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坞 Rotating Header Image

UK Book Charts

英国新书(116):与星辰同在

《深圳特区报·读与思周刊·与星辰同在

书名:《与星辰同在》(Living With the Stars) 作者:卡雷尔•斯赫雷弗(Karel Schrijver)、艾丽丝•斯赫雷弗(Iris Schrijver) 出版社:牛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年1月

书名:《与星辰同在》(Living With the Stars)
作者:卡雷尔•斯赫雷弗(Karel Schrijver)、艾丽丝•斯赫雷弗(Iris Schrijver)
出版社:牛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年1月

住在小地方的好处之一是灯光污染小一些,有时候在院子里也能看到不少星星,有一天晚上趁着天气晴朗开车去了一趟附近威尔士的乡村农场,让人回想起小时候一片漆黑的夜晚,这时候天上的星星似乎多了许多、亮了不少、甚至显得更近一些。看着满天星斗,觉得自己很渺小,如果许多光年之外的宇宙深处也有智能生物在看星星,我们不过是围绕着其中某一颗星星旋转、不会自己发光的岩石行星上的微小生物而已,人类的生命周期相对于宇宙来说,更是转瞬即逝。

不过我们并不是宇宙变幻的旁观者,我们自己也是宇宙星辰的一部分。组成人类身体的成份,最终来自于宇宙大爆炸时喷射而出的各种化学元素。每颗恒星都有诞生、壮大、衰竭、毁灭的历程,其间不断地向传递物质和能源,例如地球上的能源就大部分来自太阳内部的核聚变,来自太阳的能源推动了地球上碳化合物的代谢,其中也包括人体的构成、代谢、消亡。所以说人类本身就是“星尘”,是宇宙物质能量循环的一部分,这就是新书《与星辰同在》(Living With the Stars)想讲的故事。

(更多…)

英国新书(115):西方人写的中国童话

《深圳特区报·读与思周刊·西方人写的中国童话

书名:《梦袍》(The Cloak of Dreams) 作者:贝洛•鲍拉日(Béla Balázs) 出版社: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年1月

书名:《梦袍》(The Cloak of Dreams)
作者:贝洛•鲍拉日(Béla Balázs)
出版社: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年1月

这本薄薄的英文书看上去颇为奇怪,封面上写着The Cloak of Dreams (《梦袍》),还写着“中国童话故事”(Chinese Fairy Tales),翻开之后发现确实是一部“童话故事”合集,但随意挑几个读下来,却发现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些故事,中国古代文化作品中似乎也没有童话故事。再仔细研究,才看出作者是贝洛•鲍拉日(Béla Balázs),一位匈牙利作家、诗人和电影评论家,而他所擅长的作品题材之一,竟然是童话故事,这本《梦袍》,收藏的是他在二十世纪早期以中国为题材的16个童话故事。

(更多…)

英国新书(114):最好的大众科学图书?

《深圳特区报·读与思周刊·最好的大众科学图书?

美国理论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斯蒂芬•魏茵巴赫(Steven Weinberg)最近出了一本新书《解释世界:现代科学的起源》(To Explain the World: The Discovery of Modern Science),讲述从古至今科学家们是如何在黑暗中摸索挣扎、渐渐认清我们周围这个世界的。为此他还编制了一份书单,称之为“13部最好的大众科学图书”,其中最早的是法国哲学家伏尔泰1733年出版的《哲学通讯》,另外包括了十九世纪出版的达尔文的《物种起源》、赫胥黎讲述地球变迁历史的《一支粉笔》(On a Piece of Chalk),同时也有二十世纪的作品,如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的《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和描述研制原子弹研制历史、由理查德•罗兹(Richard Rhodes)写的《制造原子弹》(The Making of the Atomic Bomb)。魏茵巴赫说想在新书中把科学家重新放回科学历史的中心,因此他制作这份书单时,选择的是那些他认为让科学认知成为时代文化特征的重要作品。

以上几个例子中,其实报刊了几种不同类型的图书,有些是集中阐述某一论点,提出开创性理论的;有些是采用一个独特的线索解释一个重大命题的;还有一些则是回顾科学家们在改变人类历史的事件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的。可见魏茵巴赫的选择范围是比较泛的。

