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坞 Rotating Header Image

布朗

英国大选:布朗失言的后果

经济观察网 大选期间,媒体围着竞选活动转,对于普通人来说,电视新闻其实是很重复和沉闷的,直到有人在电视镜头前“失言”犯错,新闻报道才会突然活了起来。今年大选中,英国首相布朗不幸成为第一个“失言”的党派领袖。

布朗在英格兰西北部罗切德尔(Rochdale)的街头拉票活动中,遭遇一位女性选民吉莉安?达菲 (Gillian Duffy),向布朗投诉“蜂拥而来的移民”“一到这里就开始领救济”等等。她说话又快又急,让布朗没有太多回复的余地,但整个对话还是相当平和友好的,最后布朗还与她拉起家常,问她有几个孙子什么的,最后亲切道别。

然而布朗一回到自己车中,马上语气大变,生气地问“是谁的主意”让这个“偏狭的”(bigoted)女人过来和他对话,对整个对话的评论是“糟透了”、“莫名其妙”。他没有想到的是,他身上的便携式话筒还没有关掉,所有跟随报道的传播媒体都能听到这段私下的对话。

英国的两个24小时电视新闻频道 BBC 和 Sky News,马上播出了这段对话。布朗在镜头前的亲切随意,与私下场合的尖刻愤懑,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2010-04-29. The Times

对于布朗来说,折磨刚刚开始。这边电视频道上已把这事当作“突发新闻”处理,那边尚不了解事态严重性的布朗正在接受BBC 电台2台的午间直播节目的采访。布朗不得不在直播期间,和所有的听众一起收听自己的这段私下对话。在电视镜头前(这个电台节目此时已在BBC电视新闻台同步播出),布朗几次手捂额头,挡着眼睛,人越坐越低,仿佛是希望能沉入椅子中去一般。

(更多…)

英国大选 谁是赢家?

昨晚的第一次英国大选电视辩论,有近1千万观众,相当于一个收视不错,但还不是最热门的电视娱乐节目的收视率,其实这个数字还稍低于预期(1200万)。大部份人看的,是今天报纸的头条。媒体上一致的结论,是自由民主党的克莱格是第一次电视辩论的赢家,《卫报》和《泰晤士报》都采用了克莱格“圈外人”(outsider)的角度,在大选中,称自己的“圈外人”往往能吸引选民,特别是当选民们对“圈内人”缺乏好感和信心的时刻。显然克莱格借用这次机会,大大提升了自己的形象,问题是这一胜利能否转化成议席。

2010-04-16.UK The Times2010-04-16.UK The Guardian

这篇写在一星期之前:

英国大选 谁是赢家?

本周二上午10点,英国首相布朗前往白金汉宫觐见女王,在获得女王“御准”之后,宣布解散议会,并在5月6日举行英国议会下议院议员选举,英国大选的发令枪打响了。

5月6日举行大选,早已是各界预料中的决定。布朗在尚未启程之际,如果他还有时间看一下当天报纸,会发现《泰晤士报》头版已经打上“竞选开始了”(Let the race begin)的大字标题。

然而对于本次大选的结果,却没有一个人能说出个准数。星期二当天宣布的三个不同的民意调查结果,分别显示保守党领先工党4-10个百分点,以此推算,保守党将会在议席数量上胜出,但是胜幅有限,能不能超过总席位(650席)的一半,从而自动获得组建政府的资格,就很难说了。

(更多…)

英国大选观察:选的是首相吗?

