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坞 Rotating Header Image

2015年读书回顾:非小说类

历史题材:

The Rise and Fall of Classical Greece
在《古希腊的兴亡》一书中,斯坦福大学教授乔赛亚•奥伯(Josiah Ober)采用社会学与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对古希腊历史进行重新分析,论证为什么古希腊是一个“繁盛”,即经济发达、文化先进、社会福利高的社会,以及为什么内部动力是民主制度下的城邦竞争。本书方法新颖,但依然不能完全解释为什么民主制度能在古希腊获得成功。

Imperial Apocalypse: The Great War and the Destruction of the Russian Empire
在《帝国的崩溃》中,美国历史学家乔舒亚•桑伯恩(Joshua A. Sanborn)试图论证一战是一个东欧和巴尔干地区“去殖民化”的过程,必须把俄罗斯帝国的崩溃放在欧洲去殖民化的框架中来研究。除了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外,本书还非常关注战争给普通人带来的灾难。

Germany: Memories of a Nation
大英博物馆馆长尼尔•麦克格雷戈尔(Neil MacGregor)再次采用选择特殊物件作为国家记忆象征的手法,围绕30个事物讲述德国历史的片段,以及这个片段对德国、德国人的意义。

Post-War Lies: Germany and Hitler’s Long Shadow
德国人继续对二战进行反省,这次的研究对象是“防空辅助员”这一代,这些人二战结束时年龄尚小,免于接受“去纳粹化”,但作为十几岁的少年,已经能够理解纳粹罪行,这些人在二战后期被拉入担任“防空辅助员”,战后成为德国重建的中坚。但是,这些人是否曾认真面对过去,还是压抑甚至忘却了这段记忆?读《防空辅助员》,令人感叹德国人自我追究的深入和执着。作者是德国记者马尔特•赫维希(Malte Herwig)。

Prague: Capital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英国历史学家德里克•塞耶(Derek Sayer)认为由于冷战的原因,西方世界对布拉格在二十世纪文化历史上的地位不甚了了。《二十世纪之都布拉格》就是要重新呈现这段历史,特别是1930年代来自不同国家、各种门派的艺术家,各种现代主义思潮如何在政治动荡的环境下从事创作,激发灵感的。读者最好对二十世纪欧洲文化历史稍有了解,否则很容易迷失在各种人物和潮流中。

The Secret War: Spies, Codes and Guerrillas 1939-1945
英国记者和历史学家马克斯•黑斯廷斯(Max Hastings)的新作《秘密战争》以二战中的间谍战、破译战和游记战作为题材,覆盖面之广,其中许多史实我还是第一次听说,而另一些在大众媒体上被简化的历史、误传的概念,在这本书中则得以重新梳理。

Ardennes 1944: Hitler’s Last Gamble
在《阿登战役1944》中,英国历史学家安东尼•比弗(Antony Beevor)再次展示他讲述历史故事的能力。书中既有对战争全局的分析阐述,将领们的心理和决策,同时从双方士兵、低级军官和普通民众的视角出发,通过大量的日记、信件和报道中的内容,反映了战争的残酷、惊险和混乱。

科学题材:

The Sixth Extinction: An Unnatural History
在人类世(anthropocene)的几百多年中,地球上已有无数生物直接或间接因为人类活动的影响而遭遇灭绝的命运,《第六次大灭绝》讨论的是一个让人惊心的问题:人类活动会不会最终造成地球生物的大规模灭绝,导致人类世的终结?作者伊丽莎白•科尔伯(Elizabeth Kolbert)是《纽约客》全职作者,长期关注环境问题,搜集资料细致、采访工作深入,很有《纽约客》文章的特色。

Living with the Stars: How the Human Body is Connected to the Life Cycles of the Earth, the Planets, and the Stars
来自太阳的能源推动了地球上碳化合物的代谢,其中也包括人体的构成、代谢、消亡。所以说人类本身就是“星尘”,是宇宙物质能量循环的一部分,这是《与星辰同在》想讲的故事,可惜虽然角度很有意思,但两位作者卡雷尔和艾丽丝•斯赫雷弗(Karel & Iris Schrijver)未能讲透,而且作为一部跨学科科普作品,竟然没有参考文献。

The Marshmallow Test: Understanding Self-Control and How to Master It
美国心理学家瓦尔特•米舍尔(Walter Mischel)1960-1970年代在斯坦福大学幼儿园做过一个著名心理实验,观察小孩如何在“立刻满足”和“延迟回报”之间选择。在《棉花糖测试》中,他继续阐述如何进行自我心理控制以抵抗外部诱惑、克服不良习惯等。

