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坞 Rotating Header Image

奥巴马

奥巴马的魅力外交能走多远?

经济观察网

奥巴马完成了他作为美国总统的第一次外交旅行。此行的最大成功,是为今后美国的对外关系定下了一个乐观的基调。

奥巴马在欧洲的受欢迎程度,可以与摇滚明星相比。他在伦敦的每一场记者招待会,每一次公开行动,都受到空前的关注,媒体不仅关心美国在G20峰会上的作为,也十分在意他的姿势语气,包括总统夫妇与英国女王的会面的场景。

Guardian 20090402

与此同时,奥巴马夫人米歇尔的锋芒,也几乎盖过了奥巴马本人。她在伦敦北区一家女子中学出现时,其端庄优雅的风度和亲切坦率的态度,不仅让在座的学生们兴奋不已,同时也让记者们倾倒。她在简短的讲话中传达出的激励学生勤奋向上的信息,听来十分清新至诚,让英国舆论大为赞赏。

在G20峰会上,奥巴马不仅在调停各国分歧上初显风范,达成与德法之间的妥协,还参与斡旋中法之间在公布避税港“黑名单”的分歧。在会议期间,他与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和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之间的双边会谈,相互产生良好印象,帮助了双边关系的改善。

在欧洲大陆,奥巴马同样受到明星般的欢迎。为赢得民意,他在欧洲议会所在地斯特拉斯堡选择了一座体育馆向德法两国的年轻人发布演讲和回答提问,让人想起去年竞选时期奥巴马的风采。

(更多…)

苏格兰的报纸

4月2日,正是G20伦敦峰会那天。我在爱丁堡买到的《泰晤士报》,虽然头版照片是奥巴马和俄国总统的照片,但头条却是前一天发生在阿伯丁外海的直升机坠海事件。在网上找到全国版《泰晤士报》的头版,头版头条都不相同。这是个有趣的反差,因此想谈谈苏格兰版的报纸。

2009-04-04 Times Scotland Edition2009-04-02 Times

苏格兰地区有独立标题的报纸有两份大报:爱丁堡出版《苏格兰人报》(Scotsman,2月份日销量5万份) 和格拉斯哥出版的《先驱报》(The Herald,6万份),和一份小报《每日邮报》(Daily Record,35万份)。(这里列出的 The Herald 和 Daily Record 的普遍译法,其实更确切的译法应该《信使报》和《每日记录报》)。

《太阳报》的苏格兰版《苏格兰太阳报》(Scottish Sun)在格拉斯哥出版,销量已经超过了《每日记录报》(37万份)。其实这份报纸上许多内容来自伦敦出版的《太阳报》。

其它一些全国性的报纸也有苏格兰版,都是采用在全国版报纸上稍加一些苏格兰地区新闻,特别是体育新闻的方式。大报有《泰晤士报》、《每日电讯报》的苏格兰版(Scotland Edition),小报则都在报纸标题前加个 Scottish,有《苏格兰每日邮报》(Scottish Daily Mail)、《苏格兰每日镜报》(Scottish Daily Mirror)、《苏格兰每日快报》(Scottish Daily Express)。

这三份真正以苏格兰为视点的本土报纸,读者基数本身就少,在各种全国性报纸的竞争下,日子非常难过,《信使报》去年已经发生过编辑部罢工事件。即使不是从感情出发,许多人也意识到,苏格兰需要有立足本土的报纸来表达自己的声音。但是在英国报业普遍不景气的状况下,地方性报纸在挣扎求生,全国性报纸在艰难度日,谁也拿不出办法来救苏格兰的报纸。

女王生气了……

英国女王的形象一直是很和蔼的,极少在公共场合显出任何不快。所以这段G20期间“女王生气了”的视频就很难得看到。这是在峰会期间,女王在白金汉宫招待各国元首,“合家欢”照之后,听着意大利总理贝卢斯科尼大声喊着“Mister Obama! Mister Obama!”,女王转头对身后的奥巴马说“What is it? …”下面半句我就听不清,据《每日电讯报》说是“Why does he have to shout?”

