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坞 Rotating Header Image

David Miliband

工党新领袖:小弟赢了大哥,左翼战胜中间派?

上个星期五的工党新领袖选举,最后成了米利德班家的兄弟之争,小弟 Ed Miliband 终以微弱优势,凭借着几大工会的支持,战胜大哥 David Miliband,成为工党新一代的领袖。David Miliband 一直是最热门的候选人,从大学时代开始,就被看作是未来首相,如今比自己小4岁的弟弟当选,他的首相梦几乎是完结了,难怪在最后揭晓时,BBC的政治编辑 Nick Robinson 的观察是:David Miliband 脸上挂着的,已不是“硬挤出来的假笑”而是“强忍着的泪水”。

这不仅对于工党,而且对于英国政治格局,今后今年的政治走向都可能产生重大影响。连这份在伦敦出版的阿拉伯语报纸 Asharq Al-Awsat 都是以两兄弟握手的照片作为头版照片。

Asharq Al-Awsat

Asharq Al-Awsat

两兄弟之争,很快被媒体演绎成为政治理念之争,David Miliband 被认为是新工党的继承人,布莱尔中间派理念的支持者;而 Ed Miliband 获得工会支持,被看作是工党内部的左派,他自己亦称英国的政治重心应往左移。

今天上午BBC电台4台的 Today 节目上《卫报》的评论员 Polly Tonybee 和《星期日电讯报》的记者,前《旁观者》(The Spectator)杂志主编 Matthew d’Ancona 辩论英国报纸对 Ed Miliband 的报道时所带的政治倾向。Polly Tonybee 所代表的是对工党抱着同情和支持的报纸,Matthew d’Ancona 的 Telegraph 则是英国右翼媒体的代表(用 Polly Tonybee 的话说80%的英国报纸是右翼媒体)。

其实从今天的《卫报》和《泰晤士报》头版就可以看出英国平面媒体的两大政治阵营对这位工党新领袖的看法。《卫报》的头版标题是《米利德班承诺身先士卒-但是他的哥哥会不会跟上?》(Miliband pledges to lead from the front – but will his brother follow?)注意这里的 Miliband 已经由原来通指 David Miliband 改成了通指 Ed Miliband--媒体是很不留情的。照片的红色色调显然是暗指 Ed Miliband 在政治立场上的“红色”关联。而《泰晤士报》的头版标题的倾向非常明显:《工会为米利德班欢呼,埋葬了新工党》(Unions hail Miliband and bury new Labour)。这里 Miliband 同样改为通指 Ed Miliband,更强调他与工会的联系,以及新工党的终结--亦即布莱尔领导下的工党争取中产阶级的中间路线的终结。

2010.09.27. 《卫报》头版

2010.09.27. 《卫报》头版

2010.09.27. 《泰晤士报》头版

2010.09.27. 《泰晤士报》头版

布莱尔的政治旅程

2010-07-19.A Journey by Tony Blair

南方都市报》 英国前首相布莱尔9月1日出版了个人回忆录《旅程》(A Journey),上市第一天即引起了媒体极大关注,马上成为传记类排行榜上的第一名。

布莱尔离开英国政坛的三年中,他的继任者布朗快速地完成了从万众拥戴到分崩离析的过程。所以布莱尔与布朗的关系自然成为关注焦点。布莱尔在书中提到的他与布朗之间的关系,从最早的政治伙伴,相互了解、思维同步,“几乎像情人一样”,到最后几年势如水火,布朗为达到政治目的,不惜对布莱尔施以“恐吓”。其中的许多情节,其实早就是公开的秘密,现在终于从当事人之一口中确认而已。BBC政治编辑尼克·罗宾逊(Nick Robinson)在博客上用嘲讽的口气说:“这些年来我报道了不少关于两人交恶的谣传,有人说我无聊,有人指我夸张,还有人骂我捏造。我现在郑重道歉:实际情况比我报道的还要糟糕。”

(更多…)

英国大选观察:谁能成为下届首相?

