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坞 Rotating Header Image

Shanghai 1937

英国出版动态(80):2013年度图书

《深圳特区报·读与思周刊·2013年度英国图书回眸

今年工作比较繁忙,空余时间少,所以要感谢《读与思》,因为要写这个专栏,逼着我抓紧时间看书。一年中看了不少好书,以下就挑几本比较突出的作品谈一谈。

在今年读过的小说中,芭芭拉•金索弗(Barbara Kingsolver)的《飞行轨迹》(Flight Behaviour)说的是一个没有忘记梦想的乡村主妇的故事,然而贯穿其中的却是气候变迁以及人与环境的关系,难得的是两条线索交缠在一起,完全没有生硬的感觉。英国的翻译小说一向比较少,今年有幸读到德国作家本哈德•施林克(Bernhard Schlink)的短篇小说集《夏日谎言》(Summer Lies),七个故事中的主角都面临着感情或道德上的难题,作者悠缓的笔调,让读者对故事中的角色们既有一点同情,但保持着疏离。

书名:《重复人生》(Life After Life) 作者:凯特•阿特金森(Kate Atkinson) 出版社:Doubleday 出版时间:2013年3月

书名:《重复人生》(Life After Life)
作者:凯特•阿特金森(Kate Atkinson)
出版社:Doubleday
出版时间:2013年3月

今年读过的小说中,最让我喜欢的无疑是英国女作家凯特•阿特金森(Kate Atkinson)的《重复人生》(Life After Life)。小说中的女主人公厄苏拉(Ursula)陷入于重复的人生中循环中,一次次地出生、成长、意外、失望、重生。虽然她自己并不知道,但是每次重生,上一轮的经历都会对她的性格或多或少地产生影响。这本小说和《时间旅行者的妻子》和《科幻小说宇宙生存指南》(How to Live Safely in a Science Fictional Universe)一样,都是借时间旅行或是人生轮回来说现实中的人生。我曾在今年爱丁堡图书节上参加她的讲座,阿特金森本人的声音与小说中的叙述者的语调非常相衬。《重复人生》出版之后获得极大好评,在英国获得科斯塔奖(Costa Book Awards提名,在美国媒体评选的年度图书中,《重复人生》是非美国小说中,被提到最多的一本。

(更多…)

英国出版动态(75):被西方被遗忘的八年抗战

《深圳特区报·读与思周刊·二战研究摆脱欧洲中心论

书名:《中日战争1937-1945》(China’s War with Japan, 1937-1945)
作者:拉纳•米特(Rana Mitter)
出版社:Allen Lane
出版日期:2013年6月

在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纪录片中,最出名的大概是英国在1973-74年间播出的《世界大战》(The World at War)电视系列片,当时花了4年功夫制作拍摄,除了历史素材外,还采访了大量二战的亲历者,预算达90万英镑(折合现在的1100万英镑左右),全长26集,每集52分钟。最近这部纪录片的制作人杰瑞米•伊萨克斯(Jeremy Isaacs)在英国媒体上撰文回顾拍摄经过,在谈到有什么遗憾的时候,他说如果现在让他拍,他会花更多篇幅拍摄亚洲、特别是中国在二战中的历史。当时这部纪录片中,中国的抗战仅在其中的一集有所交代。

确实在英语出版物中,过去对二战历史的研究确实欧洲中心论很强烈,仿佛在遥远的亚洲发生的战争,不过是二战历史上的一个注脚。近几年来这种现象已有所改观,在去年出版的英国历史学家安东尼•比弗(Antony Beevor)新作《第二次世界大战》(The Second World War)一书中,二战的开始时间,不是欧洲人常用的1939年9月德国入侵波兰,而是在这之前4个月发生在蒙古的诺门罕战役。前一阵子我在这里介绍过的何铭生(Peter Harmsen)的《上海1937》,详细讲述了1937年8-11月间的“八一三”淞沪会战,作者还将其比作“扬子江上的斯大林格勒”。

(更多…)

英国出版动态(64):三个视点回顾淞沪会战

《深圳特区报·读与思周刊·三个视点回顾淞沪会战

在西方人眼中,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的时间是1939年9月1日,当天纳粹德国入侵波兰,英法等国随后对德国宣战,然而少为人知的是,如果从1937年芦沟桥事变算起,此时中日已经开战两年多,战火已经燃遍了半个中国。近年来有一些历史学家开始纠正这一欧洲中心的观点,英国著名军事史学家安东尼•比弗(Antony Beevor)在他去年出版的作品《第二次世界大战》(The Second World War)中,将二战的开始定为1939年5月在满洲发生的诺门罕战役,结束则是1945年8月苏联对日宣战,进军中国东北。

书名:《上海1937》(Shanghai 1937)
作者:何铭生(Peter Harmsen)
出版社:Casemate UK
出版时间:2013年6月

但是研究中国抗日战争历史的英文作品,依然非常稀少。这也是《上海1937》(Shanghai 1937)一书作者彼得•哈姆森(Peter Harmsen)的感叹。作为一名记者,他在东亚地区从事报道工作二十多年,包括在中国的十一年,现在是法新社台湾分社社长,有个中文名字叫何铭生。学历史出身的他,对东亚历史十分感兴趣,在亚洲呆了这么久,深切体会到日本侵华战争留下的伤痛至今没有消除,所以这段历史成了他研究的重点。

(更多…)

最近在看的书

Life After Life
作者:Kate Atkinson
出版社:Doubleday
如果命运让你有机会一次又一次重复你的人生,你会找到最完美的人生吗?作者会参加今年的爱丁堡图书节。

Shanghai 1937: Stalingrad on the Yangtze
作者:Peter Harmsen (何铭生)
出版社:Casemate
下个星期是八一三淞沪会战75周年,按作者的说法,这是一场“扬子江上的斯大林格勒”之战。

1913: The Year Before the Storm
作者:Florian Illies
出版社:Clerkenwell Press
100年前的1913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一年,所以这本书的副题是 The Year Before the Storm

Creation: The Origin of Life, The Future of Life
作者:Adam Rutherford
出版社:Penguin Viking
生命的起源与未来,作者是BBC Radio 4 的 Inside Science 节目主持,科普作家,本身是遗传学博士。

Europe: The Struggle for Supremacy 1453 to Present
作者:Brendan Simms
出版社:Allen Lane
要争夺欧洲,比先夺取德国,这是作者的德国中心论思想,一口气讲完500多年欧洲史。

Missing Out: The Praise of the Unlived Life
作者:Adam Phillips
出版社:Penguin
我们都有两个人生,一个是现实的人生,一个是幻想中的人生。

When People Come First: Critical Studies in Global Health
编辑:João Biehl, Adriana Petryna
出版社: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这是一部研究论述合集,世界各地的学者讨论当地的医疗体系所面临的挑战。

Population 10 Billion: The Coming Demographic Crisis and How to Survive It
作者: Danny Dorling
出版社:Constable
在本世纪内,全球人口将达到100亿,这对地球环境会造成什么影响,人类应该如何应对?

Drugs for Life: How Pharmaceutical Companies Define Our Health
作者:Joseph Dumit
出版社:Duke University Press
生活在欧洲的可能不知道,在美国,制药公司是可以直接向公众做广告的。这本书说的就是制药公司如何通过广告来影响公众对药物的需求。

The Last Banquet
作者:Jonathan Grimwood
出版社:Canongate
这部小说的故事发生在法国大革命前,主线是男主角对食物的着迷,他的“食物”定义相当广泛……。

 

 

 
Real Time Web Analy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