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坞 Rotating Header Image

自由民主党

英国大选:投票结束 交易开始

英国选举制度是否会进行改革,目前还是未知数,但是英国选民已经看到了在比例代表制下,各党派如何为了得到权力而进行谈判交易的过程。

所有选区都已经完成了点票,全国649个选区(另有一个选区因候选人去世而推迟了选举),保守党获得306席,工党258席,自由民主党57席,其它党派和独立候选人28席。英国大选采取的简单多数制,在过去能保证很快分出胜负,通常在投票日第二天早晨新首相就已经产生。然而在今年的无多数派议会(hung parliament)下,谁是下届首相这个问题,最乐观的估计,是在下周一股市开市前,能有一个较为明确的答案。

现在所有人的眼光都在自由民主党身上,是选择保守党:一个获得最多选民支持(包括议席和选票),但是政治理念对立、在选举改革上许愿空泛的“获胜”的政党;还是选择工党:一个失去大批议席、有一个不受欢迎、难以合作的领袖、但是政治理念接近、许诺支持比例代表制的“失败”的政党?

克莱格要掂量的,不仅是其它两党给予的许诺,选民对联盟的态度,还有新政府的稳定程度,在自由民主党支持下的保守党少数派政府,或是自由民主党与工党的联盟,都有可能只能维持一到两年,克莱格必须考虑如何在下次大选中为自由民主党赢得更多议席。

保守党-自由民主党合作,在两党内部,恐怕都有许多反对的声音。“我投保守党一票,不是为了和自由民主党合作”,保守党支持者会这么说。“我投自由民主党一票,不是为了支持保守党/工党执政”,许多自由民主党支持者也会这么想。

其实英国选民现在所经历的,正是许多欧洲国家议会在大选之后出现的政党交易。2005年德国大选之后,因没有明显多数,出现了对联合执政的种种猜测,各种各样的政党代表色组合都出现了:“交通灯联盟”(红黄绿)、“牙买加联盟”(黑绿黄)、还有“彩虹联盟”(多党合作),四周之后,两个最大政党之间的“大联盟”出现了,成功地执政了四年,度过了经济危机,让默克尔成为最受欢迎的首相。

如果英国选民希望在议会竞选中引进比例代表制,那么就得改变在简单多数制下的“部落心态”,习惯这种不同政治理念政党之间通过交易和妥协达成政策共识的过程。

卡梅伦要建立少数派政府

卡梅伦终于表示,他要建立少数派政府

现在全英650个选区,已有完成了点票,结果是保守党 304,工党258,自由民主党 57,其它28,仅剩3席未知结果。这一结果,与昨晚的选举站出口调查(exit poll)结果非常接近。保守党议席数排第一,但是未过半数(325),工党和自由民主党加起来(315),超过了保守党,但还是没有超过半数。

这是一个纠结难解的无多数派议会(hung parliament)。当然保守党和自由民主党结盟,是最彻底的解决方案,但是自由民主党的最大诉求:在大选中引进比例代表制,在保守党内难以通过。今天早晨克莱格把球踢给了卡梅伦:他说获得最多议席以及最多选票的保守党在组成政府上有优先权,也就是说自由民主党愿意先考虑来自保守党的结盟条件。

卡梅伦的回答是他要建立少数派政府,这点非常清楚。但同时他又愿意和自由民主党合作,他列出了一堆保守党和自由民主党在竞选纲领上的相似之处,设计财政赤字、身份证、教育等,认为可以在这些方面合作,但是在最重要的选举改革上,他提出的是可以组成一个跨党派委员会,研究选举改革,没有提到这个委员会的权威如何,以及比例代表制占多大份量。

在我看来,卡梅伦没有在选举改革上给予多少让步。与其说是向自由民主党示好,不如说是一种威胁:如果自由民主党不合作,就是将党派利益置于国家利益之上。他埋下的另一伏笔是,自由民主党可以选择不合作,但是可以让保守党的少数派政府正常运作,而不是事事投反对票。

自由民主党还没有回应卡梅伦的提议,工党的布朗早已表示愿意和自由民主党合作,并会以选举改革作为合作条件。现在到底会出现保守党的少数派政府,还是工党-自由民主党联合政府,还是未知数。

英国大选华人候选人成绩

以下是参加2010年英国大选的8位华人候选人的成绩(根据《卫报》大选网站数字),其中成绩最好的是北爱尔兰联盟党的卢曼华和自由民主党的李沛腾,较大地拉近了选票差距。除了李沛腾外,其它6位党派候选人都没有改变在选区内排名第3或以后的状况

