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坞 Rotating Header Image

撒切尔夫人

撒切尔夫人对英国的影响(续)

对撒切尔夫人的看法,所有人都能同意的,大概就是许多人对她的看法极端分化,崇拜她的视她为“英国的救星”(卡梅伦语),自由世界的领袖,仇恨她的对她亦恨之入骨,甚至对她的死弹冠相庆的。

Billy Elliot The Musical

这样一个具有争议的人物,以及她给英国带来的改变,自然成为文艺创作的灵感来源。上次谈到要了解1980年代英国煤矿工会与撒切尔政府斗争,可以看一部电影 Billy Elliot,因为故事就是发生在煤矿工人罢工期间,英格兰东北煤矿工人聚居的小镇上。

1980年代撒切尔政府的经济政策对英格兰北部传统重工业区带来的影响,在十多年之后还未消除,有两部英国电影是反映这一时期的生活形态的。1997年The Full Monty中,主角们就是英格兰中部城市谢菲尔德的一群下岗的钢铁工人。

同一时期的另一部电影 Brassed Off (1996)态度更为直接,故事讲的是约克郡的一座残留煤矿正面临被关闭的命运,煤矿工人和他们的家属为反对关闭而斗争,与此同时,矿场的铜管乐队正在排练准备到伦敦参加铜管乐队汇演。乐队成员已经人心涣散,男女主角(Ewan McGregor和Tara Fitzgerald饰演)忙着谈情和吵架,但是乐队指挥(Pete Postlethwaite饰演)却把这场演出看作捍卫煤矿工人尊严的举动。在影片最后,还由乐队指挥在伦敦皇家阿尔伯特大厅做了一番演讲,声讨保守党政府。

(更多…)

撒切尔夫人对英国的影响

2013年4月9日星期二英国报纸的头版

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今天去世,中午消息公布之后,立即成为头条新闻。撒切尔夫人虽然离开政坛20多年,但是她对英国政治的影响依然存在,英国人对她的看法,是崇敬还是鄙视,还是非常的分明。从星期二英国报纸的头版上,就可以看出这一极端对立的态度。

没有人怀疑她有着执着的信念,正是她的执着,英国才会在1982年阿根廷军队入侵马岛之后,立即决定紧急组织特混舰队远赴南大西洋收付马岛。要知道当时她执政3年,声望陷入低谷,是战后支持率最低的首相,而英国海军在军费裁减之下,力量薄弱,捉衿见肘,英国政府内部许多人认为胜利无望反对采取武力,英国最大的盟友美国拒绝公开支持英国动武。马岛战争的胜利,让她在选举上处于不败之地,在政策上更不愿意改弦易辙,执着变成了自负。

(更多…)

英国影视剧中的撒切尔夫人

这篇文章,其实写于去年,但一直未发表出来。我在写“英国大选观察之三”时,想起了电视剧 Long Walk to Finchley 中撒切尔夫人成为议员的艰难道路。现在唐宁街10号中在13年后又出现了一位保守党首相,不妨重温一下对英国政治产生重大影响的前保守党首相。

撒切尔夫人的影响仍在

撒切尔夫人虽然已经离任近20年,在她对英国政治生活的影响力依然很大。如果今天你与英国人谈起她,会发现意见分歧依然十分清晰,反对她的人会把她与经济萧条、对工会的扼杀、公共事业特别是英国铁路的私有化、贪婪的资本主义、弱势群体福利的丧失、人头税联系在一起;支持她的人会说她把英国从穷途末路的高福利低产出中挽救了回来、确立了伦敦金融中心地位、与欧盟讨价还价毫不让步、打击工会势力提高了英国的竞争力。

她个人的经历也充满了传奇色彩,从一个小店主的女儿,在性别歧视公开化的五十年代,闯入英国政治,在七十年代成为保守党的第一位女领导人,接着成为英国第一位女首相,打赢了马岛战争,在两度连任后却在党内被自己人扳倒,其中的戏剧性发展成为影视改编的绝好题材。

