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坞 Rotating Header Image

10月, 2008:

美国大选:现实胜似虚构

今年2月份,《卫报》曾报道了民主党候选人奥巴马与美国电视系列《白宫风云》(The West Wing)中新总统桑托斯的惊人相似之处,今天《卫报》评论员Jonathan Freedland再 来做一次比较。在《白宫风云》最后两季(2004-2006年在美国播出)中出现的桑托斯,是一个年轻、没有多少经验、但充满个人魅力的拉丁裔参议院,以 希望和改变为口号竞选总统,在民主党内击败一个经验丰富的政坛老将获得提名。共和党为对付桑托斯,推出一个在共和党中属于”非传统”的总统候选人,搭配一 个拥有强烈保守价值观(反堕胎)的副总统。在竞选活动中,双方一直不分上下。在大选临近之时,出现核电站泄露事故。共和党候选人不仅支持核电,还参与了这 座核电站的建设。一贯反核的桑托斯顿时赢得广泛支持,终于战胜对手,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少数族裔总统。

奥巴马与The West Wing中的桑托斯

桑托斯的竞选历程,与奥巴马如此相似,其实并不奇怪,因为《白宫风云》的制作人在设计桑切斯这个角色时,就是以当时一个资历尚浅但雄心勃勃的参议员奥巴马为原型。制作人对美国政治的深入了解,让他们预测到许多总统大选中出现的情节。不过,他们的想像力再丰富,如果把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和一个使枪弄棒的”冰球妈妈”编入故事情节,恐怕还是会被人说过于离奇了。

当然,现实中的大选,是否会向虚构中的一样,最终选出第一位黑人总统,要到下星期二才能揭晓。

BBC Spooks 7 开播

英国报纸有个奇怪的专栏――“昨晚电视”。每份报纸,都有自己专职的“电视评论员”,向读者介绍评论昨晚的电视。当然明天的报纸今天晚上8点左右就要截稿,所以电视台会向这些电视评论员们预先寄送重点电视节目的DVD,以保证节目今晚播出,评论会出现在明天的报纸上。对于剧情极受关注的电视剧,电视台当然还要想办法保证这些评论员们不事先做剧透。

BBC 的 Spooks 系列就是一个例子。Spooks 的第7季今晚开播,这一系列不仅本身是动作悬疑剧,剧情很重要,而且剧中的主要角色们轮换率很高,动不动某个主角就壮烈了或者远走他乡了,在MI5工作职业风险真是太高。上个周末我听到电台采访一位电视评论员,说他其实已经收到并看过新季的第一集了。但是BBC要他指天发誓签字画押不得透露剧中角色的命运。因为上一季最后一集对美女Jo 的命运留了个尾巴,我还特意去研究BBC的Spooks主页,看看能不能得到什么线索。

所以今晚看了第一集之后,我明白为什么BBC要那么做了,这大概也向做间谍一样,各方面细节,包括网站,都要做足,才能克敌制胜。虽然BBC没有逼我发誓,我决定也替他们保守剧情。谁知道呢,说不定我一剧透,发送键还没按下去,MI5的帅哥靓女们马上就破门而入了呢。

Spooks 7 的预告片

茶杯里的风波

英国最近发生的“科夫岛事件”,情节曲折,峰回路转,出场人物非富即贵,好像豪门恩怨类肥皂剧情节,给在金融风暴、经济衰退的阴霾重压下的人们增加了一点另类的谈资。

来龙去脉

“科夫岛事件”的主角们,有两个英国政坛重量级人物,一个坐拥4亿家产的银行世家子弟,还有一个拥有更多财产的俄罗斯新贵。事情发生在今年夏天,这四个主角都在希腊的旅游胜地克夫岛(Corfu)渡假。乔治·奥斯伯恩(George Osborne)是英国保守党的影子财相,近一年来攻击工党屡屡得手,是党内一颗明星。彼得·曼德尔森(Peter Mandelson)是前工党内阁大臣,当时正担任欧盟贸易专员,位高权重。两人虽然分属对立的政党,但却都是银行世家子弟纳森内尔·洛斯查尔德(Nathaniel Rothschild)的朋友,洛斯查尔德与曼德尔森有十年的交情,但与奥斯伯恩关系更久,在牛津大学读书时就是朋友。几个人在岛上一起见面喝酒吃饭,中间还被邀请到俄罗斯铝业大亨德里帕斯卡(Oleg Deripaska)的豪华游艇上。这些本来属于私人交往,没有外人知道,媒体也不是太感兴趣。

