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坞 Rotating Header Image

电影观感

两部瑞典好片

Everlasting Moment (2008)

如果不是影评人 Mark Kermode 在 BBC Radio 5 Live 的节目上大力推荐,这部瑞典电影 Everlasting Moments (2008) 虽然是去年瑞典送去参加奥斯卡奖最佳外语片评选的影片,我也不一定会这样急着去看。看完之后,我可以说,这是今年以来我看过的最好的电影。从女儿的叙事角度,回顾20世纪初母亲与父亲和家庭之间的关系,关键的线索是完全没有艺术训练的母亲通过照相机的镜头发现一个新世界的故事,在基本是棕黄色的色调中,很容易流入温馨怀旧的套路,影片的最出色之处,就在于现实生活与艺术观察、坚强执着与受束缚而无奈之间的平衡。

Let the Right One In (2008)

去年瑞典至少出了两部受到高度赞誉的电影,另一部 Let the Right One In (2008) 是一部恐怖片/吸血鬼片(vampire)/青春成长/边缘人物片的混合。这部电影被 Mark Kermode 捧得更厉害,但是他本身是一个恐怖片粉丝,所以可以有所偏心。我觉得这部电影非常好,有一种能久久地缠绕人心的品质。虽然表面是吸血鬼片,然而整部电影的人物和环境设置,总让人觉得是在说着另一件事。但是我一向对欧美以吸血鬼/僵尸/鬼魂附身这一类的恐怖片了解不深,我觉得如果对这类题材的文化背景有所了解的话,会更好地欣赏这部电影。

两个版本的 State of Play

上周五英国演员 David Morrissey 上 BBC Radio 5 Live 的 Simon Mayo 节目,宣传新片 Is Anybody There?。他在 BBC 连续剧 State of Play 中演 Stephen Collins。在被问道有没有看过电影版的 State of Play 时,他回答说没有,因为去看这部电影,就象是“去参加你还爱着的前妻的婚礼”(It is like going to the wedding of your ex-wife whom you are still in love with.)

如果 David Morrissey 去看了电影版的 State of Play,他会发现自己的角色份量少了许多,性格层次也少了--不过这一点我们可以怪 Ben Affleck 的木然表情。在电影版中,Russell Crowe 算有发挥空间的角色,让 Helen Mirren 来演主编,似乎是为了给电影中的这份 Washington Global 注入一点精英色彩,其实却是移植了她在 Prime Suspect 中的总警司角色。

说起 Is Anybody There? 这部电影的主角是 1980年代的英国一个养老院中的小男孩。片中的两个演员 Michael Cain 和 David Morrissey 都说演小男孩的 Bill Milner 是他们见过的最好的儿童演员。他的第一部电影是去年的 Son of Rambow

The Young Victoria (2009)

The Young Victoria

英国/美国 2009
导演:Jean-Marc Vallée
编剧:Julian Fellowes
主演:Emily Blunt, Rupert Friend, Miranda Richardson, Mark Strong, Paul Bettany

2009-03-14youngvictoria

The Young Victoria 电影结束时,演职员表升起。我忽然注意到电影监制排在头两位、第一屏的是 Sarah Ferguson 和 Martin Scorsese。Sarah Ferguson 是谁,一时没反应过来,Martin Scorsese 原来还是这部电影的监制?这部电影的轻飘平淡似乎与他的形象联系不起来,不过再想一下,他对古装剧其实也有兴趣,Age of Innocence 就是一处精雕细作的古装浪漫爱情片。不过 Sarah Ferguson 是谁?过后看报纸才想起,这个 Sarah 就是约克公爵夫人 (Duchess of York),查尔斯王子他弟弟 Andrew 的夫人。再看下去,她的大女儿 Princess Beatrice,也就是维多利亚女王的第四代重孙女,原来还在电影中客串一个配角,女王登基时的某个 lady-in-waiting。不过她的镜头估计只是一扫而过,我完全没有注意电影中有她。

既然 Sarah Ferguson 做了监制,不难想像这部电影中绝不会有什么可争议的情节。讲述的是维多利亚女王登基前后几年内的故事,剧中的维多利亚,是个坚强有主见、好学又有责任感的年轻女子;她与艾尔伯特王子之间也是相互爱慕加相互理解和支持。史实上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之间的关系,似乎都是如此描述,这部电影显然只是想加深这种印象,绝无颠覆或者给角色注入更多复杂的感情的企图。能看得出来,本片的编剧 Julian Fellowes 对如此的一帆风顺缺乏信心,不得不人为地戏剧化,加入了“挺身救美”情节,制造高潮。

(更多…)

The Reader (2008)

The Reader
译名:香港:《读爱》;台湾:《为爱朗读》

美国/德国 2008
导演:Stephen Daldry
原著:Bernhard Schlink
主演:Kate Winslet, Ralph Fiennes, David Kross, Lena Olin

The Reader 给我补上的一课,是德国人如何回头看自己的民族在二战中犯下的罪行。通行的说法是,德国人对纳粹的暴行进行了深刻的反思,终于实现脱胎换骨,重新做人,回到欧洲的怀抱。事实当然比这要复杂得多,德国人回望过去,在不同的年代,看到的是也是不同的影像,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

