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坞 Rotating Header Image

科学笔记

英国出版动态(86):神奇的声音世界

《深圳特区报·读与思周刊·混响:神奇的声音世界

书名:《神奇的声音世界》(Sonic Wonderland) 作者:特雷弗•考克斯(Trevor Cox) 出版社:Bodley Head 出版日期:2014年1月

书名:《神奇的声音世界》(Sonic Wonderland)
作者:特雷弗•考克斯(Trevor Cox)
出版社:Bodley Head
出版日期:2014年1月

虽然阅读电子书越来越普遍,阅读器也越做越好,我还是喜欢读纸质图书,手捧一本书,慢慢翻动,本身就是一种乐趣。但是过去我没有注意到的是,读书时的声音其实也是阅读乐趣的一部分:首先是手掌抚弄书的侧面的轻响,然后是翻页时手指与书页的摩擦,似乎都能给我带来一种安逸宁静的感觉。

生活中有许多声音,如果我们能注意聆听,其实都相当丰富,这个读书的例子,是由现代声音生态学之父穆雷•沙费尔(Murray Schafer)举出来的,用来论证每个人只要愿意,都可以听到许多不同声音。

(更多…)

英国出版动态(76):皇家学会科学图书奖

《深圳特区报·读与思周刊·皇家学会科学图书奖公布

书名:《宇宙尽头的粒子》(The Particle at the End of the Universe)
作者:肖恩•卡洛尔(Sean Carroll)
出版社:Oneworld
出版时间:2012年11月

获得今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是英国爱丁堡大学的荣休教授彼得•希格斯(Peter Higgs)和比利时科学家弗朗西斯•恩勒特(François Englert),奖励他们对理论物理研究的贡献,特别是提出了希格斯玻色子(Higgs boson)。其实希格斯在1960年代就提出了这个概念,已被许多理论物理学家接受,但是几十年来却从来没有人能证实希格斯玻色子的存在。直到2012年,欧洲核子研究组织(CERN)的大型强子对撞器(Large Hadron Collider)终于“找到”了希格斯玻色子,为这一理论找到了实验的证据。

凑巧的是,今年英国皇家学会科学图书奖(Royal Society Winton Prize for Science Books)本周公布的获奖图书《宇宙尽头的粒子》(The Particle at the End of the Universe)写的正是寻找希格斯玻色子的历史。在量子物理学研究中,提出一个能够自圆其说的理论,只是科学发现的一部分,要找到证据,通常要花更大的努力。科学家们所面临的难题是如何说服社会为他们的研究提供支持,因为量子物理学的实验,往往需要投入巨资,却又没有什么能够立刻产生的实际用途:欧洲在大型强子对撞器上投资约为75亿欧元,但它既不能用于国防又无法治愈癌症,值得吗?本书作者、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理论物理学家肖恩•卡洛尔(Sean Carroll)的回答是非常肯定的,他认为和其它基础科学研究一样,量子物理研究为人类探索宇宙新知,“让人类生活更充实”,应该得到全社会的重视和支持。本书的副题就叫作《寻找希格斯玻色子,发现一个新世界》(The Hunt for the Higgs and the Discovery of a New World)。

(更多…)

英国出版动态(69):盈利第一治病第二

《深圳特区报·读与思周刊·盈利第一治病第二

书名:《药物人生》(Drugs For Life)
作者:约瑟夫•杜密特(Joseph Dumit)
出版社:杜克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年11月

世界最大制药公司之一的葛兰素史克(GSK)最近在中国遭到调查,被指通过会务公司或旅行社转账向医务人员行贿,接着又传出其它跨国制药公司如拜尔(Bayer)和阿斯利康(AstraZeneca)等也在接受中国警方的反腐败调查。这一系列事件在海外也颇受关注,这些不仅仅是经济新闻,它们所涉及的是目前正在进行的一场广泛的讨论:制药公司在全民健康中到底应该处于什么地位?

