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坞 Rotating Header Image

印度

2019读书回顾

这篇是今年年初为《经济观察报·观察家书评》写的回顾文章,现在回想当时的心境、关心的话题,有恍若隔世之感。然而这些作品并没有因为疫情而过时,其中的一些思考反而更为切合今后可能出现的“新常态”了。

欧洲疫情首先在意大利北部爆发,有些英国人对意大利的公共服务水平有着无根据的偏见,其实这里的医疗条件比英国绝大部分地区都好,然而疫情来袭之时,依然无还手之力。欧洲整体反应过慢,意大利遭受重创时,其他国家自顾不暇,没有及时伸出援手,后来欧盟理事会主席都出来向意大利道歉。可以说这场疫情不仅是对欧盟的考研,更是在挑战“欧洲人”的共同身份。

为了对抗疫情,许多国家采取了“封城”措施,而“解封”的条件之一是要求民众允许政府收集私人信息,包括每日行踪,与谁接触等。如果说过去为了反恐而加强监控对普通人来说还比较抽象,现在是否为了安全而交出隐私的选择真的是落到每个人的头上了。同样令人担心的是:疫情过后,这会不会成为“新常态”?

研究发现感染新冠病毒的男性死亡率较高,但是在疫情期间每天冒着被感染危险上班的却多为女性:医院里的护士、老人院的看护、超市职员、依然开学的中小学校里的老师等等。希望在每周定时“为医护鼓掌”的同时,女性为社会正常运作而作出的牺牲不再被视而不见。

面临这场人类共同面临的危机,发现和呈现真相尤为重要。但是每天浏览一下新闻、看看社交媒体,就会发现真相依然是许多人想杀死的对象,哪怕这样做会给人类带来更大的灾难。

2020年4月25日

(更多…)

环球医疗新挑战

《经济观察报·环球医疗新挑战

书名:《以人为本:对全球医疗的思辨性研究》(When People Come First: Critical Studies in Global Health) 主编:若昂•比尔(João Biehl)、德里安娜•彼得里娜(Adriana Petryna) 出版社: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年7月

书名:《以人为本:对全球医疗的思辨性研究》(When People Come First: Critical Studies in Global Health)
主编:若昂•比尔(João Biehl)、德里安娜•彼得里娜(Adriana Petryna)
出版社: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年7月

医改一直是近年来的热门话题,其实不仅在中国,如何改变医疗服务以适应人口年龄结构变化、人口快速流动以及金融危机等等带来的挑战,已经是一个全球性的话题。发达国家面临因人口老龄化造成医疗负担增加的问题,而发展中国家的最大问题还是疾病控制;实行全民医疗服务的国家因为财政紧缩而不得不少花钱多办事,以私营医疗服务为主的国家则需要防止社会最底层的贫困人群失去医疗保证。美国总统奥巴马任期内最大的动作是推行医疗改革,但是从第一任一直做到现在,各种反对声音从来没停过。寻找一个适合二十一世纪的医疗服务方案,确实是一个全球性的难题。

近十多年来卫生经济学(在美国称为“医药经济学”pharmacoeconomics,在欧洲则称为“健康经济学”health economics)和循证医疗研究(evidence based medicine)的兴起,给医疗服务决策提供了科学化的证据支持和模型预测,也为衡量医疗服务的效果提供了新的手段。但是就像金融投资不能过分依赖数学模型一样,医疗服务也不能单凭临床结果和成本疗效模型来作最终判断。在医疗决策中,疾病对病人生活质量的损坏、对社会整体造成负担往往是一个难以度量的因素。与此同时,良好的医护方案,也必须依靠完善的医疗、行政和法律体系来传送。医疗服务,说到底是对人的服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其中的重要环节。

(更多…)

英国出版动态(75):被西方被遗忘的八年抗战

《深圳特区报·读与思周刊·二战研究摆脱欧洲中心论

书名:《中日战争1937-1945》(China’s War with Japan, 1937-1945)
作者:拉纳•米特(Rana Mitter)
出版社:Allen Lane
出版日期:2013年6月

在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纪录片中,最出名的大概是英国在1973-74年间播出的《世界大战》(The World at War)电视系列片,当时花了4年功夫制作拍摄,除了历史素材外,还采访了大量二战的亲历者,预算达90万英镑(折合现在的1100万英镑左右),全长26集,每集52分钟。最近这部纪录片的制作人杰瑞米•伊萨克斯(Jeremy Isaacs)在英国媒体上撰文回顾拍摄经过,在谈到有什么遗憾的时候,他说如果现在让他拍,他会花更多篇幅拍摄亚洲、特别是中国在二战中的历史。当时这部纪录片中,中国的抗战仅在其中的一集有所交代。

确实在英语出版物中,过去对二战历史的研究确实欧洲中心论很强烈,仿佛在遥远的亚洲发生的战争,不过是二战历史上的一个注脚。近几年来这种现象已有所改观,在去年出版的英国历史学家安东尼•比弗(Antony Beevor)新作《第二次世界大战》(The Second World War)一书中,二战的开始时间,不是欧洲人常用的1939年9月德国入侵波兰,而是在这之前4个月发生在蒙古的诺门罕战役。前一阵子我在这里介绍过的何铭生(Peter Harmsen)的《上海1937》,详细讲述了1937年8-11月间的“八一三”淞沪会战,作者还将其比作“扬子江上的斯大林格勒”。

(更多…)

2012年度奥威尔奖提名公布

2012年度奥威尔奖提名公布,分别有6本图书、6名记者和6名博客作者获得提名。奥威尔奖以英国记者乔治·奥威尔命名,奖励清晰优雅的政治写作、新闻报道、时事评论。去年的获奖图书是已故法官 Tom Bingham 的 The Rule of Law。今年的6部提名图书中,有英国作者、历史学家蓝诗玲(Julia Lovell)的《鸦片战争》(The Opium War)

在获得提名的6名记者中,2名(Amelia Gentleman,Paul Lewis)来自《卫报》,1名(Daniel Finkelstein)《泰晤士报》,1名(David James Smith)《星期日泰晤士报》,1名(Simon Kuper)《金融时报》,1名(Edward Docx)自由职业。

2012年度奥威尔图书奖的6部提名作品:

Dark Market: Cyberthieves, Cybercops and You

作者 Misha Glenny

前《卫报》、BBC记者,曾常驻东欧、中欧,现在是哥伦比亚大学访问教授。这本书的主题是网络上的有组织犯罪,许多犯罪集团来自中欧、东欧、俄罗斯等地。

Dead Men Risen: The Welsh Guards and the Real Story of Britain’s War in Afganistan

作者 Toby Harnden

英国《每日电讯报》记者、美国事务编辑 Toby Harnden 的这部作品写的是威尔士近卫军(Welsh Guards)在阿富汗战场的经历。

(更多…)

 
Real Time Web Analy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