(更多…)

英国新书(113):古代阿拉伯流行小说

《深圳特区报·读与思周刊·古代阿拉伯流行小说

说起古代阿拉伯世界的文学作品,最著名的莫过于《一千零一夜》了,十八世纪就被译成英语和法语,到1885年出现了十卷本较完整的翻译。但其实还有另外一套短篇故事集,诞生的年代和《一千零一夜》差不多,但因为没有英语翻译,很少为外人所知。

去年企鹅出版社在其企鹅经典系列中,第一次出版了这套短篇故事集的英语版。翻译者是剑桥大学阿拉伯研究教授马尔科姆•莱昂斯(Malcolm C•Lyons),著名的阿拉伯古典文学专家,曾经为企鹅经典系列翻译了全套《阿拉伯之夜》(即英语版的《一千零一夜》)。另一位英国历史学家和阿拉伯文学专家罗伯特•欧文(Robert Irwin)为本书写了序,详细讲述了文稿的历史以及在语言风格上的特色。

书名:异事奇闻(Tales of the Marvellous and News of the Strange)  译者:马尔科姆•莱昂斯  出版者:企鹅出版集团 出版时间:2014年11月

书名:异事奇闻(Tales of the Marvellous and News of the Strange)
译者:马尔科姆•莱昂斯
出版者:企鹅出版集团
出版时间:2014年11月

这些短篇故事的出处颇为神秘,1933年,德国阿拉伯学家赫尔穆特•里特尔(Hellmut Ritter)在一次东方学会议上宣布,他在伊斯坦布尔的一家图书馆里发现了一卷阿拉伯文稿,其中是古代阿拉伯故事。但是这卷文稿并不完整,只有上半卷还在,下半卷已经遗失,而且文稿的第一页也不见了,于是连原来的书名叫什么都不知道。企鹅经典出的英语版,书名可以译为《异事奇闻》(Tales of the Marvellous and News of the Strange),是根据文稿内容而起的,全书共收集了文稿中18个故事。

(更多…)

英国新书(112):欧洲语言之旅

《深圳特区报·读与思周刊·英语和汉语都不难学

书名:《语言》(Lingo) 作者:加斯顿•多伦(Gaston Dorren) 出版社:Profile Books 出版日期:2014年11月

书名:《语言》(Lingo)
作者:加斯顿•多伦(Gaston Dorren)
出版社:Profile Books
出版日期:2014年11月

有一年的夏天我和朋友一起到苏格兰珀斯北部的一个小镇去看苏格兰传统节目高地运动会(Highland Games)。站在围栏外观看苏格兰大汉扔铁锤比远的时候,身边站着三个女子,看上去像是一位妈妈和她的两个十来岁的女儿,三人似乎在争执中,好像是妈妈命令小女儿去干什么,小姑娘很不情愿,最后还是姐姐听话,带着妹妹去了。这些情节我完全靠猜,因为她们三个说的话我一点不懂,不过因为平时看电视时偶尔会转到BBC的盖尔语频道,所以能大概猜出来她们说的是苏格兰盖尔语(Gaelic)。

听着她们的对话,我心里有一丝感动,虽然英语已经成为标准用语,但是还有人执着地使用自己的语言。即使苏格兰政府大力推广,今天说盖尔语的人数也已不太多了,当然说的人更少的是苏格兰语(Scots),几乎可以算是濒危语种了。

在语言多样化上,苏格兰可以说是欧洲的一个缩影。语种繁多、历史丰富是欧洲语言的特色。最近的一本新书《语言》(Lingo)的主题就是欧洲语言,书名虽然看去上很正式,但是本书的荷兰语原版《语言旅游》(Taaltoerisme)更能体现这本书的特色,在书中作者带领读者周游欧洲列国,介绍各种语言的历史渊源、相互关系、语法结构、词汇发音等等,信息丰富却又轻松有趣。

(更多…)

