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坞 Rotating Header Image

Sight and Sound

Sight & Sound 2011年十大电影

2012年1月份的 Sight & Sound 上登出了2011年10大电影,美国导演 Terrence Malick 的 The Tree of Life 高票当选第一。Sight & Sound 的评选办法是邀请一批电影记者、影评人(以欧美为主),选出他们心目中的10大电影,评选范围他们在2011年看过的任何影片,所有选票一般分散。今年的10大,其实是11部电影,因为两部电影并列第10。

1. The Tree of Life
地区:美国
导演:Terrence Malick

2. A Separation
地区:伊朗
导演:Asghar Farhadi

3. The Kid with a Bike (Le Gamin au vélo)
地区:比利时/法国/意大利
导演:Jean-Pierre Dardenne、Luc Dardenne

4. Melancholia
地区:丹麦/瑞典/法国/德国/意大利
导演:Lars von Trier

5. The Artist
地区:法国
导演:Michel Hazanavicius

6. The Turin Horse (A torinói ló)
地区:匈牙利/瑞士/德国/法国/美国
导演:Bela Tarr

=6. Once Upon a Time in Anatolia (Bir Zamanlar Anadolu’da)
地区:土耳其/波斯尼亚/黑山
导演:Nuri Bilge Ceylan

8. We Need to Talk About Kevin
地区:英国/美国
导演:Lynne Ramsay

9. Le Quattro volt
地区:意大利/德国/瑞士
导演:Michelangelo Frammartino

10. This is not a Film (In Film Nist)
地区:伊朗
导演:Jafar Panahi & Mojtaba Mirtahmasb

=10. Tinker Tailor Soldier Spy
地区:英国/法国/德国
导演:Tomas Alfredson

“18”级别艺术电影的票房

这是Sight & Sound杂志8月号上的一篇文章,谈到了被定为英国“仅限18岁或以上进场观看”的艺术电影的票房。缘起是以下榜单中的新片 The Killer Inside Me (2010)。这部电影我还没看,但是听过 BBC Radio 5 Live 的 Mark Kermode Film Review 节目对导演 Michael Winterbottom的采访,其中主持人 Simon Mayo 对电影中的一段戏特别不满,认为属于“仇视女性”(misogyny)。尽管许多影评人对这部电影中的暴力反感,这部电影的票房在小众片中还算是不错的,不过 Sight & Sound 的这篇文章认为这些争议也许还损害了这部电影的票房。

艺术片(不管如何定义)的主要观众是成年人,所以是否“18”对票房没有多大影响,被定位“18”的争议性内容虽然能上新闻,但似乎对票房也不一定有什么帮助。以下的这个榜单,其实只能做个参考,因为作者选择的,都是因为暴力、性或是毒品,或是拍摄方式(比如 9 Songs) 产生了一些争议新闻。参考2008年艺术电影票房10大,即可看出李安的《色•戒》(在英国属于没有引发争议的“18”级电影)的票房就远远超过了其中任何一部影片。

“18”级别艺术电影的票房

Intimacy (2001) £416,308
Antichrist (2009) £396,181
The Killer Inside Me (2010) £379,789 (仍在公映中)
Requiem for a Dream (2001) £335,838
Gangster No.1 (2000) £328,682
Old Boy (2004) £315,698
9 Songs (2005) £302,479
Chopper (2000) £211,987
Irréversible (2003) £173,016
The Cement Garden (1993) £106,606

Sight & Sound 的2009年10大电影

Sight & Sound 每年评选10大电影的方式,是邀请一批世界各地的记者、影评人和学者,让每人选出10部影片(许多人的名单不足10部),然后综合统计。Sight & Sound 网站上有全部参与者的提名名单和理由,看起来可能比最后的10大还更有意思。

因为来自世界各地,看片范围和口味都不一样,出来的片单通常差别很大,2009年邀请了60人,共出现了150多部电影。在世界各地电影节上放映的,以及2009年在英国公映的电影入选机会相对大些,10大影片中有6部是在康城电影节上首映的。另一个特别之处是,因为电影在世界各地公映时间有差异,有些电影会出现在不同年份的10大中,2009年10大中,Let the Right One In 同时出现在2008年10大中。

2010-01-10. A Prophet (2009)

10大电影中名列第1的法国电影A Prophet 在康城首映后,颇受好评,与 The White RibbonLet the Right One In 一起,可以说是2009年最受英国影评人推崇的3部外语片。法国女导演 Claire Denis 的两部电影入选10大,她现在是 Sight & Sound 的宠儿,在评选10年世界电影代表作时,被称为 film-maker of the decade。

Sight & Sound 2009年10大电影 (豆列)

