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坞 Rotating Header Image

伊拉克战争

布莱尔的政治旅程

2010-07-19.A Journey by Tony Blair

南方都市报》 英国前首相布莱尔9月1日出版了个人回忆录《旅程》(A Journey),上市第一天即引起了媒体极大关注,马上成为传记类排行榜上的第一名。

布莱尔离开英国政坛的三年中,他的继任者布朗快速地完成了从万众拥戴到分崩离析的过程。所以布莱尔与布朗的关系自然成为关注焦点。布莱尔在书中提到的他与布朗之间的关系,从最早的政治伙伴,相互了解、思维同步,“几乎像情人一样”,到最后几年势如水火,布朗为达到政治目的,不惜对布莱尔施以“恐吓”。其中的许多情节,其实早就是公开的秘密,现在终于从当事人之一口中确认而已。BBC政治编辑尼克·罗宾逊(Nick Robinson)在博客上用嘲讽的口气说:“这些年来我报道了不少关于两人交恶的谣传,有人说我无聊,有人指我夸张,还有人骂我捏造。我现在郑重道歉:实际情况比我报道的还要糟糕。”

(更多…)

上周英国畅销书排行榜 #37 (2010年2月28日)

在上周非小说类精装本排行榜上,The Hairy Bikers 系列 Mum Knows Best 销量遥遥领先,超过1万2千本。相比之下,其它精装本的销量太低,排名已没有太大意义,不过还是有几本比较有意思的书。

2010-02-28. Task Force Black

Task Force Black 是最近出版的一系列现代战争故事之一,这本书是以伊拉克战争中英军特种部队SAS作战经历为题材,作者是BBC Newsnight 的外交和防务编辑。

2010-02-28. Ching‘s Chinese Food in Minutes, Ching-he Huang

Ching’s Chinese Food in Minutes 的作者是黄瀞亿,她来自台湾,为中餐找到了一个独特的切入点,改变中餐在英国公众心目中油腻繁琐的印象。这本书是伴随她为英国电视台Five拍摄的烹饪专辑出版,这已经是她做的第2个烹饪系列。

在上周非小说平装本排行榜上,How Could She? 仍居榜首。

2010-02-28. The other Family

在小说类精装本排行榜上,英国女作家 Joanna Trollope的新书,以Newcastle为背景的家庭复杂关系为题材小说 The Other Family 名列榜首,刚一出版即售出超过5千本。

(更多…)

布莱尔参加伊拉克听证会:报纸头版

2010-01-30. The Guardian, UK2010-01-30. The Times, UK

今天英国的大报都在头版重点报道了布莱尔参加伊拉克听证会。在头版采用的,大部份都是布莱尔在听证会上镜头。(英国小报认为英格兰足球队队长John Terry的绯闻更有新闻性。)

但是这一在听证会在英国以外并没有太多媒体关注。昨晚BBC的一则新闻中,记者在巴格达街头采访了路人、商贩,许多人对此反应冷淡,还有人说要“向前看”等,据记者称,伊拉克媒体也没有觉得这次听证会和自己有什么关系,而是作为“英国新闻”来报道。

2010-01-30.UAE_GN2010-01-30.SAU_AN

在中东地区,关注此事是主要还是英语媒体,大概在普通民众心中,研究布莱尔发动伊拉克战争的“合法性”实在没有什么意义。欧洲媒体中,意大利、西班牙和波兰的一些媒体在头版刊登了相关照片,但显然并非最重要的新闻。

2010-01-30.SPA_PAIS2010-01-30.ITA_LR

2010-01-30.POR_PUBL2010-01-30.TUR_CUMH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英国媒体采用的大部份是布莱尔在听证会上的照片,而其它国家的媒体,采用的大部份是听证会会场外反战人士示威的照片(虽然参加示威的人数不多,相对平静)。是英国媒体认为布莱尔的证词更具新闻性?还是其它国家媒体认为,示威照片能够最快地让不了解背景的读者明白这一事件的新闻性?

布莱尔参加伊拉克听证会:战争的“正义性”与“合法性”

2010-01-29. Telegraph Chilcot Inquiry live

今天布莱尔参加伊拉克听证会,从上午9:30到下午5:10,其中2次10分钟的短休,1次1个半小时的午餐休息,历时近6小时,全程电视直播,布莱尔一人回答所有提问,问题尖锐、回答会被人仔细推敲,精神高度紧张。然而到听证会结束时,布莱尔虽然嗓子已经沙哑,但仍然精神饱满,思路清晰,不能不说他公众演讲能力的出色,而且是一个天生的辩论家――以说服别人为乐,越辩越精神的那种。今天大概是伊拉克听证会的最高点了,以后不会有比他更有辩才的证人,也不会有比他更为重要的证人――现任首相布朗将会在大选之前出席,但是他既不喜辩论,也比较容易推脱责任。而且所有反战人士心中的靶子,都是布莱尔,连工党政府都看不上。

BBC政治编辑Nick Robinson 说当早晨布莱尔刚刚进入会场时,眼神中带着少有的“紧张和惧怕”,他上次看到布莱尔的这种眼神,是1994年布莱尔在工党大会竞逐工党领袖位置的时候。可见出席这次听证会,对布莱尔来说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他还说在听证会一开始时,他还看到布莱尔拧开矿泉水瓶盖的手在发抖,但是在开始不久,布莱尔就进入了状态,不但从容应付,而且还试图控制听证会导向――他提出一个问题:“如果2003年不对萨达姆采取军事行动,2010年的世界会是怎样?”以此来为伊拉克战争的正义性做辩护。

