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坞 Rotating Header Image

BBC Radio 4

电台的品牌效应

BBC 电台4台(BBC Radio 4)是BBC电台中的名牌,节目以新闻分析、深入报道、历史文化和文化艺术为主,很少有音乐体育节目,内容颇有过于阳春白雪之嫌,似乎应该是个小众电台,曾经用过“知性谈话”(Intelligent Speech)和“求知的头脑”(Radio for Curious Minds)等口号。但这个电台在英国却有一千万听众,多年来造就了一批名牌节目:每天早晨的新闻时事节目 Today 、文学艺术节目 Start of the Week、综合历史文化艺术科学于一身的 In Our Time、深度采访节目 Desert Island Discs 、驻外记者的亲身小故事 From Our Own Correspondents 等等,不胜枚举。

最近 BBC 的另一个电台,数字电台 BBC Radio 7 要改名了,叫什么呢?BBC Radio 4 Extra。

BBC Radio 7 的主要内容是广播剧、广播喜剧等,是 BBC 近年来开设的一批数字电台之一,听众数量不到一百万。这次改名,把自己挂在 BBC Radio 4 名下,自然是为了借名牌电台的品牌效应。其实 BBC 的数字电台挂在名牌电台之下不是没有先例,现在有  BBC Radio 1Xtra 和 BBC 5 Live Sports Extra,不过主动给自己改名的还是第一次。

BBC Trust 称改名后的 BBC Radio 4 Extra 在内容上不会做重大改编,但此举还是让英国的商业电台感到了威胁,担心以 BBC 以 Radio 4 的品牌扩张,影响商业电台利益。其实它们大可不必担心,BBC Radio 4 做的许多节目,都不会是商业电台愿意做或是有资源去做的(BBC Radio 4 的预算是每年915万英镑,是BBC所有电台中最高的),体现的正是公共资金支持的非商业电台的优势。

让大雪瘫痪了的英国

《观察家报》2010-12-19头版

上个周末又下了场大雪,这次英格兰南部比较严重,导致伦敦周边的两个大机场间歇性的关闭,于是空中交通开始一片混乱。星期一的时候,希思罗机场的候机室已是人满为患。交通混乱蔓延到了连接伦敦和巴黎的欧洲之星铁路,在伦敦的 St Pancras 车站外排起了长龙,在巴黎据说已经叫乘客别去北站(Gare de Nord)排队了,很自然地让人想起去年欧洲之星因为机车进雪造成了瘫痪。

今天的报纸头版都是有关大雪造成的交通瘫痪:

《卫报》头版

《泰晤士报》头版

在这个时候,英国人就喜欢把自己国家和北欧和加拿大比,说人家寒冷国家都没事,抱怨自己政府准备不足。星期六我听到的最好笑的一句新闻是 BBC Radio 4 新闻中记者从瑞典首都斯特哥尔摩发回的报道:

“斯特哥尔摩机场的航班一切正常,飞往英国的除外。”

(更多…)

第100件“文物”:深圳产的太阳能LED灯

大英博物馆和 BBC Radio4 合办的电台系列《100件文物讲历史》从今年年初开始,由大英博物馆馆长 Neil MacGregor 主讲,从大英博物馆挑选100件文物,花15分钟讲它背后的故事,在 Radio 4 和 iPlayer 上都是大受欢迎的节目。这个系列在今天结束,Neil MacGregor 选择的第100件文物大概是你难以想到的:深圳产的太阳能 LED 灯。

2010-10-22.Solar LED, History in 100 Objects

他选择这件“文物”,是因为这一系列试图覆盖整个人类历史,从东非发现的类人猿两百万年前制作的石头工具、到埃及金字塔里的木乃伊、到来自于阗的丝绸画,系列的最后一部分是1914-2010:The World of Our Making (《我们手中的世界》)。这盏“中国制造”,深圳产的太阳能LED灯,在8小时太阳光照之后,可以发光100小时,代表了人类智慧,预示着未来。太阳不仅是地球能源的最终提供者, 还是人类几十万来无数希望和梦想的来源,在 Neil MacGregor 看来,正代表了“我们手中”创造和改变的世界。

这个节目将在今天英国时间上午9:45播出,以后可以在BBC 网站收听下载

据《卫报》报道,曾经被考虑为第100件“文物”的还有英超切尔西队的 Didier Drogba 的球衫:由德国公司出产、在中国制造、穿在一名非洲球员身上、为一家英格兰俱乐部踢球、被一名俄罗斯富翁拥有。

工党新领袖:小弟赢了大哥,左翼战胜中间派?

