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坞 Rotating Header Image

议员津贴丑闻

售价11万英镑的社会公义

今天早晨在BBC Radio 4的Today节目上,听到《每日电讯报》助理主编Andrew Pierce在接受采访,说报社花了11万英镑买下了下议院议员的全部报销单资料。这是《每日电讯报》第一次公开承认花钱买下了这些资料(虽然从未否认),并且第一次公布数字。在这之前流传的数字从9万到30万英镑不等。

《每日电讯报》今天公布这一数字,是因为需要宣传一本新书 No Expenses Spared,书名的含义既是表示“不计代价、全力以赴”,又用 expenses 一词暗扣全书主题。此书由两名《每日电讯报》记者撰写,叙述报社从收到资料、到做出决定买下、然后组织班子分析研究这些资料、核实、向议员求证、最后公布等过程。《每日电讯报》的“议员津贴丑闻”是今年5月份英国最大的新闻,而且持续时间之长,引发的震动之剧烈,完全可以说是近几十年来英国影响最大的政治丑闻。在制造独家新闻上,《每日电讯报》这一单可说极为成功,不仅控制新闻导向(当时BBC每天都跟进《每日电讯报》揭出的新丑闻),而且据《卫报》媒体部估计,这一独家新闻让《每日电讯报》在5月份多卖了超过一百万份

(更多…)

越描越黑

2009-06-19 Times front page

星期四下议院终于正式公布了所有议员近几年来所有的津贴报销单,这是在活动人士使用《信息公开法案》(Freedom of Information Act) 经过好几年努力,申请-拒绝-上诉-仲裁的结果,被下议院称为是议会事物透明化的重要事件,也是挽回议员声誉的一步。

可惜本来是想亡羊补牢的,现在反而成了掩耳盗铃。在《每日电讯报》已经拥有所有报销单资料的情况下,下议院公布的报销单上的“黑块”(blacked-out)显得格外刺眼。本来“黑块”的存在是有道理的:议员的家庭住址需要保密、没有被比准的报销申请可以划掉。但是在《每日电讯报》的揭露议员津贴丑闻的行动已经进行了近一个月,多名部长和议员落马的情况下,这些“黑块”不管理由是否正当,都成了议员企图掩盖不可告人的丑事、议会不愿接受人民监督的证据。

星期五的4份大报,都在首页采用了这些“黑块”作为头版照片,小报中《太阳报》也采用了这些照片。做得最好的,是《独立报》的头版,可惜我暂时还没有照片。

这些“黑块”,本意是保护议员隐私,现在公众反而更想知道,到底他们想隐瞒什么?《每日电讯报》已经在宣传将在周六出68页的增刊,对照议员们原始的、和“描黑”过的报销单。越描越黑,真的是非常难看。

【补上《独立报》和《每日电讯报》今日头版】

2009-06-19 Independent

2009-06-19 Daily Telegraph

布朗内阁重组之三:辞职日

2009-06-03 Guardian front page
今天的《卫报》头版,不同寻常地把通栏的5栏全部用来报道同一新闻,在大字标题《工党辞职日》(Labour’s day of resignation)下,是昨天宣布/确认辞去政府职务、或是宣布不再参加下届大选的5位工党政府成员,其中职位最高的是内务大臣 Jacqui Smith

比这一头条更引人注目的,是头版文章第2栏的社论摘要。英国大报的社论通常在报纸内页,《卫报》社论一般放在报纸评论版之后的第28版。今天把社论摘要放在头版,是因为其中的观点十分直接和强烈:“工党在下届大选前还剩一年时间。在目前的领导人(布朗)带领下,工党只会浪费这一年的时间。现在是把他抛弃的时候了。”不署名的社论代表报纸立场,以上这些话出自一份一贯支持工党的报纸,说明了布朗政府所面临的严重危机。

《卫报》头版的辞职新闻说的是昨天发生的事,但是形势比人强,今天上午再出爆炸性新闻,布朗内阁的社区和地方政府大臣 Hazel Blears 宣布辞去内阁大臣职务。Hazel Blears 自从上个月在《观察家报》上不点名地指责布朗的 YouTube 表演 (YouTube if you want to)之后,外界普遍认为她在内阁的位置难保,在议员津贴丑闻中,布朗又称她避交售屋利得税的做法“不可接受”,让人猜测布朗会在明天的欧洲议会议员(MEP)选举后的内阁重组中,将她逐出内阁。但是今天 Hazel Blears 抢先宣布辞职,等于先发制人,宣布是自己炒老板,不是被老板炒。这两天的种种辞职新闻,一步步地加强了外界对布朗作为领导人“失控”的看法。

布朗内阁改组谣传之二

十几天前写布朗内阁改组谣传,没想到今天有了新进展,虽然是来自不同的方向。今天内务大臣 Jacqui Smith 被“非正式地证实”将辞去内务大臣职务。这是自议员津贴丑闻以来,落马的最高层内阁成员。她的辞职,并不是津贴丑闻的直接结果,而是在任期间,内务部的各种差错和尴尬的积累。现在风传的谣言是现任财务大臣达林(Alistair Darling)将会让出财务大臣一职,由布朗亲信 Ed Balls 接任,谁来担任内务大臣则众说纷纭。

本周四将举行欧洲议会议员(MEP)选举和地方区议员选举,在议员津贴丑闻的影响下,预计工党将受重创。重创之后的内阁重组,一般被视为首相重建权力架构,迎接明年大选的企图。现在 Jacqui Smith 不等内阁重组就被证实辞职,等于“抢跑”,坐实了布朗内阁“失控”的猜测。

