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坞 Rotating Header Image

《独立报》

越描越黑

2009-06-19 Times front page

星期四下议院终于正式公布了所有议员近几年来所有的津贴报销单,这是在活动人士使用《信息公开法案》(Freedom of Information Act) 经过好几年努力,申请-拒绝-上诉-仲裁的结果,被下议院称为是议会事物透明化的重要事件,也是挽回议员声誉的一步。

可惜本来是想亡羊补牢的,现在反而成了掩耳盗铃。在《每日电讯报》已经拥有所有报销单资料的情况下,下议院公布的报销单上的“黑块”(blacked-out)显得格外刺眼。本来“黑块”的存在是有道理的:议员的家庭住址需要保密、没有被比准的报销申请可以划掉。但是在《每日电讯报》的揭露议员津贴丑闻的行动已经进行了近一个月,多名部长和议员落马的情况下,这些“黑块”不管理由是否正当,都成了议员企图掩盖不可告人的丑事、议会不愿接受人民监督的证据。

星期五的4份大报,都在首页采用了这些“黑块”作为头版照片,小报中《太阳报》也采用了这些照片。做得最好的,是《独立报》的头版,可惜我暂时还没有照片。

这些“黑块”,本意是保护议员隐私,现在公众反而更想知道,到底他们想隐瞒什么?《每日电讯报》已经在宣传将在周六出68页的增刊,对照议员们原始的、和“描黑”过的报销单。越描越黑,真的是非常难看。

【补上《独立报》和《每日电讯报》今日头版】

2009-06-19 Independent

2009-06-19 Daily Telegraph

布朗内阁重组之六:照片的选择

今天星期六,布朗前往法国参加诺曼底登陆65周年纪念活动。工党内部搞逼宫的要等明天欧洲议会议员选举结果,记者们们则好不容易有一天的休息机会,今天的报纸大多是对前几天局势的小结。比较有意思的是各家报纸采用的照片。

2009-06-06 Times front page

《泰晤士报》、《独立报》和《金融时报》都用了作疲惫或执着状的布朗的大头像。《泰晤士报》在头版把布朗昨天在记者招待会上的一句“We fight on”与撒切尔夫人1990年被本党议员逼宫时的一句话“I fight on”做了比较。当年撒切尔夫人在保守党内部遭遇挑战,她已经在第一轮投票中获胜,但领先票数不足需要第二轮投票。在说了 I fight on 这句话后她马上去欧洲开会,一回来就被告知形势已不可逆转,含泪辞职。布朗在星期五记者招待会说了这句话之后也马上去法国,所以……

2009-06-06 Gordon Brown

另外一张被几份报纸的编辑选择用来概括形势的,是一幅布朗在记者招待会之后,转身离开时孤单的背影。苏格兰报纸《苏格兰人报》(Scotsman)在头版用了这张照片。

2009-06-06 Guardian front page

有趣的是,今天的《每日电讯报》、《每日邮报》和《卫报》都在头版采用了昨天辞职还写了封公开信指责布朗把她当花瓶的 Caroline Flint。这张照片中她穿着鲜红晚装、精心化妆、斜躺在沙发上,从灯光化妆看显然是“模特照”不是生活照。《每日邮报》是小报,《每日电讯报》有“寻找任何理由刊登美女照”的名声,选择这幅照片不难理解,但是《卫报》也选这张?

《卫报》图片编辑在这张照片的文字说明中向读者解释:这是Caroline Flint 上个月为《卫报》的姐妹报纸《观察家报》的《女性月刊》拍摄的模特照,其中她试穿了几种平价的成衣时装,标题是“谁说英国政府首长不懂着装?” 在今天《卫报》内页还解释说唐宁街10号认为她能力不足,作为欧洲事务次长本职工作没做好,还有功夫去给杂志拍照,颇为不满。

英国媒体的戛纳报道

2009-05-24 Fish Tank Cannes
Fish Tank 戛纳首映

戛纳电影节在英国一向很受重视,况且今年的戛纳电影节上有好几部英国电影(Ken Loach 的 Looking for Eric 和 Andrea Arnold 和 Fish Tank),和以英国历史为题材的影片 (Jane Campion 的 Bright Star)在电影节的正式竞赛中。英国的四份大报都派了不止一名记者前往戛纳报道。把他们对竞赛电影的打分放在一起,能大概看出英国影评人的一点看法。