1 A Prophet (Un Prophète)
地区 法国/意大利
导演 Jacques Audiard

2 (并列) The Hurt Locker
地区 美国
导演 Kathryn Bigelow

2 (并列) 35 Shots of Rum (35 rhums)
地区 法国/德国
导演 Claire Denis

4 The White Ribbon (Das Weisse Band)
地区 德国/奥地利/法国/意大利
导演 Michael Haneke

5 Let the Right One In (Låt den rätte komma in)
地区 瑞典/挪威
导演 Tomas Alfredson

6 (并列) Up
地区 美国
导演 Pete Docter

6 (并列) White Material
地区 法国
导演 Claire Denis

8 (并列) Bright Star
地区 英国/澳大利亚
导演 Jane Campion

8 (并列) Antichrist
地区 丹麦/德国/法国/瑞典/意大利/波兰/比利时
导演 Lars von Trier

10 Inglourious Basterds
地区 美国/德国
导演 Quentin Tarantino

世界电影10年代表作:Sight & Sound 的选择

Sight & Sound 是由英国电影学院(BFI)主办的专业影评刊物,在2009年底,这份刊物的编辑评选了代表过去10年世界电影的30部电影。

之所以没有用“最佳电影”称呼这30部电影,据主编 Nick James说,是因为入选(或落选)这一名单中的电影,可能是出于不同的理由。

2010-01-09.La Nina Santa

有些确实是无条件的“最佳之作”,比如法国新浪潮导演高达2001年的作品Éloge de l’amour;王家卫的《花样年华》(“展示了道具、服装、照明和漂亮演员的面部表情的绚丽诱惑”);杨德昌的《一一》(“镜头角度、角色、镜头长度、前后场景和场景情绪的完美联系”);Nuri Bilge Ceylan 的Uzak不是用来代表土耳其电影;同样选择 La niña santa 不是因为它是阿根廷电影。

2010-01-09.Russian Ark

有些是作为过去10年某一电影潮流的代表作,比如The Death of Mr Lazarescu 被用来代表过去10年的罗马尼亚电影浪潮(于是 4 Months, 3 Weeks and 2 Days没能入选);Battle in Heaven 代表了墨西哥电影;美国动画片中,Wall.E最佳的是前30分钟,于是《千与千寻》成为动画片的代表;全片一镜到底的Russian Ark 只有使用数码摄影才能做到,同时还是“慢电影”(Slow Cinema)的代表。而在英国电影中,竟然难以找到一部可以概括过去10年成就的剧情片,而是用纪录片 Touching the Void 来代表。

2010-01-09.35 Shots Of Rum

还有6部是来自7位重点提出的导演的代表作,其中有葡萄牙导演 Pedro Costa 的 Colossal Youth;比利时达丹兄弟的The Son (于是他们的 The Child 就落选了);法国导演Claire Denis 的 35 Shots of Rum;奥地利导演 Michael Haneke 的Hidden 被认为是他这10年的颠峰之作;贾樟柯的《站台》;泰国导演 Apichatpong Weerasethakul的Tropical Malady。

(我在豆瓣上建了这30部电影的豆列)

(更多…)

《电影笔记》易手

2009-02-15cahiersducinema

刚看到一则消息说法国的《电影笔记》(Cahiers du Cinéma)已经转手,买主是英国出版社 Phaidon Press。《电影笔记》已经永久地和法国电影新浪潮联系在一起,不过近年来也面临生存的挑战。在被法国《世界报》(Le Monde)买下之后,一度试图“与时俱进”,扩展到电视领域,结果证明一旦离开自己核心价值,只会失去竞争力。

不懂法语,所以从来没有看过《电影笔记》,但是曾托过一个在新浪电影论坛(很古老的时代了)上结识的影迷朋友买过一期有关中国电影的特刊,还在其中找到一幅王家卫电影《北京之夏》的海报。现在《电影笔记》已经有网络英文版,叫做 e-Cahiers du Cinéma,采取收费阅读模式。

2009-02-15sightandsound与《电影笔记》对等的英国杂志,是《影像与声音》(Sight and Sound),针对的都是电影业内人士、学者、影评人和电影爱好者。除了电影新闻、评论和专题之外,还号称有所有在英国公映的电影的故事情节和评论。和《电影笔记》一样,这份杂志也面临着网络时代“职业影评人还有没有存在的必要?”这一命题。用杂志现任主编 Nick James的话说,商业大片(blockbuster)已经放弃争取影评人,只要有足够的宣传预算,就可以得到足够的曝光;商业烂片又没宣传预算的,干脆躲着影评人走;只有在艺术电影,影评人有时还有决定生死的权力--他特别点了《卫报》影评人 Peter Bradshaw 的名字。

