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坞 Rotating Header Image

布莱尔

影子写手

凯蒂·普莱斯(Katie Price)是一个让英国的作者们鄙视和嫉妒的人物。

凭她的学识,应该完全和“作者”没有关系。她以做《太阳报》的“三版女郎”艳照模特儿出身(那时候叫乔丹),因为做了足球明星的女朋友走红,对于自己的缺乏学识,不仅毫不掩饰,而且引以为荣。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人物,却非常懂得经营自己的“本色”形象,善于推销自己,制造新闻,是电视真人秀的明星,小报的宠儿,还拍纪录片,主角当然是自己。

最让写书人受不了的,是这么一个角色,短短几年内,已经出了3本自传、4本小说、1本时尚指南,每一本都是畅销书,她的“作品”中,甚至还有一套儿童读物———竟然被英国连锁书店 WH Smith 提名为年度儿童读物。

当然普莱斯出了这么多书,不需要她打一个字。她对此毫不心虚:“我这么忙,哪有时间坐下来写字?”她出的书,都是由一位女作家Rebecca Farnworth 代笔,但是书的封面印的Katie Price或是Jordan的大名,你得到版权页的小字里才能看到这位作者的名字。这位女作家自己也写小说,销量和Katie Price的“作品”远不能比。

2010-03-13. The Ghost Writer

代笔人,更常用的称呼是“影子写手”,英语直译过来是“鬼作者”(ghost writer),似有“只能呆在影子里”的意思。过去重要人物退休后写回忆录,现在15岁的歌星就写“我的人生”,都离不开躲在黑暗中的影子写手。上个月在柏林电影节上首映的新片,由波兰斯基导演的政治悬疑片《影子写手》(The Ghost Writer),就是一部以影子写手为主角的电影。英国演员(《迷幻列车》主演)伊万·麦克雷格(Ewan McGregor)饰演的一位作家,在收到一笔丰厚佣金后,为英国前首相代笔写回忆录。这位前首相因为发动一场入侵他国的战争,在英国和欧洲受到战犯指控,不得不避居美国。影子写手来到美国后,对自己前任的意外身亡产生了怀疑,暗中调查,结果发现自己卷入了一个巨大的政治阴谋之中。

(更多…)

布莱尔参加伊拉克听证会:报纸头版

2010-01-30. The Guardian, UK2010-01-30. The Times, UK

今天英国的大报都在头版重点报道了布莱尔参加伊拉克听证会。在头版采用的,大部份都是布莱尔在听证会上镜头。(英国小报认为英格兰足球队队长John Terry的绯闻更有新闻性。)

但是这一在听证会在英国以外并没有太多媒体关注。昨晚BBC的一则新闻中,记者在巴格达街头采访了路人、商贩,许多人对此反应冷淡,还有人说要“向前看”等,据记者称,伊拉克媒体也没有觉得这次听证会和自己有什么关系,而是作为“英国新闻”来报道。

2010-01-30.UAE_GN2010-01-30.SAU_AN

在中东地区,关注此事是主要还是英语媒体,大概在普通民众心中,研究布莱尔发动伊拉克战争的“合法性”实在没有什么意义。欧洲媒体中,意大利、西班牙和波兰的一些媒体在头版刊登了相关照片,但显然并非最重要的新闻。

2010-01-30.SPA_PAIS2010-01-30.ITA_LR

2010-01-30.POR_PUBL2010-01-30.TUR_CUMH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英国媒体采用的大部份是布莱尔在听证会上的照片,而其它国家的媒体,采用的大部份是听证会会场外反战人士示威的照片(虽然参加示威的人数不多,相对平静)。是英国媒体认为布莱尔的证词更具新闻性?还是其它国家媒体认为,示威照片能够最快地让不了解背景的读者明白这一事件的新闻性?

