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坞 Rotating Header Image

2月, 2009:

数字满天飞

这两天英国报纸上数字满天飞,编辑们都在吃力地解释各种从银行到政府发布的数字,在经历了几个月的金融风暴、经济衰退、各种“救市”方案之后,公众对以 billion (10亿)为单位的数字已经麻木了。

£24.1bn 苏格兰皇家银行(RBS) 2008年亏损数字

£325bn RBS 剥离的不良资产,由英国政府的“资产保险计划”提供担保。

£6.5bn RBS 为参加“资产保险计划”向政府提交的保险金--不是现金,而是股权。

£13-19bn 政府在“资产保险计划”外向 RBS 提供的注资

£20bn 政府已经向 RBS 提供的注资

£25.5bn 政府最高可能向 RBS 提供的新的注资

75% 政府拥有 RBS 股权的“账面封顶值”

95% 政府实际可能拥有的 RBS 股权

当然最让英国公众激愤的,是以下这个数字:

£693,000 前任 RBS CEO,把 RBS 带向灾难的 Sir Fred Goodwin 每年从 RBS --政府,也就是纳税人,拥有95%的 RBS--领取的养老金。

苏格兰皇家银行开始剥离不良资产

不同报纸,同一角度

今天的英国报纸,大部份在头版刊登了卡梅伦和他昨天去世的儿子 Ivan Cameron 的照片,内页做详细报道。但是在翻阅今天的《卫报》和《泰晤士报》之后,发现两份报纸在版面编排和报道角度上,竟然有许多的相同之处。

两份报纸的头版,虽然采用了不同的照片,但照片的立意极为相似。应该是同一组照片中两张。

2009-02-26ivancameron1400

而两报内部的专题,同时出现在第6-7版。不仅采用了同一张大幅照片,而且位置相同。两报的专题主要文章,角度十分相似:强调的都是照顾儿子的经历对卡梅伦政治理念的影响,《卫报》的标题是《改变了卡梅伦和他的政治理念的男孩》( The boy who shaped Cameron – and his politics),《泰晤士报》的标题是《短暂而艰难的一生,这个孩子所受的磨难也许会改变英国》(Short, hard life of the boy whose suffering could change Britain)。在照片下方,两报的“议会写生”记者Simon Hoggart 和 Ann Treneman都一改平时的调侃口吻,对周三中午的“首相答问时间”(PMQs)作了肃穆地描述。同时在同一版面,两报都对Ivan Cameron所患的疾病和所需的护理做了背景介绍。

两份报纸做出如此巧合的安排,在设计上,可以说报纸的版面设计者有着相似的理念;在政治氛围上,可以说保守党领袖卡梅伦的形象转变已经完成--他已经从一个家境优裕、仕途一路顺利、不知人间疾苦的公子哥,变成了一个好丈夫好父亲、甘为家庭孩子吃苦耐劳、而且更重要的是切身体验了公共服务重要性的政客。

2009-02-26ivancameron2720

Reilly: Ace of Spies

2009-02-24reilly

UKTV History 频道上正在播出BBC 1983年拍摄的电视连续剧 Reilly: Ace of Spies。由于看到播出时已经播出了好几集,对 Sidney Reilly 不太熟悉,而且不知道是拍摄还是数字转换的原因,画面质量不太好,所以就没怎么注意。但是电视剧的音乐实在太美,凄美幽婉,让人难以忘怀,我开始对这部电视剧感兴趣了。看得比较完整的已经是第8集 Endgame,剧中的 Reilly 1918年 在彼得格勒策划政变试图推翻列宁领导下的布尔什维克政权,却因为无政府主义者刺杀列宁,契卡因此反击抓人而败露。

这部电视剧有BBC拍摄的间谍片的一贯风格:低调阴郁,主角们在间谍中都遭受不同程度的心理创伤,与 James Bond 天差地别。这部电视剧剧本写得好,演员演技出色。演 Sidney Reilly的是 Sam Neill。

我随后上网看了一些有关 Sidney Reilly 的资料,再看第11集 The Last Journey 的时候就比较容易看得懂。这部电视剧根据 Robin Bruce Lockhart 的 Reilly 传记改编,把这次“最后的旅程”拍成了“最后的胜利”。

再说电视剧的音乐,原来还选得别有深意。主题音乐选择的是苏联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为1955年的苏联电影《牛虻》(Gadfly)的主题曲中的《浪漫曲》(Romance)。《牛虻》在苏联很受欢迎,当年中国也曾引进配音放映。


