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坞 Rotating Header Image

The Blair Years (2007)

The Blair Years 是 BBC 播出的最新的有关布莱尔的纪录片。与其它纪录片不同的是,这部纪录片中有大量的对布莱尔的采访。片子拍摄于布莱尔担任首相的最后几个月,采访者是《泰晤士报》的专栏作者 David Aaronovitch。他是支持布莱尔的自由派,所以可以说是一个友好的采访者,但作为采访人,还是有许多尖锐的问题,其中有不少是布莱尔执政多年来,很多悬而未决的问题。布莱尔即将离任,有了较大的自由,对许多问题的回答比较直接,比如宗教信仰在他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位置。不过对于一些较敏感的,涉及他人的问题,他仍然能够应付自如,一一化解,比如他与继任者布朗的关系。

应该说,片中出现的许多观点都不是新观点,过去曾在各种场合被各种人物阐述过。这次不同的是,由布莱尔亲自说出来。他的回答,许多是证实已有的共识,有些仍然避重就轻,不过还是有些意外的发现。

片子分三集。第一集是关于“新工党”计划,他的公共服务需要引入商业机制的信念。这里最引人注目的是布莱尔与布朗的关系,布莱尔对公共事业改革主张大刀阔斧的改革,却被布朗收紧钱袋而制约。这种可以称作“爱恨交织”的关系,处理得好时是相互补充,威力极大。处理不好时,就象父母吵架,孩子们无所适从。在这里,布莱尔对于流传甚广的他与布朗之间的“传位交易”(电视剧《君子交易》(The Deal) 的素材)的回答是:“不会在这样的问题上做交易”。

第二集说的是伊拉克战争。布莱尔的“人道干涉主义”(liberal interventionism)在一部关于布莱尔的纪录片,Blair: The Inside Story 中讲得十分透彻。在这里,莱尔的回答很简单:“我当时认为我是对的,我现在仍然认为我是对的。”

第三集说的布莱尔的执政风格,说他如何从执政初期,一切以媒体反应为中心,密切关注第二天报纸头条的策略,逐渐发展到2004年秋季以后,把自己的政策“不受欢迎”当作“领导国家必须付出的代价”,并引以为自豪的过程。这里最有新意的内容,是布莱尔的宗教观。

片中他原来的新闻秘书,也是媒体战略总监 Alastair Campbell 说,布莱尔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每次出门,都会随身带着一本《圣经》,在外地,他的手下都会忙着给他找教堂可以做星期天拜。这些之所以是新闻,原因是布莱尔很早就敏锐地察觉到,英国选民普遍对于宗教倾向显的政客持否定态度,怀疑宗教信念会影响政治判断,因此他一早就决定,绝口不谈教。Alastair Campbell 有一句名言是“我们不谈上帝”(We don’t do God.)。在我们知道,宗教信念确实对布莱尔的行事决策有重要影响,当他决定做他认为是正确的决定时,会觉得上帝是站在他这一边的。这还导致他具有拯救人类的情结,被前自由民主党党魁为“救世主式的领导人”。再回头看布莱尔在伊拉克战争中的表现,正是因为他的宗教信仰,能如此强烈地坚持自己的立场,至今不改。

对于不少原来支持他的来说,布莱尔拥有强大的政治资本,本来可以做许多好事,却浪费在了伊拉克战争上。不过他显然已经不在乎他人怎么看他了。

One Comment

  1. […] 在这方面,布莱尔可以说是以身作则的。他本人在离任之际接受采访,后来编辑成3小时的纪录片《布莱尔年代》播出。其中他坦率地披露了自己的许多想法,包括自己的执政理念和失误、自己的宗教信仰等等。然而在谈到他与布朗的关系时,却坚持两人既无所谓的权力交接“君子协定”,也无政治理念上的分歧。他本人的回忆录,如果在布朗在任时出版,估计也不会有什么“惊人内幕”,倒是布莱尔夫人的回忆录里可能会有好戏可看。 […]

回复 桃花坞 » 英国政治生活外的布莱尔 取消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Real Time Web Analy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