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坞 Rotating Header Image

8月, 2007:

最受欢迎的20部浪漫小说

这是英国有线电视频道 UKTV Drama 的两千多个观众选出的20部最受欢迎的浪漫小说。《呼啸山庄》排在第一。《卫报》的Martin Kettle 对此颇不以为然,认为把《呼啸山庄》当作言情小说看实在是贬低了这部作品的社会价值。

1 Wuthering Heights Emily Brontë, 1847

2 Pride and Prejudice Jane Austen, 1813

3 Romeo and Juliet William Shakespeare, 1597

4 Jane Eyre Charlotte Brontë, 1847

5 Gone with the Wind Margaret Mitchell, 1936

6 The English Patient Michael Ondaatje, 1992

7 Rebecca Daphne du Maurier, 1938

8 Doctor Zhivago Boris Pasternak, 1957

9 Lady Chatterley’s Lover DH Lawrence, 1928

10 Far from The Madding Crowd Thomas Hardy, 1874

11 = My Fair Lady Alan Jay Lerner, 1956

The African Queen CS Forester, 1935

13 The Great Gatsby F Scott Fitzgerald, 1925

14 Sense and Sensibility Jane Austen, 1811

15 = The Way We Were Arthur Laurents, 1972

War and Peace Leo Tolstoy, 1865

17 Frenchman’s Creek Daphne du Maurier, 1942

18 Persuasion Jane Austen, 1818

19 Take a Girl Like You Kingsley Amis, 1960

20 Daniel Deronda George Eliot, 1876

《简爱》

Jane Eyre Charoltte Gainsbourg

无意中在电视上看到了 Charottle Gainsbourg 主演的《简爱》(1996),我总觉得她的表情就是没有表情,我看过她演的 Lemming,全片几乎都是一贯的惊诧神色。也许这才是原著中的简爱形象--内心汹涌但外表刻板,充满激情却不讨人喜欢。电影中的罗切斯特(William Hurt 主演)也是一幅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架势,也许真的贴近角色了,但爱情故事,也得让观众爱上角色不是?

《简爱》改编成电影电视近二十次了,其中甚至还有移植到中国背景的香港电影《梅姑》(1955)。由林黛、严俊主演,演童年简爱的萧芳芳还得到了东南亚电影节的最佳童星奖。在中国最出名的还是1970年由 George Scott 和 Susannah York 主演的《简爱》,作曲是大名鼎鼎的 John Williams。

我在YouTube上找到了一段1997年版的电视电影《简爱》,由当时尚未成名的 Samantha Morton 演简爱,Ciaran Hinds 演罗切斯特(他后来演了电视剧《罗马》中的恺撒)。从这段两人表白的片段看,实在有点过于舞台剧了。

[kml_flashembed movie="http://www.youtube.com/v/Tipa-Rj3Vs8" width="425" height="350" wmode="transparent" /]

所以如果我们只比较近10年的改编作品,相对于Charottle Gainsbourg的木然,Samantha Morton 的夸张,Ruth Wilson 的简爱 (Jane Eyre (2006) BBC制作)还是非常出色,既保留了原著中的坚忍与含蓄,又有附和现代诠释的独立和感情。她凭此片获得BAFTA电视奖的提名

YouTube 上还有 2006 年版的删除片段,估计取自 DVD。

[kml_flashembed movie="http://www.youtube.com/v/ecTusBYM8Ys" width="425" height="350" wmode="transparent" /]

《独立报》

Independent front page

8月8日《独立报》头版刊登了一幅长江白鳍豚的照片,题头大字是“灭绝” EXTINCT--从设计到选题都很有《独立报》的风格立场。马上有人找到 BBC 的政治讽刺剧 The Thick of It 中前一段时间出现的一段台词,是剧中一家小报编辑向政客的助理要内幕消息:

“Just tell me what the fucking news is and I’ll put it on the front page. It’s not like we’re the Independent. We can’t just stick a headline saying CRUELTY then stick a picture of a dolphin or a whale underneath it.”

(不管你把他妈的什么消息透露给我,我马上把它发头版。我们又不是《独立报》,可以在头版打上“残忍”两个大字然后在下面贴张海豚或者鲸鱼的照片对付了事。)

《独立报》自改成小报尺寸后,至少把它的头版改造得很有看头。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头版成了 Viewpaper。头版选题或者是切入点常常与其它报纸不同,并且以自由主义环保反战自居。但有时为追求效果,不免耸人听闻夸张失实兼似是而非莫名其妙。

其实我这里都应用了好几次《独立报》的头版设计:

The IndependentThe IndependentThe IndependentMade in Britain, Dumped in China - Independent

