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坞 Rotating Header Image

布莱尔的政治旅程

2010-07-19.A Journey by Tony Blair

南方都市报》 英国前首相布莱尔9月1日出版了个人回忆录《旅程》(A Journey),上市第一天即引起了媒体极大关注,马上成为传记类排行榜上的第一名。

布莱尔离开英国政坛的三年中,他的继任者布朗快速地完成了从万众拥戴到分崩离析的过程。所以布莱尔与布朗的关系自然成为关注焦点。布莱尔在书中提到的他与布朗之间的关系,从最早的政治伙伴,相互了解、思维同步,“几乎像情人一样”,到最后几年势如水火,布朗为达到政治目的,不惜对布莱尔施以“恐吓”。其中的许多情节,其实早就是公开的秘密,现在终于从当事人之一口中确认而已。BBC政治编辑尼克·罗宾逊(Nick Robinson)在博客上用嘲讽的口气说:“这些年来我报道了不少关于两人交恶的谣传,有人说我无聊,有人指我夸张,还有人骂我捏造。我现在郑重道歉:实际情况比我报道的还要糟糕。”

撇开两人的私人恩怨,布莱尔对于政治领导人应有素质的看法,颇值得玩味。他说“要在英美政治领域取得成功,光有聪明是不够的,必须能够与选民交流,能用平白实在的语言与选民沟通……有时候能使用平白实在的语言说明了领导人具备政治决断力。”他显然认为自己拥有这种品质,而布朗虽然可称满腹经纶,却在沟通能力上完全欠奉,“情商为零”,显示其缺乏政治决断力,缺少成为政治领袖的素质。

但是对于沟通能力过于自信,有时候也会把自己引入歧途。在伊拉克战争问题上,布莱尔依然表示“绝无遗憾”,铲除萨达姆、消除伊拉克对其他国家的威胁,确保了伊拉克战争的正义性。相信除了一些坚决反战人士之外,大部分人都不怀疑这是布莱尔的真实信念。有不少人认为布莱尔乐于充当美国“走狗”,唯小布什马首是瞻,这其实是个误解。《卫报》专栏作家波莉·汤因比(Polly Toynbee)在今年爱丁堡图书节上评价布莱尔在伊拉克战争前的表现:“他对自己的能力、对英国的影响力产生了错觉,幻想凭自己的能力,有把握说服小布什按照他的设想走外交路线对付萨达姆,实际上美国人根本不吃这一套”。

不管布莱尔愿不愿意承认,伊拉克战争将会是他政治生涯上的最大污点,掩盖了他的十年首相生涯中的成就,比如推动促成了北爱尔兰和平进程,那才是他的说服能力用得最恰当的地方。

布莱尔的“新工党”计划,把工党拉到意识形态的中间地带,说服选民在工党领导下,英国可以做到在提高社会保障的同时保证经济活力。在国内政治上,这可能是他留下的最大遗产。他之所以能这么做,可以在书中找到解释,他说“现今的政治,更大程度上是与架构改变、项目管理和实现承诺有关,而不是在于僵硬、是左还是右的意识形态。”这一点上学得最透彻的大概是现任首相卡梅伦,和布莱尔一样,他把保守党拉到了意识形态的中间地带,承诺在提高经济活力的同时维护社会保障。难怪布莱尔在接受BBC电视采访时,拒绝攻击卡梅伦,说他“知道当首相的难处”。

布莱尔回忆录出版的同一天,下届工党领袖选举的选票正陆续送达工党会员手中。五名候选人,包括公认的“布莱尔继承人”米利班德(David Miliband),都试图与布莱尔保持距离。与此同时,布莱尔已经飞到美国,那里才是他的《旅程》将会卖得最好的地方。

One Comment

  1. […] 其实布莱尔担任首相10年,在这之前担任反对党领袖3年,对英国的政治格局和主流意识走向都造成了深远影响。可以说布莱尔之后媒体与公众对政客的期待,造成了他的继任者布朗的失败,促使了保守党领袖卡梅伦的成功。在这本据说是完全由布莱尔亲自动笔写作的自传中,有相当篇幅是他对这13年心理历程的坦诚描述。但这些究竟是深刻的自我剖析?还是继续为自己开脱?每个读者会有不同的回答。我们能从书中看到的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布莱尔,一个有着丰富的领导才能,具备沟通天赋,渴望改变世界的政客,带着宏大的理想上台,10年之后却为自己选择了一个最不合适的接班人,无力说服英国走近欧洲,更严重的是,还把英国带进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 […]

回复 布莱尔的成功与失败 – 桃花坞 取消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Real Time Web Analy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