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坞 Rotating Header Image

英国议会

Youth Parliament

2009-10-31.Youth Parliament

上星期五英国议会休会,下议院的辩论厅却依然开放,原来下议院把辩论厅让给了英国的一个鼓励未成年人参政的组织--“少年议会”(Youth Parliament),让他们使用辩论厅一天。

英国议会一直非常看重自己的独立地位,特别是下议院的辩论厅,据现任议长 John Bercow说,从未允许非下议院议员使用,所以这是历史上的第一次了(去年上议院 House of Lords 把自己的辩论厅让出了一天)。原来也不是所有议员都同意把辩论厅让给Youth Parliament用,有些保守党议员坚决反对,理由是辩论厅只能由议员使用,有着强烈的象征意义,是几百年斗争的结果。不过显然持这种观点的是少数。

昨天打开电视随意浏览一下 BBC Parliament 频道的直播,发现坐在下议院辩论厅绿色长椅上的Youth Parliament成员,个个似乎都带着严肃又稍有好奇的神色,不会觉得他们是“孩子”(年龄都在11-18岁之间),也许这环境真会改变人的举止。当时一个叫 Emma Nelson 的女孩正站在辩论厅中央的大桌前,侃侃而谈“不应该给非成年人免费做公共汽车的权利”。辩论是由“正牌”的议长 John Bercow主持的,还辩论了大学学费、降低投票年龄等问题。

一本德国人写的有关英国足球的书中,提到英国人对辩论的重视,前阿森纳的德国守门员莱曼发现他的孩子从小就在伦敦的学校里被训练如何辩论,在德国是在15岁以后(late teen)才开始,作者说这种对辩论表达能力的热衷,让英国的政治辩论比在德国要细致复杂得多。

售价11万英镑的社会公义

今天早晨在BBC Radio 4的Today节目上,听到《每日电讯报》助理主编Andrew Pierce在接受采访,说报社花了11万英镑买下了下议院议员的全部报销单资料。这是《每日电讯报》第一次公开承认花钱买下了这些资料(虽然从未否认),并且第一次公布数字。在这之前流传的数字从9万到30万英镑不等。

《每日电讯报》今天公布这一数字,是因为需要宣传一本新书 No Expenses Spared,书名的含义既是表示“不计代价、全力以赴”,又用 expenses 一词暗扣全书主题。此书由两名《每日电讯报》记者撰写,叙述报社从收到资料、到做出决定买下、然后组织班子分析研究这些资料、核实、向议员求证、最后公布等过程。《每日电讯报》的“议员津贴丑闻”是今年5月份英国最大的新闻,而且持续时间之长,引发的震动之剧烈,完全可以说是近几十年来英国影响最大的政治丑闻。在制造独家新闻上,《每日电讯报》这一单可说极为成功,不仅控制新闻导向(当时BBC每天都跟进《每日电讯报》揭出的新丑闻),而且据《卫报》媒体部估计,这一独家新闻让《每日电讯报》在5月份多卖了超过一百万份

(更多…)

布朗内阁重组之八:度过“逼宫”危机

经济观察网 昨天晚上,布朗前往议会大厦和工党议员们开会,议题是他在工党的领导地位。在上周五布朗迅速重组内阁,成功地稳住反对派之后,这次会议普遍被认为是工党议员们,特别是那些没有加入政府的“后排议员”(backbenchers)们,逼迫布朗下台的最后机会。

会议的结果?今天英国报纸的头版照片让人一目了然。在《金融时报》的头版,是一张布朗前往会议时坐在车中的照片,一脸凝重焦虑。在《卫报》头版,是布朗从会议中出来时的照片,腰板挺直的布朗显然轻松自如意气奋发,连他的笑容看上去都比较自然了。

工党的“逼宫”行动失败了。

据透露,在会议上,有3位前内阁成员公开要求布朗让位,但大部份发言者支持布朗。布朗则保证从错误中学习,扬长补短,“改变”自己。反对布朗的议员们声称署名的有五六十人之多,但在会议之后,决定不公布名单,以保护团结。布朗取得了一场干净利落的胜利。

(更多…)

首位华裔候选人 张敬龙参加欧洲议会选举

经济观察网 在今天举行的欧洲议会议员(Members of European Parliament, MEP)选举中,将会出现一位华裔青年,以独立候选人身份,参加大伦敦区的选举。张敬龙(Steven Cheung)是香港移民的后代,父亲是华人、母亲是菲律宾人,今年才19岁,目前还在高中和大学之间的间歇年(gap year)中。以中国传统的眼光,这样20岁不到的毛头小伙子,实在没有资格充当议员候选人,但是目前的英国华人社区,需要的正是象张敬龙这样的新一代, 凭着他们的冲劲和自信,来打破华人社区一贯的政治沉默。

