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坞 Rotating Header Image

媒体与网络

对伦敦骚乱的报道

伦敦骚乱在星期一忽然加剧,规模和涉及区域都在扩大。在报道这一事件时,《卫报》《每日电讯报》网站都以“直播”(Live blog)的形式报道,由专门的记者编辑坐镇,整合本报记者的现场报道、其它媒体的报道(比如《每日电讯报》的“直播”同时采用了《卫报》记者 Paul Lewis 的 Twitter 微薄)、电视新闻画面和视频、目击者的报道(通过电子邮件、Twitter等),随时更新状况发展。

其它的报纸网站,《泰晤士报》要收费才能进入内页,不知道他们做得怎么样,其它的则没有做“直播”,还是以“最新报道”的形式更新。

《卫报》和《每日电讯报》是整合报纸出版和网络出版做得最好的两家英国报纸。《卫报》是英国报纸中最早花大力气开发网站的,现在的口号是“Digital first”,以网络出版优先;《每日电讯报》则在几年前搬家之时就完成了印刷版与网络版的编辑整合。

Channel 4 News 网站上有一个配上地图的 Timeline,有助于了解时态的发展。

如何炮制假新闻

上个星期,一则“IE用户智商低于平均水平”的新闻出现在众多电视新闻和报纸上,CNN、BBCPC World、英国的《每日电讯报》、《每日邮报》和《卫报》等都做了报道。新闻的来源是一家加拿大的咨询公司 AptiQuant,在这家公司网站的新闻稿中称这家公司对10万名网络用户做了智商测试,发现IE用户的智商低于平均水平,其它浏览器的用户的智商则稍高于或是远高于平均水平。

新闻刊登几天之后,读者开始提出疑问。除了其结论可疑之外,这家公司的网站域名两个星期前才注册,公司职员介绍和照片与一家法国公司Central Test的网站一模一样。在质疑声音越来越多之时,AptiQuant 网站刊出新文章,承认这是一个假新闻,作者是加拿大的一个网络创业家,他详述了自己作假的动机和过程,同时说自己没想到这件假新闻能有这么大的影响,而且能存活那么久,他还列出了应该被识破为假新闻的几大疑点

《卫报》调查记者 Nick Davies,也就是最近窃听手机留言案中一直负责调查的记者,2008曾出过一本书叫 Flat Earth News,对当代新闻业中的种种弊端,从假新闻、哗众取宠、带偏见的新闻、意识形态影响新闻中立到依赖新闻稿,一一进行批判。据他委托卡迪夫大学所做的一项研究,当代新闻中,80%以上的来源是通讯社电讯以及新闻稿,而记者的工作就是改写一下,最多加一点引述,工作繁忙赶稿任务重的记者们,大部份情况下都不会去查证。这则假新闻可以说为他的观点又提供了一个证据。这本书的中文版《媒体潜规则》已经出版。

(更多…)

英国政客为什么怕默多克

为杭州《都市快报》写的有关政客与媒体关系的分析。文中的小标题是由编辑所加。

什么样的人看什么样的报纸

在英国电视喜剧系列《是的,首相》中有一段有关英国报纸的台词,大意如下:“读《每日邮报》的那些人自以为在打理这个国家,读《卫报》的那些人认为应该由自己来打理这个国家,读《泰晤士报》的那些人才真的是在打理这个国家,他们的太太们就读读《每日邮报》,读《金融时报》的那些人拥有这个国家,读《晨星报》的那些人认为这个国家应该由另一个国家来管,读《每日电讯报》的那些人认为这个国家确实在被另一个国家操纵着。”

那么《太阳报》呢?“读《太阳报》的不在乎谁打理这个国家,只要她的胸大就行。”

这种说法虽然简单,倒确实反映出英国的报纸有很明确的读者群。对于大报来说,虽然有政治立场,报道有自己的视角,但大部分时候能做到秉持公正和平衡。许多小报历史上曾是英国社会中下阶层的发言平台,但从1970年代开始走低俗路线,几乎是读者想看什么就登什么,明星秘闻、球队内幕,还有上面台词中“胸大就行”的“三版女郎”——这一风格正是在默多克买下《太阳报》之后开始盛行的。然而正是这些小报,对英国的政治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更多…)

不能让权力靠得太近

这是我为《南方都市报》写的有关窃听手机留言案的第二篇评论。第一篇评论在这里

手机留言窃听案爆发之后,媒体大亨默多克亲自到伦敦处理危机。本周二他和儿子詹姆斯一起到英国下议院文化、媒体与体育委员会举行的听证会上作证。在这场受到极大关注的听证会上,除了面对泼奶油泡沫的示威者时还需要妻子邓文迪“出手救夫”之外,默多克并没有受到什么损伤。面对议员们咄咄逼人的提问,默多克几乎每次都是诚恳严肃地回答“我不知道”,詹姆斯则会在侃侃而谈一番后说“其实没有人告诉过我”。于是许多有关手机留言窃听的关键细节,依然是一个谜团。