不过电影节上映的电影实在太多,并不是每部参赛电影都有打分。英国报纸当然对以上3部电影比较感兴趣,其它电影,就是凭着影评人的兴趣和导演的影响力或是电影的受争议程度了。当然没有得到打分的,并不是完全不受关注,只是报道的幅度比较小。

在上周五BBC Two的 Newsnight Review 上,三位嘉宾重点谈的是 Inglourious Basterds,Looking for Eric,Bright Star 和 Antichrist。但是在对金棕榈奖的预测上,却是对法国电影 Un Prophete 最为看好,其它比较有希望的是 Bright Star 和 Broken Embraces。

今年最受争议的,是 Lars von Trier 的 Antichrist。喜欢它和讨厌它的,似乎都很极端,不仅放映时有来自记者席上的嘘声,而且在记者招待会上,记者们还与导演针锋相对,坚持“如果你把电影带到戛纳来放映,就有义务解释拍摄的动机和希望表达的意义”。不过 Newsnight Review 主持 Kirsty Wark 说了句很实际的话:“在正式公映时,观众可能看不到我们今晚讨论的一些场景。”电影导演在参加戛纳电影节之后重剪影片并不少见。

以下是按几份报纸的影评人打分高低和受关注程度的大致排名:

(更多…)

《爱在废墟中盛开》

2009-05-12 Guardian page1

5月12日的《卫报》头版下方的文章是驻中国记者安玲 (Tania Branigan)从绵阳发回的报道《爱在废墟中盛开》(One year on, love flourishes amid the ruins of Sichuan),说得是地震幸存者朱云翠和尹华军重新组织家庭的故事(译言翻译)。这是英国报纸中唯一一份在头版刊登四川地震周年纪念的报纸,安玲的报道选择的角度,在英国的报道中也是独特的。同一个故事除了文字报道,《卫报》还制作了一部约3分多钟的视频。在内部跨幅刊登的是在北川的废墟上祭奠烧纸钱的照片。同一天《卫报》的社论中说,提到四川,英语读者想到的就是地震,但其实四川一直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

2009-05-12 Guardian page20-21

英国的其它报纸在四川地震一周年之际也做了一些相应的报道,侧重点大部份在灾区重建和幸存者的坚强和勇气上。但在人性故事和多媒体运用上,安玲的报道还是最突出的。

《金融时报》有自己的独家报道,报纸驻北京记者 Jamil Anderlini 在采访幸存者时,被当地官员制止和驱逐。

(更多…)

2009年度Webby 奖:分类奖项

网站评奖需要吸引公众注意,但如果放手让公众投票决定奖项,又往往造成恶性拉票。做了10多年的Webby奖当然明白这个道理,几个最引人注入的“头条奖项”当然都是由评委选出,至于70多个分类奖中,则每个类别都有一个评委选出的获胜者,和一个公众投票奖(People’s Voice)。

guardian.co.uk

在报纸网站分类上,获奖者是英国《卫报》网站(guardian.co.uk),获得公众投票奖的是《纽约时报》网站(nytimes.com)。英国的《独立报》和《泰晤士报》网站都获得了提名。《卫报》网站的播客(podcasts)同时获得了最佳播客奖,(guardian.co.uk/audio),获得公众投票奖的是美国的公共广播网络(NPR)。《卫报》网站的宗教主题评论栏目(Comment is free: belief)还获得宗教类最佳奖,这个栏目的编辑是 Andrew Brown,他的小说《垂钓乌托邦》(Fishing in Utopia) 刚刚获得英国最有影响的政治写作奖:奥威尔奖