上个星期五的工党新领袖选举,最后成了米利德班家的兄弟之争,小弟 Ed Miliband 终以微弱优势,凭借着几大工会的支持,战胜大哥 David Miliband,成为工党新一代的领袖。David Miliband 一直是最热门的候选人,从大学时代开始,就被看作是未来首相,如今比自己小4岁的弟弟当选,他的首相梦几乎是完结了,难怪在最后揭晓时,BBC的政治编辑 Nick Robinson 的观察是:David Miliband 脸上挂着的,已不是“硬挤出来的假笑”而是“强忍着的泪水”。

这不仅对于工党,而且对于英国政治格局,今后今年的政治走向都可能产生重大影响。连这份在伦敦出版的阿拉伯语报纸 Asharq Al-Awsat 都是以两兄弟握手的照片作为头版照片。

Asharq Al-Awsat

Asharq Al-Awsat

两兄弟之争,很快被媒体演绎成为政治理念之争,David Miliband 被认为是新工党的继承人,布莱尔中间派理念的支持者;而 Ed Miliband 获得工会支持,被看作是工党内部的左派,他自己亦称英国的政治重心应往左移。

今天上午BBC电台4台的 Today 节目上《卫报》的评论员 Polly Tonybee 和《星期日电讯报》的记者,前《旁观者》(The Spectator)杂志主编 Matthew d’Ancona 辩论英国报纸对 Ed Miliband 的报道时所带的政治倾向。Polly Tonybee 所代表的是对工党抱着同情和支持的报纸,Matthew d’Ancona 的 Telegraph 则是英国右翼媒体的代表(用 Polly Tonybee 的话说80%的英国报纸是右翼媒体)。

其实从今天的《卫报》和《泰晤士报》头版就可以看出英国平面媒体的两大政治阵营对这位工党新领袖的看法。《卫报》的头版标题是《米利德班承诺身先士卒-但是他的哥哥会不会跟上?》(Miliband pledges to lead from the front – but will his brother follow?)注意这里的 Miliband 已经由原来通指 David Miliband 改成了通指 Ed Miliband--媒体是很不留情的。照片的红色色调显然是暗指 Ed Miliband 在政治立场上的“红色”关联。而《泰晤士报》的头版标题的倾向非常明显:《工会为米利德班欢呼,埋葬了新工党》(Unions hail Miliband and bury new Labour)。这里 Miliband 同样改为通指 Ed Miliband,更强调他与工会的联系,以及新工党的终结--亦即布莱尔领导下的工党争取中产阶级的中间路线的终结。

2010.09.27. 《卫报》头版

2010.09.27. 《卫报》头版

2010.09.27. 《泰晤士报》头版

2010.09.27. 《泰晤士报》头版

虚构的真实与真实的虚构

曼德尔森(Peter Mandelson)的回忆录《第三个人》(The Third Man)这一书名显然是取自英国经典电影、Carol Reed导演的间谍悬疑片 The Third Man (1949)。电影中 Orson Welles 饰演的“第三个人”,是躲在阴影之中、策划在道义上站不住脚、在手段上十分可疑的行动,却自我标榜所作所为都出于正义目标的这样一个角色。曼德尔森在为这本书做的电视广告中,把自己暗示为“黑暗王子”(Prince of Darkness),显然他颇为自己在新工党的崛起和辉煌中的角色感到自豪。