但是过后奥斯伯恩向《星期日泰晤士报》记者马丁·埃文斯(Martin Ivens)透露了一些私人交谈的细节,说曼德尔森私下说了布朗不少坏话。这些内容当时并未公开,但在曼德尔森被布朗召回内阁之后,埃文斯在他的专栏,把这些谈话捅了出去,并称这些内幕来自一位“保守党内部人士”。当然一旦媒体关注起来,这位“内部人士”是谁很快就不再是秘密。保守党宣传部门马上跟进,透露出曼德尔森曾在科夫岛曾与俄罗斯铝业大亨见面,与他担任的欧盟贸易专员一职有“利益冲突”的嫌疑。

到此为止,保守党对曼德尔森的媒体骚扰战术可以说十分成功。但是没想到惹恼了科夫岛聚会的主人洛斯查尔德,他觉得自己的一个客人把私人交谈内容捅到媒体攻击另一个客人,非常“没礼貌”,决定你不仁我不义,主动写信到《泰晤士报》,透露奥斯伯恩曾在科夫岛上商讨过向俄罗斯铝业大亨德里帕斯卡要求政治捐赠5万英镑,而且保守党财务主任在场,并非儿戏。因为接受非英籍人士政治捐赠属于非法,他们还谈到使用英国公司作为中介的可能性,后来几人还一起“上了俄罗斯人的船”。《泰晤士报》著名的“读者来信”版当然乐得全文照登。此信一出,立刻一场媒体大风暴降临在保守党总部,各报几天都是连篇累牍的“科夫岛内幕”,连闹得正厉害的金融风暴也被挤下了头版。奥斯伯恩不得不声明,虽然参加了讨论,但最后并没有批准向俄罗斯人要钱。他还想继续为自己申辩,洛斯查尔斯发出警告,要他收声,否则“法庭上见”。

其实这场风波没有直接的后果,一方面奥斯伯恩确实没有向德里帕斯卡要钱――俄罗斯人没说会给钱;另一方面欧盟委员会发表声明,称曼德尔森没有干涉欧盟在铝材进口关税上的政策。曼德尔森早已是久经沙场的老政客,这点事扳不倒他;奥斯伯恩少年得志,这是政治生涯上摔的第一跤。这场“茶杯里的风波”,可以说是在媒体上表演有钱有势人之间的一场私人纠纷而已。但是这场风波展现出来的英国政治环境,却很耐人寻味。

(更多…)

BBC 集装箱抵达上海洋山港

“BBC集装箱” (BBC The Box) 是 BBC 新闻部的一个项目,他们把一个集装箱重新漆过,在 BBC 的红色背景上是白色的 BBC News 和网址 bbc.co.uk/thebox,然后跟踪一年,沿着集装箱的足迹观察全球化对世界各地的影响。“BBC 集装箱”在苏格兰格拉斯哥外的 Greenock 港装上了1万5千瓶12年的 Chivas 威士忌,坐上集装箱货轮 Vega Stockholm,穿越直布罗陀进入地中海,穿越苏伊士运河进入红海,横跨印度洋,穿越马六甲海峡抵达新加坡,然后穿过南中国海和东海,本周三抵达上海洋山港。据BBC 新闻报道,停放在 bay 38 on the Cophenhagen Express。

BBC The Box 的下一站据说是美国。

伦敦国际电影节开幕电影 Frost/Nixon

新片 Frost/Nixon 是今天伦敦国际电影节的开幕电影。原来是一部在纽约和伦敦颇受赞扬的话剧。Michael Sheen 演的 David Frost,1977年成功地对下台后的美国总统 Nixon (Frank Langella)进行了电视采访,是新闻史上的重要事件。当时 David Frost 需要给自己的事业寻找一个转机,Nixon 需要为自己的名誉辩护,但又不希望揭开过多水门事件的内幕,采访中,两人像是猫捉老鼠,或是猎人与狐狸,有时候搞不清楚谁是猎人,谁是狐狸。在这之后,David Frost 成为成功的时政主持人,最著名的节目是 BBC 星期天上午的时政清谈节目,许多名人都曾是节目嘉宾,以后又被新成立的 Al-Jazeera 英语台挖去。他的节目时段现在由 Andrew Marr 接手,改名 Sunday AM。Nixon 后来在政治上也重获新生,从事各种和平斡旋活动,为自己恢复了相当多的名誉。

本剧的编剧是 Peter Morgan,他和 Michael Sheen 之间的合作已经有《君子协定》(The Deal)《女王》(The Queen)。两部片子中 Michael Sheen 演的都是 Tony Blair,难怪《卫报》影评人 Peter Bradshaw 说他总觉得电影中的 David Frost 是布莱尔

Frost/Nixon

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成果:绿色荧光蛋白 (GFP)

今年诺贝尔化学奖由三位科学家下村脩(Osamu Shimomura)、Martin Chalfie 和钱永健 (Roger Tsien)三人分享,代表了绿色荧光蛋白研究上的三个里程碑。我曾经在这个领域工作过,对这段历史还略有了解。

