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坞 Rotating Header Image

伦敦

伦敦市长单骑救美

这是电影导演、环保活跃分子 Franny Armstrong 讲的故事:11月2日晚上,她在伦敦北部的 Camden 区某处,忽然遭遇几个少女袭击,其中一个还手持铁棒。这时有一人骑车路过,她大声呼救。那人随即下车,驱散围攻她的少女。等到这个见义勇为的骑车人转身回来,Armstrong 发现他是――伦敦市长 Boris Johnson。随后 Boris Johnson 还坚持送她回家。

2009-11-05.Boris Johnson on bike

Franny Armstrong 把出手救她的 Boris Johnson 称为“骑着锃亮自行车的骑士”(knight on shining bicycle)。

Boris Johnson 喜欢骑着自行车出风头,显示自己亲民和环保。但是他一人骑车跑到北伦敦,还是挺让我意外。其实伦敦市长虽然权力很大,但从前任 Ken Livingston 开始,就有亲民传统,他经常独自坐地铁上班。

今天的《卫报》还专门配了社论,称赞 Boris Johnson 的见义勇为。这里比较有趣的背景是,Franny Armstrong 是电影 The Age of Stupid 的导演,积极的环保活跃份子,她提出的 10:10 倡议――接受倡议者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公司机构,承诺在2010年自愿消减自己的碳排放量10%――得到了《卫报》的全力支持。Franny Armstrong 自己承认在政治立场上和 Boris Johnson 有距离,上次伦敦市长选举,她投的是工党候选人 Ken Livingston。而《卫报》,作为工党的支持者,当然也不是 Boris Johnson 的粉丝――他作为伦敦市长所拥有的权力,让他在保守党内可以排到第2位,仅在党魁卡梅伦之下。

【11月12日补】Franny Amstrong 时候发出的一封群发信件,自述事件经过,全文有人公布在了网上。信中有一处链接指向我的另一个博客 Play With Words 上的一篇文章,链接标题却是 Have I Got News For You,显然是弄错了,我理解是作者象举例说明这件事件在全球媒体的影响,其实应该指向这里。

英国新书介绍 #20 (2009年10月26日) Her Fearful Symmetry

2009-10-05 Her Fearful Symmetry

Her Fearful Symmetry
作者 Audrey Niffenegger
出版社 Jonathan Cape (精装本2009年10月1日出版)
页数 400 页
价格 18.99 英镑

开始看这本书之前,对情节基本没有了解,看到鬼魂出现,明白是个现代鬼故事,这才注意到书的封面和封底已经提供了线索。封面照片的背景某个墓地的地下通道口,一对看上去似乎才十多岁的双胞胎,金发、大眼、从帽子到皮靴一身的白色。在封底上,还是一模一样的背景,但是这对双胞胎已经变成了一团白色的影子。

但这不是恐怖的鬼故事,不仅我们了解鬼魂的心理活动,书中角色也渴望和这个鬼魂交流。作者前作(The Time Traveler’s Wife)中借用扭曲的时间来讨论爱情与生死的手法,在这本书中则是用扭曲的生死来讨论爱欲和道德。

(更多…)

G20:“退出策略”言之过早

G20 匹兹堡峰会之前,发一篇本月初的旧文:

经济观察网 9月5日结束的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伦敦会议,是本月底G20匹兹堡峰会前的准备会议。这次会议最受关注的热点,是G20能否达成一致,制订一套可统一实施的钳制金融机构巨额奖金的措施。尽管在会前各方持有不同意见,但会议的结果还是采纳了较为温和的折衷方案。

这次会议之前,德国、法国和日本已经出现了季度GDP增长,在这些国家理论上结束了经济衰退。因此出现了德国和法国领导人的“退出策略”的言论,称G20各国应开始考虑如何减少甚至停止经济刺激行动。

这些国家的决策者,一直以来都对经济刺激行动可能带来的远期通货膨胀表示忧虑,发表这些言论并不奇怪。在英国,首相布朗虽然是全球协同采取经济刺激行动的积极倡导者,却也面临着必须消减国内巨额政府赤字的压力,下届政府消减公共开支和增税已无法避免。