布莱尔参加伊拉克听证会:战争的“正义性”与“合法性”

2010-01-29. Telegraph Chilcot Inquiry live

今天布莱尔参加伊拉克听证会,从上午9:30到下午5:10,其中2次10分钟的短休,1次1个半小时的午餐休息,历时近6小时,全程电视直播,布莱尔一人回答所有提问,问题尖锐、回答会被人仔细推敲,精神高度紧张。然而到听证会结束时,布莱尔虽然嗓子已经沙哑,但仍然精神饱满,思路清晰,不能不说他公众演讲能力的出色,而且是一个天生的辩论家――以说服别人为乐,越辩越精神的那种。今天大概是伊拉克听证会的最高点了,以后不会有比他更有辩才的证人,也不会有比他更为重要的证人――现任首相布朗将会在大选之前出席,但是他既不喜辩论,也比较容易推脱责任。而且所有反战人士心中的靶子,都是布莱尔,连工党政府都看不上。

BBC政治编辑Nick Robinson 说当早晨布莱尔刚刚进入会场时,眼神中带着少有的“紧张和惧怕”,他上次看到布莱尔的这种眼神,是1994年布莱尔在工党大会竞逐工党领袖位置的时候。可见出席这次听证会,对布莱尔来说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他还说在听证会一开始时,他还看到布莱尔拧开矿泉水瓶盖的手在发抖,但是在开始不久,布莱尔就进入了状态,不但从容应付,而且还试图控制听证会导向――他提出一个问题:“如果2003年不对萨达姆采取军事行动,2010年的世界会是怎样?”以此来为伊拉克战争的正义性做辩护。

全天的听证会,从911说起,到伊拉克战争的准备,到布莱尔说服英国议会和公众支持战争,到战后的重建和灾难,看不出布莱尔对自己的立场做任何让步,我看到唯一的让步,是他承认去年圣诞节前接受 Fern Britton 采访时,说“如果当时知道萨达姆没有WMD,也会入侵伊拉克,只不过需要用不同的理由说服公众。”这番话是“错误”。除此之外,也许有“可以吸取教训”的地方,但绝无“遗憾”之处。

(更多…)

英国媒体直播报道布莱尔参加伊拉克听证会

今天是伊拉克听证会(Chilchot Inquiry)的高潮,前首相布莱尔是今天的唯一证人。今天的听证如此受关注,连现场旁听票都是需要抽签才能获得。

听证从早晨9:30开始,到现在已经休息了两次,包括午餐时间,到下午2:30时,还在说2003年伊拉克战争前的“第二份”安理会协议、和英国政府内部对战争合法性的法律建议。估计下午还有一次休息时间,会一直谈到战后重建中的失误。

BBC News 和 Sky News 都取消了正常新闻节目,全程直播听证会。其实这种直播,电视台的活动空间有限,因为双方不停地说话,没有空间让新闻主持和评论员做出现场解释和评论,于是两家电视台都采用了屏幕下方字幕条,以及文字短评(类似Twitter方式)和图像同时出现的方式。

英国的4份大报中,《独立报》没有做文字直播,《泰晤士报》做了文字直播,但是没有象上次议会财政委员会听证和财政预算案公布一样,用CoveritLive程序,而是采用了常规的即时更新模式,不过在下午3点之后,《泰晤士报》网站同时在进行由该报专栏作家 David Aaronovitch主打的文字辩论。他是伊拉克战争的支持者,到现在似乎并未改变立场。

《每日电讯报》《卫报》网站的直播方式较有新意。

2010-01-29. Telegraph Chilcot Inquiry live

《每日电讯报》在网站上做视频直播(伊拉克听证会提供公共信号,并且在自己网站上直播)和文字直播评论,同时在视频上,加上了一个“测谎器”(Lie Detector)的绿红两色竖条(后来改成了“可信度指标”Credibility Meter),访问者可以点击“真”(True)或“假”(False),估计能改变颜色,但是我的Firefox 好像对点击没有反应。我觉得大报网站做这种“群众即时投票决定真假”的花样,实在有点儿戏。

2010-01-29. Blairometer Guardian Chilcot Inquiry live

但是媒体都爱追求“即时回馈”,《卫报》网站的做法即时采集Twitter 用户的意见,只要Tweet中带有 Blair 字样,都会被收过来,由《卫报》编辑根据内容加上“正”和“负”(相当于“支持”或“反对”布莱尔),然后在网站上做成“布莱尔指针”(Blairometer)。

欧盟,还不打算走出欧洲

经济观察网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有句名言:“如果我要和欧洲通话,我该找谁?”如果告诉他该找一位前比利时首相,不知道他会如何反应?