英国新书(111):从棉花糖看人生

《深圳特区报·读与思周刊·从棉花糖看人生

书名:《棉花糖测试》(The Marshmallow Test) 作者:瓦尔特•米舍尔(Walter Mischel) 出版社:Bantam Press 出版时间:2014年9月

书名:《棉花糖测试》(The Marshmallow Test)
作者:瓦尔特•米舍尔(Walter Mischel)
出版社:Bantam Press
出版时间:2014年9月

中国有一句老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但是看小孩子的举止,真的能预测未来?从心理学家瓦尔特•米舍尔(Walter Mischel)著名“棉花糖测试”来看,似乎还真有点道理。

“棉花糖测试”是米舍尔在1960至1970年代在斯坦福大学内的幼儿园做的实验,每次实验时,屋子里只有一名学龄前儿童和一名实验者,孩子坐在小桌子前,桌子上只有一个盘子和一个摇铃,盘子里有一块棉花糖。实验者对孩子说自己要到隔壁屋子“干活”,如果孩子想吃这块棉花糖,就摇铃,实验者马上会回来,孩子就可以把棉花糖吃掉;但是如果孩子能忍住不吃,一直等到实验者“自己回来”,那么孩子可以吃两块棉花糖。当然实验者其实是在隔壁通过单向玻璃观察这个孩子独自面对棉花糖的诱惑时,如何在“立刻满足”和“延迟回报”之间选择。

(更多…)

英国新书(110):俄罗斯帝国的崩溃

《深圳特区报·读与思周刊·俄罗斯帝国的崩溃

书名:《帝国的崩溃》(Imperial Apocalypse) 作者:乔舒亚•桑伯恩(Joshua A. Sanborn) 出版社:牛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年9月

书名:《帝国的崩溃》(Imperial Apocalypse)
作者:乔舒亚•桑伯恩(Joshua A. Sanborn)
出版社:牛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年9月

去年年底,英国有一项公众活动受到广泛关注,吸引了大批参观人群:在伦敦塔外的草地上,栽上了888246朵陶制的虞美人花,每一朵虞美人花代表了一名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阵亡的英国士兵,远远看去犹如血色的海洋一般,耀眼而肃穆。去年是一战开战一百周年,在今后四年时间内,英国和欧洲其它国家还会相继举行各种纪念活动。

不过这里的“欧洲国家”,大部分其实是西欧国家,即一战西线战场上的几个国家:英国、法国、德国、比利时等。有关西线战场的历史,既有详尽的学术研究,也有无数的文艺作品和个人回忆纪录。与此同时,规模同样巨大、战况亦极为惨烈、影响可以说更为深远的东线战场,却似乎已被人遗忘了。

这正是历史学家乔舒亚•桑伯恩(Joshua A. Sanborn)的观点,在新书《帝国的崩溃》(Imperial Apocalypse)中,他举了一个例子来说明即使在俄罗斯,对东线战场的回忆也很模糊:近年曾有人想效仿西欧国家组织纪念活动,缅怀在一战中牺牲的俄罗斯人,结果他们选择了11月11日作为纪念日,问题是这个日子是西线战争停战日,东线战场的停战协议提前几个月就已经签署了。

(更多…)

英国新书(109):名画为什么值钱?

《深圳特区报·读与思周刊·名画为什么值钱?

书名:《索斯比的早餐》(Breakfast at Sotheby’s) 作者:菲利普•霍克(Philip Hook) 出版社:企鹅出版社 平装本出版时间:2014年11月

书名:《索斯比的早餐》(Breakfast at Sotheby’s)
作者:菲利普•霍克(Philip Hook)
出版社:企鹅出版社
平装本出版时间:2014年11月

去美术馆看画,大概都会问两个问题:“我喜不喜欢这幅画?”和“这是谁的作品?”,但是如果你去商业画廊,估计还会问第三个问题:“这幅画值多少钱?”当然艺术品的价格实在难以捉摸,这第三个问题不是普通人能回答的了的。

《索斯比的早餐》(Breakfast at Sotheby’s)一书就是要帮你回答这个问题,或至少是让你了解哪些因素会影响艺术品的价格。这本书的书名借用了电影《蒂芬尼的早餐》(Breakfast at Tiffany’s)的片名,片中的女主角隔着橱窗看珠宝,这本书的读者隔着玻璃看艺术品,大概都只能看看而已,能买得起的人很少,不过书中提到的不少历史渊源,趣味偏见以及艺术品拍卖中的隐秘,读起来十分有趣,也长了不少见识。

