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坞 Rotating Header Image

《伦敦晚报》

2011年奥威尔奖揭晓

2011年的奥威尔奖(Orwell Prize)今晚揭晓,获得奥威尔记者奖的是英国女记者 Jenni Russell。她曾在BBC Radio 4和Channel 4 News 做过编辑,是《卫报》、《星期日泰晤士报》和《伦敦晚报》、以及时事评论杂志New Statsman的专栏作者,报道集中于英国的时政和社会。她曾被《卫报》称为“第一个发现 Ed Miliband 可以成为工党领袖”的记者。

获得今年奥威尔博客奖的是在右翼网站 Conservative Home 上的博客作者 Graeme Archer

获得今年奥威尔图书奖的是已故的上议院大法官(Law Lord) Tom Bingham 的 The Rule of Law,由企鹅出版社旗下的 Allen Lane 出版。如果不是因为生病退休,他很可能称为英国第一任超级法院的庭长。书名提到的“法治”,并不仅仅是法律相关,而是指法治精神如何称为社会公正的基础,为和平和繁荣提供保证,保护普通人的权利的同时监督政府履行其职责。在今年奥威尔图书奖的6本提名图书中,这是唯一一本政论式的图书,其它包括传记、时事和小说等。

《伦敦晚报》免费,《纽约时报》收费?

去年我写了一篇文章,分析英语报刊业面临财政困难时的两种不同的对策:《伦敦晚报》(Evening Standard)把自己变成一份免费派送的报纸,意图是扩大发行量,争取广告客源;《经济学人》开始对网站采取部份收费,文章发表90天后只提供给缴费用户阅读。

现在两种对策都有了新进展。《伦敦晚报》只用了2个多月就已经达到了预定的发行量目标:在去年12月份,这份报纸的发行量超过了每天60万份。《伦敦晚报》改免费的意图是争取伦敦的白领上班族读者--他们对广告商有吸引力,再拿出60万的销量数字,在拉广告上是个很好的筹码。原来的伦敦免费报纸 London Paper 已经停办了,现在和《伦敦晚报》竞争的,是全国性的免费报纸 Metro,12月份的全国发行量是每天133万份。

《伦敦晚报》主编 Geordie Greig 对这一政策高唱赞歌,甚至曾在 BBC Radio 4 的 Media Show 上声称有些报刊销售店(英国叫news agent)主动倒贴钱要求成为《伦敦晚报》派发点,但对报社的财政状况却避而不谈。我估计这一政策还是成功的,否则也不会有《独立报》可能改免费派发这样的谣言了。

在网站收费上,目前打头阵的是默多克新闻集团旗下的《泰晤士报》,但是自去年底宣布将在今年上半年实行收费以来,还没有出台具体方案。虽然一些专业型或地方性报纸已经开始收费,但是网站收费的成败,还是得在《泰晤士报》这样规模的综合性报纸上做试验才行。

这几天在大西洋彼岸有出现新的动向,据传《纽约时报》即将宣布网站收费方案。有人言之凿凿,称报社内部的辩论“已有定论”,估计是在本月底Apple Tablet 电脑公布之后,《纽约时报》将正式宣布“部份收费”。目前议论最多的还是采取何种收费方式,才能既让读者甘心交钱,又不会导致新闻影响力的下降,也许 Apple Tablet 就是一条可行的收费路径

读者,到底值多少钱?