British Film Forever: Costume Drama

BBC 为“英国电影之夏”(Summer of British Film Season) 制作的7集专题片 British Film Forever 的第4集是《古装片》(Costume Drama)。作为英国电影的强项,古装片不仅仅是简奥斯汀和布朗宁姐妹笔下的浪漫爱情片,而是包括从古罗马到《火的战车》的二战之前,甚至到二战后的《甘地》,题材也从包括战争到爱情到社会现实。以下是这集专题片中出现的,做重点介绍的电影。

Pride and Prejudice (2005)
Pride and Prejudice (1995)
Sense and Sensibility (1995)
A Room with a View (1985)
Maurice (1987)
Howards End (1992)
Chariots of Fire (1982)
The Private Life of Henry VIII (1933)
I Claudius (1937)
Fire Over England (1937)
Wuthering Heights (1939)
The Hamilton Woman (1941)
Henry V (1944)
The Templest (1908)
As You Like It (1937)
Henry V (1989)
Great Expection (1946)
Oliver Twist (1948)
A Tale of Two Cities (1957)
Importance of Being Earnest (1952)
Lawrence of Abrbia (1962)
Tom Jones (1963)
The Railway Children (1968)
The Go-Between (1971)
The French Liutenent’s Woman (1981)
A Passage to India (1984)
Gandi (1982)
the Draughtsman’s Contract (1982)
Caravaggio (1986)
Shakespheare in Love (1998)
Gosford Park (2001)
Topsy-Turvy (1999)
A Cock and Bull Story (2005)

试用 BBC iPlayer

BBC 的 iPlayer 7 月 27 日正式启用,但在刚开始使用的几天,到 BBC 网站的首页竟然找不到任何 iPlayer 的链接,大概其实还是没有准备好。我直接打入http://www.bbc.co.uk/iplayer 才进到 iPlayer 网页。要使用 iPlayer,还需要先申请一个帐号,似乎还不保证能得到邀请。我是在发出申请后几天才收到来自 BBC 的邀请邮件,以及安装步骤。

BBC iPlayer

有了帐号,可以登录 iPlayer 网站,浏览可下载的节目。BBC iPlayer 的界面很简洁,用户可以按日期、内容分类、字母顺序找到前7天的节目(这是 iPlayer 的限制之一),点击即可在背景中下载--点下之后,却突然出现一道新的程序,用户必须先在 BBC 网站另外注册一个帐号--也就是在下载前需要登录两个不同的帐号。

如果要下载节目,除了需要登录 iPlayer 网站,还需要先安装 iPlayer 软件。BBC iPlayer 软件的安装倒是挺简单,然而中途却被告知:我不能使用 iPlayer。原来我用的是 Firefox。BBC iPalyer 要求用户必须是 Windows XP + IE + Microsoft Media Player 三者具备才能使用,这与版权管理有关,因为 iPlayer 中使用了 Media Player 的数码版权管理(DRM)功能来管理使用时限。比 BBC iPlayer 早出台的 Channel 4 的 4oD 中因为同样原因有着同样的限制。我换到 IE 重新再来,终于一切就绪,只待下载。

(更多…)

《卫报》与 The Bourne Ultimatum

《卫报》(The Guardian) 星期三少见地把一篇影评放在了“国内新闻”版。《卫报》的影评一般都发在星期五的电影和音乐副刊上,享受到这个待遇的是将在本周五在英国公映的 The Bourne Ultimatum。(另一部享受这个待遇的电影是昨天在爱丁堡国际电影节上做全球首映的开幕电影,英国片 Hallam Foe)。The Bourne Ultimatum 能上“国内新闻”版,不仅是因为八月假期没新闻,或者是因为这部电影在影评圈子评价高(《卫报》影评人Peter Bradshaw给了4颗星),以及电影的导演是英国人 Paul Greengrass,最重要的原因是电影中的一个配角,一个挖出隐藏的 Bourne 以及围绕他的种种阴谋的记者,正是《卫报》的记者。

根据电影情节,一位《卫报》记者(英国演员 Paddy Considine 饰演),经过调查侯,在《卫报》上发表了一则有关前CIA特工失踪的新闻,导致 Bourne 重新被追杀。电影中出现的《卫报》报纸是报社自己设计的。《卫报》在上周还采访了自己的版面设计主管 Roger Browning,介绍如何专门为 The Bourne Ultimatum 设计报纸版面。虽然没有明说,但显然《卫报》对自己的报纸被 The Bourne Ultimatum 选择为一个揭露政府阴谋、披露真相的角色非常自得。恰好电影受到的评价甚高,票房看来不会差,那更是锦上添花了。这一两个星期来,报纸对这部电影报道颇多,当然还有对 Paul Greengrass 和 Matt Damon 的采访。看来不完全是电影发行商强力宣传的结果。

[kml_flashembed movie="http://www.youtube.com/v/DY7CnUY2EWk" width="425" height="350" wmode="transparent" /]

Daily Quote: shag the camera

Guardian’s Hadley Freeman answers the question “Why do fashion models look so grumpy” from a male reader. (I must confess I have the same question but not sure whom to ask.)

