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坞 Rotating Header Image

二战

Small Island (2009)

2009-12-13. Small Island (2009)

Small Island (2009)
原著 Andrea Levy 改编 Paula Milne、Sarah Williams
导演 John Alexander
主演 Ruth Wilson、Naomie Harris、David Oyelowo、Benedict Cumberbatch、Ashley Walters

2009-12-14.Small Island by Andrea Levy

BBC 的 Small Island 让我感叹有没有人能把中国移民的故事写成这么动人的篇章。这部两集共3小时长的电视剧是根据 Andrea Levy 的获奖小说改编,讲述二战前后牙买加移民在英国的遭遇,情节剧的戏剧化与1940年代黑人移民在英国遭受歧视的冰冷现实结合起来。在牙买加的蓝天和闪电与英格兰的阴郁潮湿的对照之下,一切对1940年代的温馨怀旧的企图完全消失了。

(更多…)

Into the Storm (2009)

2009-11-14.Into The Storm

Into the Storm (2009)

由HBO和BBC联合拍摄的 Into the StormThe Gathering Storm 的续集,The Gathering Storm 拍摄于2002年。7年过去,演主角邱吉尔和他妻子的演员都换了,但是水平不亚于前一部,同样受到好评,在美国的艾美奖上获得多项提名,最后演邱吉尔的爱尔兰演员 Brendan Gleeson获得电影和多集电视剧类中的最佳男主角奖,这部片子同时还获得这个类别最佳配乐奖。

这两部电影的主角是二战前后的邱吉尔,前作 The Gathering Storm,顾名思义,是指二战之前,积极提倡备战、强硬对付德国的邱吉尔,在英国颇不受欢迎,仕途上郁郁不得志,对英国面临“即将来临的风暴”缺乏准备而感到忧心,电影在欧战爆发时结束。

这部 Into the Storm,片名当然是指英国一头闯入欧战风暴中,措手不及,步步退却。在敦刻尔克之后,英吉利海峡被德军突破,已是明确的威胁。当时英国失败情绪弥漫、有人建议和希特勒谈判媾和。此时此刻,过去一直因为“好战、酗酒、傲慢欺人”而不受待见的邱吉尔,成了英国最需要的领袖,他的坚强意志,对胜利的信心,在说服同僚和赢得盟友上起到的关键作用,正如剧中的罗斯福所说“他也许惹人烦,但绝对是个斗士”。

(更多…)

Obsession (1949)

Obsession (1949)

地区 英国
导演 Edward Dmytryk
主演 Robert Newton (Dr. Clive Riordan)、Phil Brown (Bill Kronin)、Sally Gray (Storm Riordan)、Naunton Wayne (Supt. Finsbury)
配乐 Nino Rota

2009-09-13 Obsession (1949)

这部英国电影 Obsession (1949)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的警探怀疑男主角医生仍然关押着他的美国情敌,是因为这个原本说着一口上流社会标准英语的医生,开始在对话中漏出街上美国兵口中的俚语来。

这部电影虽然属于英国的“黑色电影”(film noir),但导演其实是美国人。作为乌克兰移民的后代、左翼人士和美国共产党员,导演 Edward Dmytryk 在麦卡锡主义当道时受到迫害,有一段时间他躲到了英国,这部电影就是他在英国时拍摄的作品。

电影由 Alec Coppel 根据他自己的小说改编(他后来为希区柯克写了 Vertigo 剧本),故事很有特别之处。男主角医生知道妻子有外遇,有一天回家逮住两人,把妻子赶回她的房间之后,把她的美国情人带走了。她以为丈夫一定杀了她的情人,不久后却收到了美国人从海外寄来的告别信。不过导演并没有接着向观众卖关子,很快我们就跟着医生来到他关押美国人的秘密地方。每次两人都客气地交谈,他不仅送来食物,还带着一瓶水倒在隔壁房间的浴缸里。美国人被医生用一根铁链锁着,活动范围有限,看不到隔壁房间内发生了什么(所以这部电影又名 The Hidden Room),就问医生。医生很耐心地向他的囚犯解释说,他发明了一种酸液,可以溶解尸体,等到他逐次运来足够的酸液,就会杀了他,然后毁尸灭迹。与此同时,警察接到医生妻子的报告前来调查,却没有发现任何疑点,直到他在街头偶尔听到几个美国兵的对话。