而明天《卫报》的则更加严厉,这份传统上一直支持工党的报纸,破例把社论摘要刊登在报纸头版,直接了当地要求工党议员们做出决断,更换领导人,说明报纸已经对布朗完全失去了信心。

议长成为平息民众情绪的替罪羊

2009-05-19 times2009-05-20 times

经济观察网 上次我在参观英国议会的时候,《卫报》资深政治编辑迈克尔·瓦尔特 (Michael White) 指着墙上的一幅画对我说:“你看,过去下议院议长上任时,都是要被议员们拉扯着强按在议长席上的,因为一旦议会触怒国王,头一个倒霉的就是议长。”

今天的下议院,当然不用担心皇室,议长的脑袋也安全得多了。事实上近三百年来,下议院从未发生国议长被迫下台的事。然而星期二下午,现任议长迈克尔·马汀仅用30秒钟,就打破了这三百年的传统,他宣布辞职了。为了平息英国民众因议员津贴丑闻而产生的愤怒情绪,议长马汀成了替罪羊,被拉出来羞辱示众。

自从《每日电讯报》从5月8日开始逐日公布议员津贴报销账单开始,津贴丑闻已经到了第12天,充斥了新闻空间。每天出现的新一轮曝光,让议员们胆寒,让选民们激动和愤怒。有人说要议员们坐牢,有人说要议员们立刻辞去议席,反对党保守党领袖要求立刻举行大选。选民对议员们的怀疑与鄙视,甚至影响到了对议会民主制的信任,丑闻有可能上升为宪政危机。处于恐慌之中的议员们,则把愤懑之情转嫁到议长身上,指责他没有全力推动议会管理改革,没有为议员们赢得选民信任。在议员的再三“逼宫”之下,马汀只有黯然下台。

(更多…)

议员津贴丑闻:第8天

星期五(5月15日)已是议员津贴丑闻的第8天,危机越来越深,终于有议员辞去职务--但不是辞去议员资格,在星期四晚上BBC One 的《答问时间》(Question Time),一向形象不错的工党议员 Margaret Beckett 和深受尊敬的自由民主议员 Menzie Campbell 在回答问题时都被现场听众报以嘘声,下议院一片愁云惨雾,议员人心惶惶。《卫报》和《泰晤士报》的头版照片的选择异曲同工,都是阴云中的英国议会大厦,《卫报》用的是一幅照片,标题 House of ill reput;《泰晤士报》用的是莫奈的画--那是伦敦还被称为“雾都”时画的议会大厦,标题 Parliament’s darkest day。而免费报纸 Metro 的头版头条更干脆:Chambers of horrors。

2009-05-15 Guardian front page

2009-05-15 Times front page2009-05-15 Metro front page

议员津贴丑闻

BBC 新闻主持 Carrie Gracie 和工党的 Lord Foulkes 在电视采访中的交锋,显示出这场“议员津贴丑闻”的新闻已经到了闹剧化的阶段。独家刊登议员津贴详细资料的《每日电讯报》当然清楚,数字是枯燥的,只有把议员津贴上升到道德高度才能引起读者的震惊和愤怒。这一星期以来,《每日电讯报》采用“挤牙膏”式的一点一滴透露的方式,让几乎所有的媒体都被它牵着鼻子走。而几乎所有媒体在报道时,也有意无意地采取“道德化”的立场,这就是为什么BBC的 Carrie Gracie 在采访中会说“议员们一方面要求民众勒紧裤腰带,一方面又挥霍纳税人金钱铺张享受”这样的话,指责议员们的贪得无厌。但是至少她意识到,如果BBC要从这样一个道德角度批判议员的话,那么如果拒绝公开自己的工资资料(同样也是纳税人的钱),不免显得虚伪。如此争执下去,早晚变成一场比谁挣得少,谁挣得少谁有理的闹剧。

《每日电讯报》坚持认为自己做法正确,是符合公众利益(public interest)的新闻调查。但是《每日电讯报》采取的做法,是自政府内阁成员开始,逐日刊登,把所有议员放在一个篮子里,每日举出一些吸引眼球的例子,印发公众的强烈反应,其结果是所有议员都被看成了贪婪的骗子,且不说有许多议员在津贴问题很干净,即使是被《每日电讯报》放在头版头条的“丑闻”,也得到了合理的解释。比如第一天的“布朗付给他弟弟6000镑打扫费”的头条,就马上被指正手续正常并无疑点,布朗的弟媳在《卫报》上撰文说即使当他们把所有数字证据摆在《每日电讯报》面前时,对方还是视而不见。

这种先把耸人听闻的新闻捅出去,然后再慢慢补充或是更正不迟的做法,也许更符合我们这个博客时代的风格。但是如果要真正揪出钻规则的空子借以假公济私的议员的话,《每日电讯报》完全可以深入调查个案,求证核实之后再重拳出击。现在的做法却是“一竿打倒一船人”,Carrie Gracie 不得不在电视上说出自己的工资(£92,000比普通议员的£64,766还高)可能觉得挺委屈,但有不少干净的议员同样觉得自己无辜被泼了脏水。

英国下议院一向有一种“私人俱乐部”的文化,议会独立的精神,在自我管理上,却变成了“独立王国”。议会多年来一直有机会改革,但却顽固地抗拒管理透明化。现在弄得如此狼狈,议员本身要负最大的责任,然而这一星期来的丑闻,在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下,却造成了“下议院内无好人”的印象,由此动摇了民众对议会民主制度的信任,可谓“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了。

(更多…)

 
Real Time Web Analy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