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坞 Rotating Header Image

布朗需要G20伦敦峰会取得成功

在下周G20伦敦峰会举行前,英国首相布朗这几天一直在大西洋两地奔走,在斯特拉斯堡向欧洲议会发表演讲之后,飞到了美国纽约,下一站将是巴西和智利。G20 峰会前忙碌奔波的布朗,让我想起2003年伊拉克战争前的布莱尔。象当年的布莱尔一样,布朗在理念上与美国完全一致,并期望通过英国在欧盟中的影响力,试图让大西洋两岸步调一致,协同出击。然而欧洲与美国的分歧,却不是当年的布莱尔,和今年的布朗,能够弥合的。

对于布朗大大有利的是,今年的美国总统奥巴马,是每个西方首脑都想靠近沾一点光的人物。与奥巴马走得近一些,对布朗的形象有益无害。和当年的布莱尔一样,布朗确实支持奥巴马政府全球联手推出新一轮经济刺激方案。但是欧元区国家的想法却是自己已经做了不少努力,现在需要看看再说。好在欧洲与美国之间的分歧,并不属于意识形态层面,而只是实际操作上的轻重缓急不同而已。

意识到这一点之后,英国政府已经开始改口风。今天布朗在纽约《华尔街日报》主办的记者招待会上,承认各国必须独立决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刺激方案,悄悄放弃了“全球共识”的期望。

即使在英国国内,布朗的新一轮经济刺激计划也受到了威胁。这次出面警告的,是英国央行英格兰银行行长默文·金(Mervyn King)。在星期二接受下议院财政委员会质询时,他指出英国经济已没有能力承受新一轮的以增加政府债务为代价的财政扩张型行动。这等于在警告布朗政府在发动新一轮刺激经济行动前要三思,因为英国经济已无余力消化。言下之意是,如果政府贸然出击,就要承担把英国经济引向崩溃的责任。

此言一出,上下哗然。一方面作为央行行长一般不应对政府的财政政策做公开评论。自由民主当财政发言人凡斯·凯博(Vince Cable)称这番言论,等于是央行行长“把坦克开上街扣押了英国经济”。但另一方面,确实有不少人对布朗政府这种不惜一切代价刺激经济的政策存疑。其中有些人,比如反对党保守党,是出于经济理念上的对立;但大部份人则是对扩张性刺激经济方案的有效性的茫然。这种情绪波及到投资市场上,就表现出对购买英国政府债券的犹豫。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星期三英国债券市场上,出现了多年少见的英国政府债券(40年期的gilt)认购不足的情况。这也许只是一种临时波动,英国政府当然不愿意这种状况成为一种常态。

对于布朗来说,更迫切的问题,是让下星期的G20伦敦峰取得一定成果。在纽约的记者招待会上,主持人、《华尔街日报》主编Robert Thomson的一个问题正中要害:G20伦敦峰会,会不会成为一个宣布“我们需要继续开会”的会议?布朗能够期望的是,是在伦敦峰会上,各国对经济刺激作“各自表述”的同时,能够对全球金融体系的改革形成一些共识,推出一些有鼓舞作用的新举措。不过,象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提出的建立超越主权的货币的建议,还是远远超过了在G20伦敦峰会可达成任何程度共识的可能性。

目前G20伦敦峰会在全球金融体系改革上最有可能达成的进展,是对世界各地避税天堂的监管和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改革。在美国和欧洲政府的压力下,最近瑞士、奥地利和卢森堡三国已经承诺接受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监管标准,以避免在G20伦敦峰会上被列入避税天堂“黑名单”,遭到经济制裁。在IMF改革上,给予发展中国家更多参与和投票权,已是共识,关键是发展中国家能在讨价还价中取得多少利益。至于建立新的一套全球金融监管机制,涉及面太广,恐怕不是这次伦敦峰会能够谈成的。

象当年的布莱尔一样,现在的布朗,似乎更热衷于这种国际间的穿梭往来。在国际舞台上布朗显得更放松,也许是可以因此对工党在民意调查中的落后视而不见,也许是“拯救世界”的雄心大志让布朗焕发了青春。

但是不管布朗的政治目的如何,各界都希望这次G20伦敦峰会能有哪怕是象征性的成功。全球主要经济体的领导人做出一个团结一致,“采取任何必要措施”对抗经济危机的姿态,依然必不可少。因为一旦各国呈现出意见分歧和犹豫不决,将对市场信心产生严重打击。在这方面,美国和中国的态度将是决定G20伦敦峰会气氛的关键。

2009年3月25日

One Comment

  1. […] http://taohuawu.net/2009/03/30/gordon-brown-and-g20/ 2009年3月30日23:04 标签: G20, IMF, 布朗, 布莱尔, 美国, 英国政府 订阅评论 […]

回复 吕品专栏 » 布朗需要G20伦敦峰会取得成功 取消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Real Time Web Analy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