下村脩1962年在普林斯顿大学做研究的时候从一种水母身上分离出绿色荧光蛋白(GFP)。当时知道在蓝紫色光的照射下,它会发出绿色荧光。后来他搬到波士顿郊外的小镇Woods Hole上著名的海洋生物实验室(MBL)。GFP的结构以及发光原理,要到1990年代通过X光衍射才得到证实:GFP的肽链构成一个桶状结构,在其中心由3个氨基酸携带的芳香基团构成了发光核心结构。

一直到1990年代,GFP才重回生物学家的视野。这里其实还有另一位生物学家的重要贡献,Douglas Prasher 1992年在Woods Hole 海洋研究所(WHO)克隆出了GFP基因,随后哥伦比亚大学的 Martin Chalfie 成功地让GFP基因在大肠杆菌和线虫(C. Elegan)上表达成功。这个实验的重要意义,是证明从水母上分离出来的GFP基因可以在其它物种上表达,正确地折叠,发出荧光。这些研究成果为GFP在生物学研究上的使用,奠定了基础。

当时如果要研究活体生物中的生命活动,可以采用往细胞体内注射荧光化合物,或者是事先把荧光化合物结合到蛋白上,然后注射到细胞内的方式。钱永健此时已经是这个领域的专家,他发明的荧光化合物 fura-2 会随着周围钙离子浓度变化而改变荧光强度,经常被用来研究活体细胞内的钙离子浓度变化。但是这种方法的缺点也很明显,第一荧光化合物可能有毒性,影响正常生理活动;第二把荧光化合物特别是标记了荧光化合物的蛋白注射到细胞内,需要特别的设备和专业训练——微注射;第三即使荧光化合物无毒,也有微注射的条件,每研究一种蛋白,就必须先分离蛋白,然后找到标记荧光化合物的办法。这些困难,限制了普通生物学家研究活体生物活动的能力。

与此同时,在1990年代初分子生物学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的发展推动下,已经有了很强的操纵基因的能力。比起蛋白来,在DNA水平上对基因进行裁接和修饰已经是实验室常规操作。如果GFP可以在各个物种中准确折叠发出荧光,那么只要在基因水平上把研究者感兴趣的蛋白基因,接上GFP基因,然后转移到细胞内表达,就等于给被研究的蛋白带上了一个荧光标签。而这一切完全不涉及蛋白提纯,标记,蛋白微注射等技术,也就是说,任何一个分子生物学家都有可能用荧光标记自己研究的对象。而且GFP是一种无害无作用的蛋白,不用担心对细胞产生毒性。

钱永健的贡献,是利用他在活体荧光研究方面的丰富经验,对GFP进行改造,他的实验室利用定点突变改造出来 EGFP,不仅提高了荧光强度,更重要的可以在普通的荧光显微镜下用现有的荧光滤镜观察到,而且光谱单一,不会和其它荧光染料的光谱发生干扰。接着他的实验室又陆续推出了不同颜色的 GFP,如蓝色(BFP)和黃色(YFP)的荧光蛋白。不同颜色不是为了好看,而是为了可以同时在同一个细胞或组织内标记多种蛋白或结构,或者是在研究中把GFP标记蛋白与其它荧光化合物同时使用。现在世界各地实验室使用的GFP,都是经过改造优化了的,钱永健是这方面的先驱和领先人物。在他在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实验室网站上,有一幅用表达了多种颜色荧光的大肠杆菌组成的照片。

多种颜色GFP的出现,还为以后研究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蛋白分解等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生物学家可以同时对多种基因进行荧光标记,然后根据活体内的荧光颜色变化,判断生物活动进程,此时荧光标记不再是标记蛋白在哪里,还能标记活体内的生物事件。

可以说,GFP在细胞生物学研究上的重要性,不亚于PCR技术对分子生物学发展的意义。

这张照片就是GFP技术的运用之一。哈佛大学细胞分子生物学系和脑科学中心的研究人员使用转基因技术,使得小鼠脑部邻近神经元可以随机地表达不同颜色的GFP(他们称之为XFPs)。在荧光显微镜下,可以清楚地分辨通常是交缠在一起的大量神经元构成的复杂网络,可以用来跟踪神经元之间的关系。文章发表在去年11月的《自然》(Nature)杂志。

注资不是用来发奖金的

有时候现实的讽刺性比虚构情节还有戏剧性。上周三英国政府宣布拨款500亿英镑注资银行,注资是比较好听的专业说法,实际上就是银行没钱了,要拿家当出来抵押别人也不要,只好向政府伸手要钱。同一天世界各国央行联合行动共同降息。然而全球股市在星期五再度狂泻。用《卫报》财经评论员Nils Pratley的话说,最可怕的是,造成周五全球股票急跌的,不是“恐慌性抛售”,而是“理性抛售”――投资者已经到了宁愿周五抛售,下周加10%再买回来,也不愿意攥着股票过周末的境地。

但是当我翻开周五的《金融时报》时,里头掉出一本大开本的精美免费杂志,名为《教你如何花掉你的年终奖金》(How To Spend It – Bonus Special),里面是各种时装美酒奢侈品、豪华旅游套餐等等的推荐。这本杂志的目标读者群,自然是伦敦金融城里的银行家和基金经理们。年终降至,正是发奖季节,似乎政府注资归注资,股票狂泻归狂泻,年终的奖金还是少不了的。

(更多…)

“瑞典模式”可以救市吗?