《牛虻》是根据流亡西方的俄罗斯女作家伏尼契的同名小说改编。根据 Lockhart 的说法,伏尼契和 Reilly 曾是一对情人,一起到意大利旅行,还说《牛虻》主角的原型就是 Reilly,但是另有其他研究者持不同看法,认为Reilly 不过是去监视伏尼契和俄罗斯流亡团体。在“菊说八道”这个博客上有比较详细的介绍。Reilly: Ace of Spies 的拍摄者选择了电影《牛虻》中的音乐作为电视剧主题曲,巧妙地带出了这一联系。可惜我没有看到前面几集,不知道电视剧中是如何处理这段关系的。

Reilly: Ace of Spies 一共12集(在英国叫连续剧 serial,在美国叫 mini-series)。在 The Last Journey 之后就是最后一集 Shutdown 了。

政客的家庭不幸 公众的关注话题

2009-02-25cameronchristmas

政客也是人,有普通人的烦恼和不幸。今天提醒公众这一点是,是反对党保守党领袖卡梅伦(David Cameron) 6岁的儿子 Ivan Cameron。

Ivan Cameron 从出生起就有小儿脑性麻痹(Cerebral Palsy)和大田原综合症,一种儿童癫痫症。据报道今天凌晨他病症发作,在送往伦敦圣玛丽医院后不治去世。

今天是星期三,是每周的“首相答问时间”(PMQs),传统上首相布朗和反对党领袖卡梅伦在下议院辩论厅当面对阵的时间。按规矩,如果党派领袖不能出席,将由党内副手代替。但到11点半,离PMQs还有半小时之际,首相布朗提出取消今天的PMQs,获得下议院议长同意。于是今天正午的下议院辩论厅仍然济济一堂,但是在布朗、保守党副党魁 William Hague、和自由民主党财政发言人 Vince Cable 相继发言表示对卡梅伦夫妇的同情之后,剩下的20多分钟内,下议院活动暂停。

政客们通常对自己的私人生活保护得很严。卡梅伦却对自己残疾儿子的生活十分公开,多次在媒体上谈论照顾儿子对自己家庭生活的影响。有人指责卡梅伦把自己的家庭当作政治筹码,但是大部份人接受他的辩解:他说照顾儿子对他的家庭生活和政治理念都产生重大影响,不可能刻意不谈。虽然出身富裕家庭,卡梅伦夫妇让Ivan 接受的是公立医院(NHS)的治疗,两人需要经常送儿子去医院,在病床边陪夜;回到家中,公立的社会服务(social service)在白天会派人照顾Ivan。2006年他在保守党大会上说:英国公众当然可以放心把NHS交在我手上,因为我儿子的性命经常是在NHS手上。卡梅伦领导的保守党,一贯被认为是反对扩大公共服务投入的――其中就包括NHS和社会服务。卡梅伦的自身经历和这一番表白,显然有利于说服选民。

(更多…)

国宝的意义

伊夫·圣罗兰的艺术收藏品从星期一到星期三在巴黎由佳士得拍卖行拍卖。由于藏品丰富,以及藏品与伊夫·圣罗兰的关系,得到极大关注,佳士得把拍卖地点选在巴黎市中心的“大皇宫”(The Grand Palais),有一千多个座位。在拍卖前的藏品展览据说盛况空前。当藏品在伦敦展出时,我曾去看过一次,但圆明园青铜兽头并没有运到伦敦展出

以下这篇文章写在星期天。据报道说巴黎法院星期一已经否决了中国律师团提出的禁止令申请。两件圆明园青铜兽头将在星期三晚拍卖。

【2月25日更新】据France 24报道,两尊青铜兽头已经以每尊1千4百万欧元售出,竞投者通过电话竞投,未知身份。

2009-02-24yslartcollection

国宝的意义是在发扬文化
《经济观察网》稿件

今天开始,佳士得拍卖行(Christie’s)将在巴黎拍卖已故法国时装设计师伊夫·圣罗兰(Yves Saint Laurent)的艺术收藏品,这批收藏共731件,预计可售得3亿欧元。当然对中国人来说,这场拍卖引起关注,是因为其中的两件艺术品,青铜鼠头和青铜兔头,是来自圆明园。

据BBC报道,巴黎的一个法院将在今天的拍卖前,审核中国律师要求停止拍卖这两件艺术品的申请。据律师刘洋说,他们希望法院能颁发禁制令,阻止拍卖。但是根据过去几周的情况来看,这种可能性不大。

这两件艺术品是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时被英法联军从圆明园抢走的。从中国的角度看,它们是被侵略者抢走的文物,应该归还中国。然而国际上现有的有关被盗文物的公约,并没有回溯到150年前的权力。我们无从知道两件兽头是如何到了伊夫·圣罗兰手上,但据佳士得说符合法国现有的法律。中国律师向法院提出的禁制令申请,宣传意义大于实际可能性。

