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坞 Rotating Header Image

Hedda Morrison:《老北京里的摄影师》

在 Richard Wright 的新书 Passport to Peking 第二章中看到以下这段。英国新任驻北京临时代办 Humphrey Trevelyan (中文名是杜维廉) 1953年夏第一次来到中国,他从天津坐火车进北京,第一眼看到的是北京的城墙。作者在这里引用了一位“在这里居住多年、最近刚刚离开的德国摄影师”的话说:“世界其它城市中,没有一个的城墙比得上北京”。

我去查书后的注释,发现这位德国摄影师名叫 Hedda Morrison,1985年牛津大学出版社曾在香港出版了她的摄影集《老北京里的摄影师》(A Photographer in Old Peking)。恰好能在苏格兰国家图书馆找到这本书看一看,顺便了解一下这位摄影师的生平。

Hedda Morrison 原名 Hedda Hammer,1908年出生在德国斯图加特,1933年她已经在慕尼黑学完了摄影课程、做了一阵摄影助理、有一定实际经验,此时她看到一份摄影刊物上的广告,德国 Hartungs 图片社招募一名女性摄影师,注明必须是德国东南部的兹瓦本人(Swabian,斯图加特是其首府),懂英语和法语,工作是去主理图片社在北京的分部。她说“这简直是为我度身定做”的,而且此时的她不喜欢当时德国的政治状况,所以虽然工资不高(“所以才要女的”),她立刻决定应召前往。分别时家人送她两件礼物:一把防身用的手枪和一把雨伞,两件东西在她从意大利 Trieste 港上船之后,都被马上丢掉了海里。

从此她开始了在北京的摄影师生涯,她住在当时法国领事家中,经常单独行动,除了北京城内,她还独自去了周围的西山、山东、承德等地。1938年她离开了 Hartungs 图片社,开始为当地的外国商人、艺术家提供摄影服务,1946年她和英国人 Alistair Morrison 结婚之后离开北京,和丈夫一起在香港住了一年多,后来随夫去了后来成为马来西亚一部分的沙捞越(Sarawak)。

东便门, Hedda Morrison

作为专业摄影师,除了有较好的技术和经验之外,她也拥有较好的设备和器材,她常用的是一台 Rolleiflex 双镜中幅相机,拍摄建筑时会用一台 9×12 cm 的 Linhof Satzplasmat,这些都让她的作品呈现较高的质量和艺术性。与其他西方摄影师不同的地方是,因为常驻北京,她对当地风土民情了解比较深,喜爱这个城市和居民。在北京的13年她拍摄了超过1万张底片,这些底片和她自己印出裁剪的近6千多张照片在她身后都捐给了哈佛大学的燕京图书馆。燕京图书馆扫描了所有照片,可以在网上浏览搜索

在北京西山以西拍摄的戴耳环的女人, Hedda Morrison

当然她不是新闻摄影记者(当她来中国时还没有这一概念),服务对象是所以在这旅行社、游客、作家、收藏家、艺术品商人等等,所以在这5千张照片中,没有多少是新闻事件,大部分是建筑、环境、各种日常生活等。另外在燕京图书馆林希文(Raymond Lum)的一篇文章中说提到说她故意选择不拍摄当时北京丑陋的一面,除了因为她喜爱北京、希望呈现其美好的一面之外,也是因为作为一名商业摄影师,她“知道什么照片好卖”。不过在这本书中,除了风光景物和风土人情外,倒是也有她认为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们(不是乞丐,“他们都是有组织的”,而是那些拾荒者)的照片。

这些照片如果说有什么不足的话,是没有记录每张照片拍摄的具体日期,1933-1946是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没有记录不容易猜测哪张是哪一年照的。

她1940年在北京结识了英国人 Alistair Morrison (著名的《泰晤士报》驻北京记者 George Ernest Morrison 的二儿子),1946年两人结婚后离开北京,先是去了香港,然后随丈夫去了当时还是英国殖民地的沙捞越(Sarawak)。作为政府官员的妻子,她继续从事摄影活动,出了好几本沙捞越的摄影画册和回忆录等。1948年她曾短暂地回北京收拾东西,下一次去北京要到30多年后的1979年和1982年。

Hedda Morrison 拍摄的月光下的天坛圜丘。她说在月光下,在灰暗背景的衬托下,白色的圜丘“如同飘浮在空中一般”。

此时她钟爱的北京城墙已经荡然无存,代之而起的是高楼和烟囱。她虽然对此失望,但批评的态度还是非常温和的:“很容易让人质疑的是,让北京发展到今天这样庞大的规模、以及在这一干旱的地区建立这么多工业是不是件好事,如果能采用一个更具想象力的规划方案,能不能至少保住北京的城墙。尽管如此,北京依然是世界上最好的城市之一。”

Hedda Morrison 2001年在澳大利亚堪培拉去世,她丈夫 Alistair Morrison 于2009年去世

Hedda Morrison 在中国的摄影作品,还于1987年被牛津大学出版社在美国出版,题为 Travels of a Photographer in China, 1933-1946。她在香港拍摄的作品也于2005年由香港大学出版社出版 Hedda Morrison’s Hong Kong: Photographs & Impressions 1946-47。她的这本 A Photographer in Old Peking 曾由北京出版社出了中译文,名为《洋镜头里的老北京》。

One Comment

回复 Hedda Morrison:《老北京里的摄影师》 | 冷眼·Digest 取消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Real Time Web Analy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