经济观察网 英国大选投票已过4天,谁能成为下届英国首相?这一问题的答案,却反而越来越不清楚了。

投票日的第二天,自由民主党领袖克莱格宣布说,赢得最多选票和议席的保守党,拥有“第一选择权”,选择执政联盟,自由民主党愿意与保守党谈判合作事宜

正当双方谈判3天,许多人以为接近尾声之时,形势在星期一下午大起波澜,几天下来的一切假设和推论一下子全部都不作数了。

先是自由民主党谈判代表声明因为本党议员们对几项政策尚有疑问,需要保守党“澄清”,等于给这一谈判刹了车,紧接着自由民主党领袖克莱格声称正式开始与工党谈判,“应该考虑各种选择”。后来透露出来的消息说,原来自由民主党早就在与工党接触商讨合作方案。

下午5点,工党领袖布朗在唐宁街10号门口发表简短讲话,宣布将辞去工党领袖职位。虽然根据君主立宪制传统,布朗仍然是过渡时期的英国首相,但是布朗的让位,无疑给工党与自由民主党的联盟扫清了一个重要障碍。这几天来自由民主党内部人士多次表示愿意和工党联盟,但却无法接受布朗的领导。

(更多…)

布朗辞职 还是首相

布朗在今天下午5点宣布辞去工党领袖职位,但他还是英国首相。在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下,首相不是说辞就辞的,必须得到女王“御准”才算真正辞职。为了避免出现权力真空――其实严格说来不能叫“权力真空”,因为女王才是名义上的国家元首――现任首相去向女王“请辞”的时候,新任首相的人选必须已经在下议院中产生了。

女王在接受了现任首相的“请辞”之后,必须马上接受新任首相的觐见,“邀请”他/她担任首相、组成政府。这之间的空隙,一般不过是一个小时左右。

找到新任首相,是离任首相的责任,所以星期五《太阳报》头版把布朗称为“赖在唐宁街10号的苏格兰人”并不公平。

英国大选采用简单多数制,一般都能保证新任首相在投票第二天就能产生,今年出现无多数派议会,谁是新任首相就变得扑溯迷离了。布朗辞职,是为工党――自由民主党的联盟扫清障碍。在与保守党谈判了三天之后,自由民主党今天下午宣布正式与工党谈判联盟事宜,公开地脚踏两条船了。工党――自由民主党联盟的障碍之一,就是布朗,自由民主党内部人士这两天已多次表示愿意和工党联盟,但是布朗必须走人。

如果工党――自由民主党联合组成政府,那么谁是首相?布朗已经辞职,克莱格的自由民主党议席太少,也不可能成为联盟领袖。工党已经开始竞选新的领袖,外交大臣 David Miliband 是热门人选。这无疑是对电视辩论的极大讽刺:参加电视辩论的三党领袖,竟然没有一个成为下届政府的领导人。

迪拜刺杀案:现实与虚构

迪拜的神秘刺杀案,之所以让人马上与摩萨德联系起来,一方面是因为Mabhouh是以色列的敌人,另一方面是因为刺杀的手法很象摩萨德。

看过一部BBC拍摄的讲述核武器历史的剧情纪录片系列 Nuclear Secrets (2007),其中一集说的是以色列的核武器研制。1986年一名参与了以色列核弹计划的前技术人员 Vanunu 来到伦敦,向《星期日泰晤士报》提供了资料证据。但是就在《星期日泰晤士报》准备发布独家报道之前,Vanunu 忽然失踪,几周之后以色列官方宣布已将其关押收审。原来Vanunu 在伦敦结识了一个美女美国游客Cindy,《星期日泰晤士报》编辑警告他这可能是摩萨德的圈套,Vanunu不以为意:“是我主动搭上她的”。在Cindy的劝说下,两人一起去罗马渡假,刚到Cindy“弟弟”家中,摩萨德特工就在房间里等着呢。摩萨德这么做,据说是为了给英国政府面子,不在伦敦地面公然绑架,Vanunu算是“自愿”离开英国的。

当然这不过是摩萨德在海外的秘密行动中比较温和的一次,电影 Munich中的刺杀案血腥得多。摩萨德从未放弃刺杀对手,以前是巴解、现在是哈马斯成员,只要认为是手上有血债的,或是有威胁的“恐怖份子”,都不放过,这也是以色列人一直为自己辩护的理由。

这次刺杀行动,以色列官方照例不承认也不否认,一些前特工,则频频出现在媒体上,有些说是摩萨德干的,有的则称肯定不是,今晚 Channel 4 News 上一名前特工坚称摩萨德不会做这么傻的事,一定是其它恐怖份子陷害。这种一贯的混淆视听的做法,据说是故意为目标制造不安全感。

(更多…)

沙克尔案:理解中国的立场

就沙克尔案为《南方都市报》写的评论。Akmal Shaikh,大陆媒体多以“阿克毛”称呼,其实要么叫全名“阿克马·沙克尔”,要么用他的姓“沙克尔”,新闻报道用名称呼是不太好的。在写了这篇之后,又看到不少评论,中文媒体的关注焦点自然是中英关系、或是中英冲突,有些甚至以“鸦片战争”来比喻。我觉得首先我们应该把沙克尔家人的努力与国家关系分开,其次英国政府没有理由也没有动机向中国“示威”,“鸦片战争”是用来提醒英国人的,中国人自己没有必要把什么都想成外国人要把我们如何如何,做大国需要有大国的自信心。