(更多…)

上周英国畅销书排行榜 #13 (2009年9月7日)

上周非小说类精装本排行榜上,除了榜首的3本食谱外(Rick Stein’s Far Eastern Odyssey依然排第一),Dame Vera Lynn 的自传 Some Sunny Day 排行最高,同样是二战题材的 D-DayThe Strom of War 也在前十榜内。

2009-09-07 Farewell Butnot Goodbye

在前十名中,还有这本前英格兰足球队教练Sir Bobby Robson的自传Farewell But Not Goodbye。这本书在2005年出版,Sir Bobby Robson 今年7月去世,出版商又出了纪念版(commemorative edition)。

在非小说类平装本排行榜上,排行前两名的依然是这两本占据榜首多时的 Julie WaltersDawn French的自传。

2009-09-07 Loose Women Girls' Night In

ITV电视有一个颇受欢迎的日间清谈节目 Loose Women,顾名思义,这个节目就是4个女人在一起谈论各种“女人话题”:时装、内衣、购物、减肥、酗酒、男女关系等等,节目取向是“招供式”(confessional),因为都是女人,说话比较大胆。乘着节目受欢迎,提出了这本题材取自节目的书 Loose Women Girls’ Night In

(更多…)

爱丁堡艺术节节目之三十七:Andrew Roberts

Edinburgh Book Festival
Andrew Roberts
Second World War
2pm 31 August

Andrew Roberts 的新书 The Storm of War 刚刚出版,就已经上了英国畅销书非小说精装本的排行榜。坐在我身边的是一位看起来博览群书、精力充沛的女士,她手里捧着这本书,说她已经看完了,评语是“wonderful”。

2009-08-17 The Storm of War

这本 The Storm of War 可以说是他去年的 Masters and Commanders 的续集,那本书说的是盟军首脑的决策过程,这本书说的是希特勒的错误决策是如何将纳粹德国引向失败。

Andrew Roberts 在讲座中举了几个例子:

其一是“海狮行动”(Operation Sealion),德国入侵英国的行动,希特勒认为英国的盎格鲁-撒克逊人种和雅利安人同属“高等人种”,总是期望只要施加一定压力,英国会与德国结盟,或者至少保持中立,因此在1940年没有全力封锁英国,否则英国会被摧垮。

(更多…)

英国新书介绍#11 (2009年8月24日) D-Day: The Battle for Normandy

2009-06-10 Antony Beevor D-Day The Battle for Normandy

D-Day: The Battle for Normandy
作者 Antony Beevor
出版社 Viking/Penguin (精装本2009年5月28日出版)
ISBN 978-0670887033

这本书我过去已经做了一点介绍,而且在英国畅销书非小说类精装本排行榜上占据榜首好几个星期,但还是想再推荐一次。

这部差不多600页厚的书,我用一点一点的零碎时间慢慢地读,终于读到第26章(全书共30章),盟军已经突破德国在诺曼底半岛的防线,下一步将是消灭残部,向巴黎进军,这时已经是1944年8月中旬。诺曼底登陆本身,即D-Day,在第11章已经完成。

诺曼底登陆本身,即 Operation Overlord,只是本书的一部份,作者花了大量篇幅讲述的,是在D-Day之后,盟军如何艰难地突破德军在法国西部的纵深防线。虽然D-Day当天伤亡的士兵人数远远低于最坏的估计,但是不仅D-Day没有完成作战计划中需要占领的许多战略要点,包括Caen城,而且在接着的一两个月的作战中,盟军的伤亡人数还多于登陆作战。作者指出盟军的许多战略战术有问题,部队缺乏经验,与德军作战吃了许多亏;但是德军在战略上也是一片混乱,特别是希特勒喜欢在地图上遥控作战瞎指挥。

作者还描述了许多盟军在作战中如何造成城市村庄的破坏,以及法国平民的伤亡。在接受BBC的Radio Time 采访时他曾用了“战争罪行”一词,不过后来收回了,说那只是一时的情绪激动。

诺曼底登陆人物事件众多、大到将军、小到士兵,从伦敦到柏林,作者能把来龙去脉讲得清清楚楚,而且还同时引用大量当事人的记录,使场景十分生动。我虽然是断断续续地看,但每次拿起书来,都没有对情节发展感到糊涂,可见作者的把握能力。

