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坞 Rotating Header Image

英国政治

英国议会上议院里都是什么人?

英国上议院 House of Lords,照片来自Wikimedia

前一阵子看到一份号召大家签名请愿的邮件,请愿内容是要求废除英国议会上议院(House of Lords)留给英国圣公会(Church of England)主教的26个席位。虽然签名者甚多,但我估计这次请愿不会成功。上议院中有专门留给圣公会主教的席位,原因当然是圣公会是英国的国教。

(更多…)

英国自我放逐的开始?

《经济观察网》稿件:英国否决欧元方案是被甩离欧洲核心的起点

2011年12月9日的欧盟峰会,对于以后的人们来说,也许会被看作是德国领导欧洲的新开始,或者是英国被甩离欧洲核心的起点。前者对欧盟今后的走向有着关键的意义,后者则对英国在国际政治上的位置有着深远的影响。

虽然保守党一直是英国的欧洲怀疑论者的大本营,但是历届保守党领导人,从撒切尔夫人到梅杰,虽然都是抱着与“欧洲”――在他们的字典里,那不包括英国――对峙的姿态,但是从未真正和欧洲公开翻脸,相反与欧洲的合作一直在不断深入,因为他们知道,与加入欧洲相比,离开欧洲是更糟糕的选择。不管在哪个政党领导下,几十年来,英国确实是在不断地融入欧洲。所以上周五凌晨卡梅伦决定不参与签署欧元财政统一方案的决定格外引人瞩目,这一行动被英国的欧洲怀疑论者们,包括一批保守党内不在政府任职的“后排议员”、以及几家右翼媒体欢呼为“一票否决”。“一票”是对了,参加峰会的27国,只有英国投了反对票;“否决”却未必,因为剩下的26国签署了会议声明,等于把英国排除在外了。和他的前任们不同的是,卡梅伦这回是动真格的了,但孤立于欧洲之外,真的是他所想要的吗?

(更多…)

默多克蒙羞触动媒体生态

这是前一阵为《南风窗》写的一篇文章,分析新闻集团因窃听手机留言案受挫之后的媒体生态。《世界新闻报》关闭之后,英国的星期天小报的销量因此受益,为争取原《世界新闻报》的267万读者,星期天小报还使出了降价或是奉送超市购物券等等促销手法。其中销量涨幅最大的是《星期日每日星报》(Daily Star Sunday),7月份的销量比上个月上涨了130%,达每期70万份。但销量上涨最大的是《星期日镜报》(Sunday Mirror),7月份每期上涨了70万份,达170万份,涨幅64%。在星期天小报中,《星期日邮报》(Mail on Sunday)成为销量最高的一份,达226万份,比6月份多卖了33万份左右。

默多克蒙羞触动媒体生态

默多克庞大的媒体帝国正遭受着最严重的挑战。英国《世界新闻报》窃听手机留言案的大爆发,导致两周内形势急转直下,新闻集团的英国分公司“新闻国际”首席执行官辞职并被警方拘捕、发行量最大的周日报《世界新闻报》被关闭、担任过首相新闻官的前主编被捕、英国职务最高的两名警官辞职。一时间,不仅默多克的媒体帝国有分崩离析之势,而且与之交情匪浅的首相卡梅伦都被牵扯进来。

事件的高潮是7月19日默多克和他的儿子、也是事业接班人的詹姆斯出席英国下议院文化、媒体与体育委员会的听证会。虽然听证会本身被默多克妻子邓文迪“出手救夫”的光芒掩盖了,但是许多人相信这次听证会将是这一事件的分水岭:有人说新闻集团最糟糕的时刻已经过去,默多克在听证会上并未抖露出更多的丑闻,反而让普通人觉得这个令许多政客恐惧的媒体巨头并不可怕;也有人说这只是开始,接着警方要加强人手全力调查窃听手机留言事件,更糟糕的事情还在后头,随后还有一场由法官主持的公开质询,新闻集团的家底又会再次被晾出来。