南方都市报:南方评论》圣诞节过后,中英关系再次成为英国舆论关注的焦点,原因是英国政府未能阻止中国对参与贩毒的英国人沙克尔(Akmal Shaikh)执行死刑。双方都使用了强硬的外交辞令,我们只有期待中国两国的长远关系不至于受到影响。

作为沙克尔的家属,动用任何资源来解救一个他们认为患有精神病、不能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的亲人,可以理解也值得同情。他们的救援行动,得到了一个人权组织“缓刑”(Reprieve)的支持,这个组织的宗旨是为世界各地的囚犯、特别是重刑犯伸张人权,坚决反对死刑。

作为英国政府,确有为身在海外的本国公民提供救助的责任。类似事情经常发生,近几年来,多次发生在海外监狱服刑的英国公民,在英国政府交涉后,获得回到英国继续服刑的机会。

(更多…)

布朗内阁重组之九:余波

2009-06-13 Guardian front page

布朗被工党议员“逼宫”事件已经过去一个星期。在媒体上闹得沸沸扬扬的“逼宫”行动,现在竟然一下子退潮,消失得干干净净,原来匿名的策划者还是匿名,滩头上只剩下几个搁浅的看错了潮头的前内阁大臣。

这个星期三《卫报》刊登了一篇文章,根据“逼宫”策划者提供的许多材料,回顾了这一事件的经过。在这篇文章中透露出许多内幕,包括记者看到的一份标记所有工党议员立场(参加“逼宫”的标为0,忠于布朗的标为4等等)的表格,其中标为0的有51人。但是“逼宫”的策划者依然保持匿名,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他们的问题来:这是一场“地下”行动,“逼宫”者没有组织、没有纲领、没有重量级人物压阵,遇到曼德尔森这样强大的对手,当然只有失败。

据策划者说,上星期三欧洲议会和英格兰地方选举前一天 Hazel Blears 的高调辞职,造成打草惊蛇,紧接着《卫报》透露了策划者征集支持者的电子邮箱 signonnow@hotmail.com (从此这场“逼宫”被戏称为 Hotmail Plot),让唐宁街10号和工党党督(Nick Brown)立刻行动起来。曼德尔森运用他的游说能力,保证那些可能动摇的内阁大臣们留下来支持布朗。布朗把内阁重组提前到星期五,是关键的一步,把“逼宫”行动彻底扼杀了。

曼德尔森因此在布朗内阁中地位大涨,不仅头衔越来越长,而且手下的政府部门也越来越多,现在英国的大学都归他管。星期六他在《每日电讯报》的采访中,声称工党中总有一部份人永远不能认同布朗,以后还会卷土重来。显然他已经在为下一次的交手做好的准备。

(更多…)

布朗内阁重组之五:铁拳出击?

2009-06-06 Times

今天布朗把计划在周末进行的内阁重组紧急提前,原因当然是昨天 James Purnell 的高调辞职,布朗不能让危机继续加深。这次布朗至少能主动出击了,比起过去的犹豫不决、丧失时机的表现总算有点进步。

今天的一整天都在纷乱中,英国的各种媒体,在电视、电台、网站、blog、Twitter 上不断更新,都快跟不上趟了。一方面内阁重组的新闻陆续传来,有内阁成员担任新职的各种预测、谣传,同时又有原内阁成员宣布辞去内阁职位、又有宣布辞去议员位置的,在辞职之时当然要抓住时机说一番理由。然后是各种政客、记者、媒体人、前幕僚各色人等出来评述辩论一通。

从上午开始,支持布朗的议员们纷纷在各种媒体出现表态,而反对布朗的议员们,除了几个众所周知的“老顽固份子”之外,其他都不愿意出镜留名,于是到了下午,布朗阵营终于稳住阵脚。在下午4点左右,布朗在唐宁街10号召开记者招待会,坚持自己“绝不会离开岗位”。

布朗的“铁拳出击”,他的首相位置也许保住了,但是许多人相信他的权力已被大大消弱。在他的新内阁中,财相达林如愿以偿地保住了自己的职位,Alan Johnson 担任内务大臣,David Miliband 表了忠心,继续担任外交大臣,布朗亲信 Ed Balls 还在管儿童和教育,曼德尔森不仅依然是商务部长,还加上了一个 First Secretary of State (首席大臣)头衔,相当于当上了副首相。这并不是说这几周来的各种内阁重组谣言都错了,而是布朗为保住团结,不得不做出的妥协。

(更多…)

 
Real Time Web Analy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