假借名目向医务人员行贿,当然放在哪里都属于犯罪行为,但是在欧美国家,由制药公司向医务人员提供资助参加科研培训学术交流活动还是非常普遍的。这些资助活动虽然合法,但也有争议,这些受到制药企业资助的医务和科研人员,其言行是否能保持中立?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之一是加强透明化:例如在科研论文发表时,强制要求所有作者公开自己受企业资助的状况;又如今年在美国开始实施的《阳光法案》,要求所有医务人员公开自己收到来自制药公司的赞助。另一个办法是减少企业资助,比如阿斯利康公司已经不再资助任何医务人员参加职业培训等活动。

但是从一个更广泛的角度看,要制止医药企业对医务人员的职业判断施加影响,是不可能的。制药公司开发新药,是为了治病救人,但更是为了盈利,如果全民健康是一个市场,那就不可能、也没有理由断绝制药公司的市场行为。这些正是新书《药物人生:制药公司是如何重新定义健康的》(Drugs For Life: How Pharmaceutical Companies Define Our Health)的核心观点。本书作者约瑟夫•杜密特(Joseph Dumit)是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人类学教授,这本新书是他多年研究的成果,试图回答这些问题:在现代社会中,“健康”到底是什么意思?制药公司是如何重新定义“健康”的?这会对我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什么影响?为了从事这项研究,他以参加会议、阅读、访谈等方式,近距离了解医药营销的策略和理念,得出不少富有启发性的结论。

(更多…)

最近在看的书

Life After Life
作者:Kate Atkinson
出版社:Doubleday
如果命运让你有机会一次又一次重复你的人生,你会找到最完美的人生吗?作者会参加今年的爱丁堡图书节。

Shanghai 1937: Stalingrad on the Yangtze
作者:Peter Harmsen (何铭生)
出版社:Casemate
下个星期是八一三淞沪会战75周年,按作者的说法,这是一场“扬子江上的斯大林格勒”之战。

1913: The Year Before the Storm
作者:Florian Illies
出版社:Clerkenwell Press
100年前的1913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一年,所以这本书的副题是 The Year Before the Storm

Creation: The Origin of Life, The Future of Life
作者:Adam Rutherford
出版社:Penguin Viking
生命的起源与未来,作者是BBC Radio 4 的 Inside Science 节目主持,科普作家,本身是遗传学博士。

Europe: The Struggle for Supremacy 1453 to Present
作者:Brendan Simms
出版社:Allen Lane
要争夺欧洲,比先夺取德国,这是作者的德国中心论思想,一口气讲完500多年欧洲史。

Missing Out: The Praise of the Unlived Life
作者:Adam Phillips
出版社:Penguin
我们都有两个人生,一个是现实的人生,一个是幻想中的人生。

When People Come First: Critical Studies in Global Health
编辑:João Biehl, Adriana Petryna
出版社: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这是一部研究论述合集,世界各地的学者讨论当地的医疗体系所面临的挑战。

Population 10 Billion: The Coming Demographic Crisis and How to Survive It
作者: Danny Dorling
出版社:Constable
在本世纪内,全球人口将达到100亿,这对地球环境会造成什么影响,人类应该如何应对?

Drugs for Life: How Pharmaceutical Companies Define Our Health
作者:Joseph Dumit
出版社:Duke University Press
生活在欧洲的可能不知道,在美国,制药公司是可以直接向公众做广告的。这本书说的就是制药公司如何通过广告来影响公众对药物的需求。

The Last Banquet
作者:Jonathan Grimwood
出版社:Canongate
这部小说的故事发生在法国大革命前,主线是男主角对食物的着迷,他的“食物”定义相当广泛……。

 

 

英国出版动态(60):生命的起源和未来

《深圳特区报·读与思周刊·生命的起源和未来

书名:《造物》(Creation)
作者:亚当•卢瑟福(Adam Rutherford)
出版社:Viking (企鹅旗下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年4月

最近英国一则新闻的标题颇为耸人听闻:《三亲胚胎》、《合体婴儿》,似乎疯狂科学家们制造的人面兽身怪物就要出现,其实所谓的“三亲胚胎”,是为了避免母亲将遗传缺陷传给孩子,在受孕后马上将胚胎内的遗传物质转移到另外一个由健康的捐献者提供的卵细胞内继续发育生长的技术。这一遗传缺陷,并不存在于人类的46条染色体上,而是位于细胞内的线粒体中,健康捐献者提供的遗传物质,就仅仅是正常的线粒体DNA。这样的胎儿,确实带有三个成人的DNA,但是线粒体DNA独立于染色体之外,与普通的遗传属性没有关系。如果获得通过,英国将是世界上第一个批准采用这项技术的国家。

(更多…)