其实听证会本身非常沉闷,除了默多克开头的那句“今天是我一辈子最蒙羞(humble)的日子”之外,实在没什么令人印象深刻的对话。默多克说得最多的是“我不知道”、“我不认识这个人”。詹姆斯倒是侃侃而谈,但每次绕来绕去之后,结果还是“我不清楚谁应该负责”、“没人告诉过我”等等。委员会传唤默多克作证,是议会对媒体大亨的一大胜利,但议员们却没有提出什么有穿透力的问题,稍有针对性的提问,都被默多克父子耍太极挡回去了,难怪有人认为在这场听证会后,新闻集团的危机已经见底了。而英国媒体更为关注的是默多克的精神状态:这个曾经手段狠辣心思缜密、一手创建了媒体帝国、让许多政客胆寒的风云人物,在听证会上看起来更像是一个老迈昏聩的国王,手下人在干什么,自己一无所知。

(更多…)

英国政客为什么怕默多克

为杭州《都市快报》写的有关政客与媒体关系的分析。文中的小标题是由编辑所加。

什么样的人看什么样的报纸

在英国电视喜剧系列《是的,首相》中有一段有关英国报纸的台词,大意如下:“读《每日邮报》的那些人自以为在打理这个国家,读《卫报》的那些人认为应该由自己来打理这个国家,读《泰晤士报》的那些人才真的是在打理这个国家,他们的太太们就读读《每日邮报》,读《金融时报》的那些人拥有这个国家,读《晨星报》的那些人认为这个国家应该由另一个国家来管,读《每日电讯报》的那些人认为这个国家确实在被另一个国家操纵着。”

那么《太阳报》呢?“读《太阳报》的不在乎谁打理这个国家,只要她的胸大就行。”

这种说法虽然简单,倒确实反映出英国的报纸有很明确的读者群。对于大报来说,虽然有政治立场,报道有自己的视角,但大部分时候能做到秉持公正和平衡。许多小报历史上曾是英国社会中下阶层的发言平台,但从1970年代开始走低俗路线,几乎是读者想看什么就登什么,明星秘闻、球队内幕,还有上面台词中“胸大就行”的“三版女郎”——这一风格正是在默多克买下《太阳报》之后开始盛行的。然而正是这些小报,对英国的政治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更多…)

媒体监督政府 谁来监督媒体

手机留言窃听事件,这几天的发展急转直下。Andy Coulson 和 Rebekah Brooks 相继被捕(不过要注意的是英国的“被捕”在非刑事案件上,很多时候被捕对象很快被保释,警方的目的并非之后的“关押”,而是明确警方将被捕对象定位为“嫌疑人”,并可因此获得许可搜查扣押被捕对象的资料文件的权力,两人在警局都只呆了半天左右),Rebekah Brooks 辞去新闻集团CEO职位,默多克飞到伦敦处理危机。在短暂的抗拒之后,默多克父子与上周四答应参加下周二的英国众议院文化、媒体与体育委员会举行的听证会 。最新的发展是大伦敦地区总警司Paul Stephenson 在星期日宣布辞职,原因是伦敦警方(Met)在处理手机留言窃听事件上的失误,以及Met曾聘请了前《世界新闻报》副主编 Neil Wallis 作为媒体顾问。围绕手机留言窃听事件,在这两星期内的许多发展都出人意料,现在甚至有人声称首相卡梅伦都有辞职压力。

以下是为《南方都市报》写的有关这一事件的一则评论

媒体监督政府 谁来监督媒体

英国的手机留言窃听丑闻,两个星期内有了突破性的发展。这桩新闻两星期前还被许多主流媒体忽略,现在是每家报纸每天的头条。两星期前,媒体大亨默多克的新闻集团收购英国天空电视台(BSkyB)全部股份的行动已越过重重障碍,唯一的悬念就是出多少价了,本周新闻集团却宣布撤销收购计划。这一决定虽然做得突然,却并不出人意料。且不说英国议会三大党联合通过动议要求撤销收购,如果连新闻集团旗下的《泰晤士报》都在连续大篇幅报道窃听丑闻,那么对于新闻集团来说,现在收购确实属于“气氛不宜”。

(更多…)

