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坞 Rotating Header Image

金融风暴

英国新书介绍 #41 (2010年3月29日) Too Big To Fail

2010-03-29.Too Big To Fail

Too Big To Fail: Inside the Battle to Save Wall Street
作者 Andrew Ross Sorkin
出版社 Allen Lane (平装本2009年10月29日出版)
页数 640页
定价 £14.99
ISBN 978-1846142383

最近看到一篇报道雷曼兄弟前CFO Erin Callan 的文章,称她是“冲破了玻璃天花板,然后摔入了玻璃悬崖”,2007年底没有会计资历的她被CEO Dick Fuld 提拔到CFO 的位置上,让许多人感到惊讶,被许多媒体称为“华尔街上权力最大的女人”。她在雷曼兄弟的工作之一是抵御“带敌意”的媒体和金融分析师的攻击,她在2008年3月的一场面对业内人士的会议上作出的自信表现,为她赢得不少掌声,2008年6月让位给雷曼兄弟的救火队,3个月后雷曼兄弟就倒闭了。

Andrew Ross Sorkin 的 Too Big To Fail 就是以2008年3月这场会议为起点,跟踪这场金融海啸中的各种重要角色:雷曼兄弟高管、华尔街银行家、对冲基金经理、美国财务部,还包括涉入其中的英国和韩国政府和银行,直到9月14日雷曼兄弟宣布破产及其余波。

(更多…)

英国央行行长:必须分拆银行

经济观察网 英国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行长默文·金(Mervyn King)本周再次提议,对英国银行业做结构性改革,将银行分拆为零售银行和投资银行两类,以减少纳税人风险。但是财长达林(Alistair Darling)已经拒绝了这项提议。

本周二晚,默文·金在苏格兰首府爱丁堡发表讲话,对银行业获得的纳税人的巨额资助下表示担忧,他借用前首相邱吉尔的话来发挥:“从来没有过的情况是,这么少的人欠这么多人这么多钱,而且迄今改革甚少”。

在2008-2009年的金融海啸期间,英国政府动用了近1万亿英镑资金向银行业注资、贷款和提供担保,稳定了金融体系,但是也遭到不少指责,特别是近期传出的各家银行将在年底颁发巨额奖金的消息,再次引起舆论批评,不少人开始质疑政府救援银行之举的公正性和有效性。

默文·金表示,用于救助银行业的资金之巨“让人窒息”,但是银行业改革却步调缓慢。他认为,避免金融海啸的再次发生,光靠加强政府监管是不够的,必须下决心对银行业做结构性的改革。

(更多…)

雷曼兄弟最后的日子

2008年9月14日星期天晚上,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申请破产,这家拥有一百五十多年历史的华尔街投资银行轰然倒下,普遍被看作是2008年金融海啸的转折点,这一美国历史上最大的破产案,造成了巨大的恐慌和国际货币市场的冻结,威胁到整个西方经济体系的稳定,各国政府不得不出手拯救,投入巨额纳税人的金钱,用来稳定银行体系。

2009-09-09 The Last Days of Lehman Brothers

在雷曼兄弟倒闭一周年之际,BBC根据公开的资料和当事人的记录,同时制作了电视剧《雷曼兄弟最后的日子》(The Last Days of Lehman Brothers)和广播剧《雷曼之死》(The Day That Lehman Died),两部作品所再现的,都是2008年9月12日到14日的这个周末,在纽约美联储大厦和雷曼兄弟总部发生的剧变。

9月12日星期五,美国财政部长Hank Paulson召集华尔街十几家投资银行的老总开会,商讨雷曼兄弟的命运,Paulson 指出除非能在星期一股市开市前为雷曼兄弟找到买家,否则就只有倒闭这一条路,但是美国政府不会为任何人收购雷曼兄弟出资担保。

这些被称为“宇宙之主”(masters of the universe)的老总们,在评估雷曼兄弟的资产过程中,意识到不仅他们救不了雷曼兄弟,下一个崩溃的,可能正是他们自己的帝国。会议中途美林(Merrill Lynch)的CEO John Thain悄悄地完成了与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的收购谈判,保住了自己的银行。