张敬龙选择MEP作为从政的突破口,是有一定道理的。简单地说,他是为自己选择了最有利的选举制度,为竞选成功提高了可能性。

(更多…)

议长成为平息民众情绪的替罪羊

2009-05-19 times2009-05-20 times

经济观察网 上次我在参观英国议会的时候,《卫报》资深政治编辑迈克尔·瓦尔特 (Michael White) 指着墙上的一幅画对我说:“你看,过去下议院议长上任时,都是要被议员们拉扯着强按在议长席上的,因为一旦议会触怒国王,头一个倒霉的就是议长。”

今天的下议院,当然不用担心皇室,议长的脑袋也安全得多了。事实上近三百年来,下议院从未发生国议长被迫下台的事。然而星期二下午,现任议长迈克尔·马汀仅用30秒钟,就打破了这三百年的传统,他宣布辞职了。为了平息英国民众因议员津贴丑闻而产生的愤怒情绪,议长马汀成了替罪羊,被拉出来羞辱示众。

自从《每日电讯报》从5月8日开始逐日公布议员津贴报销账单开始,津贴丑闻已经到了第12天,充斥了新闻空间。每天出现的新一轮曝光,让议员们胆寒,让选民们激动和愤怒。有人说要议员们坐牢,有人说要议员们立刻辞去议席,反对党保守党领袖要求立刻举行大选。选民对议员们的怀疑与鄙视,甚至影响到了对议会民主制的信任,丑闻有可能上升为宪政危机。处于恐慌之中的议员们,则把愤懑之情转嫁到议长身上,指责他没有全力推动议会管理改革,没有为议员们赢得选民信任。在议员的再三“逼宫”之下,马汀只有黯然下台。

(更多…)

议员津贴丑闻:第8天

星期五(5月15日)已是议员津贴丑闻的第8天,危机越来越深,终于有议员辞去职务--但不是辞去议员资格,在星期四晚上BBC One 的《答问时间》(Question Time),一向形象不错的工党议员 Margaret Beckett 和深受尊敬的自由民主议员 Menzie Campbell 在回答问题时都被现场听众报以嘘声,下议院一片愁云惨雾,议员人心惶惶。《卫报》和《泰晤士报》的头版照片的选择异曲同工,都是阴云中的英国议会大厦,《卫报》用的是一幅照片,标题 House of ill reput;《泰晤士报》用的是莫奈的画--那是伦敦还被称为“雾都”时画的议会大厦,标题 Parliament’s darkest day。而免费报纸 Metro 的头版头条更干脆:Chambers of horrors。

2009-05-15 Guardian front page

2009-05-15 Times front page2009-05-15 Metro front page

议员津贴丑闻

BBC 新闻主持 Carrie Gracie 和工党的 Lord Foulkes 在电视采访中的交锋,显示出这场“议员津贴丑闻”的新闻已经到了闹剧化的阶段。独家刊登议员津贴详细资料的《每日电讯报》当然清楚,数字是枯燥的,只有把议员津贴上升到道德高度才能引起读者的震惊和愤怒。这一星期以来,《每日电讯报》采用“挤牙膏”式的一点一滴透露的方式,让几乎所有的媒体都被它牵着鼻子走。而几乎所有媒体在报道时,也有意无意地采取“道德化”的立场,这就是为什么BBC的 Carrie Gracie 在采访中会说“议员们一方面要求民众勒紧裤腰带,一方面又挥霍纳税人金钱铺张享受”这样的话,指责议员们的贪得无厌。但是至少她意识到,如果BBC要从这样一个道德角度批判议员的话,那么如果拒绝公开自己的工资资料(同样也是纳税人的钱),不免显得虚伪。如此争执下去,早晚变成一场比谁挣得少,谁挣得少谁有理的闹剧。

《每日电讯报》坚持认为自己做法正确,是符合公众利益(public interest)的新闻调查。但是《每日电讯报》采取的做法,是自政府内阁成员开始,逐日刊登,把所有议员放在一个篮子里,每日举出一些吸引眼球的例子,印发公众的强烈反应,其结果是所有议员都被看成了贪婪的骗子,且不说有许多议员在津贴问题很干净,即使是被《每日电讯报》放在头版头条的“丑闻”,也得到了合理的解释。比如第一天的“布朗付给他弟弟6000镑打扫费”的头条,就马上被指正手续正常并无疑点,布朗的弟媳在《卫报》上撰文说即使当他们把所有数字证据摆在《每日电讯报》面前时,对方还是视而不见。