英国华人通往议会的道路还相当漫长。

1. 杜淑真 Merlene Emerson,自由民主党候选人
选区 Hammersmith (伦敦)
2010年大选结果:1. 工党 (43.9%)、2. 保守党 (36.4%)、3. 自由民主党 (16.0%)
2005年大选结果:1. 保守党 (45.4%)、2. 工党 (35.2%)、3. 自由民主党 (14.4%)
注:Hammersmith 是新设选区,这里用原来的 Hammersmith and Fulham 选区数据

2. 凌家辉 Philip Ling,自由民主党候选人
选区 Bromsgrove (沃斯特郡)
2010年大选结果:1. 保守党 (43.7%)、2. 工党 (21.8%)、3. 自由民主党 (19.6%)
2005年大选结果:1. 保守党 (51.0%)、2. 工党 (29.9%)、3. 自由民主党 (15.1%)

3. 谢晓明 Allan Siao Ming Witherick,自由民主党候选人
选区 Broxbourne (赫特福德郡)
2010年大选结果:1. 保守党 (58.8%)、2. 工党 (17.6%)、3. 自由民主党 (13.4%)
2005年大选结果:1. 保守党 (53.8%)、2. 工党 (25.5%)、3. 自由民主党 (12.2%)

4. 李泽民 George Lee,保守党候选人
选区 Holborn and St. Pancras (伦敦)
2010年大选结果:1. 工党 (46.1%)、2. 自由民主党 (27.9%)、3. 保守党 (20.4%)
2005年大选结果:1. 工党 (43.2%)、2. 自由民主党 (29.3%)、3. 保守党 (18.9%)

5. 吴克刚 Kegang Wu,保守党候选人
选区 Liverpool Riverside (利物浦)
2010年大选结果:1. 工党 (59.3%)、2. 自由民主党 (22.7%)、3. 保守党 (10.9%)
2005年大选结果:1. 工党 (57.6%)、2. 自由民主党 (24.8%)、3. 保守党 (9.1%)

6. 卢曼华 Anna Lo,北爱尔兰联盟党候选人
选区 South Belfast (贝尔法斯特)
2010年大选结果:1.SDLP (41.0%)、2.DUP (23.7%)、3. Ulster Conservatives and Unionists (17.3%)、4. 联盟党 (15.0%)
2005年大选结果:1. SDLP (32.3%)、2. DUP (28.4%)、3. Ulster Unionist (22.7%)、4. Sinn Féin (9.0%)、5. 联盟党 (6.3%)

7. 成世雄 Stephen Shing,独立候选人
选区 Eastbourne (东索塞克斯郡)
2010年大选结果:1. 自由民主党 (47.3%)、2.保守党 (40.7%)、3. 工党 (4.8%)、4. 成世雄 (2.6%)
2005年大选结果:1. 保守党 (43.5%)、2. 自由民主党 (41.1%)、3. 工党 (10.9%)

8. 李沛腾 Alexander Lee Payton 自由民主党候选人
选区 Havant (汉普郡)
2010年大选结果:1. 保守党 (51.1%)、2.自由民主党 (23.4%)、3. 工党 (17.7%)
2005年大选结果:1. 保守党 (44.4%)、2. 工党 (28.7%)、3.自由民主党 (20.2%)

英国大选结果:保守党赢面最大

经济观察网 2010年的英国大选,其结果可说是扑朔迷离。大选当晚公布的选举站出口调查(exit poll)表明保守党可获305席,工党255席,自由民主党61席,没有一党可以获得超过326席而成为议会中的多数。到本文写成之时(北京时间7日上午11点半),已有超过半数选区完成点票,保守党获179席,工党141席,自由民主党28席,无多数派议会(hung parliament)依然是最大可能。

无多数派议会并不意味着不能组成政府。

从议会程序上说,现任首相、工党领袖布朗拥有第一选择权,他可以通过说服自由民主党与其组成联合政府的方式,把获得最多议席的保守党排除在政府之外。但是这样做的前提是工党和自由民主党获得议席超过出口调查的预测,否则将面临来自保守党和选民民意的巨大压力。

我的估计是,如果保守党获得接近或超过300个议席,保守党领袖卡梅伦很可能宣布组成少数派政府,放弃与自由民主党组成联盟的企图。这不仅是因为传统上两党分属左右两个政治阵营,而且还因为自由民主党的最大政治诉求:改革选举制度,引进比例代表制,是保守党难以接受的。保守党一直宣传自己上台才能作出“决断”重整英国经济,相信会冒着孤立自己的危险,把独立执政权抢在手中。

(更多…)

英国大选最佳竞选广告

与美国不同,英国的传播媒体(broadcast media),即电视电台,必须遵守“平衡报道”(impartiality)原则,不能产生对某一党派的偏向。这一原则的产生,是因为过去建立电视电台需要占用稀缺的电波,国家的分配这一资源时,需要确保使用者遵守“公众服务”的理念,而不是用于政治目的。