《卫报》在10月7日的社论中,敦促英国政府在制定救市方案时,参考”瑞典模式”。1992年瑞典房产泡沫破裂,国内几家主要银行都面临破产危险,瑞典政 府一方面提供存款担保,另一方面在注资换股之后,把所有不良资产全部集中到一家国有企业,统筹出售。最后据说还给纳税人赚了点钱。

“瑞典模式”其中一个重点时,当政府向银行注资补充本金的时候,必须以从银行手中换得优先股为条件,保证纳税人的投入能够优先获得利息或者分红回报。英国政府8 日发布的救市方案,虽然没有明确提到”瑞典模式”,但确实强调了500亿英镑的注资,条件是以获得参与银行的优先股为条件。虽然细节还未透露,但估计至少 头250亿英镑注资换股将会以定息方式获得比较稳定的投资回报。

对于银行的现有股东来说,这个消息可说是有喜有忧,喜在于银行终于可以从 政府那里得到注资保证,不至于眼看着银行一步步滑向关门大吉的深渊。忧在于银行为了救命喝猛药,股东手中的普通股变成了二等货色,价值被冲谈,这种担忧自 然表现在股价上。所以银行股的表现,是10月8日跌得最厉害的,第二天反弹得也最快。反而股价一直稳定,普遍认为资金充足,却也参加了政府注资计划的 HSBC股价下跌了。

(更多…)

波兰报纸

上周五去爱丁堡大学学生会的商店,第一次在报架上看到有波兰报纸出售。波兰加入欧盟以来,许多波兰人来到英国工作。这大概是与英国和波兰的历史渊源有关,二战期间不愿向德国投降的流亡波兰军队就是在英国被收容重组的,许多波兰军人直接加入英国军队,在不列颠空战中,就有经验丰富的波兰飞行员,与英国军人并肩作战。不知出于何种原因,近几年的波兰新移民有相当多涌向了苏格兰,补充了苏格兰劳动力市场,扭转了苏格兰人口下降的趋势,据说还给苏格兰天主教教堂带来了不少教众和神甫。以前就曾看到过租房广告用波兰语的,Tesco 超市里有专柜出售从波兰进口的香肠,出现波兰语报纸杂志也是正常。最近在爱丁堡演出的一出话剧 Cherry Blossom 反映波兰移民在苏格兰的生活,评价非常高。上个星期在朋友家聚会,还遇到金发波兰美女和我大谈奇斯劳斯基的《十戒》。

2008年特纳奖(Turner Prize)提名作品展

特纳奖 (Turner Prize) 是英国最受关注的现代艺术奖。每年在公布提名和颁奖之间,会举办几个月时间的提名作品展,获得提名的艺术家,除了提名作外,通常会同时展出多件自己的作品,让观赏者对自己的创作有更全面的了解。艺术界和公众对提名作品展的兴趣,不亚于获奖作品本身。

今年的特纳奖有四位艺术家获得提名,包括三位女艺术家。作品展已经在伦敦的泰特艺术馆(Tate Britain)开幕,一直到明年初。《卫报》网站上有特纳奖专题,这里的一段视频介绍了这四位艺术家的提名作品,以下照片来自这里

波兰艺术家 Goshka Macuga 的作品 Deutsches Volk – Deutsche Arbeit 2008 是一组玻璃和钢架制成的雕塑,同时展出的是一组在泰特艺术馆藏品基础上再次制作的图片和绘画。

英国艺术家 Cathy Wilkes 的装置作品叫 I Give You All My Money。这个作品被媒体简化形容为“橱窗模特赤身裸体坐在马桶上”,可能是最吸引眼球的提名作。

在孟加拉国出生的艺术家 Runa Islam 的作品是一段影片 Be the First to See What You See As You See It。影片中,一件件瓷制餐具茶具被一一扔到地上摔碎。她的其它作品还包括孟加拉国的三轮车夫和通过自动控制的镜头拍摄的电影摄影师 Harry Harrison 的工作坊。

英国艺术家,目前在德国教电影研究的 Mark Leckey 的作品是一段影片 Felix Gets Broadcasted,其中穿插了多位其他艺术家的作品。

 
Real Time Web Analy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