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坞 Rotating Header Image

布莱尔

布莱尔班子今天在哪里?

这是为“英国政治生活外的布莱尔”这篇文章写的一点补白,目的是看一下那些曾经在英国政治生活中心,手握大权的人物现在去了哪里。部份取材于《卫报》07年12月19日文章 Life After Blair。一点感想是这里的许多人,特别是非政客的顾问班子成员,大都毫无困难地进入商业界、或是“第三事业”(Third Sector),说明现代政治机构、政府部门、商业管理、慈善和志愿者机构的运行和管理越来越趋向融合,许多职业经验和技巧在不同行业都用得上。

以下这些都曾是布莱尔核心班子的成员,前6位议员,其他为特别顾问和助理。

(更多…)

英国政治生活外的布莱尔

以下这篇是为《南风窗》杂志写的文章,发表时标题改为《布莱尔的新江湖》。写完之后,发现布莱尔又找了两份新工作,一份是为卢旺达政府担任免费的兼职顾问;另一份是为保险集团苏黎世(Zurich)担任兼职顾问,提供全球变暖方面的咨询, 工资据说是六位数字。

英国政治生活外的布莱尔

英国前首相布莱尔离任刚刚半年,就好像谢幕之后的主角,悄然从英国政治舞台消失了。他本人刻意低调,极少在英国抛头露面,也不常住在英国,绝不对现行政策发表看法。有关布莱尔的动向,却还时不时出现在公众视野中,虽然大部份都是与当前政局无关的边缘化新闻。去年圣诞节前是他正式转为天主教徒,在这之前是他的亚洲“淘金之旅”。今年一月则接连出了两则新闻,一则是他成为美国JP摩根一大通银行的兼职顾问。一时间,许多人士都纷纷指责布莱尔在职时积极参与伊拉克战争,去职后却去私人企业坐领高额薪水。另一则是布莱尔有可能竞选欧洲部长会议主席的传闻。这个位置在刚刚签署的里斯本协定中制定,负责欧盟各国首脑之间的协调,即所谓的“欧盟总统”,与目前的6个月一换的轮值“欧盟主席”不同。这一消息令英国传媒十分兴奋,指望着能看布朗(英国)对布莱尔(欧盟)的好戏。布莱尔虽然离开了唐宁街,却还面临着如何当好“前”首相的问题。

(更多…)

布莱尔成为天主教徒的背后

布莱尔昨天终于从一个圣公会基督教徒变成为罗马天主教徒。布莱尔想加入天主教,不是什么秘密,布莱尔一家,从夫人到四个孩子都是天主教徒,他过去经常和全家一起去天主教堂参加弥撒。上个月一份英国的罗马天主教刊物 Tablet 就已经刊出消息说布莱尔即将被接纳成为天主教徒。值得研究的是为什么布莱尔从不愿意他的宗教信仰成为一个话题。

在担任英国首相期间,布莱尔从来不公开谈论自己的宗教信仰。他的新闻秘书坎贝尔 (Alistair Campbell)有一句名言“我们不谈上帝”(We don’t do God)。虽然公众都知道他是圣公会教徒,却无从了解他对宗教的信仰程度如何。美国总统布什曾在新闻发布会上露出一句,说他和布莱尔“我们曾在一起祈祷”,而布莱尔对类似问题总是避而不答。直到他执政后期,他对宗教信仰的虔诚程度才逐渐为人所知,他在伊拉克战争后接受著名脱口秀主持帕金森采访时,说了一句他的所作所为将“接受上帝的裁决”,一时成为话题。在最近播出的纪录片《布莱尔年代》(The Blair Years)中,坎贝尔说布莱尔的宗教信仰十分强烈,总是随身携带圣经,每次出访,他的助手们的工作之一就是为布莱尔寻找合适的地方做礼拜。这种强烈的宗教信仰,现在回头来看,既是他拥有坚定政治理念的基础,也是布莱尔任职后期“只要是对的就去做,不管是否受欢迎”这样的信条的出发点。

(更多…)

“第四条时刻”-重点中学之争(2)

在我写重点中学之争(1)的时候,保守党党魁卡梅隆在党内的位置岌岌可危,当时的猜测是,保守党内部爆发的有关重点中学(grammar school)的争论有可能成为一个迫使卡梅隆公开表态,发布他的政策纲领的时刻--即所谓的“第四条时刻”(Clause Four Moment)。但是半年过去,卡梅隆不仅躲过了“第四条时刻”,而且还在民意调查中摇摇领先。与之相反的是工党首相布朗,在经历了一帆风顺的三个月之后,忽然从天堂掉入地狱,四处受袭,阵脚打乱,不仅面临自己的“第四条时刻”,而且还可能出现致命的政治生涯“引爆点”(tipping point)。

(更多…)

The Blair Years (2007)

The Blair Years 是 BBC 播出的最新的有关布莱尔的纪录片。与其它纪录片不同的是,这部纪录片中有大量的对布莱尔的采访。片子拍摄于布莱尔担任首相的最后几个月,采访者是《泰晤士报》的专栏作者 David Aaronovitch。他是支持布莱尔的自由派,所以可以说是一个友好的采访者,但作为采访人,还是有许多尖锐的问题,其中有不少是布莱尔执政多年来,很多悬而未决的问题。布莱尔即将离任,有了较大的自由,对许多问题的回答比较直接,比如宗教信仰在他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位置。不过对于一些较敏感的,涉及他人的问题,他仍然能够应付自如,一一化解,比如他与继任者布朗的关系。