上周英国畅销书排行榜 #11

新书重新审视诺曼底登陆

经济观察网 今年是二战中盟军诺曼底登陆65周年纪念。上个周末,西方各国领导人、包括美国总统奥巴马,都到法国诺曼底,和几百名名老兵们一起参加了纪念活动。今年因为法国没有向英国女王发出邀请,在英吉利海峡两岸掀起了一阵波澜,最后虽然查尔斯王子代表英国皇室参加了纪念活动,但不少人对于英法两国政府的这一疏漏依然非常不满,当英国首相布朗抵达纪念活动现场时,人群中有人对他报以嘘声。可见这一历史事件在人们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在过去了65年之后,当年登上滩头的盟军战士中,能够回来参加纪念活动的将会越来越少。曾有人担心,随着老兵们的离去,这场被称为二战转折点的重大事件,将会在人们的记忆中逐渐淡出。但事实正好相反,近几年来西方各界对二战的兴趣有增无减。就在65周年纪念活动前,英国出版了两本有关诺曼底登陆的新书,用不同形式、从不同角度对这一战役进行了分析和思考。

2009-06-10 Antony Beevor D-Day:The Battle for Normandy

Antony Beevor 是英国著名的军事历史学家,他的《斯大林格勒》《攻陷柏林》等通俗历史作品史料充分、叙述清晰,拥有大批的读者。他的新书《诺曼底之战》(D-Day: The Battle for Normandy)详细叙述了诺曼底登陆的组织、准备和实施。他在肯定诺曼底登陆的正当性和重要性的同时,在书中揭示了许多过去常常被避而不谈的阴暗面。他发现,在正式登陆的D-Day之前,就有1万5千名诺曼底平民在盟军轰炸中丧生;在登陆之后,又有2万平民死于战火。法国平民在二战中的牺牲,过去往往被忽略。在这部书中,作者花了许多篇幅讨论这个话题。但是他在书中表达的观点,即盟军在法国北部作战时,没有尽全力避免法国平民伤亡,受到了一些人的批评。

(更多…)

D-Day 65周年

2009-06-06 D-Day 65 years

今天(6月6日)是二战期间盟军在诺曼底登陆的 D-Day 65周年纪念日,许多西方国家的元首,包括美国总统奥巴马,都到法国参加纪念活动。本来2004年的60周年纪念活动被看作是最后一次大规模的纪念活动,但是显然人们对于诺曼底登陆的热情没有减退,所以65周年又是一次大规模的纪念活动。BBC 网站上的一幅登陆地图简单地解释了当时的状况。我很想找一个用 Google Map 做的诺曼底登陆互动地图,一直没找到。

65年过去,当时参加登陆作战的幸存老兵越来越少,今年据说有几百名老兵来到诺曼底。今天上午 BBC Radio 4 的 Today 节目中,一位尚能自行走动的英国老兵在接受采访时说,他看到诺曼底当地的孩子向他挥舞着英法两国国旗时,非常感动。曾经有一种担心,当参加过二战的老兵一个个地离去,人们会渐渐忘记这段历史。事实正好相反,现在对二战、一战历史的兴趣有增无减,象诺曼底这样具有历史意义的地方,每年都有大批的游客前来瞻仰,许多是老老小小的家庭游客。大批的图书、电影、电视、纪录片不断出现。人们显然不愿意忘记这段历史,这场正义与邪恶分明的战争。今年英法两国相互推诿,“忘了”邀请曾经参加过二战的英国女王,结果英国首相布朗在诺曼底被人报以嘘声,法国记者则上BBC辩解说萨科奇的“D-Day是英美的事”不代表法国人的看法。

2009-06-06 D-Day 60 years

我曾在 BBC World Service 的 Forum 节目上,听到过一个提议:让每个中学生都去采访一位60岁以上的老人,记录下他/她的个人历史。中国的历史,往往有忽略小人物、普通人经历的倾向,要记住民族的历史,先要记住个人与家庭的历史。看着一幅英国的爷孙俩重访诺曼底的照片,我觉得这个提议应该在中国好好地推广。

