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坞 Rotating Header Image

Twitter

无处不在的社会阶层

最近英国财相里希·苏纳克(Rishi Sunak)在推特上发了自己的两张照片,题为“过去时……现在时”(How it started…How it’s going),这种玩儿法在社交媒体上经常见到,用两张照片对比过去和现在,博人一笑。第一张照片中,五六岁的苏纳克身穿小学校服,第二张中的他已担任财相,站在唐宁街11号官邸大门前,所配的文字中说自己从未想到过会担任现在的职位,感谢首相信任及各界支持云云。

(更多…)

英国出版动态(63):《布谷鸟鸣》的书外好戏

《深圳特区报·读与思周刊·罗琳匿名写推理小说

上个周末去市中心的书店逛了一下,一进门就看到正对大门最显眼的小桌上放着一块牌子,上面大字写着“谜团解开了……”,桌上摆着是小说《布谷鸟鸣》(The Cuckoo’s Calling),封面上作者署名:罗伯特•加尔布雷思(Robert Galbraith)。当然现在谁都知道,这个颇为阳刚的苏格兰名字,其实是JK•罗琳的化名。

谜团被解开的过程,也像推理小说一般,是最近英国媒体津津乐道的话题。曝光罗琳化名的,是《星期日泰晤士报》的记者,而他们的线索,来自社交网络,一个午夜时分陌生人发来的神秘信息。

(更多…)

管制社会媒体之争体现社会制衡力

以下是为《南方都市报》写的一篇评论,讨论一下骚乱期间英国首相卡梅伦“管制社会媒体”的提议以及英国社会的反应。《南方都市报》评论版编辑阿登这几年一直鼓励我写作,还经常提供话题建议,我们还时不时就有关议题开展讨论。能遇到这样一个好编辑真是福气。阿登马上要来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进修硕士课程,相信在新的环境中,一定能学到不少东西,对今后的事业大有进益。

管制社会媒体之争体现社会制衡力

英国发生骚乱之时,当地媒体除了大量报道骚乱进展和波及地区之外,也会提及一下世界各地对英国骚乱的看法。其中一则来自中国的报道是《环球时报》上的文章,赞扬英国在管制社会媒体上“现在态度变了”。几天之后,我在财经网看到文章指称“卡梅伦遭中文媒体曲解”,他提出的是禁止策划犯罪活动者使用社会媒体,而非关闭社会媒体。

财经网的认真态度值得赞赏,卡梅伦的这番讲话是在骚乱发生后,在紧急复会的英国下议院有关骚乱的辩论中提出的。他确实只是提出政府会与警察、情报机构和企业界讨论在骚乱发生时是否应该禁止骚乱组织者使用社会媒体。

然而在这件事上,如果把讨论集中于卡梅伦具体提出哪些政策来“管制”社会媒体,实在是走进了一个误区,忘记了在英国这样一个权力制衡相对完善的社会,英国首相想干什么,并不等于他就可以做得到;即使是他有权这么做,在这样敏感的问题面前,也存在着一个说服公众获得支持的问题。所以即使卡梅伦想管制社会媒体,也没有那么简单。英国政府已经拥有紧急执行权,可以关闭手机信号站等通讯设施,但这么做产生的政治风险和舆论压力,会让政府不得不三思而后行。(南方都市报 www.nddaily.com Southern Metropolis Daily 南都网)

(更多…)

艾未未的1亿颗葵花籽:只可远观,不可踩踏

艾未未在伦敦泰特现代艺术馆(Tate Modern)的轮机房大厅展,只开始3天就发生了重大转折,再次成为新闻话题。如果你在这个星期一到星期三曾到伦敦泰特现代艺术馆,在艾未未的1亿颗瓷制葵花籽上踩上一踩,那么你是个幸运儿,因为从星期四开始,艺术馆管理层决定禁止参观者踩踏这件作品了。

Tate Modern 对做出这项决定的理由是“健康与安全考虑”,这件作品的原旨是鼓励参观者踩踏的,但是 Tate Modern 发现反复踩踏扬在轮机房大厅内扬起了一层薄灰,长期吸入“对健康有害”。于是决定禁止参观者踩踏,只能从轮机房大厅内的高架平台远观。英华论坛上网友在星期四拍摄的照片上,大片铺满葵花籽的地板上,就只有看到一名工作人员在上面了。

艺术作品的互动性--观众与艺术品互动的自由,因为官僚与管理层的“健康与安全考虑”而被剥夺,这实在是一个讽刺。丧失互动性,实际上这件作品的大部份意义就不存在了。

Tate Modern 的声明中说在做出这项决定前,已和艾未未沟通过。我在 Twitter 还没有看到他对这件事的评论。

不过,也许我们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件作品的异化:这曾是激发兴趣、灵感和思考而存在的1亿颗葵花籽,这“无数个体的细小声音组成的思维与交流的汪洋大海”,现在被迫与它们的受众隔开。栏杆后的参观者中,有没有人会想到去“翻墙”呢?