我猜测《电影笔记》在法国的地位与此相似。事实上两份刊物的发行量也很接近。Sight and Sound 的发行量是2万份左右,但英国最畅销的电影杂志 Empire 就由19万;《电影笔记》的发行量是2.5万份。然而 Sight and Sound 是由英国电影协会(BFI)出版,有财政上的支持,但《电影笔记》就没有这么好命,不得不卖给总部在伦敦的出版社了。

英国人看什么样的艺术电影

电影杂志 Sight & Sound 2009年第2期刊登了2008年英国艺术电影票房排名。“艺术电影”是一个含糊的称呼,一部由 Johnny Depp和 Helena Bonham Cater 主演的音乐片,能否称为艺术电影,见仁见智。Sight & Sound 的文章也承认这里采用了比较“广义”的艺术电影定义。这份排名比较好地是提供了英语片和非英语片两个排名,可以看出,即使是艺术电影的群体,观众对外语片的接受程度依然远不如英语片。在外语片中票房排名第一的 The Kite Runner,其中也有大量的英语对白,目前正在美国公映,本周在英国公映的 Slumdog Millionaire,据说很受欢迎,相信也得益于片中有大量英语对白。

In Bruges 是由英国的Film4出资拍摄的电影

艺术电影,特别是英语片,其票房对颁奖季节十分依赖,所以10大中前4名都是在2008年的第一季度公映的。外语片中其实情况类似,但对奥斯卡奖/金球奖的依赖程度稍低,如果能在世界几大电影节获奖,就比较容易让观众接受。在这个领域,专业影评人的意见仍然比较权威,有时还能左右票房;而不象商业大片,发行商在宣传时,已经基本上忽略了影评人的影响了。

在外语片票房10大中,法语片(4部)依然占最大份额,传统上在英国上映的外语片中,法语片最受欢迎,2008年其实法语片的票房不佳,比不上2007年的 La Vie En RoseTell No One 两部卖座片。有趣的是,连 Priceless 也爬上了外语片10大,这部电影在法国肯定是不折不扣的商业片,到英国,因为是外语,所以就算艺术片了。

(更多…)

Sight & Sound 2008年10大电影

Sight & Sound 的2008年十大电影评选办法和过去一样,邀请50位影评人、学者、电影记者编辑等选出自己的2008年5大电影,然后按得票数排名。这些人选片的是时候,并不以2008年公映作为范围,而是从自己2008年看过的片子中选,所以有德国和奥地利的两位影评人 Olaf Muller 和 Christoph Huber (合称 The Ferroni Brigade)把张暖忻的《青春祭》(1985)列入名单的;刚得到金球奖提名的 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 和 Milk,估计很多欧洲的影评人都还没看过,只有美国的 Kent Jones 和 Amy Taubin 作了提名。许多人列出的也不是5部,而是更多。英国《每日电讯报》的Sukhdev Sandhu 还把“北京奥运开幕式”列在他的名单中。基本上反映了影评人和研究者的标准,而且以欧洲和美国人居多。

Sight & Sound 的2008年十大电影:

1.    Hunger (Steve McQueen, 英国)

Steve McQueen 的处女作,在康城引起轰动。我觉得电影中的宗教意识可能更能打动西方观众。在我看来,电影中间一段男主角 Sands 和天主教神甫之间的对谈才是电影的中心。

2.    There Will Be Blood (Paul Thomas Anderson, 美国)

这部也是许多影评人喜欢的电影。我觉得整体非常好,可惜最后10分钟失控,Daniel Day-Lewis 的“爆发”属于自我沉溺。

3.    WALL.E (Andrew Stanton, 美国)

少有的美国商业片入选。

4.    Gomorrah (Matteo Garrone, 意大利)

真实反映那不勒斯黑帮的意大利片。今年会得许多奖。

5. (并列)   A Christmas Tale (Arnaud Desplechin, 法国)

法国人擅长的家庭与人际关系电影。

5. (并列)    The Class (Laurent Cantet, 法国)

获得康城金棕榈奖的法国片。

7.    Of Time and the City (Terence Davies, 英国)

Terence Davies 讲述他记忆中的利物浦。

8.    Happy-Go-Lucky (Mike Leigh, 英国)

Mike Leigh 的一贯风格的社会纪实片。说实话,我一直在等待 Secrets and Lies 式的“不可告人的秘密”的出现,结果……什么也没有发生。

9. (并列)   The Headless Woman (Lucrecia Martel, 阿根廷/法国/意大利/西班牙)

9. (并列)   Let the Right One In (Tomas Alfredson, 瑞典)

对最后两部没有多少了解,只知道 Let the Right One In 是部吸血僵尸片。

Sight & Sound 2007年10大电影

 
Real Time Web Analy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