09-07.iPlayer. Playing

BBC iPlayer 会根据你的收听习惯推荐节目。

2010-09-07.iPlayer For You

BBC iPlayer 上的电台选择标签,12个电台以大图标形式出现,点击任何一个可以直接收听。

2010-09-07.iPlayer. Radio Stations

用 paper.li 做的网络日报

偶尔从 Stephen Fry 的 Twitter 微博上看到这个 paper.li 网站自动生成的《网络日报》,也去玩了一下。这个《网络日报》可以根据 Twitter 账户自动生成,也可以根据 Twitter 上的 # 码内容生成。

比如两个根据 # 码内容生成的《网络日报》:

爱丁堡边缘艺术节: http://paper.li/tag/edfringe

爱丁堡图书节: http://paper.li/tag/edbookfest

我发现根据 CACinUK帐号自动生成的《网络日报》内容还可以:

http://paper.li/CACinUK

英华园的《网络日报》把英华园上的内容推到下面去了,可能是难以归类:

http://paper.li/lkcnnet

用我的 Twitter 帐号自动生成的《网络日报》上的内容好像都不是我在读的内容,可见 following 谁不见得会看被推的内容,人脑的筛选和机器的筛选还是很不一样的。

http://paper.li/pinlu

Sherlock (2010)大结局

(注意:有剧透)

其实不算是结局,因为虽然 Moriaty 在第3集最后终于亮相,但却是一个悬而未决的 cliffhanger。也许是因为 BBC 还没有决定是否投资拍第二季,创作者干脆吊一下观众的胃口。以这部电视剧的受欢迎程度,排第二季几乎是肯定的了。如果 BBC 真的傻到不拍,那么这个结尾就成了意外的经典。

值得提一下的是 BBC 为这一剧集制作的几个网站。在第3集一开头,歇洛克和华生在拌嘴,他不高兴的是华生在博客上说他“对某些事情的无知令人吃惊”,比如他“不知道地球绕着太阳转”。后来苏格兰场的警探也当面嘲笑福尔摩斯,因为他们都读华生的博客

福尔摩斯也有自己的网站,就是第一集中提到的“科学推理”,在第3集中一个未知身份的人劫持他人逼迫福尔摩斯破案,他就是通过这个网站的论坛与这个幕后黑手传达讯息的。

第3集播出之后,我们看到华生的博客已不再更新。华生的女友莎拉医生在华生的博客和福尔摩斯的“推理科学”论坛上到处留言,寻找华生,她甚至找到了暗恋福尔摩斯的女法医茉莉的网页(粉色的背景、天真烂漫的字体、猫),给她留言,期待能得到华生的消息。Molly则忙着找 Jim,她的这个被福尔摩斯一言断定是gay的男朋友。

这些网站是不是还会更新,那要看 BBC 的决定了。

今年5月 份有人通过《信息公开法案》要求BBC公布其注册的域名BBC 公布了154个,都是已经建立了网站,配合BBC节目宣传的。但是 BBC 拒绝公布其它未建网站的域名,以防止他人搭车注册,或是透露出 BBC 的节目规划,想来以上的这些域名都在其中了。

华裔女医生 Karen Woo 在阿富汗被塔利班枪杀

这个星期天出版的报纸大部分在头版刊登了英国女医生 Karen Woo 的照片。她是星期四在阿富汗山区被枪杀的医疗队成员之一,这支医疗队中,除了Karen Woo 之外,还有6名美国人、一名德国人、3名阿富汗人。他们在阿富汗东北部的山区花了两周时间提供医疗救助,在返回喀布尔途中被枪手袭击。据幸存的一名阿富汗人说,枪手在劫持财物后,将医疗队成员逐个枪杀,他在高喊自己是穆斯林之后被枪手放了一条生路。塔利班很快宣布是他们所为,指这支医疗队是美国间谍和基督教传教士等。

Karen Woo 的身份是星期六中午被确认的,最初人们对她的了解,是来自社会媒体,她在Facebook上有网页,她为自己选择的肖像照片也就是大部分英国报纸选择的头版照片。不仅如此,她还有一个经常更新的博客,讲述了她参加阿富汗医疗队的动机和感受,文字不乏幽默风趣之处,但能明显感到作者对自己工作充满着激情。在她最后的一篇博客中,她写道:“说到底,我相信提供医疗服务是极为重要的,为帮助那些最有需要的人而付出的努力都是值得的。”《卫报》网站在下午刊登了一篇驻喀布尔记者写的文章,详细解释了她如何为这次医疗行动捐款,她的个人背景和动机。这个被许多朋友形容为“无私”的眼科医生,是放弃了伦敦私人医疗机构的优裕职位来到阿富汗的,在Facebook的留言中,她的一位朋友在表到了对这次行动的担忧之后写道:“我们中的许多人面对现实世界无非是摇头叹息、束手无策,时不时给慈善机构捐点款,这时候你给我们所有人树立了一个榜样。”

2010-08-08. Dr Karen Woo

在《星期日独立报》上,除了头版上的整版照片外(他们选择了以上这张黑白照),还有一篇由她的朋友写的纪念长文。这篇文章和星期天《观察家报》的一篇文章都提到了她在完成这次行动之后,即将飞回英国登记结婚。

Karen Woo 的姓在粤语中是“吴” ,那么她有没有可能是华裔?在她的Facebook网页上,出生地是伦敦。SkyNews 的记者找到了她的家人,但她全家都很注重隐私不愿意露面。在《星期日独立报》的这篇文章中,终于有所透露:她的父亲是香港人,母亲是英国人。

头版头条上的中国:买下利物浦的能耗大国

2010-08-05. UK The Times

今天《泰晤士报》的头版头条是吓人的消息:《中国准备买下利物浦》(China set to buy Liverpool),头版照片中的一片红海洋,让人联想到“红色中国”。令人恐惧的“红色中国”要买下/征服……利物浦?

实际上照片中的红色是利物浦足球队球迷举起的带俱乐部名字标志的红色围巾。待售的利物浦俱乐部的潜在买家之一是香港商人黄建华。根据《中国日报》的报道,中投公司(CIC)已经通过出售Morgan Stanley股份,筹资3.514亿英镑,正好是利物浦俱乐部的负债数字。进一步的推论是CIC将会向黄建华提供收购利物浦俱乐部的资金,CIC是中国主权基金,所以有了“中国买下利物浦”的说法。

2010-08-05.UK The Guardian

中国还出现在昨天的《卫报》头版上,报道的是这份报纸一向比较关心的能源与环境问题,从一幅卫星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东部的夜景,明亮的灯光聚集在京津地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区。在标题为《中国能源使用超过美国》(China power use passes US)的报道中,《卫报》的亚洲环境事务记者 Jonathan Watts 引用国际能源署的数字说,中国的能源消耗(包括煤、石油、风力和其它)在2009年已相当于22.9亿吨石油,超过了美国的21.7亿吨。大部分能耗用于工业和基础建设,但是居民的能源使用也在大幅上涨。比较人均能耗,中国还低于全球平均值,当然远远低于美国。

 
Real Time Web Analy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