应该说,片中出现的许多观点都不是新观点,过去曾在各种场合被各种人物阐述过。这次不同的是,由布莱尔亲自说出来。他的回答,许多是证实已有的共识,有些仍然避重就轻,不过还是有些意外的发现。

片子分三集。第一集是关于“新工党”计划,他的公共服务需要引入商业机制的信念。这里最引人注目的是布莱尔与布朗的关系,布莱尔对公共事业改革主张大刀阔斧的改革,却被布朗收紧钱袋而制约。这种可以称作“爱恨交织”的关系,处理得好时是相互补充,威力极大。处理不好时,就象父母吵架,孩子们无所适从。在这里,布莱尔对于流传甚广的他与布朗之间的“传位交易”(电视剧《君子交易》(The Deal) 的素材)的回答是:“不会在这样的问题上做交易”。

(更多…)

布莱尔首相的最后一天

今天是布莱尔担任首相的最后一天,重点活动是最后一次的“首相问答时间” (Prime Minister’s Question Time),接着就是权力交接了。一大早,搬运公司的卡车停在唐宁街10号门口,搬运工进进出出地搬箱子家具。中午12点布莱尔出现在众议院辩论厅,今天“首相问答时间”由过去的唇枪舌剑变成相互致敬和轻松玩笑,布莱尔说他对众议院最好的颂扬是每个星期三中午来到这里,他总是“心怀惊惧”,并祝愿所有人“朋友和对手们”好运,最后他说“That’s that. The end.”工党议员们全体起立鼓掌,卡梅龙挥手让他的保守党也起立鼓掌,只有SNP的议员没有起立。接着布莱尔到白金汉宫向女王提交辞呈,然后布朗到白金汉宫接受女王“邀请”担任新首相。布朗回到唐宁街10号门口发表简短演讲后,牵着妻子莎拉的手走进10号。所有仪式结束,前后2个小时。这时布莱尔已经坐上 GHER 公司由伦敦开往爱丁堡的火车,赶回自己在德勒姆郡的选区Sedgefield向选区选民宣布辞去众议院议员职务--他已经找到了新的工作。

Guardian front page 2006-06-29

看着这场政治秀,我的最大感受是,整个过程充满着英国人崇尚的“低调礼仪”(low profile nicety)和对程序的尊崇。所以首相在交出权利的同时,必须马上搬出首相府;在议员们全体起立鼓掌,布莱尔与议会主持握手告别后,主持宣布“现在是‘10分钟提案’时间。”--即使是权力交替的重要时刻,议会活动也一切照常;布莱尔坐首相专车来到白金汉宫觐见女王后,必须坐另一俩车离开,因为此时他已是前首相,无权享用;布朗走入唐宁街10号,就必须马上开工组阁了;另一方面,当布莱尔夫妇去赶火车时,首相夫人必须自己提着衣服行李,因为所有的助手警卫都撤了。当然布莱尔的出众演说技巧,把握极佳的认真严肃与轻松自如之间的平衡,带来了一些亮点谈资,“首相问答时间”破天荒地变成对首相致敬时间,要在平时议会主持一定要出来干涉了。

英国人非常自豪自己的民主传统,刻意的低调的方式,和对礼仪程序准确的追求的背后,是在教育民众和警告政客:政客是民众选出来管理国家的,并不高人一等。权利的交替,只不过是民主程序的一部分。首相来来去去,制度不可动摇。

了解布莱尔十年必看的十部影视剧

布莱尔的十年首相生涯即将结束,将在明天宣布退休,布莱尔在位的这十年,就已经有不少关于他的影视剧。这个时候不妨来回顾一下,如果你想从影视作品中了解布莱尔的崛起和十年内的政治风云,以下的十部作品是个起点。

1. The Deal (2003) 《君子协定》
导演:Stephen Frears 编剧:Peter Morgan 主演:Michael Sheen, David Morrissey
The Deal (2003) 故事跨度从布莱尔进入众议院到成为工党领导人。83年布莱尔当选议员后,很快成为布朗的盟友,布朗在工党影子内阁中地位还在布莱尔之上。1992年工党在大选中失利,布莱尔鼓动布朗竞选党魁,布朗没有同意。1994年工党党魁史密斯心脏病发去世,布朗觉得自己是领导工党的当然人选,但这时布莱尔已经有了自己的班子,觉得时机已经成熟,决定自己参选。最后布莱尔成功地说服布朗他自己是最好的领导人人选,把布朗拉入自己阵营,给予掌管经济的大权,避免了党内一场厮杀。这里的 Deal,就是传说中布莱尔许诺自己担任一任首相后让位给布朗,但双方都不承认这个 Deal 的存在。Channel 4 首播。

2. The Queen (2006) 《英女王》
The Queen (2006) 导演:Stephen Frears 编剧:Peter Morgan 主演:Helen Mirren, Michael Sheen
3年后,《君子协定》的原班人马又拍摄了这部影片,演布莱尔的还是 Michael Sheen,Helen Mirren 加盟演女王。在威尼斯电影节上得到观众起立鼓掌后开始一发不可收拾地获奖。这部电影中其实布莱尔的角色很重要,当时布莱尔刚刚上任4个多月,这里可以看到布莱尔的政府运作理念、对公众情绪的敏感、和对媒体操作的纯熟。

(更多…)

 
Real Time Web Analy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