经济观察网 英国大选的竞选活动已经正式开始,离投票日(5月6日)还有约3周时间。竞选期间,是观察英国议会民主制度的一个良好机会,在这个英国大选观察系列中,我会根据本次大选的实际进展,讨论议会制下权力分配、议员的产生、投票制度、以及竞选中的媒体等话题。许多欧美国家都拥有较为成熟的民主制度,但如果仔细观察其运作,就会发现在政府的产生与权力的制衡上,各国采取了不同的方式,以适应本国的历史传统。

在2008美国大选期间,全世界的人都知道美国人在投票选他们未来的总统。今年的英国大选,你也会经常看到英国人在投票“选未来首相”这样的说法。看上去似乎是工党领袖布朗(Gordon Brown)与保守党领袖卡梅伦(David Cameron),也许还可以加上自由民主党领袖克莱格(Nick Clegg)这三人之间的争夺。但实际上,除了在这三位领袖自己的选区,他们的名字不会出现在选票上。英国大选,选民投票选出的,是代表自己选区的议员,而不是首相。

英国的议会制度,是把全国分成650个选区,任何政党都可以在每个选区推出一名候选人参加竞选,获胜者即成为代表这一选区的议员。获得议员席位数量超过半数的政党,即可以向女王“请求”授权组成政府,这一政党的领袖即成为政府首脑,也就是首相。

因为首相不是选民直接选出,造成不需要大选就可以更换首相。执政党可以通过内部商议或投票,选出新的领袖,达到更换首相的目的。现任首相布朗,在2005年大选时还是财政大臣,2007年当时的首相布莱尔“退休”,把首相位置“让”给了布朗

(更多…)

英国大选发令枪响

2010-04-06. The Times front page

今天上午10点英国首相布朗从唐宁街10号驱车前往白金汉宫(不过5分钟车程,如果有警车开道的话),按照君主立宪制的程序,请求女王“御准”解散议会,并在5月6日举行下议院议员选举,即所谓的大选(general election)。

当然这一消息早就不是什么秘密,按照英国议会制度,下议院每届最多可以持续5年,上届下议院选举在2002年5月5日举行,所以今年的5月6日是最后期限(大选必须在星期四举行)。

今年的大选,是18年以来争夺最激烈的选举,结果可能出现 1) 一党胜出,席位优势明显;2) 一党胜出,席位优势微弱;3) 没有一党能够取得过半数席位这3种结果,而如果出现结果3),则需要党派之间组成联合政府,那么谁与谁联合还有几种可能。今天公布的民意调查中,保守党领先工党的百分点分别是4到10点左右,虽然普遍估计保守党将获得最多席位,但是优势会有多少难以预测。

2010-04-06. The Guardian

今年第一次举行的党派领袖电视辩论,又会给选举结果带来新的变数。长期位居“第三党”的自由民主党在电视辩论上与两大党平起平坐,已经因此获益,无疑他们将会是本次大选的最大赢家。

布莱尔助选

2010-03-31. The Guardian

布莱尔也加入工党助选行列了,昨天在他原选区 Sedgefield 的一次演讲,是他在参加伊拉克战争听证会之后,在英国的第一次公开露面。这次是为布朗打气。

前领导人出面助选,不一定是好事。有时候正是突出了现任领导人的缺陷,比如撒切尔夫人为梅杰助选、克林顿为戈尔助选,有时候反而分散注意力,比如克林顿为希拉莉助选。况且布莱尔在英国是个有争议的人物,不少人因为伊拉克战争而痛恨他。所以请他出来助选可能出现反效果,我估计工党竞选班子的考虑是 1) 布莱尔还能吸引一些中产阶级的选票,2) 如果布莱尔保持沉默又会引起两人不和的猜测。主管工党竞选的 Douglas Alexander 与布莱尔和布朗阵营关系都不错,被布莱尔提拔到内阁,布朗上台后继续受重用,估计这次布莱尔的演讲是他的主意。

不管你对布莱尔的看法如何,即使是他的对手敌人,都不得不承认他是一个极为出色的公共演讲高手,这次短短的一番讲话,逻辑清晰,观点到位,比现任的三党领袖高超得多。至于能不能达到帮助布朗的实际效果,就很难说了。

与此同时,一部以布莱尔为原型的电影马上将在英国公映。《影子写手》(The Ghost Writer)是根据英国作家,曾是布莱尔的积极支持者的 Robert Harris 的小说 Ghost 改编,波兰斯基导演,Ewan McGregor、Pierce Brosnan 和 Olivia Williams 主演,这部电影中的前英国首相日子比布莱尔惨得多,受到国际法庭战犯指控,只能躲在美国,需要让影子写手来为他作传辩白。(预告片土豆网链接)