南方都市报 评论周刊》10月6日,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宣布限制对其网站的免费浏览,凡出版了90天以上的文章,只有缴费订阅者才可以访问。与此同时,零售价50便士的《伦敦晚报》(Evening Standard)宣布从10月12日开始,改为免费发放。这两个看似矛盾的决定,反映出来的同一个事实:在网络时代,传统媒体的广告模式已经破产,不得不寻找其它出路。

如果做纯商业考虑,报刊杂志的每一位读者,到底值多少钱?每一位网站访问者,又能带来多少收益?目前英国媒体对此的普遍估计是155:5,即每位报纸读者平均每年能为报社带来155英镑收入,其中90英镑来自卖报,65英镑来自广告,而每位网站访问者,每年能带来的广告收入仅仅为5英镑。这一数字与读报所花的时间成正比:据调查,英国每位报纸读者每月平均花12个小时读报,而网站访问者,每月只在报纸网站上平均停留10分钟。

(更多…)

英国报刊年度评论奖 (Comment Awards 2009)

英国报纸的评论栏目是每份报纸的重要组成部份,也是体现报纸个性和政治倾向的重要阵地。每份报纸都有自己的明星评论员,出色的评论,往往能起到引导舆论的作用,在这方面,报纸的评论所拥有的影响力依然远远超过杂志。

每份报纸的评论栏目名字稍有不同,《泰晤士报》叫 Opinions,《卫报》叫 Comment&Debate,《金融时报》叫 Analysis。现在报纸的评论栏目也扩展到网站上,《泰晤士报》网站的评论栏目叫 Comment Central,《卫报》叫做 Comment is Free,取自创刊人 C.P. Scott的名言“Comment is free, but facts are sacred”。

这个报刊年度评论奖 Comment Awards 今年是第一届,由专门从事观点评论资料搜集整理的 Editorial Intelligence 公司举办,由一个评委会负责评选,主席是前英国驻美国大使 Sir Christopher Meyer,评委会成员来自各个行业,有政客(保守党影子运输大臣Norman Baker等)、企业高管(Kid’s Company 创始人 Camila Batmanghelidjh、Tesco执行主管 Lucy Neville-Rolfe等)、媒体人(Channel 4 News 主播 Krishnan Guru-Murthy、TED欧洲主管 Bruno Giiussani、政治评论员 Iain Dale等)、慈善机构高管(戴安娜王妃纪念基金难民行动主管 David Farnsworth 等)、学者(AC Grayling教授等),共有超过40人

首届报刊年度评论奖获奖者:

2009-10-19 Times Comment Central

最佳评论栏目奖《泰晤士报》,编辑 Anne Spackman

年度评论员大奖Martin Wolf /《金融时报》
Martin Wolf 是《金融时报》的首席经济评论员,今年出版了新书 Fixing Global Finance。

(更多…)

英国报业的转型阵痛

《南风窗》

俄罗斯亿万富翁亚历山大·列别捷夫(Alexander Lebedev)最近以1英镑价钱买下了亏损严重的伦敦报纸《伦敦晚报》(Evening Standard)75.1%股份,把自己儿子派到伦敦打理,同时换了新主编。本来英国报纸并不限制海外人士的拥有权,但是列别捷夫不是一般的俄罗斯富翁——他年轻时作为克格勃特工,曾被派往苏联驻英大使馆,负责从英国媒体搜集情报。据他自己说,那段时间他每天阅读英国报纸,增加了对英国的好感。苏联解体后,他成为1990年代冒出的那批亿万富翁之一。

尽管列别捷夫背景特殊,此次《伦敦晚报》易手,却并没有在英国传媒圈引起波澜。应该说列别捷夫的公关做得不错,他在俄罗斯报纸《新报》(Novaya Gazeta)拥有股份,该报一直有着独立和反建制的声誉,2006年被刺的安娜·波利特科夫斯卡娅(Anna Politkovskaya)就是该报的记者。《新报》主编在本次收购前接受英国媒体采访,大赞列别捷夫对编辑自主权的尊重,加上列别捷夫“亲英”的表白,消除了不少英国人的戒心。

英国媒体对本次收购的反应,更多的显示了转型期英国报业自身的困境:行业前景本来就不明朗,再加金融风暴和经济危机的冲击,更使得报业转型的缓冲期大为缩短。濒临破产的报纸被“开明”的俄罗斯亿万富翁收购,哪怕他曾是克格勃特工,也应该是不错的归宿。

(更多…)

 
Real Time Web Analy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