首任欧盟总统终于在星期四晚上正式登台,他就是前比利时首相范龙佩(Herman van Rompuy)。当天下午,被英国首相布朗高调支持的候选人布莱尔,已经宣布退出。现在看来这是欧盟各国首脑之间幕后交易的一部份,因为英国虽然失去了欧盟总统的候选人,但是却为自己赢得了另一个非常重要的职位:现任欧盟贸易专员的凯瑟琳·阿斯顿(Catherine Ashton)出人意料地成为了第一任欧盟外长。

说实话,当我把“欧盟”和“总统”写在一起的时候,总觉得很古怪,相信在欧洲理事会上,欧盟27国的首相对此也不太习惯,从会前透露的各种消息来看,许多国家的首脑颇有抵制一个CEO式的“总统”,而选择一个会议主持人式的“主席”的意图。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以 “名人效应”为优势的布莱尔在这时竞选欧盟总统,必然受到冷遇。

显然,欧盟还不准备走出欧洲,到世界上去发挥自己的影响力。

(更多…)

谁将是首任欧盟总统?

经济观察网 欧盟《里斯本条约》正式生效的最后一道障碍,捷克总统瓦茨拉夫·克劳斯(Vaclav Klaus)本周宣布,只要下周捷克高等法院认定条约没有违宪,他“保证”在条约上签字。此举普遍被看作克劳斯已放弃对条约的抵制行为。所以本周欧盟国家领导人在布鲁塞尔开会时,最让人关注的,已经从克劳斯会否签字,变成了另一个热门问题:谁会是首任欧盟总统?

欧盟总统,全称欧洲理事会总统(President of the European Council),是《里斯本条约》创立出来的新职位,对外代表欧盟27个国家的首脑。《里斯本条约》同时还创立了欧盟外交部长一职,全称是绕口的欧盟外交与安全事务最高代表,同时兼任欧盟委员会(European Commission)的副主席。

在《里斯本条约》正式生效后,谁来担任第一届欧盟总统,将是欧盟各国首脑要做的第一件事。是选一个国际知名的政治人物――比如英国前首相布莱尔?还是从欧洲小国中找一个无名政客――比如某个波罗的海国家的前总统?

(更多…)

《太阳报》亮牌

今天是英国工党代表大会的最后一天,首相布朗下午在大会上发表的讲话,被看作是工党“生死抉择”的演讲,其中抛出几条重要政策,包括免费老人护理、取消强制性身份证制度等等,反应还算良好。

2009-09-29 The Sun front page Labour's Lost It

但是今天晚上《太阳报》抛出了更重磅的炸弹:宣布下届大选,《太阳报》将不再支持工党。在明天《太阳报》头版的大字标题是《工党已经失败》(Labour’s Lost It),并说“在掌权12年之后,工党政府已经迷失的方向,现在它也失去了《太阳报》的支持”。选择这一时机宣布,显然是为了取得最大的媒体轰动效应。

英国的全国性报纸,大部份都有明确的政治立场,当大选来临,就反应在明确支持某一政党上。这是一种传统,也是对英国传播媒体(broadcasting media,即电视电台)法定必须中立的一种互补。《太阳报》所说的12年,是指工党上台的12年,同时也是《太阳报》支持工党的12年。在这之前《太阳报》是反对工党的,1992年大选前夕《太阳报》攻击工党候选人 Neil Kinnock的头版,被许多人认为对当年工党失败起了一定作用。1994年布莱尔担任工党领导人之后,花了不少工夫取得《太阳报》的支持。当然《太阳报》背后是默多克的新闻集团这个媒体帝国,布莱尔在当选工党领导人之后,即飞往澳大利亚参加新闻集团举办的会议为自己领导下的“新工党”政策做宣传,可见其重视程度,也取得了效果,《太阳报》从此成为布莱尔的支持者。

(更多…)