上周英国畅销书排行榜 #39 (2010年3月14日)

上周英国非小说类精装本排行榜上,The Hairy Bikers 系列 Mums Know Best 继续稳居榜首,而且销量还回升了50%。这一系列目前正在BBC Two播出,对销量会有很大帮助,但是即便如此,我觉得还是难以解释为什么这本书的受欢迎程度,只能说两位作者创造了一个极为成功的 The Hairy Bikers 电视和出版模式。

2010-03-15. The End Of The Party

前几周在英国掀起了一阵“布朗被指欺凌下属”风波的,是《观察家报》政治记者 Andrew Rawnsley 的布朗传记 The End of the Party。小说首先在《观察家报》上连载节选,是这份报纸改版第一周的重头文章,果然收到不同寻常的效果。现在小说正式出版后也非常抢手,立即升至第2名,卖出超过6千本,在同类书籍中,是相当不俗的成绩。下一本抢手的政治人物传记,估计将会是布莱尔的自传 The Journey

比起政治人物传记来,娱乐明星的传记好卖得多。排名第3的 Lost and Found 是英国女演员 Lynda Bellingham,她有着40多年的电视演出经历,现在是几个人们电视节目,包括 ITV 的 Loose Women和 BBC 的 Strictly Come Dancing 的评委。这本书的介绍文字中,还特别强调她亲自写作,而没有用“影子写手”

2010-03-15. The Forgotten Highlander

在排行榜上,还有一本“普通人传记” The Forgotten Highlander,讲的是一名苏格兰二战老兵 Alistair Urquhart的故事,他19岁被征入伍,在新加坡英军投降时被俘,在俘虏营幸存下来后,所乘坐的战俘船被击沉,在海上漂浮5天后被一艘捕鲸船救起,送往日本被迫在长崎附近的矿场工作,然后美军在离他10几公里的地方投下了原子弹……经历十分曲折神奇。

(更多…)

《苹果日报》“布朗打人”视频走红英国

上个星期的政治新闻是“布朗打骂下属”,这一风波的一个意外结果,是香港《苹果日报》制作的一个视频忽然在英国走红了,这个广东话报道、中文字幕的视频,同时被周四 BBC One 的时论节目The Week和周五 BBC Two 的 Review Show 选择播出。

事源上个星期天改版的《观察家报》上的一篇重头文章,记者 Andrew Rawnsley 新书的节选,其中提到说布朗曾嫌下属办事不力而“施以打骂”,以至内阁秘书(位置最高的公务员) Gus O’Donnell 要口头提醒布朗。在这之后是一串的否认、反驳、决不改口,各色人等都牵涉进来,保守党和自由民主党领袖顺便搭车踹布朗一脚,还有个脑子转得快的慈善机构主管向媒体爆料说唐宁街的职员曾打电话到她的机构救助,可惜目的太明显,第二天忽然发现自己成了媒体拷问对象。让布朗最受不了的,大概是看上去老实的财相达林也趁机来一闷棍,在电视采访时透露隔壁家(达林住在唐宁街11号)的狂怒如何地狱火一般。

2010-02-27.matt25022010_1585459b

不管是真是假,这一新闻会不会影响选民投票意向,因为反对布朗“打骂下属”而不投工党的票?估计不会,甚至可能有反作用,被看作是布朗具有“真性情”的表现。在电视、电台和 Twitter 上为布朗辩护的前副首相 John Prescott,在2001年竞选期间遭人扔鸡蛋,结果他当场向人出拳回击,政客和扔鸡蛋的扭作一团,这场闹剧的结果,却是 John Prescott 形象反而提升了。当然在英国 bullying 是个严重的指控,涉及人品和领导力,所以布朗不得不极力否认。

英国报纸一贯对政治人物十分尖刻,但是还没有象《苹果日报》这样在报道政治新闻时这么花哨,用这种电脑游戏式的动画来搞娱乐化的“重演”的。

“罗宾汉税”