J.G. Ballard 去世

英国作家 J.G. Ballard 去世了。这位作家和中国颇有渊源,在中国出生长大。1930年在上海公共租界出生,父亲是在中国经商的英国人。日军侵占上海后,全家依然留在上海。1942年珍珠港事件后,日军把租界内英美等国的西方人全部关押到龙华集中营。J.G. Ballard 当时是12岁的少年,在集中营呆了3年。日本投降后的1946年,他随全家回到英国。成年后代的J.G. Ballard 从事过不少职业,最终称为职业作家。

2009-04-20empireofthesun

他最著名的小说,就是这部以他在上海龙华集中营中的生活为蓝本的《太阳帝国》(Empire of the Sun)了,1984年出版,1987年由斯皮尔伯格改编拍摄成电影。当年斯皮尔伯格到上海拍摄外景,是好莱坞1949年后第一次到中国大规模取景,动员了上万群众演员,还封了市中心的外滩、南京路、九江路等地拍摄外景,非常轰动。

J.G. Ballard 在写《太阳帝国》前就已是成名作家。他早期以写反乌托邦(distopia)的科幻小说成名。在妻子1964年意外去世之后,J.G. Ballard 深受影响,花了几年时间写出了小说 The Atrocity Exhibition,其中的一章后来发展成另一部重要的小说 Crash。这部小说让他完成了从科幻作家到“文学”作家的转变。20年多后Crash 被导演 David Cronenberg 拍成同名电影,描写一群在撞车中才能获得性高潮的人,引发不少争议。(这部 Crash,与2004年获得奥斯卡奖的同名电影没有关系,虽然都涉及撞车。)

2009-04-20crash

J.G. Ballard 写了两部自传体的小说,《太阳帝国》之后是 The Kindness of Women (1991),写的是《太阳帝国》中的主角,男孩 Jim 离开上海之后在英国、欧洲、美国各地的生活,一直写到《太阳帝国》的拍摄。去年他终于出版了一部真正的自传 The Miracles of Life,从上海的童年开始,到1995年重访上海结束,在英国引起不少关注。

在他去世后,他的最后几部小说手稿仍将陆续出版。

122秒的广告 122年的英国历史

获得2009年英国电视广告金奖(超过90秒类最佳作品)的 Hovis 面包广告用122秒种时间,展示了Hovis诞生至今122年的英国历史。你可以用电视广告中的《阿甘正传》来想像这段广告,主角小男孩腋下夹着 Hovis 面包,穿越了122年的英国历史,其中有许多历史文化的关联,许多都是一闪而过。

1887年  Hovis 诞生,还是维多利亚时代,街上的马车。

1912年 泰坦尼克号沉没,墙上张贴的报纸号外。

1910年 争取妇女投票权(Women’s suffrage)的游行与警方发生冲突。英国妇女直到1918年才第一次给予投票权。

1918年 一战结束。军队凯旋而归的游行。

一战与二战之间汽车的普及。

1940年 开始的 Blitz,英国城市遭受德国飞机的轰炸。收音机中是丘吉尔著名的演讲“…we will never surrender”。(我们决不投降)

1945年 的 VE-Day (Victory in Europe Day)欧战胜利日,街头的欢庆宴会。不过后来我看到文字资料,说这是 1953年的伊丽莎白二世登基,我回头仔细看这一段,发现在桌子上的果汁饮料边有一个做成皇冠状的蛋糕。

1960年代 迷你裙和性解放的时代。

1966年 英格兰足球队赢得世界杯。

1970年代 大量涌入的印巴移民。在满载欢庆胜利的球迷汽车出现的前后,街道上的黑人和印巴人。

1984年 煤矿工人罢工。(参看 Billy Elliot)

2000年 迎接新世纪的焰火。

最后122秒/年之后,小男孩回到家中,画外音“Is that you home love?” -用 love 暗示地点:利物浦或是约克郡。Love – loaf?

除了画外音,整段广告没有配音,最后出现字幕“永远象过去一样好” As Good Today As It’s Always Been。

据业内计算,这段广告的播出,在头三个星期内,为生产 Hovis 面包的母公司增加1千2百万英镑销售,因为媒体对广告的评论和报道增加额外曝光率,价值2百50万英镑。一个月之后,Hovis 每天销售量提高7万2千片。广告由 Miles Calcraft Briginshaw Duffy 公司制作,导演 Ringan Ledwidge。在 YouTube 上还有一段制作特辑:

 
Real Time Web Analy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