所以在大选期间,政党极其支持团体不能象美国那样,花钱在电视上买广告时间宣传政纲。政党的竞选广告,只能在每天3分钟的“政党竞选公告”(party election broadcast)上播出。

昨天 BBC 5 Live 上的影评搭档 Simon Mayo 和 Mark Kermode 做了一档节目,象评论电影一样,对2010年大选竞选广告做了评论,结论是“恐怖片类型”占据了大多数:大多数是恐吓选民“不要选其它政党”的。在BBC网站上,你可以重看今年大选的所有竞选广告

最佳竞选广告,是自由民主党的这一则以其领袖克莱格(Nick Clegg)为主角的广告。Mark Kermode 说“单从电影风格”上说,这则广告“遥遥领先”。

(土豆网视频链接)

他说:“我已经看了五六遍,就是为了搞清楚他们是怎么拍的,那些纸片是怎么上去的。”但是因为光研究拍摄了,克莱格说了些啥,他“完全没听进去”。

英国大选观察:华裔通往议会之路

经济观察网 今年英国大选,有八位华人华裔作为候选人参选,我在三月份曾写过一篇博客,分析当时已知的七位华人候选人的胜率,指出他们的获胜机会十分渺茫,引起了一些来自华人议员助选团体和英国中文媒体的反驳。其实我文中的原意,是希望华人华裔选民正视现实,不要期待马上成功,并不是要华人社区放弃努力。

我在那篇博客中没有说的,还有另一个观察:华人华裔在英国的影响力,华人社区参与政治的活跃度,与其它少数族裔相比,还是相当低的,还不足以强到能说服主流党派把议席交给华人华裔。

为什么要说“交给”呢?这要从英国大选的选举体制和议员候选人的选拔机制说起。全英650个选区,每个党派在每个选区都可以推选一名候选人。候选人的选拔机,一般来说,是由政党中央机构负责候选人的筛选,而有选区党支部做最终的面试选拔。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党中央都会试图控制党支部对候选人的选拔,特别是获胜机会高的选区。

候选人的产生,要经过报名、筛选、公告、投递和面试这几步。只要是某个政党党员,都可以向总部报名成为议员候选人,经过政党中央机构的审查和筛选之后,就可以加入候选人大名单中。如果某一选区出现该党候选人的空缺,当地党支部会发出公告,所有在大名单上的候选人都可以投递申请。党支部会根据收到的所有申请,拟出一个提名名单,邀请被提名的候选人前来面试,最后由党支部决定谁会成为代表本选区的本党候选人。

大名单上的候选人,地位并不平等,党中央对他们的支持程度也不同。党中央考虑更多的是全党发展战略,会偏向于某些候选人,希望把他们送到“稳保议席”上。比如保守党就有一个对外保密的“A名单”(A-list),包括所有党中央重点提拔的候选人。工党因为与工会之间长期紧密的联系,有些工会组织不仅可以提名候选人,在党支部对候选人的选拔也有发言权。这些“重点候选人”往往会被“空降”到他们从未生活过的选区。只有自由民主党要求候选人必须是本地居民,但这并不意味着自由民主党没有类似保守党的“A名单”。

(更多…)

大选站队:《卫报》支持自由民主党 《泰晤士报》支持保守党

2010-05-01. The Guardian

星期六出版的《卫报》上,有一份重要社论:General election 2010: The liberal moment has come。在这篇社论中,《卫报》声明在本次大选中,将支持自由民主党,支持选举体制改革――引入比例代表制。同时提出在目前的简单多数制下,《卫报》读者应考虑“战术性投票”(tactical voting,即在工党可能获胜的选区投工党,在自由民主党可能获胜的选区投自由民主党,先不管自己的真正投票意向),目的是避免保守党从中获利,最终的目标是自由派(liberal)阵营--自由民主党和工党--联合执政,在任上推动选举制度的改革。

《卫报》作为一份长期支持工党的报纸,高调“转向”,是对工党和布朗的又一打击。《卫报》网站评论栏目 Cif (Comment is Free)主编 Matt Seaton 发表了一篇文章,详细叙述了上星期五《卫报》内部开会讨论这一议题的过程。

当然《卫报》其实早就认为布朗应该下台,去年六月部份工党议员试图迫使布朗下台,《卫报》就曾公开发表社论,要求工党议员们做出决断,更换领导人。

2010-05-01. The Times

相比之下,《泰晤士报》的社论 Vote of Confidence 明确表示支持保守党,就不会让人感到有多少意外。《泰晤士报》过去一直被称为是“为建制服务的报纸”(newspaper for the establishment),1992年开始,被工党改革派的中间立场吸引,成为布莱尔与布朗牵头的“新工党”(New Labour)的支持者。但在今年大选中,既然同属默多克的新闻集团的《太阳报》和《世界新闻报》早已公开支持保守党,《泰晤士报》转向就很正常。