(更多…)

英国出版动态(108):2014年读书回顾

《深圳特区报·读与思周刊·2014年读书回顾

我的阅读兴趣比较杂,不过2014年读过的书主要还是集中在历史和科学两个方面,以下简单地回顾一下今年读过的一些优秀作品,在这里再次推荐。

今年阅读的的历史作品中,许多属于对著名历史事件的重新研究。有关荷兰画家梵高的生平,已经出过许多书了,马丁•贝里(Martin Bailey)的《向日葵是我的》(The Sunflowers Are Mine)仍然写出了新意,作者集中在梵高的名画《向日葵》系列上,前半部写梵高的创作生涯,在《向日葵》系列达到顶点,后半部写这七幅油画在世界各地流转的命运。书中还收录了作者在日本发现的被焚毁的第二幅《向日葵》的彩色印刷画。和《向日葵是我的》结构相似的是《日瓦戈事件》(The Zhivago Affair),由美国记者彼得•芬恩(Peter Finn)和俄罗斯学者佩特拉•库韦(Petra Couvée)共同创作,前半部描述苏联诗人帕斯捷尔纳克创作《日瓦戈医生》的心路历程,后半部写的是这部小说在海外出版之后如何成了东西方冷战的工具。

书名:《长影》(The Long Shadow) 作者:戴维•雷诺斯(David Reynolds) 出版社:Simon & Schuster 出版时间:2013年11月

书名:《长影》(The Long Shadow)
作者:戴维•雷诺斯(David Reynolds)
出版社:Simon & Schuster
出版时间:2013年11月

今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00周年,书店里出现了大量有关一战历史的书籍,英国国际历史学家戴维•雷诺斯(David Reynolds)的作品《长影》(The Long Shadow)选择了一个独特的视角,讲诉一战是如何对以后几十年世界历史和政治格局产生深远影响的。当代人对一战的想象,是和血红的“罂粟花”(其实是虞美人花)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英国历史学家尼古拉斯•桑德斯(Nicholas J. Saunders)在《罂粟》(The Poppy)中对罂粟花和虞美人花的文化历史作了回顾。荷兰历史学家伊恩•布鲁玛(Ian Buruma)的《战后零年》(Year Zero)的主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他关心的同样是战事结束之后发生的事情,从回归家园、恢复创伤到重建国家,1945年是二战之后的“零年”。

(更多…)

英国出版动态(107):怎样“看”一幅油画

《深圳特区报·读与思周刊·怎样“看”一幅油画

书名:《仔细看一下》(Take a Closer Look) 作者:丹尼尔•阿拉斯(Daniel Arasse) 出版社: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年9月

书名:《仔细看一下》(Take a Closer Look)
作者:丹尼尔•阿拉斯(Daniel Arasse)
出版社: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年9月

把《仔细看一下》(Take a Closer Look)拿到手上,第一印象是它封面设计与众不同,整个封面几乎全为白色,在封面中下方印着青绿色小字体的书名、作者,除此之外,在封面最下方,有一只小小的蜗牛。

弗朗切斯科•德尔科萨(Francesco del Cossa)的油画《天使报喜》(The Annunciation)

弗朗切斯科•德尔科萨(Francesco del Cossa)的油画《天使报喜》(The Annunciation)

这是一只出现在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画家弗朗切斯科•德尔科萨(Francesco del Cossa)的油画《天使报喜》(The Annunciation)中的蜗牛,《天使报喜》现藏于德累斯顿的一家美术馆内,常见的圣经题材,即天使向圣母玛利亚宣布她已经怀上耶稣的故事。画面上有丰富的人物、建筑、室内装饰和门外街道的景色,然而《仔细看一下》作者丹尼尔•阿拉斯(Daniel Arasse)想让我们看的,是在画面最下方的一个蜗牛。

(更多…)

 
Real Time Web Analy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