女王生气了,就是这个样子,眼睛一眨你就错过了。

当天发生在白金汉宫的另一起“外交事件”,是奥巴马夫人米雪儿竟然与女王勾肩搭背--按照“皇家规矩”,任何人会见女王,只有当她向你伸出手来,才可以与她握手,任何其它身体接触都是不允许的。但是奥巴马夫妇目前的魅力太强,女王不仅不生气,搂着米雪儿的腰,还说要“保持联系”。

有趣的是,这两则花边都是“出口转内销”,从意大利和美国传回英国的新闻。这段“女王生气了”的视频是意大利的《共和报》上传的。

G20伦敦峰会的得与失

经济观察网

刚结束的二十国集团伦敦峰会留下了一个让人容易记牢的数字——1万亿美元。这笔用来拉动经济复苏的资金,将通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来配置。

这个巨额数字,在伦敦东区峰会会场等待消息的媒体那里,可以说确实取得了一点出人意料的效果,增强了乐观激动的情绪。英美股市,也对此反应良好,分别上涨了3%-4%。

峰会的正式会议,不过是4月2日的4个半小时。所有的谈判与妥协、摆姿态讲价钱,都在会场之外、峰会之前的几个星期内完成。各国领导来到伦敦,更多是为了展示各国领导人团结一致共同对付经济危机的姿态。

(更多…)

G20伦敦峰会第一天

经济观察网

4月1日上午美国总统奥巴马和英国首相举行了联合记者招待会,揭开了G20伦敦峰会的序幕。第一个提问的是BBC政治编辑 Nick Robinson,他的问题是“布朗首相一直责怪美国造成了这场危机,德国和法国一直责怪美国和英国造成了这场危机。谁对谁错?”

奥巴马首先承认美国现有的监管体系不能适应飞速变化的环球金融体系,接着说同样情况也发生在英国和欧洲。但是他拒绝参与“相互责怪的游戏”,而是引用了他的法律教授的一句话“责怪可以丢给一些人,但责任需要所有人承担。”他和布朗都一再强调的,是英美与欧洲国家之间的分歧是被过分夸大了,G20国家间当然会存在不同意见,但都有着共同的目标。

但是德国和法国就没有这么含蓄,就在几个小时之后,德国首相默克尔和法国总统萨科奇在伦敦举行了另一场联合记者招待会。两人一再强调,本次G20峰会必须在银行监管、高管奖金、对冲基金和避税港等方面达成协议,出台严格的监管措施,并称这是德法两国一致同意的“不可谈判”的底线。

(更多…)

布朗需要G20伦敦峰会取得成功

在下周G20伦敦峰会举行前,英国首相布朗这几天一直在大西洋两地奔走,在斯特拉斯堡向欧洲议会发表演讲之后,飞到了美国纽约,下一站将是巴西和智利。G20 峰会前忙碌奔波的布朗,让我想起2003年伊拉克战争前的布莱尔。象当年的布莱尔一样,布朗在理念上与美国完全一致,并期望通过英国在欧盟中的影响力,试图让大西洋两岸步调一致,协同出击。然而欧洲与美国的分歧,却不是当年的布莱尔,和今年的布朗,能够弥合的。

对于布朗大大有利的是,今年的美国总统奥巴马,是每个西方首脑都想靠近沾一点光的人物。与奥巴马走得近一些,对布朗的形象有益无害。和当年的布莱尔一样,布朗确实支持奥巴马政府全球联手推出新一轮经济刺激方案。但是欧元区国家的想法却是自己已经做了不少努力,现在需要看看再说。好在欧洲与美国之间的分歧,并不属于意识形态层面,而只是实际操作上的轻重缓急不同而已。

(更多…)

My Country ‘Tis of Thee

在奥巴马就职典礼上,美国黑人女歌手 Aretha Franklin 演唱了这首 My Country ‘Tis of Thee,这首歌曲,在美国正式确认国歌前,曾是默认的美国国歌。这首歌在美国的地位,如果需要在中国找一个对等的例子,相当于《歌唱祖国》。这首歌的曲调,与英国国歌 God Save the Queen 一样,让一些英国人也糊涂起来,昨天的《卫报》上,就有文章解答“为什么在美国总统就职典礼上唱英国国歌?”(译言翻译)。当然美国人不会在总统就职典礼上唱英国国歌,这首歌其实并不是英国人的专利,而是取材于意大利作曲家 Muzio Clementi 的第三交响曲中的一段,由美国人 Samuel Francis Smith 重新填词,成为一首美国的“爱国歌曲”,在总统就职典礼上演唱,也就顺理成章了。世界上好几个国家采用这段曲调作为自己的国歌,包括与英国或英联邦没有关系的列支敦士登。