在照片使用类别中,获胜者和公众投票奖都被《波士顿环球报》(Boston Global)网站的“大图片”(The Big Picture)――新闻图片栏目,混合新闻、图片与博客,由 Alan Taylor编辑。《波士顿环球报》是美国遭遇财务困境的报纸之一,这个栏目正是这份报纸困境的写照:非常受欢迎,需要花钱从通讯社或图片社购买使用版权,需要专人维护,但是能做广告的空间却十分有限。我很怀疑这个栏目本身能够获得足够广告收入支持栏目运行。

ted.com

在录像视频使用类别中,获胜者和公众投票奖都是 TED,TED以组织会议起家,但这个网站 ted.com 是以播出他们组织的会议演讲视频为主。这个网站成功的原因,应该是他们拥有的独家的内容,而且在视频的剪辑上,显然是通过专业人员之手处理的。

(更多…)

2009年奥威尔奖

以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命名的奥威尔奖(Orwell Prize)是英国最重要的政治新闻和写作奖,奖励清晰优雅的表述、独特的思考和经得起锤炼的论证,对政治写作的要求是既要有内涵也要有风格。这里的“政治”采用较广的定义,包括政治、道德困境、思想、历史、以及在公共政策、社会和文化中的议题等。虚构和纪实类的写作都可以参加。

这个奖的发起人,都是和乔治•奥威尔有关的人士,他的朋友、传记作者、支持者和崇拜者等等,通过捐款、捐献稿费和讲课费等方式,在1980年建立了乔治•奥威尔纪念基金,为奥威尔奖提供财政支持,这个奖现在还得到路透社赞助。

奥威尔奖传统上只有两个基本奖项,分别奖励年度最佳图书和最佳新闻工作者。

Fishing in Utopia

今年的图书奖授予了《卫报》编辑 Andrew Brown 的新书《垂钓乌托邦》(Fishing in Utopia: Sweden & The Future That Disappeared),故事讲的虽然是作者对瑞典的方方面面,包括钓鱼,的热爱,但其中讨论的是瑞典的社会民主主义体制的社会和历史根源。在本年度的图书奖候选名单中,还有华人女记者白晓红的《华人耳语—英国隐形劳工的真实故事》(Chinese Whispers),是她在调查中国非法女移民被迫在英国卖淫之后写成的作品。

今年的新闻工作者奖授予了《独立报》记者 Patrick Cockburn,奖励他对伊拉克的报道,他为《独立报》和《伦敦书评》撰稿。

Night Jack

今年的奥威尔奖,还第一次增加了博客奖。在众多竞争对手中――许多是职业新闻工作者和媒体人,一个自称是警察的匿名博客 Night Jack 脱颖而出,获得了奥威尔奖的第一个博客奖。Night Jack 不仅视角独特,而且观点清晰,表达上既直接了当又富有反讽和幽默。Night Jack 的首页题头图片是Vanity Fair 为电影演员 Peter Lorre 拍摄的肖像,也许作者是想借此表示作为警察,被多方指手划脚的心情。

从去年开始,奥威尔奖特别建立了一个新博客:作者是乔治•奥威尔自己。他70年前写的日记,将在70年后的同一日期,以博客形式发布。这些日记,从1938年8月9日开始,一直写到1942年。这个博客获得了 2009年 Webby Awards 中的“文化/个人博客类”奖的提名。

Budget live

今天中午12点半英国财相达林(Alistair Darling)在下议院宣布2009-10财政年度政府预算案。这是G20伦敦峰会后的第一份预算案,各界非常关注。英国各家全国性大报中,大部份对预算案公布的1个小时做了现场文字直播和评论。由于预算案的复杂性,现场的讲解评论是十分有用的,而文字评论是最有效的办法,报纸也可以利用自己的职业财经记者的人才优势提供即时和专业的评论。

在几家大报中,《泰晤士报》(Times)和《金融时报》(FT)都采用了 CoveritLive 程序,优点是评论在窗口自动更新,无需用户刷新页面。《卫报》(Guardian)和《每日电讯报》(Telegraph)采用的是 live blog,需要访问者不断刷新页面,但是《卫报》同时在live blog页面上加上了Twitter更新的整合,让其他编辑记者和访问者参与讨论。在几份大报中,只有《独立报》网站没有提供 live blog。

BBC除了电视直播外,也在做 live blog,这是一个由BBC 记者编辑(包括政治编辑 Nick Robinson和商业编辑 Robert Peston等)参与,加上BBC的反馈频道 Have you say (来自短信、Twitter 和电邮等)上的一些评论。