撒切尔夫人多次出现在英国影视剧中,近几年比较出名的有写马岛海战的 The Falkland Play,有话剧、广播剧和电视剧多个版本;她还出现在 Alan Clark’ Diaries,Jeffrey Archer: The Truth 这些以前内阁成员为主角的电视剧中。但撒切尔夫人银屏形象中最出名却是ITV1984年播出的木偶剧 Spitting Image,其中的公共人物都是经过夸张了的,但却反映了公众对角色的看法――有时确实是偏见,但偏见往往比现实更深入人心。在 Spitting Image 中,撒切尔夫人把她的内阁成员称为“植物人”(vegetables),反映了她的专断,也说明为什么她在保守党阵营有那么多的敌人。

今年是撒切尔时代――从她1979年竞选获胜担任首相算起――30周年。最近BBC制作的两部电视电影,选择了撒切尔夫人政治生涯的崛起和没落两个不同阶段,放在一起看,可以相互印证,提供了历史视点。

2009-03-24. Margaret Thatcher, by Andrea Riseborough

Margaret Thatcher: The Long Walk to Finchley 2008年在BBC Four 播出,这个长长的片名中的关键词是 Finchley,伦敦北部的一个选区,撒切尔夫人议会政治生涯的起点。但走向这个起点的生涯是艰苦漫长的。这部片子讲述的,就是她(当时还是未婚的玛格丽特•罗伯斯)从1949年成为保守党议员候选人之后,通过10年的奋斗终于在1959年成为 Finchley 选区议员的故事。当时女性从政,不仅政治圈子的人们不把她们当回事,而且选民也认为她们“抛开妻子母亲的责任”、甚至认为女性不会思考,不宜从政,障碍重重。

(更多…)

布朗内阁重组之六:照片的选择

今天星期六,布朗前往法国参加诺曼底登陆65周年纪念活动。工党内部搞逼宫的要等明天欧洲议会议员选举结果,记者们们则好不容易有一天的休息机会,今天的报纸大多是对前几天局势的小结。比较有意思的是各家报纸采用的照片。

2009-06-06 Times front page

《泰晤士报》、《独立报》和《金融时报》都用了作疲惫或执着状的布朗的大头像。《泰晤士报》在头版把布朗昨天在记者招待会上的一句“We fight on”与撒切尔夫人1990年被本党议员逼宫时的一句话“I fight on”做了比较。当年撒切尔夫人在保守党内部遭遇挑战,她已经在第一轮投票中获胜,但领先票数不足需要第二轮投票。在说了 I fight on 这句话后她马上去欧洲开会,一回来就被告知形势已不可逆转,含泪辞职。布朗在星期五记者招待会说了这句话之后也马上去法国,所以……

2009-06-06 Gordon Brown

另外一张被几份报纸的编辑选择用来概括形势的,是一幅布朗在记者招待会之后,转身离开时孤单的背影。苏格兰报纸《苏格兰人报》(Scotsman)在头版用了这张照片。

2009-06-06 Guardian front page

有趣的是,今天的《每日电讯报》、《每日邮报》和《卫报》都在头版采用了昨天辞职还写了封公开信指责布朗把她当花瓶的 Caroline Flint。这张照片中她穿着鲜红晚装、精心化妆、斜躺在沙发上,从灯光化妆看显然是“模特照”不是生活照。《每日邮报》是小报,《每日电讯报》有“寻找任何理由刊登美女照”的名声,选择这幅照片不难理解,但是《卫报》也选这张?

《卫报》图片编辑在这张照片的文字说明中向读者解释:这是Caroline Flint 上个月为《卫报》的姐妹报纸《观察家报》的《女性月刊》拍摄的模特照,其中她试穿了几种平价的成衣时装,标题是“谁说英国政府首长不懂着装?” 在今天《卫报》内页还解释说唐宁街10号认为她能力不足,作为欧洲事务次长本职工作没做好,还有功夫去给杂志拍照,颇为不满。

 
Real Time Web Analy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