大学教育:是为了改善社会还是个人投资

前两个星期为《南方都市报》写的一则评论

上个星期英国联合政府出现了一次“最快速的转軚”,一个改革方案从提出到收回,不超过两天时间。

星期一《卫报》刊登了对联合政府中负责高等教育的次长威利斯(David Willets)的专访,其中威利斯提出,为改善大学财政,顶尖的大学可以施行“计划外招生”,对于那些成绩达到入学资格但没被选上的学生,可以让他们选择缴纳全额学费——— 每年1.2万到2.5万英镑不等,相当于海外留学生缴纳的学费,凭此成为大学“扩招”对象,获得入学资格。

这一方案有点实用主义,但也算不上是见钱眼开。威利斯还是花了一点心思考虑如何避免出现有钱就可以上大学这一结果的,比如大学可以采用在选择学生时隐藏家庭经济状况等。但他毕竟难以回答这一问题:如果学生不是成绩不好,为什么会心甘情愿缴纳全额学费?这一政策很快就被大部分人诠释成“有钱可以买学位”,遭到几乎所有人的批评。第二天首相卡梅伦接受BBC采访时就没有表态支持,反而说“能不能上大学,靠的应该是学习能力,而不是支付能力”,同一天下午,威利斯在众议院接受紧急质询时已经完成“转軚”,他的改革方案变成了鼓励和允许企业和慈善机构出资赞助学生上大学的政策。

(更多…)

工党新领袖:小弟赢了大哥,左翼战胜中间派?

上个星期五的工党新领袖选举,最后成了米利德班家的兄弟之争,小弟 Ed Miliband 终以微弱优势,凭借着几大工会的支持,战胜大哥 David Miliband,成为工党新一代的领袖。David Miliband 一直是最热门的候选人,从大学时代开始,就被看作是未来首相,如今比自己小4岁的弟弟当选,他的首相梦几乎是完结了,难怪在最后揭晓时,BBC的政治编辑 Nick Robinson 的观察是:David Miliband 脸上挂着的,已不是“硬挤出来的假笑”而是“强忍着的泪水”。

这不仅对于工党,而且对于英国政治格局,今后今年的政治走向都可能产生重大影响。连这份在伦敦出版的阿拉伯语报纸 Asharq Al-Awsat 都是以两兄弟握手的照片作为头版照片。

Asharq Al-Awsat

Asharq Al-Awsat

两兄弟之争,很快被媒体演绎成为政治理念之争,David Miliband 被认为是新工党的继承人,布莱尔中间派理念的支持者;而 Ed Miliband 获得工会支持,被看作是工党内部的左派,他自己亦称英国的政治重心应往左移。

今天上午BBC电台4台的 Today 节目上《卫报》的评论员 Polly Tonybee 和《星期日电讯报》的记者,前《旁观者》(The Spectator)杂志主编 Matthew d’Ancona 辩论英国报纸对 Ed Miliband 的报道时所带的政治倾向。Polly Tonybee 所代表的是对工党抱着同情和支持的报纸,Matthew d’Ancona 的 Telegraph 则是英国右翼媒体的代表(用 Polly Tonybee 的话说80%的英国报纸是右翼媒体)。

其实从今天的《卫报》和《泰晤士报》头版就可以看出英国平面媒体的两大政治阵营对这位工党新领袖的看法。《卫报》的头版标题是《米利德班承诺身先士卒-但是他的哥哥会不会跟上?》(Miliband pledges to lead from the front – but will his brother follow?)注意这里的 Miliband 已经由原来通指 David Miliband 改成了通指 Ed Miliband--媒体是很不留情的。照片的红色色调显然是暗指 Ed Miliband 在政治立场上的“红色”关联。而《泰晤士报》的头版标题的倾向非常明显:《工会为米利德班欢呼,埋葬了新工党》(Unions hail Miliband and bury new Labour)。这里 Miliband 同样改为通指 Ed Miliband,更强调他与工会的联系,以及新工党的终结--亦即布莱尔领导下的工党争取中产阶级的中间路线的终结。

