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坞 Rotating Header Image

上海

英国出版动态(75):被西方被遗忘的八年抗战

《深圳特区报·读与思周刊·二战研究摆脱欧洲中心论

书名:《中日战争1937-1945》(China’s War with Japan, 1937-1945)
作者:拉纳•米特(Rana Mitter)
出版社:Allen Lane
出版日期:2013年6月

在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纪录片中,最出名的大概是英国在1973-74年间播出的《世界大战》(The World at War)电视系列片,当时花了4年功夫制作拍摄,除了历史素材外,还采访了大量二战的亲历者,预算达90万英镑(折合现在的1100万英镑左右),全长26集,每集52分钟。最近这部纪录片的制作人杰瑞米•伊萨克斯(Jeremy Isaacs)在英国媒体上撰文回顾拍摄经过,在谈到有什么遗憾的时候,他说如果现在让他拍,他会花更多篇幅拍摄亚洲、特别是中国在二战中的历史。当时这部纪录片中,中国的抗战仅在其中的一集有所交代。

确实在英语出版物中,过去对二战历史的研究确实欧洲中心论很强烈,仿佛在遥远的亚洲发生的战争,不过是二战历史上的一个注脚。近几年来这种现象已有所改观,在去年出版的英国历史学家安东尼•比弗(Antony Beevor)新作《第二次世界大战》(The Second World War)一书中,二战的开始时间,不是欧洲人常用的1939年9月德国入侵波兰,而是在这之前4个月发生在蒙古的诺门罕战役。前一阵子我在这里介绍过的何铭生(Peter Harmsen)的《上海1937》,详细讲述了1937年8-11月间的“八一三”淞沪会战,作者还将其比作“扬子江上的斯大林格勒”。

(更多…)

英国出版动态(64):三个视点回顾淞沪会战

《深圳特区报·读与思周刊·三个视点回顾淞沪会战

在西方人眼中,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的时间是1939年9月1日,当天纳粹德国入侵波兰,英法等国随后对德国宣战,然而少为人知的是,如果从1937年芦沟桥事变算起,此时中日已经开战两年多,战火已经燃遍了半个中国。近年来有一些历史学家开始纠正这一欧洲中心的观点,英国著名军事史学家安东尼•比弗(Antony Beevor)在他去年出版的作品《第二次世界大战》(The Second World War)中,将二战的开始定为1939年5月在满洲发生的诺门罕战役,结束则是1945年8月苏联对日宣战,进军中国东北。

书名:《上海1937》(Shanghai 1937)
作者:何铭生(Peter Harmsen)
出版社:Casemate UK
出版时间:2013年6月

但是研究中国抗日战争历史的英文作品,依然非常稀少。这也是《上海1937》(Shanghai 1937)一书作者彼得•哈姆森(Peter Harmsen)的感叹。作为一名记者,他在东亚地区从事报道工作二十多年,包括在中国的十一年,现在是法新社台湾分社社长,有个中文名字叫何铭生。学历史出身的他,对东亚历史十分感兴趣,在亚洲呆了这么久,深切体会到日本侵华战争留下的伤痛至今没有消除,所以这段历史成了他研究的重点。

(更多…)

最近在看的书

Life After Life
作者:Kate Atkinson
出版社:Doubleday
如果命运让你有机会一次又一次重复你的人生,你会找到最完美的人生吗?作者会参加今年的爱丁堡图书节。

Shanghai 1937: Stalingrad on the Yangtze
作者:Peter Harmsen (何铭生)
出版社:Casemate
下个星期是八一三淞沪会战75周年,按作者的说法,这是一场“扬子江上的斯大林格勒”之战。

1913: The Year Before the Storm
作者:Florian Illies
出版社:Clerkenwell Press
100年前的1913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一年,所以这本书的副题是 The Year Before the Storm

Creation: The Origin of Life, The Future of Life
作者:Adam Rutherford
出版社:Penguin Viking
生命的起源与未来,作者是BBC Radio 4 的 Inside Science 节目主持,科普作家,本身是遗传学博士。

Europe: The Struggle for Supremacy 1453 to Present
作者:Brendan Simms
出版社:Allen Lane
要争夺欧洲,比先夺取德国,这是作者的德国中心论思想,一口气讲完500多年欧洲史。

Missing Out: The Praise of the Unlived Life
作者:Adam Phillips
出版社:Penguin
我们都有两个人生,一个是现实的人生,一个是幻想中的人生。

When People Come First: Critical Studies in Global Health
编辑:João Biehl, Adriana Petryna
出版社: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这是一部研究论述合集,世界各地的学者讨论当地的医疗体系所面临的挑战。

Population 10 Billion: The Coming Demographic Crisis and How to Survive It
作者: Danny Dorling
出版社:Constable
在本世纪内,全球人口将达到100亿,这对地球环境会造成什么影响,人类应该如何应对?

Drugs for Life: How Pharmaceutical Companies Define Our Health
作者:Joseph Dumit
出版社:Duke University Press
生活在欧洲的可能不知道,在美国,制药公司是可以直接向公众做广告的。这本书说的就是制药公司如何通过广告来影响公众对药物的需求。

The Last Banquet
作者:Jonathan Grimwood
出版社:Canongate
这部小说的故事发生在法国大革命前,主线是男主角对食物的着迷,他的“食物”定义相当广泛……。

 

 

几段缩时摄影

Dan Chung 在 Twitter 上说他的国庆60周年阅兵游行视频在2天内就有50万人观看,而且仍在不断增长中。

China’s 60th Anniversary national day – timelapse and slow motion – 7D and 5DmkII from Dan Chung on Vimeo.