电影刚开始的1958年,德国人还处于一种对二战的过去感到羞耻,希望能忘记所发生的一切的状态。反映在15岁的男主角 Michael 家中,就是餐桌上的拘谨和沉默。电影没有交代他的父母在战争中做了什么,但对于以 Michael 的代表这一代,他们的成长与二战毫无关系,可以说是“干净”的一代。然而这并不等于说他们可以摆脱历史的阴影,虽然德国已经被重建了,但过去依然存在,而且就在身边,就象Michael 与 Hanna 的邂逅和爱恋。
2009-02-21thereader

当德国人开始面对自己的过去时,他们的做法很正常:找到“坏人”、惩罚“黑手”,以换得自己心灵的平静。于是 Hanna 就是一个很好的靶子,如果能把她定为“魔鬼”、把她钉在耻辱柱上,那其他人都可以安心回家了。但是 Hanna 给他们出的难题很简单:她在法庭上提出的幼稚的、绝无讽刺含义的问句:“你会怎么办?”

(更多…)

The Quiller Memorandum (1966)

看了一部老片 The Quiller Memorandum (1966),是把故事设在60年代西柏林的间谍片。在故事情节上乏善可陈,英国的MI5,却派了一个美国人 Quiller 到西柏林调查新纳粹的兴起,这个 Qiuller 既不酷也不精,是有点大大咧咧的傻,许多情节莫名其妙,即使在间谍片的设置中也说不通,电影编剧还是后来得了诺贝尔奖的Horald Pinter。但是电影中颇有几位名配角,演大反派的是瑞典演员,主演《第七封印》的 Max von Sydow,演英国特工头目Pol的是主演《桂河大桥》的 Alec Guinness,当然最夺目的是女主角大美人 Senta Berger。Senta Berger 是奥地利演员,不过也曾演出过不少英语片,和当时不少好莱坞名角配过戏,最著名的是1977年的二战电影《铁十字勋章》(Cross of Iron)。她后来还成为了德国电影学院主席。

这部电影中展示的,是另一个时代的西柏林,是在都市=塞车+人头汹涌之前的时代,建筑矗立于空旷的都市中,柏林奥林匹克体育场的清冷、校园的温暖、游泳池的古典装饰带来的怪异、新纳粹“老巢”的阴暗、没有特色的新建筑的枯燥无情,摄影机似乎把建筑的性格都一一展示了出来。

不过这部电影让人印象最深的,是著名电影配乐家 John Barry 创作的主题曲《星期三的孩子》(Wednesday’s Child),优美、忧伤、渗入人心、让人无法忘记。据这个网站介绍,这首主题曲后半段背景中那悠悠扬扬的声音来自一种奇特的电子乐器 Flexatone。

三部法国喜剧片

OSS 117: Le Caire nid d’espions (2006)/OSS117: Cairo, Nest of Spies (2006)
导演:Michel Hazanavicius
主演:Jean Dujardin

Mon meilleur ami (2006)/My Best Friend (2006)

导演:Patrice Leconte
主演:Daniel Auteuil, Dany Boon

Prête-moi ta main (2006)/I Do (2006)
导演:Eric Lartigau
主演:Alain Chabat, Charlotte Gainsbourg

OSS 117: Le Caire nid d’espions (2006)

今年看了三部法国喜剧片。去看 OSS 117 时,原以为是去看一部“法国的007”电影,结果是“法国的 Austin Powers”。OSS 117 是一个法国喜剧系列,主角是一个鲁莽无知却又总能蒙混过关的间谍。这部电影继承了法国喜闹片的传统,与 Austin Powers 系列的差别是,有更多“政治不正确”的敏感政治笑料,比如 OSS 117 在开罗因为嫌吵把窗外清真寺呼唤祈祷的人暴打一顿,这种笑话恐怕难以在英语喜剧片中看到。当然免不了的当然还是性、性别、性取向的玩笑。我觉得比 Austin Powers 玩得更开放。

(更多…)

Youth Without Youth (2007)

Youth Without Youth (2007)
导演:Francis Ford Coppola
主要:Tim Roth, Alexandra Maria Lara

Youth Without Youth (2007)

有着许多“私人”的东西的电影,有时就会只有自己才看得懂;因为是“私人”的东西,有时未免不愿意进行割舍,让其他人也能领会;是“私人”而无需听取别人的意见的时候,就容易出现陷入自己的世界不愿意自拔的状况。我们对着大师作品总是不由自主地屏息细察,于是缺点格外突出,而作为大师,连“制作实验作品”的借口都没有。所以对于科普拉的 Youth Without Youth,一部大师在艺术高峰期之后多年的作品,作为观者,我不免有无从说起的感觉。