英国出版动态(58):人类为什么要哭泣

《深圳特区报·读与思周刊·人类为什么要哭泣

书名:《人类为什么要哭泣》 (Why Humans Like to Cry)
作者: 迈克尔•特林布尔 (Michael Trimble)
出版社:牛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精装本2012年11月

我得承认,我看电影的时候会哭。在漆黑的电影院里,看着大银幕上展现的世界,被情节触动、被音乐感染,有时候眼泪就禁不住会流下来。不过我并不以此而羞愧,对我来说这是看电影能得到的享受之一。

许多高级哺乳动物,从猩猩到大象,都会流眼泪,这是保证眼睛湿润和清洁的一种手段。科学家们还观察到,这些动物在忍受生理上的痛苦时,也会像人类一样哭泣。但是,人类是世界上唯一一种会由于情绪的原因而哭泣的动物。这种情绪,可能是对发生在自己身上或周围的事情产生的悲伤或是喜悦的情绪,也可能是因为受到文艺作品的感染:听一段音乐或戏曲、看一段电影或演出、欣赏一幅图片或雕塑,都有可能让人热泪盈眶。那么,人类为什么能因感动而哭泣呢?

(更多…)

英国出版动态(56):互联网的骨架

《深圳特区报·读与思周刊·松鼠在啃你的互联网

书名:《管线》 (Tubes)
作者:安德鲁•布卢姆 (Andrew Blum)
出版社:企鹅
出版时间:平装本2013年3月出版

网络上时有“一句话证明你……”的游戏,上次在新浪微博上看到的是“一句话证明你上网够早”,不少人举的例子是当年玩的纯文字网络游戏,或是“猫”(调制解调器)拨号的声音等等。我想起的一个例子,是当年在香港读书时,香港教育科研网出口美国的网络端口从128kbps升级到256kbps后的狂喜。现在这个速度只是普通家庭上网速度的一个零头,当年可是让人觉得是光速了。

(更多…)

新博客:循证医疗传播笔记

开设了一个新的博客:循证医疗传播笔记,和我目前的工作有关。主要用于记录我在工作和研究中发现的资料以及一些个人心得。医疗传播(Medical Communications)是一个新兴的行业,其目的是向特定的受众(研究人员、开发人员、监管机构、医疗人员、护理人员以及患者等)传播医疗研发中的成果和进展,既需要尊重科学证据,又必须让传递的信息清晰易懂。我感兴趣的是领域是健康经济学和疗效研究(health economics and outcomes research)。欢迎同行联络交流。

英国出版动态(53):极客宣言

《深圳特区报·读与思周刊·“极客宣言”与“平衡报道”

书名:《极客宣言》(The Geek Manifesto)
作者:马克•亨德森(Mark Henderson)
出版社:Corgi (平装本)
出版时间:2013年1月

前些天英国老牌电视主持人,《蓝色星球》、《冰冻星球》以及最新播出的《非洲》等纪录片的主持人戴维•阿滕伯勒(David Attenborough)在一次庆祝晚会上忽然提到自己的“接班人”问题。已经做了60年自然节目的他说:“如果我手中有一支火炬,我会把它传给布赖恩•考克斯(Brian Cox)教授。”

被阿滕伯勒点名的“接班人”考克斯大概是目前英国最出名的“极客”(geek)了,年轻的时候组过摇滚乐队,现在是曼彻斯特大学的量子物理教授,让他成为明星的是他主持的一系列星际宇宙的纪录片。现在他所在的物理系据说比牛津剑桥还难进,大概是挤满了下一代的极客。

(更多…)

英国出版动态(52):科学求知也可以轻松有趣

《深圳特区报·读与思周刊·科学求知也可以轻松有趣

书名:《人类可能与海豚对话吗?》(Will We Ever Speak Dolphin?)
编辑:麦克•奥海尔(Mick O’Hare)
出版社:Profile Books
出版时间:2012年10月

电影《007》系列中,男主角邦德的一句著名台词是“马天尼,要摇匀的,不要搅拌”(shaken, not stirred)。这句话来自《007》小说原著,作者伊恩•弗雷明(Ian Fleming)是个细致而又有品位的人,他让邦德说这句话应当有一定道理。那么邦德到底为什么坚持他的马天尼鸡尾酒必须是摇匀的呢?

(更多…)

 
Real Time Web Analy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