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坞 Rotating Header Image

《每日电讯报》

议员津贴丑闻

BBC 新闻主持 Carrie Gracie 和工党的 Lord Foulkes 在电视采访中的交锋,显示出这场“议员津贴丑闻”的新闻已经到了闹剧化的阶段。独家刊登议员津贴详细资料的《每日电讯报》当然清楚,数字是枯燥的,只有把议员津贴上升到道德高度才能引起读者的震惊和愤怒。这一星期以来,《每日电讯报》采用“挤牙膏”式的一点一滴透露的方式,让几乎所有的媒体都被它牵着鼻子走。而几乎所有媒体在报道时,也有意无意地采取“道德化”的立场,这就是为什么BBC的 Carrie Gracie 在采访中会说“议员们一方面要求民众勒紧裤腰带,一方面又挥霍纳税人金钱铺张享受”这样的话,指责议员们的贪得无厌。但是至少她意识到,如果BBC要从这样一个道德角度批判议员的话,那么如果拒绝公开自己的工资资料(同样也是纳税人的钱),不免显得虚伪。如此争执下去,早晚变成一场比谁挣得少,谁挣得少谁有理的闹剧。

《每日电讯报》坚持认为自己做法正确,是符合公众利益(public interest)的新闻调查。但是《每日电讯报》采取的做法,是自政府内阁成员开始,逐日刊登,把所有议员放在一个篮子里,每日举出一些吸引眼球的例子,印发公众的强烈反应,其结果是所有议员都被看成了贪婪的骗子,且不说有许多议员在津贴问题很干净,即使是被《每日电讯报》放在头版头条的“丑闻”,也得到了合理的解释。比如第一天的“布朗付给他弟弟6000镑打扫费”的头条,就马上被指正手续正常并无疑点,布朗的弟媳在《卫报》上撰文说即使当他们把所有数字证据摆在《每日电讯报》面前时,对方还是视而不见。

这种先把耸人听闻的新闻捅出去,然后再慢慢补充或是更正不迟的做法,也许更符合我们这个博客时代的风格。但是如果要真正揪出钻规则的空子借以假公济私的议员的话,《每日电讯报》完全可以深入调查个案,求证核实之后再重拳出击。现在的做法却是“一竿打倒一船人”,Carrie Gracie 不得不在电视上说出自己的工资(£92,000比普通议员的£64,766还高)可能觉得挺委屈,但有不少干净的议员同样觉得自己无辜被泼了脏水。

英国下议院一向有一种“私人俱乐部”的文化,议会独立的精神,在自我管理上,却变成了“独立王国”。议会多年来一直有机会改革,但却顽固地抗拒管理透明化。现在弄得如此狼狈,议员本身要负最大的责任,然而这一星期来的丑闻,在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下,却造成了“下议院内无好人”的印象,由此动摇了民众对议会民主制度的信任,可谓“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了。

(更多…)

《爱在废墟中盛开》

2009-05-12 Guardian page1

5月12日的《卫报》头版下方的文章是驻中国记者安玲 (Tania Branigan)从绵阳发回的报道《爱在废墟中盛开》(One year on, love flourishes amid the ruins of Sichuan),说得是地震幸存者朱云翠和尹华军重新组织家庭的故事(译言翻译)。这是英国报纸中唯一一份在头版刊登四川地震周年纪念的报纸,安玲的报道选择的角度,在英国的报道中也是独特的。同一个故事除了文字报道,《卫报》还制作了一部约3分多钟的视频。在内部跨幅刊登的是在北川的废墟上祭奠烧纸钱的照片。同一天《卫报》的社论中说,提到四川,英语读者想到的就是地震,但其实四川一直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

2009-05-12 Guardian page20-21

英国的其它报纸在四川地震一周年之际也做了一些相应的报道,侧重点大部份在灾区重建和幸存者的坚强和勇气上。但在人性故事和多媒体运用上,安玲的报道还是最突出的。

《金融时报》有自己的独家报道,报纸驻北京记者 Jamil Anderlini 在采访幸存者时,被当地官员制止和驱逐。

(更多…)