(更多…)

奥斯卡奖颁奖

2009-02-23slumdogmillionaire

英国电影界对今年的奥斯卡奖有着很高的期待,但是结果竟然还超出他们的期待。Slumdog Millionaire 在颁奖礼上可谓风卷残云,不仅获得了8个奖项,而且赢得了最重要的最佳电影和最佳导演奖。

Kate Winslet 终于圆满了她的奥斯卡奖梦,以后再也不能说“我已经习惯了赢不了任何奖。。。”这样的话。Heath Ledger 的最佳男配角奖是意料之中。Penelope Cruz 在最佳女配角奖上,可以说比其他候选人声势稍高一点,赢得此奖不算冷门。

这是一届没有冷门的奥斯卡奖,最大意外是 Sean Penn 击败 Mickey Rourke 获得最佳男主角。Sean Penn 展示的是经典的演技:一个生活中典型的“暴力”男人演一个男同性恋。而 Mickey Rourke 在 The Wrestler 中演的几乎就是自己,有许多人缘分和感情分,成为获奖大热,但也许这些感情分还是稍嫌不够。影评人 Mark Kermode 在 BBC News 上说可能有些政治因素在里面,在加州拒绝承认同性婚礼的合法性之后,也许AMPAS的会员们想在投票中传递一点信息。《卫报》影评人 Peter Bradshaw 则调侃说,这也许是重申奥斯卡奖的规矩:会把演员奖给予演同性恋角色的演员,但不会把最佳电影奖授予同性恋电影。《卫报》的另一位影评人 Xan Brook 有一个巧妙的电影与真实的引申,Mickey Rourke 大到热灶,正符合他一直塑造的与自身相似的形象:一个永远不会把握胜机,宁愿与失败为伍的人。

英国电影在奥斯卡上获胜的,还有获最佳纪录片奖的 Man on Wire,一部备受好评的国际性纪录片:英国人拍摄,讲述一个法国人在美国纽约的世界贸易中心大楼间走钢丝的故事。

The Duchess 获得最佳服装设计奖的不易之处,是与它的对手相比,这是一部低成本制作。

获得13项提名的 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 仅仅得到几个技术奖,但是最失望的大概是空手而归的 Frost/Nixon。

奥斯卡奖的最佳外语片,有着奇怪的入选规则,也经常爆出冷门结果。今年的外语片类别竞争非常激烈,法国片 The Class、以色列片 Waltz With Bashir 都是热门,而意大利电影 Gomorrah 甚至都没有得到提名。获奖的日本电影《入殓师》(Departures)大概没有多少人看过。

2009年奥斯卡奖获奖者名单

Kate Winslet

2009-02-22katewinslet500

今天收到的《时代》(Time)杂志,封面是英国演员 Kate Winslet,附上粗字标题 Best Actress,原来在奥斯卡夜前,《时代》杂志已经给她封上了最佳女主角的头衔,一行小字是 Why it’s Kate Winslet,内页有记者 Mark Harris 的专访,对她的专业精神和成就大加赞扬。

确实提起 Kate Winslet ,你想到的是演员而不是明星。她的成名作是1994年的 Heavenly Creature,这是部主题有争议,很受好评的电影,作为两位女主角之一的她,当时19岁,还带着婴儿肥。在奥斯卡夜前,BBC重播了这部电影。其中有一个我过去没有注意的情节--她的角色和女伴在一起玩生孩子的游戏。这个镜头让我想起两年后她主演的 Jude (1996)中也有一个生孩子过程的相当吓人的镜头。她在李安的 Sense and Sensibility (1995)中演 Marianne 就已经获得了奥斯卡奖提名,当然让她大红大紫是 1997年的Titanic,而且还又一次获得奥斯卡提名。但是这些并没有改变她的演员本色,不仅经常接拍一些古怪的独立电影--在 Titanic 之后就拍了两部奇怪的独立电影 Hideous Kinky 和 Holy Smoke;而且也常常不惜“牺牲色相”,把角色看得远高于个人形象。即使是拍照上时尚杂志GQ,她还对杂志修改照片美化她的身材表示不满。

今年是Kate Winslet 第6次获得奥斯卡奖提名,“应该让她获奖了”的气氛浓重,她自己显然也很期待--参看她的金球奖获奖谢辞。她在接受全美演员工会最佳女配角奖(The Reader)时,也说很感激同行认可,现在《时代》周刊也投了她一票。如果今年能捧上小金人,那确实是演员生涯的一个完美认可,但其实她今年才33岁。