2010-07-19. The Third Man, by Peter Mandelson

当然在这本回忆录中,“第三个人”是指新工党计划的三个创始人,其他两个都先后做了工党领袖和英国首相,只有一直扮演幕后角色的曼德尔森,为工党创纪录的13年执政期做出了巨大贡献,却很早就成了右翼小报的攻击对象,在工党执政初期就因财务丑闻而染上污点,在工党内部也不受左翼势力的欢迎,两次从内阁辞职之后,就再也没有成为未来工党领袖和英国首相的可能了。不过当他在2008年从欧盟委员会贸易专员的位置退出,回到英国帮助布朗组阁之后,确实一度成为工党政府中,“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物,这是他向首相的位置走得最近的一刻了。

(更多…)

上周英国畅销书排行榜 #40 (2010年3月21日)

上周非小说类精装本排行榜上,The Hairy Bikers 的 Mums Know Best 依然遥遥领先,而且销量不见下跌,接近2万1千本。排名第2的 The Little Book of Loose Women 的销量也接近1万本大关。

2010-03-22 .Work Your Wardrobe

在前10名中,有一本是华人着装顾问 Gok Wan 的 Work Your Wardrobe。Gok Wan 也许是在英国电视上,出镜率最高的华人了,2006年Channel 4播出了他主持的电视系列 How to Look Good Naked,让他大红起来,随后各种着装电视节目和着装指导图书接踵而来。虽然Gok Wan 是个讨人喜欢的人物,然而对他的评价也呈两极化,最近BBC Radio 4 的名人访谈节目 Desert Island Disc 采访他之后,曾引起部份观众的反感和投诉。

2010-03-22. The Gypsy Boy

在上周非小说类平装本排行榜上排名第一的是 Mikey Walsh 的自传 Gypsy Boy。吉普赛人是英国的一个特殊族群,他们中的许多人还保持了传统的生活习惯,开着旅行拖车四处流浪 (在英国通常被称作 Travellers),许多人生活贫困,没有固定工作,这种生活方式未免带来安全、环境和教育上的问题。他们停驻的地方的政府和居民也不是很欢迎这些访客。这本书是作者的自传,重点在他童年的生活经历。

(更多…)

BBC 的钱是怎么花的?

BBC 的主要经费来自电视执照费,这个每年每户142.5英镑的电视执照费,在2008-09年度为 BBC 提供了约35亿英镑预算。这份稳定的收入,让许多商业传播机构嫉妒,也让 BBC 面临许多指责。一般估计如果今年大选保守党上台,BBC 的电视执照费收入将会受到较大威胁,或者被瓜分(所谓的top-slicing)、或者电视执照费增长被冻结、甚至干脆被取消而转由政府直接提供经费。这些都是 BBC 不想看到的,为了在这场财政大权的争夺中取得主动,才有最近 BBC 壮士断臂式的战略计划

2010-03-01. BBC-O-Gram

BBC 的年度财务报告是公开,但是这个由 Information is Beautiful 一书作者 David McCandless 制作的方块图,可以让人更直观地了解 BBC 的钱是怎么花的。

BBC 的主要经营范围是电视、电台和网站。BBC 电视一台 (BBC One)是 BBC 最重要的电视频道,预算中一大块(14亿,近总预算的1/3)是花在 BBC One 上了。BBC 电视二台 (BBC Two)的预算是 BBC One 的一半还不到。大部份预算应该是用在拍摄电视剧和制作娱乐节目上。我喜欢的 BBC 电视四台(BBC Four)预算仅为7千1百万。

以上仅仅是电视台直接的花费,其它大笔的支出有“体育与音乐”,高达3亿6千万(其中北京奥运转播1600万);购入海外电视版权1亿;BBC 新闻频道 6100万;还有就是受到许多非议的“明星主持”工资达2亿3千万;BBC 内部高级管理层的工资是2100万。

电台比电视省钱得多,BBC 所有电台的总预算,只比 BBC 电视二台 (BBC Two) 稍多一点(约5亿9千万),其中预算最高的是 Radio 4 ,1亿。

在回头看《泰晤士报》透露出来的 BBC 拟议的削减经费方案:砍掉 BBC Radio 6Music 和 Asian Network (共2100万)、BBC 网站减半(约6000万)、削减购买海外版权预算25%(2500万)等,都不是伤筋动骨的选择。让BBC 完全退出流行音乐市场这样的要求,才会对 BBC 造成长久的打击。

