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坞 Rotating Header Image

出版

来自中国的“印度纸”?

The Oxford Shakespeare, printed on Oxford India Paper

原来总觉得《莎士比亚全集》一定是厚厚一大本书,甚至要分好几册,毕竟他著作甚丰,写了37部剧本、150多首十四行诗和叙事诗,但是最近在逛一家旧书店时,看到了一本薄薄的《莎士比亚全集》,让我很是惊讶:真的收全了吗?

(更多…)

爱丁堡艺术节2010之十九:The Future of Books (爱丁堡图书节)

The Future of Books
The Most Important Innovation in 500 Years?
The London Review of Books Event
Edinburgh International Book Festival
Friday 20 August 7:00-8:00pm
**/5

《书籍的未来》这么一个激动人心的话题,竟然也能讨论得这么沉闷无聊,要都这样,书籍真的会没有未来了。

这是由《伦敦书评》(London Review of Books)主办的多人讨论,主持人是《伦敦书评》出版人 Nicholas Spice,参加讨论的有《伦敦书评》主编 Mary-Kay Wilmers,莎士比亚研究学者 James Shapiro (Contested Will: Who Wrote Shakespeare? 作者),Profile Books CEO Andrew Franklin,苏格兰作家 Andrew O’Hagan。照理出场的都是出版界的前沿人物,应该有精彩的辩论,可惜整个讨论话题松散,全无重点。每位参与者都谈到了一些切身的感受:大学出版社面临的危机、图书定价与削价竞争、作者与出版社分别面临的困境、Google Books对作者利益的侵害、出版的民主化、专业书评存在的意义。问题是难以找到关联的线索,限于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成了一堆杂乱的信息。

而且几位参与者都没有对主题“书籍的未来”提出什么看来,只是在说目前面临的问题。当观众中有个年轻人向台上的嘉宾抱怨,提出类似的观点时,Mary-Kay Wilmers 的反应是“那你告诉我们啊?”她并不是对被质疑表示不满或是态度傲慢,确实真的是没有答案。

有一点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有关专业书评存在的意义。网络的兴起、评论的民主化似乎意味着专业书评不再需要了。然而从另一个角度看,出版也在民主化,出书的种类数量越来越多,编辑把关的影响力越来越小,现在还流行“自我出版” (self-publishing),可以完全不经过出版社的筛选和编辑,于是读者更需要书评来帮助他们挑书。他们首先找到的,还是专业书评。Nicholas Spice 透露《伦敦书评》订阅数量在不断上升,同时英国各大报的书评栏目办得非常兴旺,当然还有就是观众络绎不绝的图书节了。

 
Real Time Web Analy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