在第一位黑人总统的就职典礼上请一位黑人女歌手唱这首 My Country ‘Tis of Thee,还带有更深层的象征意义。70年前,一位美国黑人女低音歌唱家玛莉蓉·安德森 (Marion Anderson) 曾在华盛顿林肯纪念堂前高唱这首 My Country ‘Tis of Thee,在美国种族关系史上有着特别的意义。安德森本来打算在华盛顿的“宪法剧院”(Constituion Hall),但是剧院的主人,富有影响力的妇女机构 DAR (Daughters of American Revolution)以“只准白人艺术家演出”为由,拒绝了她的申请。此举引发四千名 DAR 成员退会,包括第一夫人埃莉诺·罗斯福 (Eleanor Roosevelt)。在多方努力下,安德森演唱会被安排在华盛顿的林肯纪念堂前广场举行。在七万五千名黑白观众面前,安德森演唱的第一首歌曲,就是这首 My Country ‘Tis of Thee,仿佛在说“这是你的国家,也是我的国家”。

24年后的1963年,马丁·路德·金在同一地点,在他那著名的《我有一个梦》(I Have a Dream) 演讲中,再次诵读了这首歌曲的歌词。

奥巴马在他的竞选过程中,一直对他的种族身份低调处理,在他的就职演讲中,他提到:“今天在你们面前做这一最神圣的宣誓的人,六十年前,他的父亲也许会在餐馆门口被据入内。” (… a man whose father less than sixty years ago might not have been served at a local restaurant can now stand before you to take a most sacred oath.) 他不希望对种族身份进行大肆渲染,这首 My Country ‘Tis Of Thee 正提供了含蓄而动人的提示。

横看成岭侧成峰

奥巴马就任总统,这是英国媒体非常关注的新闻。这几天的报纸头版都是有关奥巴马。今天的《卫报》和《泰晤士报》头版,选择的都是奥巴马总统第一天在白宫椭圆形办公室案头工作的照片。两份报纸选择的其实是同一幅路透社的照片,却采用了不同的裁剪,体现了头版设计者的用心。

《卫报》对照片进行了横向裁切,照片横跨头版的五栏,奥巴马的形象突出。《卫报》采用这样的裁剪,是因为《卫报》的“中报”设计 – Berliner 版意味着报纸在上架时需要折叠一下。对照片的横向裁剪保证了奥巴马会出现在报纸的上半部,即所谓“在折叠线以上” (above the fold)。

《泰晤士报》对照片进行了竖向裁切,更注重把奥巴马置身于椭圆形办公室的庄重的氛围中,突出历史感和权威感。由于《泰晤士报》版面是“小报”设计 – Tabloid,尺寸比《卫报》的 Berliner 小,没有折叠线,在上架时不需要折叠,适合竖长形的照片。

我的看法,横幅更直接,但竖长形的裁剪更有冲击了。但两份报纸的编辑,在裁剪照片时,都根据自己报纸版面的特点,花了不少心思。

心情的颜色

今年美国大选的最后阶段,英国媒体基本上都看好奥巴马,不仅认为美国人会投奥巴马一票,而且基本上认同奥巴马代表着希望,他所带来的信心,正是此时美国和世界需要的。因为时差问题,英国报纸要在星期四才出版对大选结果的深入报道和分析。几乎所有报纸用的都是奥巴马在芝加哥做获胜演讲前,全家站在中心舞台上的照片。小报一般在头版用巨幅照片加大字标题叠印的方式,比如《每日镜报》(Daily Mirror)就在奥巴马全家福上打上大大BELIEVE。