The Reader (2008)

The Reader
译名:香港:《读爱》;台湾:《为爱朗读》

美国/德国 2008
导演:Stephen Daldry
原著:Bernhard Schlink
主演:Kate Winslet, Ralph Fiennes, David Kross, Lena Olin

The Reader 给我补上的一课,是德国人如何回头看自己的民族在二战中犯下的罪行。通行的说法是,德国人对纳粹的暴行进行了深刻的反思,终于实现脱胎换骨,重新做人,回到欧洲的怀抱。事实当然比这要复杂得多,德国人回望过去,在不同的年代,看到的是也是不同的影像,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

电影刚开始的1958年,德国人还处于一种对二战的过去感到羞耻,希望能忘记所发生的一切的状态。反映在15岁的男主角 Michael 家中,就是餐桌上的拘谨和沉默。电影没有交代他的父母在战争中做了什么,但对于以 Michael 的代表这一代,他们的成长与二战毫无关系,可以说是“干净”的一代。然而这并不等于说他们可以摆脱历史的阴影,虽然德国已经被重建了,但过去依然存在,而且就在身边,就象Michael 与 Hanna 的邂逅和爱恋。
2009-02-21thereader

当德国人开始面对自己的过去时,他们的做法很正常:找到“坏人”、惩罚“黑手”,以换得自己心灵的平静。于是 Hanna 就是一个很好的靶子,如果能把她定为“魔鬼”、把她钉在耻辱柱上,那其他人都可以安心回家了。但是 Hanna 给他们出的难题很简单:她在法庭上提出的幼稚的、绝无讽刺含义的问句:“你会怎么办?”

(更多…)

奥斯卡奖预测

《经济观察网》稿件

2009-02-20heathledger

所谓奥斯卡奖预测,不是评论哪些电影和电影人应该得奥斯卡奖,而是猜测奥斯卡奖的投票人,约6千多人的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AMPAS)会员,也就是获奖人嘴里经常感谢的“学院(Academy)”,会如何投票。这些会员都是被邀请加入,是美国电影各个领域的成功者,多年积累下来的会员组成,普遍被认为年龄偏大,观点较保守。

但这些还是猜测,因为普通观众并没有机会对AMPAS会员组成评头论足――这份会员名单是不公开的。与AMPAS结构相似的英国电影电视艺术学会 (BAFTA),今年已经在其网站上公开了全部会员的名单,以显示其运作透明,AMPAS好像没有这个打算。相信不少业内人士,特别是发行商,手中有这份名单,不然每年奥斯卡奖季节,“操作”奥斯卡奖的发行商们,把压好的6千多张电影DVD往哪里送?

每年猜奥斯卡奖,凭借的信息主要是提名电影的“声势”和当时的“情绪”。有时候某部电影年内获奖无数,在“声势”上盖过了所有竞争对手,夺得奥斯卡奖势不可挡。典型的是2007年英国电影《女王》(The Queen),女主角Helen Mirren 自从电影在威尼斯电影节上首映之后,频频获奖,成为奥斯卡奖最佳女主角的不二人选。“情绪”就是一种比较难琢磨的东西,同一年的 Martin Scorsese,虽然许多人认为《神鬼无间》(The Departed)不是他的最佳作品,但当年的“情绪”是这是在终身成就奖之前,给这位备受仰慕的导演一尊“真正”的奥斯卡奖杯的最后一次机会了。

(更多…)

金融风暴 秋后算帐

英国的经济危机刚刚开始,还不知道走到谷底要多久。但是金融风暴基本已经过去,纳税人付出极大代价,终于把英国银行从悬崖边拉了回来。公众中的情绪,是认为现在该是对那些差点让英国破产的人进行秋后算帐的时候了。过去一周中的一系列事件,正反映了英国公众的这种态度。

先是前任副首相,以“大老粗”“工人阶级”自居的 John Prescott 在社会媒体 Facebook 上发起了一个组,叫做 No ifs, no buts – pass on the cut,反对接受政府200亿注资的RBS银行准备发放10亿英镑奖金的计划,搜集到2万3千个反对签名,送到英国下议院财政委员会主席手中。
2009-02-10exbankchiefs

星期二财政委员会召开银行危机听证会,证人是2008年亏损240亿的RBS前董事会主席和CEO,以及差点破产、已经被 Lloyds TSB兼并的前HBOS董事会主席和CEO。这场听证会基本上是一场“批斗会”,这份集体签名,被委员会主席拿出来显示公众对这些银行前高管的愤怒。

(更多…)

 
Real Time Web Analy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