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坞 Rotating Header Image

北京

Hedda Morrison:《老北京里的摄影师》

在 Richard Wright 的新书 Passport to Peking 第二章中看到以下这段。英国新任驻北京临时代办 Humphrey Trevelyan (中文名是杜维廉) 1953年夏第一次来到中国,他从天津坐火车进北京,第一眼看到的是北京的城墙。作者在这里引用了一位“在这里居住多年、最近刚刚离开的德国摄影师”的话说:“世界其它城市中,没有一个的城墙比得上北京”。

我去查书后的注释,发现这位德国摄影师名叫 Hedda Morrison,1985年牛津大学出版社曾在香港出版了她的摄影集《老北京里的摄影师》(A Photographer in Old Peking)。恰好能在苏格兰国家图书馆找到这本书看一看,顺便了解一下这位摄影师的生平。

Hedda Morrison 原名 Hedda Hammer,1908年出生在德国斯图加特,1933年她已经在慕尼黑学完了摄影课程、做了一阵摄影助理、有一定实际经验,此时她看到一份摄影刊物上的广告,德国 Hartungs 图片社招募一名女性摄影师,注明必须是德国东南部的兹瓦本人(Swabian,斯图加特是其首府),懂英语和法语,工作是去主理图片社在北京的分部。她说“这简直是为我度身定做”的,而且此时的她不喜欢当时德国的政治状况,所以虽然工资不高(“所以才要女的”),她立刻决定应召前往。分别时家人送她两件礼物:一把防身用的手枪和一把雨伞,两件东西在她从意大利 Trieste 港上船之后,都被马上丢掉了海里。

从此她开始了在北京的摄影师生涯,她住在当时法国领事家中,经常单独行动,除了北京城内,她还独自去了周围的西山、山东、承德等地。1938年她离开了 Hartungs 图片社,开始为当地的外国商人、艺术家提供摄影服务,1946年她和英国人 Alistair Morrison 结婚之后离开北京,和丈夫一起在香港住了一年多,后来随夫去了后来成为马来西亚一部分的沙捞越(Sarawak)。

东便门, Hedda Morrison

作为专业摄影师,除了有较好的技术和经验之外,她也拥有较好的设备和器材,她常用的是一台 Rolleiflex 双镜中幅相机,拍摄建筑时会用一台 9×12 cm 的 Linhof Satzplasmat,这些都让她的作品呈现较高的质量和艺术性。与其他西方摄影师不同的地方是,因为常驻北京,她对当地风土民情了解比较深,喜爱这个城市和居民。在北京的13年她拍摄了超过1万张底片,这些底片和她自己印出裁剪的近6千多张照片在她身后都捐给了哈佛大学的燕京图书馆。燕京图书馆扫描了所有照片,可以在网上浏览搜索

(更多…)

后海溜冰视频

《卫报》驻中国摄影记者 Dan Chung 为《卫报》网站拍摄的背景后海溜冰视频。他用的是 Canon Eos 7D 和 1D MarkIV,在他的博客中他详细介绍了拍摄经过

1DmkIV and 7D on Ice – Winter fun on Beijing’s Houhai lake from Dan Chung on Vimeo.

几段缩时摄影

Dan Chung 在 Twitter 上说他的国庆60周年阅兵游行视频在2天内就有50万人观看,而且仍在不断增长中。

China’s 60th Anniversary national day – timelapse and slow motion – 7D and 5DmkII from Dan Chung on Vimeo.

在这之后,Shanghaiist 网站推出了一段上海的仿微缩景观缩时摄影视频。仿微缩景观的效果是通过使用移轴镜(tilt-shift)而人为控制照片景深,其效果是实景拍摄反而有微缩模型拍摄的感觉,当然现在拍摄这种效果都不需要特别的设备了,只要用Photoshop事后处理即可。拍摄这段视频的Joe Nafis,使用的据称仅仅是一台 Canon A540。

Miniature City Shanghai – Tilt Shift Time Lapse from Joe Nafis on Vimeo.

在YouTube上我还找到了这段香港的缩时摄影视频。这段视频摄于今年浪卡台风(Nangka)袭港期间,拍摄地点应该是港岛的某处高楼,由南向北朝向九龙方向,用一台Canon 50D,从早上7点到晚上9点,每20秒一幅。

看这些缩时视频,让我想起前两年一位爱丁堡人曾经制作了一段爱丁堡的缩时摄影视频。他花的时间很多,景色也非常丰富。

 
Real Time Web Analy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