但是这一听证会的象征意义是不可忽视的:这是两种力量的公开对峙,一方是媒体大亨手中的影响力,另一方面是议员被民主制度所赋予的权力。正因为如此,默多克在听证会上的一番话就特别耐人寻味,2010年卡梅伦成为英国首相之后,默多克一家被邀请到唐宁街十号,“从后门进入”,接受新首相对他的谢意。大选期间,新闻集团旗下四份报纸为保守党提供了强大的舆论的支持。但是默多克紧接着补充道:他和前首相布朗也很熟,“我们两家的孩子常在一起玩。”

(更多…)

微博新闻

浙江温州发生动车追尾,我最早是在新浪微博上看到消息,很快新浪微博已有了这一意外的专题。先是出事现场附近的网民发出的目击文字和照片,接着是新闻媒体的转发和评论,然后才出现传统媒体的报道和官方的反应。与传统媒体不同的是,在微博上关注事态的发展,更容易有贴近的感受。除了现场报道者的微博之外,一些火车上乘客在出事前发出的微博被人找了出来,让人担忧他们的生死。这是传统媒体报道时的“个人的故事”,在微博上直接就跳到你的眼前。

BBC News 和 France 24 这两个新闻频道很快就做了报道,采用的是新华社的视频信号,可见新华社应该是第一个发布新闻的机构。遇到重要突发新闻,BBC News 和Sky News都会打破常规新闻,今天是整天的挪威爆炸枪击案和歌手Amy Winehouse去世的新闻。转到这里我唯一能看到的中国新闻台CCTV News 英语频道,还是四平八稳的国际新闻,然后是30分钟的党史纪录片。当整点新闻终于开始时,头条新闻确实是撞车意外,但是内容和BBC News和France 24的一样,也是新华社的视频。然后就转到挪威了,除了报道篇幅长内容详尽之外,还有与驻挪威记者的现场电话采访,各方的反应等等。

这样的表现,怎么能称得上是一个中国视点的新闻频道?

刚刚看到新闻说新华社的24小时英语新闻频道CNC World已经上了欧洲的卫星,英国的 Sky 用户可以收看了,不知道他们会不会做得好一些?

媒体监督政府 谁来监督媒体

手机留言窃听事件,这几天的发展急转直下。Andy Coulson 和 Rebekah Brooks 相继被捕(不过要注意的是英国的“被捕”在非刑事案件上,很多时候被捕对象很快被保释,警方的目的并非之后的“关押”,而是明确警方将被捕对象定位为“嫌疑人”,并可因此获得许可搜查扣押被捕对象的资料文件的权力,两人在警局都只呆了半天左右),Rebekah Brooks 辞去新闻集团CEO职位,默多克飞到伦敦处理危机。在短暂的抗拒之后,默多克父子与上周四答应参加下周二的英国众议院文化、媒体与体育委员会举行的听证会 。最新的发展是大伦敦地区总警司Paul Stephenson 在星期日宣布辞职,原因是伦敦警方(Met)在处理手机留言窃听事件上的失误,以及Met曾聘请了前《世界新闻报》副主编 Neil Wallis 作为媒体顾问。围绕手机留言窃听事件,在这两星期内的许多发展都出人意料,现在甚至有人声称首相卡梅伦都有辞职压力。

以下是为《南方都市报》写的有关这一事件的一则评论

媒体监督政府 谁来监督媒体

英国的手机留言窃听丑闻,两个星期内有了突破性的发展。这桩新闻两星期前还被许多主流媒体忽略,现在是每家报纸每天的头条。两星期前,媒体大亨默多克的新闻集团收购英国天空电视台(BSkyB)全部股份的行动已越过重重障碍,唯一的悬念就是出多少价了,本周新闻集团却宣布撤销收购计划。这一决定虽然做得突然,却并不出人意料。且不说英国议会三大党联合通过动议要求撤销收购,如果连新闻集团旗下的《泰晤士报》都在连续大篇幅报道窃听丑闻,那么对于新闻集团来说,现在收购确实属于“气氛不宜”。

(更多…)

手机留言窃听案爆发

手机留言窃听(phone hacking)案,已经持续了好几年,一直属于媒体与名人圈内的事情,与公众没有直接关系,然而两天前忽然有了爆炸性进展。

进行手机留言窃听的,是英国销量最大的小报《世界新闻报》(News of the World),每周日出版,以刊登明星秘闻著名,这方面常有独家新闻。2005年这份报纸连续报道了皇室内幕新闻,引起了皇室员工的怀疑,在发现有人窃听皇室成员的手机留言之后报了警。警方抓获了进行窃听的私人侦探 Glenn Mulcaire,顺藤摸瓜抓了《世界新闻报》皇室事务记者Clive Goodman。2006年两人都被判入狱,主编 Andy Coulson因此辞职,但坚称自己毫不知情。