这种先把耸人听闻的新闻捅出去,然后再慢慢补充或是更正不迟的做法,也许更符合我们这个博客时代的风格。但是如果要真正揪出钻规则的空子借以假公济私的议员的话,《每日电讯报》完全可以深入调查个案,求证核实之后再重拳出击。现在的做法却是“一竿打倒一船人”,Carrie Gracie 不得不在电视上说出自己的工资(£92,000比普通议员的£64,766还高)可能觉得挺委屈,但有不少干净的议员同样觉得自己无辜被泼了脏水。

英国下议院一向有一种“私人俱乐部”的文化,议会独立的精神,在自我管理上,却变成了“独立王国”。议会多年来一直有机会改革,但却顽固地抗拒管理透明化。现在弄得如此狼狈,议员本身要负最大的责任,然而这一星期来的丑闻,在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下,却造成了“下议院内无好人”的印象,由此动摇了民众对议会民主制度的信任,可谓“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了。

(更多…)

金融风暴 秋后算帐

英国的经济危机刚刚开始,还不知道走到谷底要多久。但是金融风暴基本已经过去,纳税人付出极大代价,终于把英国银行从悬崖边拉了回来。公众中的情绪,是认为现在该是对那些差点让英国破产的人进行秋后算帐的时候了。过去一周中的一系列事件,正反映了英国公众的这种态度。

先是前任副首相,以“大老粗”“工人阶级”自居的 John Prescott 在社会媒体 Facebook 上发起了一个组,叫做 No ifs, no buts – pass on the cut,反对接受政府200亿注资的RBS银行准备发放10亿英镑奖金的计划,搜集到2万3千个反对签名,送到英国下议院财政委员会主席手中。
2009-02-10exbankchiefs

星期二财政委员会召开银行危机听证会,证人是2008年亏损240亿的RBS前董事会主席和CEO,以及差点破产、已经被 Lloyds TSB兼并的前HBOS董事会主席和CEO。这场听证会基本上是一场“批斗会”,这份集体签名,被委员会主席拿出来显示公众对这些银行前高管的愤怒。

(更多…)

目击英银行高管听证会

2009-02-10exbankchief

目击英银行高管听证会

这是2009年2月10、11日两场英国下议院财政委员会听证会的观察和分析报告。为《经济观察网》所写。

目击英银行高管听证会 上

目击英银行高管听证会 下

(更多…)

财经媒体是否加剧了金融风暴?

《经济观察网》稿件

这次的全球性金融风暴,让许多财经记者一夜成名,BBC的商务编辑 Robert Peston 就是一个例子。2007年9月他独家报道了英国北岩银行(Northern Rock)向政府申请紧急援助的消息,紧接着北岩储户开始争先恐后地提款,北岩网站瘫痪,银行门口排上长龙,英国发生了多年未有的银行挤提现象。2008年9月他在BBC网站博客上透露HBOS银行将被Lloyds TSB银行收购的消息,导致当天两家银行的股价剧烈震荡。去年下半年,当金融风暴最剧烈的时候,他在BBC网站的博客据说被财经人士逐字研究,认为是研究政府动向的最好风向标。

2009-02-10commonstreasurycomm
然而在目前深度的经济危机中,公众除了对银行业的投机冒进、监管机构的无所作为深为不满之外,也有人将矛头对准了财经记者,指责他们在危机前盲目乐观,危机发生时推波助澜,危言耸听式的报道再次打击本身已经十分脆弱的市场信心,甚至有操纵市场之嫌。本周三我去旁听的英国议会财政委员会的听证会,正是要把财经记者们摆上台面。委员会召集了5名媒体人,除Robert Peston外,还有他的前任、现Sky News 财经节目主持Jeff Randall,《金融时报》主编 Lionel Barber,《每日邮报》财经编辑 Alex Brummer,和《卫报》的专栏作家,前《泰晤士报》主编 Simon Jenkins。

媒体报道是否加剧金融风暴,本身是十分难以求证的问题。听证会上几个媒体人,特别是Robert Peston,都一致否认是自己的报道导致了民众的恐慌和金融风暴的加剧。他们认为,北岩银行和HBOS,就象其它在本次金融风暴被摧垮的金融机构一样,其问题在于本身的决策管理和商业模式,加上在参与金融投机赌博时没有得到严格的管束。并不是一两篇报道可以打得倒。

(更多…)

 
Real Time Web Analy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