但从本次伦敦会议看,目前的共识还是经济恢复的“绿芽”非常脆弱,各国政府显然不可能在这个时候冒险对经济复苏做釜底抽薪。呼吁“退出策略”,更多地出于各国国内政治环境的需要。

(更多…)

Obsession (1949)

Obsession (1949)

地区 英国
导演 Edward Dmytryk
主演 Robert Newton (Dr. Clive Riordan)、Phil Brown (Bill Kronin)、Sally Gray (Storm Riordan)、Naunton Wayne (Supt. Finsbury)
配乐 Nino Rota

2009-09-13 Obsession (1949)

这部英国电影 Obsession (1949)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的警探怀疑男主角医生仍然关押着他的美国情敌,是因为这个原本说着一口上流社会标准英语的医生,开始在对话中漏出街上美国兵口中的俚语来。

这部电影虽然属于英国的“黑色电影”(film noir),但导演其实是美国人。作为乌克兰移民的后代、左翼人士和美国共产党员,导演 Edward Dmytryk 在麦卡锡主义当道时受到迫害,有一段时间他躲到了英国,这部电影就是他在英国时拍摄的作品。

电影由 Alec Coppel 根据他自己的小说改编(他后来为希区柯克写了 Vertigo 剧本),故事很有特别之处。男主角医生知道妻子有外遇,有一天回家逮住两人,把妻子赶回她的房间之后,把她的美国情人带走了。她以为丈夫一定杀了她的情人,不久后却收到了美国人从海外寄来的告别信。不过导演并没有接着向观众卖关子,很快我们就跟着医生来到他关押美国人的秘密地方。每次两人都客气地交谈,他不仅送来食物,还带着一瓶水倒在隔壁房间的浴缸里。美国人被医生用一根铁链锁着,活动范围有限,看不到隔壁房间内发生了什么(所以这部电影又名 The Hidden Room),就问医生。医生很耐心地向他的囚犯解释说,他发明了一种酸液,可以溶解尸体,等到他逐次运来足够的酸液,就会杀了他,然后毁尸灭迹。与此同时,警察接到医生妻子的报告前来调查,却没有发现任何疑点,直到他在街头偶尔听到几个美国兵的对话。

(更多…)

活人雕塑引发公众创造力

2009-07-08 One & Other

写下面这篇文章时 One & Other (应该叫它活人雕塑?还是活人装置艺术?行为艺术?)刚刚开始,这两天我短短续续在 oneandother.co.uk 网站上看了一些参与者的“演出”,发现越来越多的创意变化,有些人“上了台”什么也不做,昨晚有个66岁老人(他的标题是 66 Not Out 借用了一个板球术语)原地跑步一小时,在Twitter 上有人说“没看到他安全地下来我没法睡觉”。今天中午一个女孩掷下了1000只纸飞机,还不断问台下的观众“上面写了什么”,难道是 Fortune Cookie?Twitter 上有人猜测什么时候这些 Plinth Art 会在eBay上出现。不过我最喜欢的是广场上一个小孩拿着的气球,上面写着“我不需要一个台子也能成为艺术”(I Don’t Need a Plinth to be Art),据说是一位颇具商业头脑的女士在现场销售这种气球。在网络上,有人用现场拍摄的照片,用stop-frame animation 做了一段动画视频放在YouTube上。One & Other 要持续100天,响应这100天内,这个“第四柱基”将成为英国观众最广、参与者最多的艺术品。

经济观察网 今年2月份,当英国艺术家Antony Gormley的《这个和那个》(One & Other)项目在竞标中获胜,成为下一个“第四柱基 ”(Forth Plinth)作品时,还有不少人对他的作品理念有所怀疑,但是7月6日这个作品正式“揭幕”之后,已经被许多人看好将成为这位艺术家最成功的作品。他的作品理念与设计,大大激发了公众的创造力,是真正的公共艺术。