艾未未设计的轮机房大厅展:1亿颗葵花籽

2010-10-13.Ai Weiwei Turbine Hall
伦敦泰特现代艺术馆(Tate Modern)的第11届“轮机房大厅展”(Turbine Hall Exhibition)请来了中国艺术家艾未未进行设计。轮机房大厅展是Tate Modern一年一度的大型展览,设计者拥有艺术馆内原轮机房大厅的5层高、1千平方米的巨大空间,自由创作。每次展览事先保密,每次都成为话题之作。今年是Tate Modern第一次邀请欧美以外的艺术家进行设计。

艾未未的设计最近揭晓了,他把1亿颗“葵花籽”铺在了轮机房大厅的地板上。“葵花籽”并非真正的葵花籽,而是景德镇的瓷制品,每颗手工绘制,所以1亿颗葵花籽每颗都不同。1亿颗瓷制的葵花籽铺在地上,就像踩在粗石沙滩上一般。《卫报》网站上有一组这个展览的照片。

轮机房大厅展的特色之一是观众与展品的交流互动,展品与观众置身于同一巨大空间内,互动不仅是难免的,而且是备受鼓励的,前作包括地板上的一条裂缝 Shibboleth(现在去还可以看到修补的痕迹)、一个巨大的黑箱、三个螺旋滑梯等,都有这一特色。Tate Modern 鼓励参观者踩踏(穿鞋的或光脚的)、拣拾,但参观者能不能拣一颗带回家? Tate Modern官方的声明是很客气的“我们鼓励参观者不要把葵花籽带走。”但是据《卫报》报道,艾未未本人的态度却比较模棱两可:“对于博物馆来说,展品是一个整体,但如果我是参观者的话,我就会想拿一个走。”

为什么选择1亿颗葵花籽?细小的葵花籽铺在地方,踩踏时发出沙沙的声音,感受脚底的变化,可以让参观者有冥想的空间。葵花籽来自向日葵,曾经是中国政治中、特别是文革期间的一个重要政治符号。艾未未还把这些葵花籽比作微博上的无数个体的细小声音组成的思维与交流的汪洋大海,他本人是 Twitter 上的活跃人物。当然你还可以把这些葵花籽想像成为中国人,看上去都一模一样,但其实每个都不相同。

艾未未的展览从今年10月开始,到明年4月结束。

《卫报》上的一组照片

《每日电讯报》上的一组照片,其中有这些葵花籽的近景。

10月15日补:在英华论坛上的一些回应

用 paper.li 做的网络日报

偶尔从 Stephen Fry 的 Twitter 微博上看到这个 paper.li 网站自动生成的《网络日报》,也去玩了一下。这个《网络日报》可以根据 Twitter 账户自动生成,也可以根据 Twitter 上的 # 码内容生成。

比如两个根据 # 码内容生成的《网络日报》:

爱丁堡边缘艺术节: http://paper.li/tag/edfringe

爱丁堡图书节: http://paper.li/tag/edbookfest

我发现根据 CACinUK帐号自动生成的《网络日报》内容还可以:

http://paper.li/CACinUK

英华园的《网络日报》把英华园上的内容推到下面去了,可能是难以归类:

http://paper.li/lkcnnet

用我的 Twitter 帐号自动生成的《网络日报》上的内容好像都不是我在读的内容,可见 following 谁不见得会看被推的内容,人脑的筛选和机器的筛选还是很不一样的。

http://paper.li/pinlu

英国大选观察:媒体的角色

经济观察网 5 月6日是今年大选的投票日,投票站晚上10点关闭,英国的3家电视台:BBC、ITV和Sky News 都会举办“大选之夜”特别节目,全程报道各地的选举结果。第一个出结果的选区,自1992年以来一直是英格兰东北的桑德兰南区(Sunderland South,今年这个选区被分割成了两个选区),在一小时内就能完成点票,但是许多其它的选区,都要到第二天凌晨才能完成点票。大选之夜,各地的结果先后公布,各个党派的议席数字、各种统计结果、候选人的胜利宣言和失败感言、各类评论人士的分析,让这一漫长的夜晚变得如同一场体育比赛一般。“大选之夜”到 5月7日早晨7点才结束,到时候大部份选区的点票工作已经完成,但是谁会是下届英国首相,恐怕还未能成为定论――根据民意调查结果,没有一党能够获得超过半数的议席

几十年来从未出现过的无多数派议会(hung parliament),很有可能在今年成为现实,最兴奋的是英国媒体。保守党能获得超过半数议席吗?会出现少数派政府吗?会出现联合执政吗?谁与谁联合?谁会是下届政府首相?这些问题,足够让电视电台和报刊的记者编辑、以及各种带政治倾向和宣称中立的评论员讨论几天几夜的。

今年的英国大选的特点,从媒体的角度上说,是电视媒体成为主角,报纸的影响力消退,以及网络和“社会媒体”的作用有限。

(更多…)