《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 FT)的头版头条是比较中性的《奥巴马立马开始工作》(Obama hits ground running),而且还在头版下方给落败的麦凯恩留出空间。我觉得当天FT的一篇评论(作者是FT的编辑和评论员John Gapper)比较代表这份报纸读者的看法:《奥巴马会成为美国的CEO还是会对工商界下手?》(Chief executive or business-basher?)――他们对这位新总统还有一定的保留。

《卫报》全力支持奥巴马――既是希望美国赶快改变小布什时代的政策,也是对奥巴马能带来的“改变”充满期待。报纸在美国大选报道上花了许多功夫。星期四的报纸,在第一叠的头16页都是美国大选专题,在中心跨幅整整两版的位置上,用的是芝加哥庆祝晚会的照片,放的越大,越能体会现场的气势,出来的是“大国”的感觉。同时评论版的所有5篇评论,加上当天社评,都与美国大选有关,所以第一叠共44版的一半篇幅都用在了美国大选。当天还有8版的增刊,介绍奥巴马从非洲村落到美国总统的“不可思议的旅程”。

然而当天《卫报》最有意思的,是它的副刊G2的封面设计。在一篇红色的背景上,在封面正中,是一个白色的小字“Wow!”。里面是美国各地黑人对奥巴马胜利的反应。

为什么会选择这样的封面设计呢?原因要到4年前去找。2004年美国大选揭晓时,许多英国人,特别是那些反对伊拉克战争的人士,对美国人重新选上小布什深感失望。最能反映这种情绪的,是11月4日的《卫报》G2封面:一片全黑的封面正中,是一行白色的小字“Oh, God.”

4年过去,不同的颜色,不同的心情,已无需多言。

英国报纸如何报道美国大选

美国大选对英国的读者有极大的吸引力,因此也是英国报纸报道的重点。然而这些报纸面临着一个最大的敌人――时差。

英国时间比美国东海岸时间早5个小时。所以当美国东部各州投票站关闭,预测结果出来时,已经是英国的午夜,如果候选人在东海岸的几个州未分胜负,需要等待西海岸的结果,那么要到早晨4-5点钟才会有结果。报纸是要在午夜前截稿付印的,等第二天报纸送到读者手中时,读者已经知道了选举结果,报纸上却还是“预测”、“可能”,完全暴露了报纸的弱点。

于是报纸一般采取两种手段应付。第一种办法是猜测选举结果,在头版上加上语义模糊的头条。今天所有英国报纸的头版,都是奥巴马的照片,《卫报》和《每日电 讯报》采用的是同一张拍摄于奥巴马参加投票后的照片,其它报纸有的采用神采飞扬的奥巴马,有点采用做深思状的奥巴马(《独立报》),或者是各地投票站的投 票人群组合(《金融时报》)。标题大都采用“历史性的”、“等待中”、“决定”、“新的黎明”等暗示语。所有媒体都猜测奥巴马会赢。当然这种做法,一旦猜 错,会搞得自己很难看。在民主党新罕布什尔州初选时,《独立报》就在头版放上奥巴马大幅照片,结果是希拉利胜出。

报纸还可以采用出版“延迟版”(late edition)的办法。先出一版,然后在选举结果出来后出第二版。不过这种做法成本比较高,而且什么时候能得到选举结果也是个未知数。所以报纸只有在美 国大选日才会采取这种做法。幸好昨天的选举,很快分出胜负,到凌晨三点,报纸编辑已经可以确定选举结果。所以今天的好几份报纸,在出第二版时,不仅改动了 头版标题,而且很骄傲地在头版打上“凌晨3点钟版本”(3am edition)。

但是即使功夫做足,第二版报纸也未必能送到读者手中。今天我在爱丁堡浏览了几家报摊书店,发现“大报”的第二版全无踪影,“小报”在发行上做得好得多,我买到的《太阳报》是“凌晨5点钟版本”(5am edition),头版是做超人状的奥巴马,大字标题是模仿第一个踏上月球的美国宇航员的话“人类的一大步”(One Giant Leap For Mankind)。可能在伦敦发行状况会好很多,但至少在爱丁堡,我只能买到头版标题是“美国的历史性抉择”(America’s historic verdict)的《卫报》,而不是标题是“奥巴马总统”(It’s President Obama)的第二版。

(更多…)

 
Real Time Web Analy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