“第四柱基”位于伦敦市中心的特拉法加广场。在广场的四个角落分别有四个柱基――用来摆放雕塑的长方形石台子。其中的三个柱基上面,已经永久摆放了雕塑作品,剩下的“第四柱基”,位于广场的西北角,出于历史原因,一直没有摆放永久的雕塑作品。从1990年代末开始,英国皇家艺术学会决定向艺术家征集作品,以轮换方式摆放在这个柱基上,即成为“第四柱基”项目。迄今为止已经有好几个艺术家的作品出现在“第四柱基”上。

Antony Gormley 的《这个和那个》的理念,与过去的作品完全不同,是一个“活人雕塑”项目。他计划在全英范围内征集2400人,在 100天内,每天24小时,每一小时,让一名普通人站到“第四柱基”上,在一小时内这名参与者可以做任何他/她喜欢的事。他把这个理念戏称为“人民的第四柱基”。
(更多…)

首位华裔候选人 张敬龙参加欧洲议会选举

经济观察网 在今天举行的欧洲议会议员(Members of European Parliament, MEP)选举中,将会出现一位华裔青年,以独立候选人身份,参加大伦敦区的选举。张敬龙(Steven Cheung)是香港移民的后代,父亲是华人、母亲是菲律宾人,今年才19岁,目前还在高中和大学之间的间歇年(gap year)中。以中国传统的眼光,这样20岁不到的毛头小伙子,实在没有资格充当议员候选人,但是目前的英国华人社区,需要的正是象张敬龙这样的新一代, 凭着他们的冲劲和自信,来打破华人社区一贯的政治沉默。

张敬龙选择MEP作为从政的突破口,是有一定道理的。简单地说,他是为自己选择了最有利的选举制度,为竞选成功提高了可能性。

(更多…)

Scenes of a Sexual Nature (2006)

Scenes of a Sexual Nature (2006)
英国
导演:Ed Blum 编剧:Aschlin Ditta

这个周末是难得的万里晴空的天气,昨天下午在苏格兰议会大厦前的草坪上晒太阳,看着周围的情侣、朋友、在水池中嬉戏的孩子,让我想起了几年前的一部英国电影 Scenes of a Sexual Nature (2006)。

电影片名是开了电影检查制度的一个玩笑,在电检分级中,常以 scenes of sexual nature 来说明电影中有“性爱场面”,但在这部电影中,所谓 sexual nature 其实是指两性、有时是同性之间的相互接触和交流。之所以想起这部电影,是因为片中的所有场面,都发生在一个夏日的午后,地点是伦敦北郊的公园 Hampstead Heath。

电影由许多小故事组成,在许多对夫妇、情侣、朋友或是偶遇者之间发生的故事,相互穿插。他们虽然都在同一天的午后来到同一地点,但是人生道路并没有发生交叉。有时候其中一些角色的出现和举止,影响了其他角色的人生轨迹,但自己却全无知觉。这让我想起了波兰导演奇斯洛夫斯基喜欢的那首诗《一见钟情》:一见钟情的男女,也许早已经不是陌生人,只不过他们还不知道而已。

2009-05-31 Scenes of a Sexual Nature

这些故事中最动人的一个,是 Eileen Atkins 演的 Iris 和 Benjamin Whitrow 演的 Eddie 这一对相互等待了几十年的情人,在同一地点等待对方出现却失之交臂,但却因为弄错了时间而得以重聚。但是我最喜欢的一对,却是 Mark Strong 演的 Louis 和 Polly Walker 演的 Esther。两人既亲热又放松、相见甚欢、既似情侣又如朋友一般在夏日午后的公园中徜徉,最后愉快地告别。这仿佛是所有人中最“正常”的一对,导演却在最后一分钟告诉了他们的真实关系。

(更多…)

中英财经峰会:中方同意英公司A股上市

经济观察网 尽管许多外国公司在中国有很大的业务量,但是此前在中国股市挂牌交易的努力一再受挫。

而在伦敦举行的第二次中英经济财经对话上,中英两国联合声明称,中国同意允许符合资格的英国公司在中国股市挂牌。而这也是本次峰会公报最引人注目之处。

(更多…)