“罗宾汉税”(Robin Hood tax)是由48家英国慈善机构共同提出的,针对某些金融交易,征收交易额 0.05%的税,在2月10日一份写给《卫报》的公开信中,“罗宾汉税”--取其“劫富济贫”之意--的倡导者估计可以征收到2500亿英镑,可以用来帮助贫困人群、需要援助的国家地区、保护环境等等。

“罗宾汉税”的提出,其实已经有好几年了。现在的一段宣传攻势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段由英国演员 Bill Nighy 主演的视频,其中他饰演一个对“罗宾汉税”持怀疑态度的银行高管(土豆网视频链接)。用娱乐界名人来推动某种运动现在已经是慈善机构和志愿者组织经常采用的办法,对此褒贬不一,其共识是至少参与的名人本身必须对活动目的非常认同才行。这个视频是由 Bill Nighy 和导演 Richard Curtis 合作完成的。

“罗宾汉税”会不会变成和罗宾汉一样,只是一个反映民间愿望的传说呢。政府面对这种来自慈善机构的诉求,往往只会做些表面功夫。不过“罗宾汉税”倒不是完全没有实现的可能,因为英国首相布朗是“托宾税”(Tobin tax)的积极倡导者。这个“托宾”和“罗宾汉”没什么关系,是一位美国的经济学家,他曾提出对国际间的金融交易,实行按单收费的模式。布朗希望通过征收“托宾税”,让金融风险提供一种保险机制。虽然美国反应冷淡,但是布朗似乎一直没有放弃游说

奥巴马公布银行改革 英国会否跟进?

经济观察网》 美国总统奥巴马上周公布将对美国银行业做重大改革之后,英国政府开始面临压力,对本国的银行业进行同样力度的改革。英国政府是否会效仿奥巴马的做法,限制银行的经营范围和规模,成为各方热议的话题。

奥巴马方案中所提及的“沃克规范”(Volcker Rule),即通过监管手段,让银行在传统借贷款业务与高杠杆、对冲、私募等高风险投资活动之间划出明确界线,自去年起就一直是热门议题。但是英国政府和金融管理高层普遍不支持这一方案,而是倾向于在银行内部建立“防火墙”,隔离投资活动的风险,并要求银行设立“遗嘱”,一旦倒闭,可以有序的分割资产,保护基本客户利益,而无需政府出手救援。

但是在英国政府和金融管理高层中,也有另一种声音:英国央行(英格兰银行)行长默文·金(Mervyn King)一直坚持必须分拆银行,对银行业做结构性调整。去年10月在一次公开讲话中,他再次呼吁将银行分拆为零售银行和投资银行,从事高风险、高杠杆金融活动的投资银行,将不会得到政府救助。默文·金尚未对奥巴马的提议做出公开表态,但他将在本周二参加英国议会财政委员会的听证会,媒体普遍期待到时他将会表明立场。

(更多…)

“太阳”风暴 指向布朗

《南方都市报 评论周刊》 一封笔迹潦草的信,一个沉浸在丧子之痛中的母亲,一份具有强烈攻击性的报纸,上周在英国造成了一场媒体风暴,向我们展现了政客、媒体与民众之间的微妙平衡。

上周一,英国销量最大的报纸《太阳报》在头版以《真他妈可耻》(Bloody Shameful)为大字标题报道了一位阵亡士兵的母亲杰基·简恩斯(Jacqui Janes)的故事:她的儿子最近在阿富汗阵亡后,她收到首相布朗的亲笔慰问信,但是信件“字迹潦草”、“错字连篇”,甚至把她的姓都写错了,她指责布朗不仅把她的儿子派去阿富汗送死,似乎还特意写信来“污辱”她。

第二天,《太阳报》又公布了一段录音,原来布朗在星期天晚上得知此事后,特地给简恩斯打了电话试图解释。但她怒火未消,不仅在通话中继续指责布朗,而且随后还把通话录音交给《太阳报》。星期二的例行记者招待会上,布朗再次公开致歉,简恩斯这才接受了他的道歉。

(更多…)

 
Real Time Web Analy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