手机留言窃听这种行为在英国小报中有多普遍?2007年英国报刊投诉委员会(PCC)公布调查报告说没有证据证明《世界新闻报》还有其它的手机留言窃听行为。同年7月,辞职后的Andy Coulson成了当时还是反对党领袖的卡梅伦的新闻官。

(更多…)

“精神真实”可以高于“报道真实”吗?

一起“抄袭”的指控,借助微博,成了一场媒体风波。

Johann Hari 是英国《独立报》的记者、明星专栏作家,曾采访过多位重量级的知识份子和政治活动家。2008年,当时才29岁的他,就获得了英国的“奥威尔奖”――英国政治写作的最高奖。他的文笔犀利、口才出众,是左派阵营的旗帜人物。

然而他最近却遭到了“抄袭”指控,通过微博的传播,卷起一场媒体风暴。事情的缘起是 Johann Hari 对意大利共产党员、马克思主义者 Antonio Negri 的采访,事后Negri 的公关助手投诉Hari在采访文章中添加了不存在的细节和没说过的话。此事没有引起太多人的注意,但是一位在伦敦为Yahoo!新闻工作的爱尔兰记者 Brian Whelan开始深入挖掘,并对 Johann Hari提出了“抄袭”指控。原来他发现在采访文章中的一些言之凿凿的 Antonio Negri 亲口对 Johann Hari 说的话(往往配以神态动作栩栩如生),却和 Antonio Negri 自己的书中的话一字不差。他对 Johann Hari 的其它采访进行搜索,发现了多处同样的问题,即受采访者说的话,其实是他们在其它作品中的引言,或是新闻稿摘录,也有是从其它采访中摘录的。

(更多…)

女王访问爱尔兰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对爱尔兰的国事访问,是英国国家元首100年第一次访问爱尔兰。上次在1911年,当伊丽莎白二世的曾祖父乔治五世访问都柏林时,爱尔兰还是大英帝国的属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爱尔兰的士兵还曾为英国出征,伤亡人数达5万人。虽然爱尔兰独立一般定为1922年,但实际上一直到1948年才正式有“爱尔兰共和国”。在这之后则是北爱尔兰的动荡。爱尔兰的国家身份,一直是与英国有关,不管是以宗教和血统联系,还是以对英国皇室的仇恨的方式呈现。所以这次女王的访问,被看作是英国与爱尔兰国家关系正常化的重要一步,对一些爱尔兰人还说,是可以不用再恨英国了,虽然对于年轻一代的爱尔兰人来说,可能已经没有这么多的国恨家仇的负担。

在这次访问中,女王作为亲善大使的作用,是其他人无法替代的。她代表着英国皇室,从她身上可以回溯英国对爱尔兰统治。所以她的一举一动,其象征意义非常强烈,连一些欧洲报纸都把女王访问爱尔兰的照片放在了头版。许多媒体把女王向爱尔兰独立战争阵亡将士纪念碑献花圈作为象征性时刻--那些人是在与英军作战中阵亡的。而爱尔兰的 Irish Examiner 选择了女王在爱尔兰总统宫贵宾留言簿上签字的瞬间--因为她已是“客”,而不再是爱尔兰的元首

2011年奥威尔奖揭晓

2011年的奥威尔奖(Orwell Prize)今晚揭晓,获得奥威尔记者奖的是英国女记者 Jenni Russell。她曾在BBC Radio 4和Channel 4 News 做过编辑,是《卫报》、《星期日泰晤士报》和《伦敦晚报》、以及时事评论杂志New Statsman的专栏作者,报道集中于英国的时政和社会。她曾被《卫报》称为“第一个发现 Ed Miliband 可以成为工党领袖”的记者。

获得今年奥威尔博客奖的是在右翼网站 Conservative Home 上的博客作者 Graeme Archer

获得今年奥威尔图书奖的是已故的上议院大法官(Law Lord) Tom Bingham 的 The Rule of Law,由企鹅出版社旗下的 Allen Lane 出版。如果不是因为生病退休,他很可能称为英国第一任超级法院的庭长。书名提到的“法治”,并不仅仅是法律相关,而是指法治精神如何称为社会公正的基础,为和平和繁荣提供保证,保护普通人的权利的同时监督政府履行其职责。在今年奥威尔图书奖的6本提名图书中,这是唯一一本政论式的图书,其它包括传记、时事和小说等。

 
Real Time Web Analy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