英国报业的转型阵痛

《南风窗》

俄罗斯亿万富翁亚历山大·列别捷夫(Alexander Lebedev)最近以1英镑价钱买下了亏损严重的伦敦报纸《伦敦晚报》(Evening Standard)75.1%股份,把自己儿子派到伦敦打理,同时换了新主编。本来英国报纸并不限制海外人士的拥有权,但是列别捷夫不是一般的俄罗斯富翁——他年轻时作为克格勃特工,曾被派往苏联驻英大使馆,负责从英国媒体搜集情报。据他自己说,那段时间他每天阅读英国报纸,增加了对英国的好感。苏联解体后,他成为1990年代冒出的那批亿万富翁之一。

尽管列别捷夫背景特殊,此次《伦敦晚报》易手,却并没有在英国传媒圈引起波澜。应该说列别捷夫的公关做得不错,他在俄罗斯报纸《新报》(Novaya Gazeta)拥有股份,该报一直有着独立和反建制的声誉,2006年被刺的安娜·波利特科夫斯卡娅(Anna Politkovskaya)就是该报的记者。《新报》主编在本次收购前接受英国媒体采访,大赞列别捷夫对编辑自主权的尊重,加上列别捷夫“亲英”的表白,消除了不少英国人的戒心。

英国媒体对本次收购的反应,更多的显示了转型期英国报业自身的困境:行业前景本来就不明朗,再加金融风暴和经济危机的冲击,更使得报业转型的缓冲期大为缩短。濒临破产的报纸被“开明”的俄罗斯亿万富翁收购,哪怕他曾是克格勃特工,也应该是不错的归宿。

(更多…)

纪念我们的先辈

今天是英国的阵亡将士纪念日(Remembrance Day),1918年的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战停战。第二年这一天被当时的英国国王乔治五世定为全国性纪念日,用于纪念一战中阵亡的军人和平民,以后成为纪念历次战争中阵亡将士的固定节日。

今年是一次大战停战90周年。法国最后一位参加过一战的老兵不久前去世,在英国也只剩下最后三位已经是百岁老人的老兵。一战已经真正成为存在与文字和影像记忆中的战争。

临近纪念日,街上多了许多佩戴红色罂粟花的人,电视上几乎每个上镜的人都戴着一朵,表示对阵亡将士的纪念。在上个星期天的纪念仪式上,一队队老兵们走过伦敦市中心白厅前的阵亡将士纪念碑,同样的列队游行也在英国各地同时举行。在这些队伍中,有时你能看到老兵的儿孙戴着先辈得到的勋章参加游行。星期一《泰晤士报》和《独立报》的头版照片,是一个穿着二战时英国特种部队SAS制服的6岁男孩,骑在父亲的肩头观看老兵游行,《卫报》网站上也有这张照片。让年轻人知道他们的父辈为他们做出的牺牲,正是这些活动的目的之一。

(更多…)

《独立报》

Independent front page

8月8日《独立报》头版刊登了一幅长江白鳍豚的照片,题头大字是“灭绝” EXTINCT--从设计到选题都很有《独立报》的风格立场。马上有人找到 BBC 的政治讽刺剧 The Thick of It 中前一段时间出现的一段台词,是剧中一家小报编辑向政客的助理要内幕消息:

“Just tell me what the fucking news is and I’ll put it on the front page. It’s not like we’re the Independent. We can’t just stick a headline saying CRUELTY then stick a picture of a dolphin or a whale underneath it.”

(不管你把他妈的什么消息透露给我,我马上把它发头版。我们又不是《独立报》,可以在头版打上“残忍”两个大字然后在下面贴张海豚或者鲸鱼的照片对付了事。)

《独立报》自改成小报尺寸后,至少把它的头版改造得很有看头。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头版成了 Viewpaper。头版选题或者是切入点常常与其它报纸不同,并且以自由主义环保反战自居。但有时为追求效果,不免耸人听闻夸张失实兼似是而非莫名其妙。

其实我这里都应用了好几次《独立报》的头版设计:

The IndependentThe IndependentThe IndependentMade in Britain, Dumped in China - Independent

 
Real Time Web Analy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