在失去了被美国银行收购的可能之后,雷曼兄弟的唯一救星只剩下英国的巴克利银行(Barclays)。但在14日星期天早晨,在与英国方面通了电话之后,Hank Paulson宣布,巴克利不会在没有政府担保的前提下收购雷曼兄弟,在英国和美国政府都不愿意介入的情况下,雷曼兄弟终于在14日晚发出了破产保护申请。

(更多…)

The Last Days of Lehman Brothers (2009)

The Last Days of Lehman Brothers (2009)
BBC 制作播出(2009年9月9日首播)
编剧 Craig Warner 导演 Michael Samuels
主演 Michael Landes、James Cromwell、Corey Johnson、Ben Daniels、Alex Jennings

2009-09-09 The Last Days of Lehman Brothers

这是 BBC 拍摄的第2部有关2008年金融海啸的剧情片了,上一部Free Fall是纯剧情片,这一部片头字幕称除了部份虚构的对话外,大部份情节是基于公开记录。这部片子所说的是2008年9月12日星期五到14日星期天这3天“雷曼兄弟的最后日子”。主要故事线索是美国财政部长Hank Paulson召集几家美国最大的投资银行CEO密会,要他们在3天内拿出拯救 Lehman Brothers方案,同时Lehman Brothers CEO Dick Fulk 垂死挣扎试图保住银行的过程。

用成名演员(James Cromwell 演 Hank Paulson、Corey Johnson演Dick Fuld、Ben Daniels演John Thain、Alex Jennings演的是Tim Geithner)饰演角色,让这部剧摆脱了“事件重演”(reconstruction)的纪录片形象,而成为兼有法律剧的唇枪舌剑和阴谋片的悬疑和勾心斗角。

然而奇怪的是,Lehman Brothers 最终无法摆脱倒闭命运,是因为英国Barclays银行的最后退出,但在剧中却只是一笔带过,仅由Hank Paulson接听一个电话后向会议室内的众人宣布而已。一部由BBC拍摄的电视剧、却完全没有英国方面的角色和镜头,当时在美联储的 Barclays总裁Bob Diamond也没有出现,让这部电视剧有不完整的感觉。也许是需要BBC星期四播出的纪录片The Love of Money系列中的 The Bank That Bust the World来解释清楚了。

为全球经济开药方:反思金融危机新书之四

经济观察网 2008-2009年的金融海啸,以2008年9月份美国投资银行雷曼兄弟的倒闭为高峰,已经过去近一年了。在这一年中,人们的普遍反应,最初是无法置信,在接受显示之后,是试图找出罪魁祸首:是人性的贪婪、是管理者的放任、还是失去控制的量化模型?渐渐地,人们的主义力转移到开出药方,挽救奄奄一息的世界经济,重建金融体系。这些作者中,有些强调恢复世界经济的平衡,有些呼唤回归黄金时代的美国公司文化,有些则试图解释把人类心理整合到决策过程的重要性。

2009-08-20 The Puritan Gift

在霍帕兄弟(Kenneth Hopper 和 William Hopper)的《清教徒的天赋》(The Puritan Gift)一书中,作者宣称清教徒的组织能力和实干精神为美国黄金时期(1940-70年代)的公司文化奠定了基础。这本书出版于2007年,金融海啸发生之后,两兄弟更新了书的内容,加上了新的副题《在环球金融混乱中重建美国梦》(Reclaiming the American Dream Amidst Global Financial Chaos),再次出版。两名作者根据自己在英美和日本等不同公司文化中的经验,强调在传统的美国公司文化中,管理层必须有“实践经验”(main knowledge),然而1970年代后出现的“职业经理人”(在商校获得“经理人”文凭,却没有本行业经验)颠覆了这种优秀的文化,整垮了美国最好的企业,其不负责任的决策最终造成了金融海啸和经济危机。他们的这一看法,与《人教鸟飞》中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处。

(更多…)