Alberta 的 Northumbria

随手拿起一份旅游宣传手册,看看上面的照片,你会发现这个地方似乎总是蓝天白云,人们总是笑容可掬。对于制作旅游宣传品的人来说,当然会选择最吸引人,最能勾起旅客来访欲望的照片图像。走到极端,为了最后效果,如果这个地方没有白沙细浪,也可以随手借来。照片是不是在几千公里以外的异国他乡拍的,不过是技术细节而已。

最近加拿大的阿尔伯塔省(Alberta)在制作旅游宣传材料时,就踏入了这个陷井中。在 Alberta Brandbook 这个旅游宣传录像中,出现了两个孩子在海边的沙丘上快乐嬉戏的照片。问题是 Alberta 是个内陆省份,没有海岸线。本来阿尔伯特也有几个湖,不仔细看,也就可以用“湖岸”蒙混过关了,可惜阿尔伯特的公共关系部门遇到了一个锲而不舍的帆船爱好者 Peter Bailey,因为他想知道哪里可以放他的划艇。在几番电邮往来后,官方终于承认那幅照片拍摄与英格兰东北诺桑比亚(Northumbria)的渔村Beadnell 的海滩。那里接近著名经典 Bambaugh Castle,确实有漂亮的海滩和沙丘。

alberta ad

阿尔伯特的政府公关部门还是试了一把为自己开脱,说使用这幅照片是为了显示阿尔伯特人“胸怀世界”,不幸的是在一份印刷海报上同时使用了这幅照片,然后打上了 Alberta 的大字。最后终于不得不承认 We screwed up

Alberta beach

如果你上不了 YouTube,可以上《每日电讯报》网站看这段录像。注意1:22左右。

Budget live

今天中午12点半英国财相达林(Alistair Darling)在下议院宣布2009-10财政年度政府预算案。这是G20伦敦峰会后的第一份预算案,各界非常关注。英国各家全国性大报中,大部份对预算案公布的1个小时做了现场文字直播和评论。由于预算案的复杂性,现场的讲解评论是十分有用的,而文字评论是最有效的办法,报纸也可以利用自己的职业财经记者的人才优势提供即时和专业的评论。

在几家大报中,《泰晤士报》(Times)和《金融时报》(FT)都采用了 CoveritLive 程序,优点是评论在窗口自动更新,无需用户刷新页面。《卫报》(Guardian)和《每日电讯报》(Telegraph)采用的是 live blog,需要访问者不断刷新页面,但是《卫报》同时在live blog页面上加上了Twitter更新的整合,让其他编辑记者和访问者参与讨论。在几份大报中,只有《独立报》网站没有提供 live blog。

BBC除了电视直播外,也在做 live blog,这是一个由BBC 记者编辑(包括政治编辑 Nick Robinson和商业编辑 Robert Peston等)参与,加上BBC的反馈频道 Have you say (来自短信、Twitter 和电邮等)上的一些评论。

苏格兰的报纸

4月2日,正是G20伦敦峰会那天。我在爱丁堡买到的《泰晤士报》,虽然头版照片是奥巴马和俄国总统的照片,但头条却是前一天发生在阿伯丁外海的直升机坠海事件。在网上找到全国版《泰晤士报》的头版,头版头条都不相同。这是个有趣的反差,因此想谈谈苏格兰版的报纸。

2009-04-04 Times Scotland Edition2009-04-02 Times

苏格兰地区有独立标题的报纸有两份大报:爱丁堡出版《苏格兰人报》(Scotsman,2月份日销量5万份) 和格拉斯哥出版的《先驱报》(The Herald,6万份),和一份小报《每日邮报》(Daily Record,35万份)。(这里列出的 The Herald 和 Daily Record 的普遍译法,其实更确切的译法应该《信使报》和《每日记录报》)。

《太阳报》的苏格兰版《苏格兰太阳报》(Scottish Sun)在格拉斯哥出版,销量已经超过了《每日记录报》(37万份)。其实这份报纸上许多内容来自伦敦出版的《太阳报》。

其它一些全国性的报纸也有苏格兰版,都是采用在全国版报纸上稍加一些苏格兰地区新闻,特别是体育新闻的方式。大报有《泰晤士报》、《每日电讯报》的苏格兰版(Scotland Edition),小报则都在报纸标题前加个 Scottish,有《苏格兰每日邮报》(Scottish Daily Mail)、《苏格兰每日镜报》(Scottish Daily Mirror)、《苏格兰每日快报》(Scottish Daily Express)。