在这之后,Shanghaiist 网站推出了一段上海的仿微缩景观缩时摄影视频。仿微缩景观的效果是通过使用移轴镜(tilt-shift)而人为控制照片景深,其效果是实景拍摄反而有微缩模型拍摄的感觉,当然现在拍摄这种效果都不需要特别的设备了,只要用Photoshop事后处理即可。拍摄这段视频的Joe Nafis,使用的据称仅仅是一台 Canon A540。

Miniature City Shanghai – Tilt Shift Time Lapse from Joe Nafis on Vimeo.

在YouTube上我还找到了这段香港的缩时摄影视频。这段视频摄于今年浪卡台风(Nangka)袭港期间,拍摄地点应该是港岛的某处高楼,由南向北朝向九龙方向,用一台Canon 50D,从早上7点到晚上9点,每20秒一幅。

看这些缩时视频,让我想起前两年一位爱丁堡人曾经制作了一段爱丁堡的缩时摄影视频。他花的时间很多,景色也非常丰富。

《哈同传》Merchant of Shanghai

2009-06-22 Taylor Hackford

今天BBC Radio 4 的 Start of the Week 节目采访了女演员 Helen Mirren。在提到有关中国文化的话题时,她说起她丈夫正在筹划一部与中国有密切关系的历史剧,他带着剧本去中国,发现文化差异很大,中国方面对剧本提出了许多修改意见云云。

Helen Mirren 提到的这个计划,应该就是这部由她丈夫 Taylor Hackford (比较出名的作品有 Ray (2004) 和 Devil’s Advocate (1997))导演的电影《哈同传》(Merchant of Shanghai),讲述英国商人哈同(Salis Aaron Hardoon)在20世纪初的上海成为房地产大亨的故事。根据 Variety 的报道,Hackford 将和罗燕一起负责制作本片,与上影集团和中国电影集团合作,在上海实地拍摄。可以说中国方面对电影剧本的意见份量很重。

罗燕的经历也很有意思,她1980年代即以演出《女大学生宿舍》和《红女少女》出名,但是随后去了美国自费留学,经过多年磨练又重回演艺圈,在1990年代末改编了美国作家赛珍珠(Pearl S. Buck)的小说《庭院中的女人》(Pavilion of Women)成为电影剧本,并和 Willem Dafoe 一起主演。现在自己开电影公司,成为演员/编剧/制作人集一身的电影人。

J.G. Ballard 去世

英国作家 J.G. Ballard 去世了。这位作家和中国颇有渊源,在中国出生长大。1930年在上海公共租界出生,父亲是在中国经商的英国人。日军侵占上海后,全家依然留在上海。1942年珍珠港事件后,日军把租界内英美等国的西方人全部关押到龙华集中营。J.G. Ballard 当时是12岁的少年,在集中营呆了3年。日本投降后的1946年,他随全家回到英国。成年后代的J.G. Ballard 从事过不少职业,最终称为职业作家。

2009-04-20empireofthesun

他最著名的小说,就是这部以他在上海龙华集中营中的生活为蓝本的《太阳帝国》(Empire of the Sun)了,1984年出版,1987年由斯皮尔伯格改编拍摄成电影。当年斯皮尔伯格到上海拍摄外景,是好莱坞1949年后第一次到中国大规模取景,动员了上万群众演员,还封了市中心的外滩、南京路、九江路等地拍摄外景,非常轰动。

J.G. Ballard 在写《太阳帝国》前就已是成名作家。他早期以写反乌托邦(distopia)的科幻小说成名。在妻子1964年意外去世之后,J.G. Ballard 深受影响,花了几年时间写出了小说 The Atrocity Exhibition,其中的一章后来发展成另一部重要的小说 Crash。这部小说让他完成了从科幻作家到“文学”作家的转变。20年多后Crash 被导演 David Cronenberg 拍成同名电影,描写一群在撞车中才能获得性高潮的人,引发不少争议。(这部 Crash,与2004年获得奥斯卡奖的同名电影没有关系,虽然都涉及撞车。)

2009-04-20crash

J.G. Ballard 写了两部自传体的小说,《太阳帝国》之后是 The Kindness of Women (1991),写的是《太阳帝国》中的主角,男孩 Jim 离开上海之后在英国、欧洲、美国各地的生活,一直写到《太阳帝国》的拍摄。去年他终于出版了一部真正的自传 The Miracles of Life,从上海的童年开始,到1995年重访上海结束,在英国引起不少关注。

在他去世后,他的最后几部小说手稿仍将陆续出版。

F1 上海站

BBC 在 F1 上海站的转播之前,加了一个说普通话的片头,说了一通“牛年有牛的精神就能成功”之类的广告语,画面是一群人在浓雾中的东方明珠背景前打太极。碰巧的是今天的红牛发威,拿了第一第二。

2009-04-19f1 shanghai

2009-04-19f1 Shanghai

今年虽说前两站让 Grawn GP 的 Jason Button拿了冠军,但人们似乎都在等着三板斧的终结。但今天的红牛夺冠,Grawn GP 拿三四名,说明有三板斧的车队还不少--其实 Vettel 在澳大利亚本来就应该得第二的。而且红牛不仅没有双层扩散器(doubledecker diffuser),也没加 Kers。McLaren 和法拉利什么时候才能赶上来还真不好说,据法拉利说车队要到赛季中才会换装双层扩散器,显示不仅被打了个措手不及,而且亡羊补牢的工作也落后了。

Dan Chung: 上海外滩

《卫报》驻中国摄影师张丹 (Dan Chung) 在上海外滩拍摄的一组镜头,题为 New Shanghai: By the Bund。

 
Real Time Web Analy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