贪婪与道德:反思金融危机新书之三

经济观察网 在金融海啸过后,许多人都有这个疑问:“如果银行明知向信用等级低的客户贷款收回来的机会不大,为什么还要继续这么做?”在反思金融危机新书之二中介绍的几本书中,作者们都试图解释由于风险量化模型提供了一种虚幻的安全感,造成了金融衍生工具的泛滥,高杠杆带来了无法消弭的高风险,导致了危机的发生。但同时有不少人则指出,金融机构内部人士的贪婪冒失、对高利润无限制的追求,是造成金融危机的根源。

这几本新书中,有些是由媒体人写作,作者往往有一定财经背景,同时又在近距离观察金融界多年。他们提出了相似的观点:即在过去十多年中,从政府、金融监管当局、到金融机构高层和操作金融工具的交易员们,在无视金融交易中的高风险,纵容冒失鲁莽的举动上,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实际上过去十年中,金融界和决策者们,从上到下都在自欺欺人地预测好日子永远不会结束。

2009-08-13 And Then the Roof Caved In

这些作者中,在美国有CNBC财经主持David Faber (《然后屋顶塌下来了》And Then the Roof Caved In)、《时代》杂志的 Justin Fox (《理性市场的神话》The Myth of the Rational Market: A History of Risk, Reward, and Delusion on Wall Street),在英国则有BBC 电视时政辩论节目《新闻之夜》(Newsnight)的经济编辑Paul Mason (《溶毁:贪婪年代的终结》Meltdown: The End of the Age of Greed)。这些书都分析了金融海啸和经济危机对现实世界影响,同时针对金融业内的贪婪和冒进作出尖锐、有时是愤怒地批评。

2009-08-13 Chasing Alpha

(更多…)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思经济危机新书之二

经济观察网 2008-2009年的金融海啸和经济危机中,华尔街投资银行的崩溃,可能是最具代表性,也是最富戏剧性的时刻。在投资银行贝尔斯登 (Bear Stearns) 崩溃、雷曼兄弟倒闭之后,很快就有至少3本书在美国出版,主要都是记述这两家投资银行“最后的日子”,没有回答一个许多人都在问的问题:这些金融机构中,曾经集中着最优秀的人才,但他们不仅没有躲过,而且似乎是制造了这场金融海啸,根子在哪里?

世界金融市场一向变化多端,难以预测,但是几十年来,人们一直在追寻一种可以准确预测风险的方案,许多一流的数学家、物理学家都投入这一行列,寻找最可靠的模型。然而历史的经验一次又一次地证明这些模型不能让使用者躲过金融风险,但一次又一次在灾难过后,人们得出的结论却是:这些模型还不够好。

有些人开始对这一观念提出了挑战。金融海啸爆发后,曾经是金融衍生工具专家的Nassim Taleb (The Black Swan的作者)经常接受媒体采访,激动地述说金融量化模型是如何害人的。所以当我看到他为Pablo Triana的新书作序,就一点不奇怪了。

2009-08-07 Lecturing Birds on Flying

Pablo Triana 对于金融衍生工具有着实际的操作经验,同时又是一个研究者和作者,经常为财经媒体撰文。在他的新书《人教鸟飞》(Lecturing Birds on Flying: Can Mathematical Theories Destroy the Financial Markets? How Financial Practice Differs from Theory)中,他历数那些被广为追捧的量化模型是如何反复在实践中带来灾难。他认为这些量化模型的设计者是闭门造车,没有操作金融工具的实际经验,却想取代行内人士预测未来,等于是人教鸟飞。更糟糕的是,这些模型的采用,给操作者带来一种虚假的安全感,进一步鼓励冒险。他认为在1987年股市崩溃、 1998年长期资本管理基金(LTCM)倒闭危机、以及2008年的金融海啸中,这些量化模型的广泛使用,是主要原因。

(更多…)

从历史中寻找线索:反思经济危机新书之一

经济观察网 2008-2009年间的这一场金融海啸,以及随之而来的全球经济危机,已经被公认为是自19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虽然有不少人站出来声称自己“预测”了金融海啸的来临,但其实这场风暴来势之迅猛,殃及之广泛,绝大部分人,包括经济学家、金融业内人士、决策者和媒体人都没有料到。目前的这场危机不仅直接影响到许多人的生活,而且还对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理念产生了冲击。许多人在问这场金融海啸是怎么发生的?为什么会发生?是谁的责任?该怎么办?近几个月来,有关金融海啸和经济危机的书不断出版,从不同的角度,有的试图解释到底发生了什么,有的试图出谋划策亡羊补牢,有的则是为替金融系统或是个人作一番反省。