Well, try being a model: you can’t eat, you barely get to sleep and you often have to wear really stupid clothes yet keep a straight face while the photographer shouts about how you should shag the camera, or something.

《妻》Wife (1953)/《饭》Repast (1951)

《妻》Wife, 1953
导演:成濑巳喜男
主演:高峰三枝子 Mieko Takamine、上原谦 Ken Uehara、三国连太郎 Rentaro Mikuni、丹阿弥谷津子 Yatsuko Tanami

《饭》Repast,1951
导演:成濑巳喜男
主演:原节子 Setsuko Hara、上原谦 Ken Uehara、岛琦雪子 Yukiko Shimazaki

《饭》Repast (1951)我是先看了《妻》,觉得颇为灰暗。一周后再看有着圆满结局的《饭》。与《妻》放在一起,发现《饭》中的结局是如此经不起时间的考验。《饭》是1951年拍的,《妻》是两年后的1953拍摄,同一个故事,说了两遍,两种不同结果。

《饭》的故事发生在大阪。丈夫(上原谦)和妻子(原节子)结婚三年,妻子开始为平日单调清苦的生活而烦闷,虽然是因爱而结婚,现在却“连架也吵不起来”。丈夫漂亮的外甥女(岛琦雪子)意外的到来,既让她感受到曾经拥有的青春活力,又更突出平时丈夫对她的冷落。她开始嫉妒丈夫与外甥女的亲热关系,有了离开丈夫的念头,终于借送外甥女回东京的机会,回到娘家,并不打算马上回家。当她在享受没有责任,受人照料的生活的同时,也意识到单身的孤独、女人找工作的艰难、在哪里都是男人作主的现实。这时丈夫来到东京,两人和好,一起回大阪。最后一幕是妻子在火车上幸福地看着睡着了的丈夫。

(更多…)

艺术节开始了

8月份到爱丁堡,一件躲不过的事情是上街被派传单。如果你在市中心的 Royal Mile 走一趟并且来者不拒的话,你手中肯定已经有一堆“爱丁堡边缘艺术节” (Edinburgh Festival Fringe) 各种演出的传单了,你也许可以转身向别人派传单了。参加 Fringe 的艺人一般都没有很多资源大做广告,在几千个演出中,如何让观众来看你的表演呢?于是传单就是最经济的宣传办法了。不过传单也就艺术节开始的时候还有点用,以后大家都先看评论,观众们精得很。

前天中午在临时场地 Potterow Dome 坐了一会儿,不到10分钟,前面的桌子上已经有一堆传单了。派发方式也不相同,有的悄悄地往桌上一放,避免眼神接触;有的会客气地问你是否愿意接受传单,希望你至少看一眼;有的较为执着,一位仁兄向我宣传他的 Comedy and business presentation show (what?),另一位在介绍一部以砸烂汽车为表演手段的音乐剧--这个好像还有点意思。我挺想去看一位伊朗裔的女演员 Shappi 的说白喜剧,不过还没有决定今年去不去看。

安东尼奥尼 Michelangelo Antonioni

Michelangelo Antonioni

想不到一天走了两位电影大师。

安东尼奥尼的电影,对我来说,一直属于那种经常被牢牢吸引,却不能完全看懂的那种。

我第一次看他的电影,应该是 Blow-Up (1966),看的还不是全片,好像是“经典电影介绍”之类的经过重新剪辑的短片,当时就被吸引住了。后来是在电视上,或者是录像带上看了全片,仍然有许多不解之处,却不妨碍欣赏。现在英国电视上的各种文化怀旧节目,经常津津乐道电影开头摄影师与模特儿的“胜似做爱”的互动,其实主要内容还在后面。

L’avventura/The Adventure (1960) 看的是录像带。这部电影的开头似乎还是个容易理解的电影,然而越看越不明白--因为我总还想着什么时候能解开角色失踪的谜团,剧中的其他人物却已渐渐失去寻找的兴趣。那是我第一次看到没有“结局”的电影,颇为震惊和不解。至今仍然有深刻印象的是男女主角开车经过一个小镇,停车开始找人的象是梦境般的一幕。我一直觉得关锦鹏的《地下情》有这部电影的影响。

对我来说,安东尼奥尼的电影,时常能以简单的情节造成令人晕眩效果的效果。以至于我记得的通常是某个镜头,某个场景,却忘了情节。

(更多…)

 
Real Time Web Analy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