The History of Emotions: An Introduction
看了扬•普兰佩尔(Jan Plamper)的《情绪的历史》之后,才知道作为一个历史学研究的课题,情绪研究已有近一百年的历史。过去对情绪的研究属于哲学或神学的范畴,到二十世纪中期,心理学、语言学和神经科学等渐渐成为情绪历史研究的主要工具。一些历史事件如“9•11”都曾对情绪的历史学研究产生很大影响。

文化/经济/社会题材:

Social Class in the 21st Century
2011年BBC资助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社会阶层调查Great British Class Survey,有16多万人参与问卷调查,目的是重新调查21世纪英国的社会阶层。伦敦政经学院(LSE)社会学教授迈克•萨维奇(Mike Savage)领导的团队参与了问卷的设计和数据分析。《21世纪社会阶层》就是基于这个调查作出的结论。

How the French Think: An Affectionate Portrait of an Intellectual People
按照苏迪•哈扎里辛格(Sudhir Hazareesingh)的说法,法国人认为自己是一群善于思考的人,对思想理念有强烈而外露的追求的人,道德和知性上的力量是他们的独特品质。《法国人是怎么思考的》站在英语世界的角度来理解法国人的思维方式及其根源,读起来非常有趣。

Landscape of Communism: A History Through Buildings
在《共产主义建筑景观》中,英国建筑评论家欧文•哈瑟利(Owen Hatherley)和他的波兰女友一起走访了前苏联和东欧阵营国家中许多被认为是反映了“共产主义风格”的建筑,并对它们的政治文化背景进行了分析。本书素材丰富,但是有时候叙述略显杂乱。

Government Paternalism: Nanny State or Helpful Friend?
对个人自主性的崇尚在二十世纪后半叶达到了顶峰,现在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个人判断失当可以通过政府的家长主义干预来弥补。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在两者之间达到某种平衡,让政府干预成为“助手”而不是包办代替的“保姆”?《政府的家长主义》的两位作者,伦敦政经学院的朱利安•勒格朗(Julian Le Grand)和比尔•纽(Bill New)对约翰•穆勒在《论自由》中提出的权力干预界限的理念提出了挑战。

语言题材:

Lingo: A Language Spotter’s Guide to Europe
作者加斯顿•多伦(Gaston Dorren)带着我们周游欧洲语言:冰岛语在过去八百多年没有什么变化;德语区每次扩张都是通过和平手段,而每次收缩都和暴力相关;法语有恋母情结;而英语元音众多、看文字没法猜发音,然而却因词行变化少而更容易学——和汉语一样。

You Say Potato: The Story of English Accent
在英国,对口音的偏见依然颇深,比如说苏格兰口音会和诚恳朴实联系起来,与之相对的是伯明翰口音,这是英国人耳中最糟糕的口音,往往和落后、愚蠢、狡诈、不可信任联系起来。由父子俩戴维和本•克里斯托(David & Ben Crystal)联合写作的《英语口音的故事》想给你解开这个谜团,父子对话式的文字、诙谐的笔调,让这本书读起来十分轻松。

艺术题材:

Breakfast at Sotheby’s: An A-Z of the Art World
去美术馆看画,大概都会问两个问题:“我喜不喜欢这幅画?”和“这是谁的作品?”,但是如果你去商业画廊,估计还会问第三个问题:“这幅画值多少钱?”当然艺术品的价格实在难以捉摸,这第三个问题不是普通人能回答的了的。《索斯比的早餐》作者菲利普•霍克(Philip Hook)在艺术品行业工作了三十多年,在伦敦的佳士得和索斯比拍卖行都呆过,这本书汇集了他多年来在经营艺术品过程中的经验和趣事。

Green: The History of a Color
现代社会中,绿色是一种备受青睐的色彩,和环境保护、身心安宁、健康卫生等联系在一起,然而《绿色的历史》作者米歇尔•帕斯图罗(Michel Pastoureau)的研究发现,绿色并不总是具有这些象征意义,从古希腊、古罗马到中世纪直至现代,绿色的意义曾经发生了多次改变,从被忽略到流行、从代表青春浪漫到成为魔鬼的颜色、从“二等颜色”到成为政治宠儿,经历了多次起伏,从中可以看出政治、文化、宗教和科技上的发展变迁。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Real Time Web Analy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