2010.09.27. 《卫报》头版

2010.09.27. 《卫报》头版

2010.09.27. 《泰晤士报》头版

2010.09.27. 《泰晤士报》头版

布莱尔的政治旅程

2010-07-19.A Journey by Tony Blair

南方都市报》 英国前首相布莱尔9月1日出版了个人回忆录《旅程》(A Journey),上市第一天即引起了媒体极大关注,马上成为传记类排行榜上的第一名。

布莱尔离开英国政坛的三年中,他的继任者布朗快速地完成了从万众拥戴到分崩离析的过程。所以布莱尔与布朗的关系自然成为关注焦点。布莱尔在书中提到的他与布朗之间的关系,从最早的政治伙伴,相互了解、思维同步,“几乎像情人一样”,到最后几年势如水火,布朗为达到政治目的,不惜对布莱尔施以“恐吓”。其中的许多情节,其实早就是公开的秘密,现在终于从当事人之一口中确认而已。BBC政治编辑尼克·罗宾逊(Nick Robinson)在博客上用嘲讽的口气说:“这些年来我报道了不少关于两人交恶的谣传,有人说我无聊,有人指我夸张,还有人骂我捏造。我现在郑重道歉:实际情况比我报道的还要糟糕。”

(更多…)

爱丁堡艺术节2010之三十四:Polly Toynbee & David Walker (爱丁堡图书节)

2010-09-03.The Verdict, Polly Toynbee and David Walker

Polly Toynbee & David Walker
How Did New Labour Change Britain
Edinburgh International Book Festival
Sunday 29 August, 3:00-4:00pm
***/5

这场讲座被称为是对工党十年执政的评分。两位主讲者分别是《卫报》的明星专栏作家 Polly Toynbee 和政府公关专家、曾是英国审计委员会(Audit Commission)的公关主任的 David Walker。两人合作的新书 The Verdict 将是回顾工党十年执政的功与过。

Polly Toynbee 是一个颇为引人注目的专栏作家,因此这场讲座被安排在爱丁堡图书节最大的帐篷里,还是座无虚席,她在讲座开始时就让观众举手投票,对工党十年执政打分,结果给“大于5分”的占绝大多数。

在接下来的30多分钟内,两位讲者轮流列举了工党政府的种种政绩和劣迹,当然伊拉克战争是一个重要的事件,用 Polly Toynbee的话说是“让许多支持者感觉无法继续给工党投票”的事件,以致于工党政府做的许多有利民生、有利社会平等的决策几乎被人遗忘了,两人“自然会对工党抱同情态度”,但是希望能列出事实做出客观的评价。

(更多…)

爱丁堡艺术节2010之二十五:Joseph Stiglitz (爱丁堡图书节)

2010-08-29.Freefall, by Joseph Stiglitz
Joseph Stiglitz
What Comes After the Global Economic Crisis?
Edinburgh Book Festival
Saturday 21 August, 6:30-7:30pm
****/5

诺贝尔经济奖获得者 Joseph Stiglitz 是本次图书节的明星之一,他的讲座被安排在最大的帐篷,座无虚席,图书节的几座大帐篷都有赞助商,这座是由苏格兰皇家银行RBS赞助。讲座进行到一半时,几个年轻人从后门涌入,走上过道散发传单(散发的动作太规矩了,我都拿不到他们的传单,后来才知道是同时在爱丁堡城外RBS总部外宿营示威的抗议人士),领头人一个大学生模样的小姑娘还上台和他握手,当她准备上台“占用大家两分钟时间”发布演讲之时,却被观众中部份不满讲座被打断的人士喊着“Out! Out!”被轰走了。Joseph Stiglitz 演讲被打断,倒是很谈定,等示威者走了,他可以重新开始时,他笑道:“在一个由RBS赞助的帐篷里发言,确实有种讽刺的意味。”

他说这句话的原因是他的讲座主题还是继续揭批金融银行业。他是来宣传他的新书 Freefall 的,这几年有关金融海啸的书已经出了不少,他的这本不是讨论金融海啸为什么会发生,而是金融海啸之后该怎么办。他的观点是金融银行业并没有从这次“濒死体验”中吸取教训,开出的药方并不能根治金融银行业存在的问题,美国的情况比英国还严重。政府的第一轮注资措施已经到期,要再进行新的一轮注资已无能为力,而市场校正远未完成。

(更多…)

 
Real Time Web Analy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