全天的听证会,从911说起,到伊拉克战争的准备,到布莱尔说服英国议会和公众支持战争,到战后的重建和灾难,看不出布莱尔对自己的立场做任何让步,我看到唯一的让步,是他承认去年圣诞节前接受 Fern Britton 采访时,说“如果当时知道萨达姆没有WMD,也会入侵伊拉克,只不过需要用不同的理由说服公众。”这番话是“错误”。除此之外,也许有“可以吸取教训”的地方,但绝无“遗憾”之处。

(更多…)

英国媒体直播报道布莱尔参加伊拉克听证会

今天是伊拉克听证会(Chilchot Inquiry)的高潮,前首相布莱尔是今天的唯一证人。今天的听证如此受关注,连现场旁听票都是需要抽签才能获得。

听证从早晨9:30开始,到现在已经休息了两次,包括午餐时间,到下午2:30时,还在说2003年伊拉克战争前的“第二份”安理会协议、和英国政府内部对战争合法性的法律建议。估计下午还有一次休息时间,会一直谈到战后重建中的失误。

BBC News 和 Sky News 都取消了正常新闻节目,全程直播听证会。其实这种直播,电视台的活动空间有限,因为双方不停地说话,没有空间让新闻主持和评论员做出现场解释和评论,于是两家电视台都采用了屏幕下方字幕条,以及文字短评(类似Twitter方式)和图像同时出现的方式。

英国的4份大报中,《独立报》没有做文字直播,《泰晤士报》做了文字直播,但是没有象上次议会财政委员会听证和财政预算案公布一样,用CoveritLive程序,而是采用了常规的即时更新模式,不过在下午3点之后,《泰晤士报》网站同时在进行由该报专栏作家 David Aaronovitch主打的文字辩论。他是伊拉克战争的支持者,到现在似乎并未改变立场。

《每日电讯报》《卫报》网站的直播方式较有新意。

2010-01-29. Telegraph Chilcot Inquiry live

《每日电讯报》在网站上做视频直播(伊拉克听证会提供公共信号,并且在自己网站上直播)和文字直播评论,同时在视频上,加上了一个“测谎器”(Lie Detector)的绿红两色竖条(后来改成了“可信度指标”Credibility Meter),访问者可以点击“真”(True)或“假”(False),估计能改变颜色,但是我的Firefox 好像对点击没有反应。我觉得大报网站做这种“群众即时投票决定真假”的花样,实在有点儿戏。

2010-01-29. Blairometer Guardian Chilcot Inquiry live

但是媒体都爱追求“即时回馈”,《卫报》网站的做法即时采集Twitter 用户的意见,只要Tweet中带有 Blair 字样,都会被收过来,由《卫报》编辑根据内容加上“正”和“负”(相当于“支持”或“反对”布莱尔),然后在网站上做成“布莱尔指针”(Blairometer)。

监察与平衡的失效

南方都市报 评论周刊》 正在英国举行的伊拉克战争公开听证会(Iraq Inquiry)已经是有关伊拉克战争的第5次听证会了,许多人希望这将是最后一次。这次听证会,没有听证调查范围限制,与过去那些有特定范围如情报工作是否称职、政府有无故意假造证据等相比,号称是最彻底的一次。听证会的高潮,预计是明年年初前首相布莱尔的亲自作证。

然而这次听证会有什么新的证据被发掘吗?对英国参战的合法性会得出什么新的结论吗?甚至如某些左翼反战人士所期待的,会导致布莱尔被起诉犯下战争罪行吗?答案几乎都是否定的。

可以预料,在花费了许多时间金钱、媒体花了许多版面报道、评论人士再次纷纷发表意见之后,听证委员会将会提出一个精心构思、谨慎措辞的结论。公众对伊拉克战争的是是非非,则早就有了自己的结论,从听证会的结论上,会各取所需,得到自己想听的东西。政党政客们则可以利用听证会,循环利用一些政治武器。反对党保守党已经提出建议让听证会在明年上半年发布一个中期报告,这样就可以很顺手地在大选之时用来打击工党。

(更多…)

The Blair Years (2007)

The Blair Years 是 BBC 播出的最新的有关布莱尔的纪录片。与其它纪录片不同的是,这部纪录片中有大量的对布莱尔的采访。片子拍摄于布莱尔担任首相的最后几个月,采访者是《泰晤士报》的专栏作者 David Aaronovitch。他是支持布莱尔的自由派,所以可以说是一个友好的采访者,但作为采访人,还是有许多尖锐的问题,其中有不少是布莱尔执政多年来,很多悬而未决的问题。布莱尔即将离任,有了较大的自由,对许多问题的回答比较直接,比如宗教信仰在他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位置。不过对于一些较敏感的,涉及他人的问题,他仍然能够应付自如,一一化解,比如他与继任者布朗的关系。

应该说,片中出现的许多观点都不是新观点,过去曾在各种场合被各种人物阐述过。这次不同的是,由布莱尔亲自说出来。他的回答,许多是证实已有的共识,有些仍然避重就轻,不过还是有些意外的发现。

片子分三集。第一集是关于“新工党”计划,他的公共服务需要引入商业机制的信念。这里最引人注目的是布莱尔与布朗的关系,布莱尔对公共事业改革主张大刀阔斧的改革,却被布朗收紧钱袋而制约。这种可以称作“爱恨交织”的关系,处理得好时是相互补充,威力极大。处理不好时,就象父母吵架,孩子们无所适从。在这里,布莱尔对于流传甚广的他与布朗之间的“传位交易”(电视剧《君子交易》(The Deal) 的素材)的回答是:“不会在这样的问题上做交易”。

(更多…)

 
Real Time Web Analy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