警告:使用微博可能影响你的前程

英国大选起跑不到一周,就出现了第一个牺牲品,工党炒了自己在苏格兰选区Moray的候选人 Stuart MacLennan,原因是在他 Twitter 账号下的微博中,反复出现“冒犯性语言”

除了用脏字外――他甚至评议了自己在“彬彬有礼的场合”(polite company)爆出“cunt”这个词让别人不自在(这算是最有“冒犯性”的词了,大部份报刊都由 c-word 这种比较文雅的替代词),他的微博中还常有各种抱怨,火车上的老人是“old boot”,自由民主党领袖是“bastard”,嫌“公平贸易、有机种植”香蕉难吃,情愿吃“由奴隶种植、化肥催大、基因改造”的。

其实他的这些微博言辞,以普通英国年轻人(他才24岁)的标准,不算太出格,甚至还可以说是稍带幽默。而且这些带“冒犯性”的微博,大部份在去年发出,当时他不过是个毕业,还没有从政。

然而一旦成为政客,过去的不检点言行,随时都会重新发作。在社会媒体包围中成长的一代,在微博上放炮、在网络相册上上传不雅照片时,大概都不会仔细考虑后果。在网络时代,不仅所有信息都不会被“忘记”,而且一旦被爆,传播速度极快。具有讽刺意义的是,Stuart MacLennan 并非无知,他甚至在微博上预言了自己的命运:“候选人最有可能出错的地方,就是 Twitter 了,我的出错机会有多少?”

自从微博流行之后,很快被广告商和政客利用成为推销自己的手段。Stuart MacLennan 在 Twitter 的“粉丝”中据说有首相夫人 Sarah Brown (“粉丝”超过111万),应该还有工党竞选总部的人,但是谁也没有想到要提醒一下这个可怜的小伙子,他的微博是被报纸记者挖出来的。我的猜测是根本没有人注意他的微博,且不说他几个月前还是圈外人,担任候选人之后,也是小萝卜头――他参选的 Moray 选区是苏格兰国民党(SNP)的据点,上次大选工党选票仅排第3,绝无获胜希望。在貌似平等的社会媒体上,普通人与明星之间,在所获注意力上的鸿沟是明显的,但普通人却和明星一样,无法掩埋自己留在网络上的一言一行。

伦敦成为 Twitter 用户最多的城市

专门统计社会媒体的加拿大 Sysomos 公司在他们的博客上公布了世界各地的 Twitter 用户排名,统计时间是去年10月16日到12月16日。他们称确定 Twitter 用户的地理位置时,没有使用 Twitter 提供的 geo-location API,而是用的其它商业软件。

排名中有国家排名和城市排名,我觉得城市排名更有意义,因为世界各大城市的人口数量比较相近,而且网络和手机的普及也可比。

伦敦已经成为世界上 Twitter 用户最多的城市,但是在发布 tweets 数量上,纽约升至第一。巴西圣保罗的用户数量排名第3,但在tweets 数量上仅排第6。

Twitter 用户城市排名:
1.伦敦、2.洛杉矶、3.巴西圣保罗、4.纽约、5.芝加哥、6.多伦多、7.亚特兰大、8.旧金山、9.巴西里约热内卢、10.华盛顿、11.波士顿、12.西雅图、13.印尼雅加达、14.休斯敦、15.东京

Twitter 用户发布的 tweets 的城市排名:
1.纽约、2.伦敦、3.洛杉矶、4.芝加哥、5.亚特兰大、6.巴西圣保罗、7.华盛顿、8.多伦多、9.纽约布鲁克林、10.旧金山、11.印尼雅加达、12.休斯敦、13.波士顿、14.悉尼、15.西雅图

微博风暴冲破新闻封锁

下面这篇文章写于上周,在这之后,事件已经有了进一步发展。最新的发展是下议院议长 John Bercow 已经给《卫报》主编回信,表示他已经行使他的斟酌权,决定有关辩论将在本周三下午2:30照常进行

Wikileaks 周末在Twitter 上抱怨说,找到293篇有关 Minton Report 的新闻,可是只有11篇提到 Wikileaks。Wikileaks 是英国媒体受“超级禁制令”限制不得报道 Minton Report 时,少数几个把全文放在网上的网站。我也是最早在 Wikileaks 上读到这份报告。

《南方都市报 评论周刊》 英国《卫报》主编拉斯布里杰(Alan Rusbridger)是微博网站Twitter的用户,上个月底他发了一条微博,推荐作家 Henry Porter的悬疑小说《逝去的光明》(The Dying Light)。书中主角为对抗恶势力,选择向英国议会呈交证据,理由是一旦被议会接纳,这些证据就受到了“议会特权”的保护。

议会特权是英国议会民主的重要保证,指在议会内部发表言论时,不可以遭受民事诉讼。同样重要的,是一旦议会议程记录在案,媒体有权自由报道,同样不可以遭受民事诉讼。这一权利看上去理所当然,却并不是轻易获得的,1763年下议院议员和记者威尔斯(John Wilkes)曾为了维护这一原则而不惜坐牢。

(更多…)

 
Real Time Web Analy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