布朗需要G20伦敦峰会取得成功

在下周G20伦敦峰会举行前,英国首相布朗这几天一直在大西洋两地奔走,在斯特拉斯堡向欧洲议会发表演讲之后,飞到了美国纽约,下一站将是巴西和智利。G20 峰会前忙碌奔波的布朗,让我想起2003年伊拉克战争前的布莱尔。象当年的布莱尔一样,布朗在理念上与美国完全一致,并期望通过英国在欧盟中的影响力,试图让大西洋两岸步调一致,协同出击。然而欧洲与美国的分歧,却不是当年的布莱尔,和今年的布朗,能够弥合的。

对于布朗大大有利的是,今年的美国总统奥巴马,是每个西方首脑都想靠近沾一点光的人物。与奥巴马走得近一些,对布朗的形象有益无害。和当年的布莱尔一样,布朗确实支持奥巴马政府全球联手推出新一轮经济刺激方案。但是欧元区国家的想法却是自己已经做了不少努力,现在需要看看再说。好在欧洲与美国之间的分歧,并不属于意识形态层面,而只是实际操作上的轻重缓急不同而已。

(更多…)

曼德尔森重回内阁

今天全世界的眼光,都集中在美国众议院对修改后的救市方案进行的辩论和投票。在英国时间晚上七点多钟(北京时间凌晨两点),众议院终于投票通过救市方案。相信明天英国报章上将有大篇幅的报道和评论。

然而今天英国同时有另一则新闻吸引了媒体的极大关注。首相布朗在今天的内阁重组中,出人意料地宣布任命彼得·曼德尔森(Peter Mandelson)为商务大臣(Business Secretary)。曼德尔森是现任的欧盟贸易专员,代表欧盟谈判中国贸易协定,手中权力很大。这次回归英国政治,有着好几重的含义。一切都要从他的政治历史谈起。

(更多…)

布朗政府的一周年

6月27日是布朗担任首相一周年的日子,当天英国的新闻头条,却是工党在英格兰南部亨莱(Henley)地区众议院议员补选中的惨败。本来亨莱是保守党重镇,工党对获胜不报任何希望,但是工党候选人里察·麦肯锡(Richard McKenzie)败得如此之惨,只赢得约3%的选票,所得票数在所有党派候选人中排名第五,甚至还在极右翼政党英国国民党(BNP)之后。英国选举法规定,出任候选人需事先缴纳500英镑押金,如果得票超过5%,就可以取回押金,否则就被充公。工党作为堂堂执政党,参加议员竞选竟然连押金都拿不回来,实在是场羞辱。“丢了押金”成为目前布朗的工党政府的窘境最形象的缩影。

第二天的坏消息来自苏格兰,苏格兰工党领导人温迪·亚历山大(Wendy Alexander)因政治献金丑闻而宣布辞职,布朗在苏格兰又失去了一位盟友。根据前两天《卫报》做的民意调查,71%的选民认为布朗领导下的工党不会赢得下一届大选。在支持率上,工党竟落后保守党20个百分点。照此下去,似乎布朗自己“丢了押金”的日子也不远了。

虽然工党还保持着表面上的团结,但媒体上早就开始谈论布朗是否应该提早下台的问题了。6月27日的《卫报》上,号称是“英国最有影响力的专栏作家”的波莉·托因比(Polly Toynbee)撰文指出,目前是布朗下台,工党更换新领导人的最好时机,但同时又感叹工党内部无人有此胆识,愿意站出来逼布朗下台。前几天另一个重量级的《卫报》专栏作家乔纳森·费瑞兰德(Jonathan Freeland)也称工党支持者们应该接受布朗不适合担任领导人这一现实。这两位作者表态的重要性,一方面在于他们自身的影响力,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这两位左派人士在一年前曾坚定地支持布朗继任首相。他们的倒戈,显示的是舆论风向的转换。

一年之内,布朗政府就象坐过山车一样,从前三个月的万众仰慕,忽然滑落到到后九个月的四面楚歌。布朗大概也在问自己,到底哪儿出了错?

(更多…)

 
Real Time Web Analy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