这三份真正以苏格兰为视点的本土报纸,读者基数本身就少,在各种全国性报纸的竞争下,日子非常难过,《信使报》去年已经发生过编辑部罢工事件。即使不是从感情出发,许多人也意识到,苏格兰需要有立足本土的报纸来表达自己的声音。但是在英国报业普遍不景气的状况下,地方性报纸在挣扎求生,全国性报纸在艰难度日,谁也拿不出办法来救苏格兰的报纸。

愚人节新闻

2009-04-01 Guardian

《卫报》在愚人当天刊登文章,宣布《卫报》将中止印刷和网站出版,全部改由在 Twitter 网站出版,每条新闻不超过140个字符,并重新按 Twitter 规格改写《卫报》存档的所有新闻。

《泰晤士报》和伦敦免费报纸刊登了一幅“新品种绵羊”,这种由苏格兰农场主培育的新品种,不仅仅能长出不同颜色的羊毛,更妙的是同一头羊不同部位毛色不同,自然组成苏格兰格子裙图案。

2009-04-01 Times

《每日电讯报》报道说,英国政府发现了一种新的发电办法,只要在河岸边埋上电极,就可以利用河中的鱼的游动发电。一条敏捷的三文鱼以每秒12米的速度游出100米远,即可产生电能可供沏18杯茶,一条慢悠悠的赤睛鱼就只能沏3杯。

《经济学人》在网站上宣布为了增强多元化经营,将兴建一座主题公园,游玩项目包括“货币过山车”――享受欧元的飞升和英镑的坠落!等等。

《每日邮报》刊登了一张据说是从 Google Street View 上找到的内务大臣 Jacqui Smith 从专营性感内衣的 Ann Summer 出来的照片。

BBC 网站刊登视频,纪录BBC首次拍摄到传说中的“鲨鲸”――半鲨半鲸的海洋动物。

应该说各家媒体炮制的愚人节新闻中,《卫报》的做得最好,不仅 Twitter 是时尚,同时也是对当前报业面临危机的调侃。而且140字符重新历史,可以产生无穷的可能性,(比如

1927 OMG first successful transatlantic air flight wow, pretty cool! Boring day otherwise *sigh*

1989 Berlin Wall falls! Majority view of Twitterers = it’s a historic moment! What do you think??? Have your say)

读者可以自己玩这个游戏。《每日电讯报》、《经济学人》和《每日邮报》的反映了刊物读者的特定口味。《泰晤士报》很偷懒。BBC的可以说一点不好玩。

BMW每年愚人节都在各家报纸刊登一则广告,宣传公司最新“科技突破”。今年是自动电磁拖车装置,司机在选中前面的车辆后,启动这一装置,就可以隔空拖挂,而且前面车辆还不会察觉。不过这个想法不如去年的“防狗合金”

2009 BMW

英国报业的转型阵痛

《南风窗》

俄罗斯亿万富翁亚历山大·列别捷夫(Alexander Lebedev)最近以1英镑价钱买下了亏损严重的伦敦报纸《伦敦晚报》(Evening Standard)75.1%股份,把自己儿子派到伦敦打理,同时换了新主编。本来英国报纸并不限制海外人士的拥有权,但是列别捷夫不是一般的俄罗斯富翁——他年轻时作为克格勃特工,曾被派往苏联驻英大使馆,负责从英国媒体搜集情报。据他自己说,那段时间他每天阅读英国报纸,增加了对英国的好感。苏联解体后,他成为1990年代冒出的那批亿万富翁之一。

尽管列别捷夫背景特殊,此次《伦敦晚报》易手,却并没有在英国传媒圈引起波澜。应该说列别捷夫的公关做得不错,他在俄罗斯报纸《新报》(Novaya Gazeta)拥有股份,该报一直有着独立和反建制的声誉,2006年被刺的安娜·波利特科夫斯卡娅(Anna Politkovskaya)就是该报的记者。《新报》主编在本次收购前接受英国媒体采访,大赞列别捷夫对编辑自主权的尊重,加上列别捷夫“亲英”的表白,消除了不少英国人的戒心。

英国媒体对本次收购的反应,更多的显示了转型期英国报业自身的困境:行业前景本来就不明朗,再加金融风暴和经济危机的冲击,更使得报业转型的缓冲期大为缩短。濒临破产的报纸被“开明”的俄罗斯亿万富翁收购,哪怕他曾是克格勃特工,也应该是不错的归宿。