(更多…)

英国大选观察:选票不等于议席

经济观察网 今年英国大选的一个焦点,是三党领导人的三次电视辩论。第一次电视辩论的最大结果,是原来属于“陪太子读书”的自由民主党,由于其领导人克莱格(Nick Clegg)的精彩表现,一下子大受欢迎,成了大选中举足轻重的人物。

自由民主党的扬眉吐气,反应在民意调查的结果上。在电视辩论之前,每次民意调查自由民主党都是名列第三,而且一般落后工党和保守党10点左右。一场电视辩论,自由民主党的支持率急升,完全颠覆了原有的民意调查结果常态。几天之后,各种民意调查结果都显示保守党第一、自由民主党第二、工党被挤到第三,但是支持率十分接近,都在30%左右。

但是,自由民主党在民意调查上获得的点数,却与他们在大选中可能获得的议席不成比例。英国有网站提供一种转换器,输入民意调查结果,即可根据以往经验,得出可能的议席数字。以4月19日的《卫报》/ICM调查为例,在支持率上保守党33%,自由民主党30%,工党29%。根据这一数字估算的议席,却是工党275席,保守党245席,自由民主党99席。也就是说,在民意调查上排列第3的工党,却能在大选中获得最多的议席。

出现这种奇怪结果的原因,是英国大选的投票方式,以及英国政治势力的地域分布。

(更多…)

英国大选 谁是赢家?

昨晚的第一次英国大选电视辩论,有近1千万观众,相当于一个收视不错,但还不是最热门的电视娱乐节目的收视率,其实这个数字还稍低于预期(1200万)。大部份人看的,是今天报纸的头条。媒体上一致的结论,是自由民主党的克莱格是第一次电视辩论的赢家,《卫报》和《泰晤士报》都采用了克莱格“圈外人”(outsider)的角度,在大选中,称自己的“圈外人”往往能吸引选民,特别是当选民们对“圈内人”缺乏好感和信心的时刻。显然克莱格借用这次机会,大大提升了自己的形象,问题是这一胜利能否转化成议席。

2010-04-16.UK The Times2010-04-16.UK The Guardian

这篇写在一星期之前:

英国大选 谁是赢家?

本周二上午10点,英国首相布朗前往白金汉宫觐见女王,在获得女王“御准”之后,宣布解散议会,并在5月6日举行英国议会下议院议员选举,英国大选的发令枪打响了。

5月6日举行大选,早已是各界预料中的决定。布朗在尚未启程之际,如果他还有时间看一下当天报纸,会发现《泰晤士报》头版已经打上“竞选开始了”(Let the race begin)的大字标题。

然而对于本次大选的结果,却没有一个人能说出个准数。星期二当天宣布的三个不同的民意调查结果,分别显示保守党领先工党4-10个百分点,以此推算,保守党将会在议席数量上胜出,但是胜幅有限,能不能超过总席位(650席)的一半,从而自动获得组建政府的资格,就很难说了。

(更多…)

英国大选观察:选的是首相吗?

经济观察网 英国大选的竞选活动已经正式开始,离投票日(5月6日)还有约3周时间。竞选期间,是观察英国议会民主制度的一个良好机会,在这个英国大选观察系列中,我会根据本次大选的实际进展,讨论议会制下权力分配、议员的产生、投票制度、以及竞选中的媒体等话题。许多欧美国家都拥有较为成熟的民主制度,但如果仔细观察其运作,就会发现在政府的产生与权力的制衡上,各国采取了不同的方式,以适应本国的历史传统。

在2008美国大选期间,全世界的人都知道美国人在投票选他们未来的总统。今年的英国大选,你也会经常看到英国人在投票“选未来首相”这样的说法。看上去似乎是工党领袖布朗(Gordon Brown)与保守党领袖卡梅伦(David Cameron),也许还可以加上自由民主党领袖克莱格(Nick Clegg)这三人之间的争夺。但实际上,除了在这三位领袖自己的选区,他们的名字不会出现在选票上。英国大选,选民投票选出的,是代表自己选区的议员,而不是首相。

英国的议会制度,是把全国分成650个选区,任何政党都可以在每个选区推出一名候选人参加竞选,获胜者即成为代表这一选区的议员。获得议员席位数量超过半数的政党,即可以向女王“请求”授权组成政府,这一政党的领袖即成为政府首脑,也就是首相。

因为首相不是选民直接选出,造成不需要大选就可以更换首相。执政党可以通过内部商议或投票,选出新的领袖,达到更换首相的目的。现任首相布朗,在2005年大选时还是财政大臣,2007年当时的首相布莱尔“退休”,把首相位置“让”给了布朗

(更多…)

 
Real Time Web Analy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