保守党可能提出的方案,还包括出售 BBC 的商业分支 BBC Worldwide。BBC 的商业活动,在2008-09年获得收入近8亿英镑,其中有办杂志、卖BBC节目的DVD、卖节目的海外版权、卖节目海外制作执照、还有直接投资在海外拍摄节目、以及 Lonely Planet 等。如果这部分全部售出,也会让 BBC 手脚被捆、造成内伤。

BBC 对这不明确的未来如此焦虑,由此可以理解了。

BBC In Our Time 所有节目存档上网

2010-02-20. In Our Time

BBC 已经把 In Our Time 节目的所有存档上网。In Our Time 节目是 BBC Radio 4 的一档历史文化节目,每集42分钟,每次主持人 Melvyn Bragg 开一个题目,邀请这个领域的几位专家学者进行讨论,内容涉及世界历史、政治、科学、哲学、宗教等等。

把这个节目的所有存档上网供人下载(对海外访问者开放),是 BBC 去年11月份宣布的,在上个星期,从1998年至今的458集节目已经出现在 BBC In Our Time 网站上,最早的一集是 1998年10月15日播出的《二十世纪的战争》

《100件文物讲历史》开始了

2010-01-18. A History Of The World in 100 Objects

由 BBC Radio 4 和大英博物馆联合举办的《100件文物讲历史》见天开始了,安排的播出时间是早晨 9:45 和晚上7:45,每天15分钟,还可以在 A History of the World 网站收听重播。

开篇节目是由大英博物馆馆长 Neil MacGregor 主持介绍古埃及祭司 Hornetjitef 的木乃伊,明天将是东非出土的类人猿制作使用的工具。

Allegri’s Miserere

平安夜的午夜弥撒,我在爱丁堡只去过一次。教堂音乐,虽然听过一些,但是多数印象不深。例外的是这首Allegri’s Miserere (中文普遍翻译成《求主垂怜》或《求主怜悯》),当高音冉冉上升,似乎永无止境之时,你会觉得如果真有灵魂,他们就在那些歌声所在之处。

这首赞美诗是意大利作曲家 Gregorio Allegri在十七世纪为西斯廷礼拜堂(Sistine Chapel)所作,只在每年复活节前的Holy Week做两次晨祷仪式(tenebrae)中演唱。流传下来的故事是当年教皇第一次听到这首赞美诗之后,被其美妙的声音所动,下令只许在西斯廷礼拜堂内演唱,任何外传者会被驱逐出天主教会。

一百多年过去了,这首赞美诗果然只能在西斯廷礼拜堂听到,每年只能听到两次。直到1770年,14岁的莫扎特来到罗马,他当时已是闻名欧洲的音乐神童,正在各地作巡回演出。在西斯廷礼拜堂听到这首曲子之后,莫扎特凭记忆写下了曲谱,交给了一位英国的历史学家 Charles Burney,第二年曲谱在伦敦出版。乐谱泄露之后,教皇召见莫扎特,非但没有把他赶出教会,反而对他的音乐天赋大加称赞。禁令同时取消,在这之后,其他作曲家如门德尔松等,都重新谱写过,以至出现过多种版本。

Allegri’s Miserere (又叫 Miserere mei, Deus 意为 Have mercy on me, O God)最著名的一个版本,是1963年由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唱诗班录制的一个英语版本。今年BBC Radio 4 的《灵魂音乐》(Soul Music)专题曾做了一个 Allegri’s Miserere 的节目。当年的“高音男孩”,13岁的Roy Goodman后来成了著名的小提琴手和指挥家。上个星期天BBC Four 播出了一个专题节目 The Story of Allegri’s Miserere,其中有全长的Allegri’s Miserere 演唱录像,由英国的合唱团 The Sixteen 演出,现在还能在 BBC iPlayer 上重看。


(土豆网视频链接)


(土豆网视频链接)

 
Real Time Web Analy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