中国未成年人被走私到英国的调查后续

被走私到英国的中国未成年人

在5月6日的《卫报》上,《卫报》记者 Robert Booth 对中国未成年人(我这里特意不用“儿童”这个词,是因为有些人可能已经超过18岁,但英国移民官无法确认)被走私到英国,被迫参与非法活动的报道,增加了一些具体的细节,包括这幅显示人口走私旅行的路线图

2009-05-06 Guardian children traffick map

许多未成年人并不是从中国直接抵达希思罗机场,而是从日本、马来西亚、意大利、西班牙、肯尼亚飞到伦敦,有一起6人甚至是巴西圣保罗过来的。这些人抵达希思罗的移民关口时,是无成人陪伴的18岁以下未成年人,于是移民官只能把他们送交离希思罗机场最近的希尔灵顿(Hillingdon)区政府管辖的收容院。由于是未成年人,政府不能正式“关押”他们,收容院不能限制他们的自由。这些人一般在到收容院后48小时内失踪,有些是跳窗,有些通过随身携带的手机(已经事先调好可以在英国使用)联络“亲戚”,接着就会有人开车把这些人接走。

这些通过第三地机场转机抵达英国的做法,似乎是近年蛇头喜欢采用的手段。英国警方怀疑他们在第三地机场交换了来伦敦航班的登机牌,有些人冒用在英国的中国留学生身份,但大部份可能是销毁了身份文件,让英国移民官无法确认他们的身份年龄。

英国警方怀疑伦敦郊外的两处地址与这些人的失踪有关,一处是一家旅馆,另一处在伦敦北郊的哈灵盖(Haringey)的一处民居。但警方承认要从这些人身上获得情报非常困难,认为他们“消失在(英国的华人)社区”中。伦敦唐人街警方认为这些被走私到英国的未成年人大部份在英国各地的地下大麻种植园打工。

Robert Booth 的报道认为,似乎从警察到社区工作者都知道为什么这些未成年的中国人会出现在希思罗机场,为什么会马上失踪,但都无能为力,已经警方曾安排跟踪那些来接人的汽车,但根据这份报告,这些行动已经取消。

去年开始这种方式的未成年人走私活动开始减少,但是当地政府的儿童服务主任说,这可能与北京奥运期间中国加强边境管制有关,所以他担心这种趋势将会重新抬头。他希望能通过外交途径要求中国政府大家非法移民。

慈善组织 Ecpat UK 的 CEO Christine Beddoe 今天再次呼吁政府重视针对儿童的人口贩卖活动

严肃新闻存在的意义

在G20伦敦峰会之后不久,《卫报》主编Alan Rusbridger 在写给全体员工的一份电子邮件中,称赞了编辑部对峰会的报道,特别对记者 Paul Lewis 做了高度赞扬,因为是他的努力,才使峰会期间发生 Ian Tomlinson 死亡事件真相曝光。本来是一个警方试图低调处理的意外事件,通过 Paul Lewis 的调查报道,不仅迫使警方认真调查,追究当事者责任,而且让全社会都对警方对付游行示威手段发生关注。

可以说《卫报》是对于G20伦敦峰会报道最为全面的媒体,不仅对峰会本身有着详尽的报道分析,而且关注峰会期间的游行示威活动,派出记者跟随游行队伍,在《卫报》网站上和 Twitter 上汇集游行队伍中的其他人在 Twitter发布的更新,给示威者提供足够的媒体空间。在报道示威者与警方冲突时,也尽量让双方的声音都有机会表达。

Guardian frontpage 2009-04-08

这种做法,是与《卫报》的办报宗旨一致的。我个人给《卫报》宗旨的总结是“倡导社会公义(social justice)和平等(equality,包括种族、性别、年龄等各方面的平等)”,所以《卫报》会给予作为弱势一方的示威者足够的空间发表他们的声音,同时保持对权威的监督。与《卫报》相比,英国的右翼小报则多数对示威者采取敌意态度,常以“无政府主义暴徒”概括之,倾向性十分明显。

(更多…)

 
Real Time Web Analy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