(更多…)

兽首考验中国寻回文物手段

经济观察网稿件

在佳士得拍卖的圆明园青铜兽头买家蔡铭超先生公开表示不会付款。不论蔡铭超是一时冲动,还是按计划行事,这都是一场成功的炒作。让这件新闻留在显著位置,让媒体和公众继续谈论,是件有意义的事情。我不熟悉法国的媒体在这件事情上的倾向性。法国的英语新闻频道 France 24报道了事件过程,并无评论。但观察英国媒体的报道,可以了解第三方是如何看待这件事情。

(更多…)

大学生知识竞赛也能演成悬疑剧

有一部James McAvoy 主演的英国电影叫做 Starter For 10,许多人不明白片名是什么意思。其实这是英国一个历史悠久的电视节目:大学生知识竞赛 (University Challenge)中的一个术语,竞赛每场有两个大学的代表队参加,Starter 是抢答题,抢到答对的得10分,答错扣5分,答对了还可以回答附加题。Starter For 10 这部电影当然高度戏剧化了的,实际的比赛,对于普通观众来说,问题艰深,只有少数爱好者才看;场面又闷,实在过于平淡;谁也不会记得哪个大学得了去年的冠军,又是谁是冠军队的成员。

但是今年的 University Challenge 却出了一位明星,而且决赛场面曲折精彩,峰回路转,成了头条新闻话题。这应该说是 BBC 的公关策略的成功。但是即使 BBC 也没想到,在比赛之后,还有一个转折,好像是悬疑电影的最后一分钟,剧情忽然全变了一样。
2009-03-02gailtrimble

这位明星是牛津大学 Corpus Christi 书院(牛津剑桥可以以书院单独出赛,其实不太公平)的经典文学女博士生 Gail Trimble。她知识丰富,脑子快,下手狠,作为队长,带领自己的队伍一路过关斩将,有时个人得分超过其他三个队友,在四分之一决赛中,曾把对手埃克斯特大学 (Exeter University)打得只得15分,是1971年来的最低分。

(更多…)

60岁的王子

上周五是查尔斯王子的60岁生日。英国女王的健康长寿和深受欢迎,让查尔斯王子到了60岁,还仍然是“王子”(Prince)。周五《每日电讯报》和《卫报》同时在头版刊登了一张查尔斯王子为60岁生日专门拍摄的官方照片。照片是同一张,但是报纸的立场还是需要体现,《每日电讯报》在照片旁边附了一则短消息,查尔斯王子说他继位后会成为“所有宗教的护卫者”(defend all faith)。这么说的原因是他的头衔之一是“信仰护卫者”(defender of the faith),当然这里的 faith 只是指新教中的圣公会(Anglican Church)这一支,英国皇室的头脑也是圣公会的 Church of England 的名义领袖。但是查尔斯王子已经多次表示过,他要捍卫“所有宗教信仰”,才有以上一说。

《卫报》在这幅头版照片上,则加上了调侃性的标题“周五便装日”(Dress Down Friday),副题“非常现代的王子”(A very modern prince at 60),再加上照片下方查尔斯王子传统军服上挂着的各种各样的勋章过时、宏大到好笑的全名。

两份报纸在同一幅照片上做的文章,正放映了两份报纸读者对皇室和查尔斯王子的看法。

不过话要说回来,查尔斯王子近年来的形象正在好转,英国公众对这位等了60年的王子好感渐增。查尔斯王子与戴安娜王妃的风波,已经成为过去,第二任妻子也渐渐被公众接受。卡米拉做人低调,而且对查尔斯来说是旧爱重聚,夫妻俩看上去和睦快乐。查尔斯王子在他的慈善基金会上花的功夫,也被大部份人认同是真心实意。自己搞搞农场卖点有机农产品,虽然被反对者看作是花纳税人的钱的高级爱好,但至少大家都同意他是真的喜爱田园生活。时不时对各种话题发表些看法,支持者认为这说明他关心时事,反对者也不再因皇室“干政”而反应强烈。对于英国公众来说,这么多年来,已经到了真正了解这位未来国王,对他没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也没有特别的反感的地步。

 
Real Time Web Analy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