男主角是七十多岁的语言学教授(Tim Roth),生平志愿是解读世界上所有语言的缘起,担心在自己有生之年无法完成心愿。一次意外被闪电击中之后,发现身体奇迹般地回到四十岁,忽然有时间完成他的工作了。二战前夕,教授在逃离纳粹追捕之后在瑞士继续他的研究,开始用自创的语言预见人类的未来--认为其信息之重要,只有交给能解读的后人才放心。然而他仍然不能找到人类语言的根源。直到二战之后,他遇到一个与他年轻时的情人长得一模一样,被几百年的印度女神附身的女孩(Alexandra Maria Lara),可以帮助他找到越来越早、已经失传的语言--代价是女孩青春的飞速消逝。

Youth Without Youth (2007)一个老人担心无法完成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计划,意外的年轻带来的负疚感,亲人为自己的事业成功付出的代价,上帝给予的第二次机会,这些多多少少让我们怀疑是出于导演内心深处的某些恐惧和愿望。主题与自我纠缠过深,以至于观者不知如何批评。过于自我,也使得片段过于零碎。最后的出品结果似乎是浪漫爱情、悬疑、人生哲理多多少少都有一点,似乎有太多道理要讲,却无法融会贯通--就好像片中的教授,认为自己的道理重要到要重新发明语言才能讲清楚。归结到“私人”这个出发点上,也许正是太私人的东西,反而失去了权衡轻重的能力。

总得来说,电影还是可以一看,但不要期待太高。

(更多…)

The Band’s Visit (2007)

Bikur Ha-Tizmoret (2007)/The Band’s Visit (2007)
地区:以色列/法国/美国
导演:Eran Kolirin
主演:Sasson Gabai (Tawfiq), Saleh Bakri (Haled), Ronit Elkabetz (Dina)

The Band’s Visit (2007)

The Band’s Visit 的故事十分简单,一支八个人的埃及警察乐队“亚利山大纪念乐队”应邀来到以色列某地参加当地阿拉伯文化中心开幕演出,阴差阳错之下,来到了一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没有任何特色的沙漠小镇。能问路的只有一家没有顾客的小饭馆,老板娘 Dina 的回答是:“这里没有阿拉伯文化中心,没有以色列文化中心,这里没有文化中心。”最后一趟巴士开走了,乐队指挥 Tawfiq 只能接受饭馆老板娘的建议,留宿一晚,当地还没有旅馆,乐队成员必须分散挤到几户人家里。

照当今的流行电影情节,这个故事大概有两个发展方向,一个是“在陌生地方受袭”的恐怖片路子,一个是“受陌生人启发领悟人生真谛”的公路片路子。在这部电影中,一夜过去,什么也没发生,乐队成员完整的离开,也没有发生影响人生道路的事件。只是在这一夜,几个成员有机会问一些自己通常会回避的问题,或者从陌生人身上看一看自己的人生。演乐队指挥 Tawfiq 的 Sasson Gabai 获得了欧洲电影学院奖的最佳男主角,他在面对主动好奇的 Dina 时情绪上的种种变化,向我们展示了他性格的层次丰富。

(更多…)

Help! (1964)

这是 Beatles 拍的第二部电影,如果说前一部黑白片 A Hard Day’s Night (1964) 还象是部电影的话,这一部彩色片则完全是情节无关紧要的笑闹片了,打闹、追杀、绑架、探险、好像还有科幻元素,于是 Beatles 可以出现在各种背景下--田野、雪山、热带海岛唱他们的招牌歌曲。情节似乎是一群来自中东的歹徒想方设法要夺取 Ringo Starr 手上的一个戒指。不知道他是不是 Beatles 中比较喜欢演戏的一个,和 A Hard Day’s Night 一样,Ringo Starr 的戏份在这里也是最多。有趣的是,在电影将近结束时,背景中响起的音乐,竟然是 A Hard Day’s Night。

对于 Beatles 的忠实歌迷,这部应该是必看的电影,不过我还是更喜欢带着神秘感和自我嘲讽的 A Hard Day’s Night。

The Gentle Sex (1943)

The Gentle Sex (1943)
地区:英国
导演:Leslie Howard
主演:Joan Gates, Jean Gillie, Joan Greenwood, Joyce Howard, Rosamund John, Lilli Palmer, Barbara Waring

The Gentle Sex (1943)The Gentle Sex 中没有 sex,the gentle sex 在这里是形容女性,电影的立意是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下,需要女性这个“温柔的性别”也来参与报效国家--这是一部英国在二战正酣的1943年拍摄的战争宣传片,是导演 Leslie Howard 的最后一部作品。

The Gentle Sex 跟随七个报名参加战时辅助队 ATS 的女性,从她们告别亲人、到参加训练、到分别加入汽车运输队和高射炮部队的经历。与中国过去拍摄的《女飞行员》《女司机》《女理发师》《女篮五号》等以女性参加社会建设的影片没有太大不同,同样有对“我们为什么而战”的讨论,有老一辈对年轻一代的教导。在慷慨激昂的音乐中,一支全部由女性司机驾驶的车队昼夜行军;在隆隆炮声中,女性瞄准员镇定自若的喊出敌机座标,这些场景都很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更多…)

 
Real Time Web Analy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