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坞 Rotating Header Image

5月 14th, 2008:

感受

英国媒体和政界对中国政府和军队在地震救援上的行动,是一片赞誉之声。中国对地震救灾的迅速动员,对灾害的广泛报道,以及政府愿意接受国际援助的表示,多次被用来和缅甸相比。今天《卫报》上的分析说中国政府从过去处理灾害中的失误中吸取了教训,并越来越意识到国际形象的重要性。这样的良好结果,希望给中国政府更多信心--用积极和透明的方式处理突发事件,只会赢得更多人的同情和支持。

然而,对于救灾救援的报道,一般会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了解事实,集中报道令人震惊、感叹、同情的故事;第二阶段开始对救援过程中的疏漏、拖延、失误,和人们对此的不满进行报道,第三阶段开始追究责任。从第二阶段到第三阶段,才是对政府处理方式的真正考验。

对于英国人来说,中国毕竟是个遥远的地方,也没有太多人去过四川,没有象2004年印尼海啸那样的亲身感受。在对四川地震的报道上,各家媒体的着重程度也有不同。周二的报纸,报道不多,因为资料还太少。昨天的英国报纸,几乎都在头版刊登了灾区现场的照片。我比较了《每日电讯报》(Daily Telegraph)和《卫报》(Guardian)。《每日电讯报》在头版有一栏的报道,然后就“下转第19版”了。《卫报》则在头版大篇幅刊登了驻北京记者 Tania Branigan 发自重庆的报道,然后在第4、5版有通栏的图片和报道。两报花的力气明显不同。今天的《卫报》上,头版是 Tania Branigan 从都江堰的报道,文笔出色,从细微处说起,当我读到第二段第二句时,一个转折,让我在大庭广众下,也忍不住流下泪来。

今天《卫报》的第1到5版,是全版的地震救援报道。内部除了有 Tania Branigan 从绵竹发出的两篇报道,大幅照片外,还有 Simon Tisdall 写的一篇深度分析,以及一篇中国不需要外国救援人员的报道。

说起不需要外国救援人员,昨天的 Sky News 采访的英国的一支志愿者组成的专业救援队,展示了他们的设备,红外摄影机、声音探测器、二氧化碳探测器、特别的切割装置等,并说已经准备好,只要中国方面同意就可出发。今天有不少来自都江堰的报道,显然救援人员仍然不足。但是已经一天过去,这些专业救援队还在英国等待。我不希望他们现在仍然只能在英国向电视观众摆弄他们的专业设备,而是希望他们在都江堰聚源学校的废墟上使用这些设备。

 
Real Time Web Analy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