其实早在2008年年中,金融海啸最后爆发前夕,就已经有好几本书在讨论当时的信贷紧缩(credit crunch),其主题基本是围绕从2007年开始的美国次贷危机,以及可能对全球金融体系造成的影响。

不过大部份书籍是集中在今年上半年出版,此时金融海啸已经过去,但是经济危机依然看不到尽头。作者们有时间对金融海啸的前因后果做出一番分析,许多人把今天的危机放在历史发展的框架中,到过去寻找线索,试图问答这个问题:金融海啸到底有多严重?为什么几个金融机构出现问题,会让全社会的人遭殃?

2009-08-02 The Ascent of Money

面对无法解释的现实,回顾历史往往是最好的选择。历史学家尼尔·弗格森(Niall Ferguson)的The Ascent of Money: A Financial History of the World (中译本《货币崛起:金融如何影响世界历史》中信出版社出版)是一本向普通大众解释世界金融历史的书。这本书生动地引用了历史事例,着重讲解了金融机构和金融工具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作用,说明金融信贷的发展在人类历史进程上的重要作用,并不亚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于在金融海啸中惶然不安的读者来说,颇有拨开迷雾见真相的效果。《货币崛起》一书还被拍成6集纪录片,由弗格森亲自讲解。

(更多…)

BBC Drama: Freefall (2009)

BBC 制作的90分钟长的单本电视剧 Freefall (2009)是以金融风暴为背景,三条线索穿插。搞金融投机的 Gus (Aidan Gillen)的本事是在金融市场上赚钱,他的悲剧是赚钱是他唯一会做的事,无法与自己十多岁的女儿沟通,也无法建立任何有意义的感情关系。卖住房按揭的Dave (Dominic Cooper)凭着一张俊俏真诚的脸和三寸不烂之舌发财,只管要签字并不理签字人的生死。见到在商场当保安的老同学Jim (Joseph Mawle),唯一想到的是如何向他推销住房按揭。Jim 本来有家有室,家庭生活虽然清贫却快乐,在Dave 的鼓动之下买下超过自己支付能力的房子。

2009-07-14 Freefall

当金融危机袭来,一切都坍塌下来,片名 Freefall 对剧中的这些人既是比喻,也是直述。

片中的演员演出认真,题材非常切实。可惜人物过于脸谱化,人物命运几乎在前半小时就能猜到,为脸谱化的人物设计情节,无非是贪恋者要受到惩罚,失足者则还有机会补救。结局完全在意料之中,新鲜题材却没有新鲜感,十分可惜。

G20伦敦峰会第一天

经济观察网

4月1日上午美国总统奥巴马和英国首相举行了联合记者招待会,揭开了G20伦敦峰会的序幕。第一个提问的是BBC政治编辑 Nick Robinson,他的问题是“布朗首相一直责怪美国造成了这场危机,德国和法国一直责怪美国和英国造成了这场危机。谁对谁错?”

奥巴马首先承认美国现有的监管体系不能适应飞速变化的环球金融体系,接着说同样情况也发生在英国和欧洲。但是他拒绝参与“相互责怪的游戏”,而是引用了他的法律教授的一句话“责怪可以丢给一些人,但责任需要所有人承担。”他和布朗都一再强调的,是英美与欧洲国家之间的分歧是被过分夸大了,G20国家间当然会存在不同意见,但都有着共同的目标。

但是德国和法国就没有这么含蓄,就在几个小时之后,德国首相默克尔和法国总统萨科奇在伦敦举行了另一场联合记者招待会。两人一再强调,本次G20峰会必须在银行监管、高管奖金、对冲基金和避税港等方面达成协议,出台严格的监管措施,并称这是德法两国一致同意的“不可谈判”的底线。

(更多…)

 
Real Time Web Analy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