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坞 Rotating Header Image

6月, 2007:

Daily Quote: kissed hands?

英国首相交接的正式公告--来自白金汉宫

Wednesday, 27th June 2007

BUCKINGHAM PALACE: Mr. Justice Griffith Williams was received by The Queen this morning upon his appointment as a Justice of the High Court when Her Majesty conferred upon him the honour of Knighthood and invested him with the Insignia of a Knight Bachelor.

Mr. Richard Stagg was received in audience by The Queen upon his appointment as British High Commissioner to the Republic of India.

Mrs. Stagg was also received by Her Majesty.

The Rt. Hon Tony Blair MP had an audience of The Queen this afternoon and tendered his resignation as Prime Minister and First Lord of the Treasury which Her Majesty was graciously pleased to accept.

Mrs. Blair was also received by The Queen.

Her Majesty received in audience the Rt. Hon Gordon Brown MP and requested him to form a new Administration. The Rt. Hon Gordon Brown MP accepted The Queen’s offer and kissed hands upon his appointment as Prime Minister and First Lord of the Treasury.

Mrs. Brown was also received by Her Majesty.

看过 The Queen (2006) 都知道皇室礼仪(protocol)的重要性,还有一个谜团,到底有没有 kissed hands 呢?

Rt. Hon: Right honourable
MP: Member of Paliarment

BBC 下月正式启用 iPlayer

【英华新闻】BBC 昨天宣布将在7月27日正式启用其免费节目下载回放服务 iPlayer 。用户在下载安装 iPlayer 程序之后,可以下载过去7天内几乎所有 BBC 节目,下载后节目将在硬盘上保留30天,30天后节目将会自动删除。BBC 将先提供在 PC 上运行的 iPlayer,接着会提供 Mac 版本。英国其它的几家电视台,Channel 4 和 ITV 已经启用了各自的节目免费下载回放服务。

BBC: http://www.bbc.co.uk
Channel4 的 4oD: http://www.channel4.com/4od/
ITV: http://www.itv.com

BBC iPlayerBBC 的 iPlayer 设想其实 3 年前就有了,当时是比较领先的想法。但 3 年来问题不断,主要问题不是技术,而是是管理、战略和政治上的。这 3 年中 BBC 经历决定今后十年命运的 Charter Review。同时另一个很受欢迎的网络项目 BBC Jam (提供针对中小学的网上教学) 在管理机构的压力下被腰斩。今年年初又被管理机构 Ofcom 要求把节目下载后可存贮的时间由13周缩减为30天。BBC 用的是英国纳税人,其制作的节目,理应让英国公众免费重复使用,但商业集团一直游说管理机构指 BBC 抢了他们的饭碗,于是又出来一个“公众服务价值测试”(public value test),来来去去 iPlayer 的想法已经不再新鲜,Channel 4 今年推出了 4oD,允许回放 7 天内的大部份节目,其它节目可以付费回放,ITV 改版了网站,把许多节目放到了新网站上。更不用说 YouTube 的兴起,现在 BBC 都在 YouTube 上开自己频道。BBC 本来有能力在新媒体传播上领先,现在却是扮演追赶别人的角色。

BBC 的 iPlayer 将和 4oD 类似,用户必须下载安装一个软件,以这个软件为界面,浏览下载 BBC 节目。

Daily Quote: No, not?

在星期二布莱尔最后一次记者招待会上,布莱尔被问道对他的继任者有没有什么建议?我们来看记者们是如何话外听音的:

Simon Hoggart on the Guardian:

Someone asked if he had any advice for his successor. “No”, he snapped. “He is perfectly capable of doing the job on his own.” The word “Not!” hovered unspoken in the air.

Andrew Gimson on the Daily Telegraph:

“Do you have any advice for your successor?” another correspondent ventured, to which Mr Blair replied with a brevity almost worthy of Clement Attlee: “No. He’s perfectly capable of doing the job on his own, thank you.”

Some of us took this to mean that Mr Blair will leave Gordon Brown to make a terrible mess of being Prime Minister and will then have a jolly good laugh at his expense.

After the Wedding (2006)

After the Wedding (2006)
Efter brylluppet (2006)
丹麦/瑞典
导演:Susanne Bier
主演:Mads Mikkelsen (Jacob), Rolf Lassgard (Jørgen),
Sidse Babett Knudsen (Helene), Stine Fischer Christensen (Anna)

After the Wedding (2006)

我对北欧电影一直印象不错,但是象 After the Wedding 这样,对导演演员完全没有了解的电影,还是需要一点外加的因素吸引我去看。这部电影在英国几乎看不到任何宣传,如果不是它得到了奥斯卡奖最佳外语片的提名(得奖的是 The Life of Others),恐怕就错过了。

结果是我很喜欢这部电影。故事说的是单身的男主角Jacob在印度为慈善机构工作,照顾孤儿。一个富翁 Jorgen 声称愿意给慈善机构捐助大笔金钱,条件是Jacob 必须回到哥本哈根面谈。从印度的贫民窟回到摩登光鲜的城市的他,只想尽快回印度。让他困惑的是,Jorgen 看上去对他的慈善工作并不感兴趣。周末 Jorgen 邀请他参加自己女儿 Anna 的婚礼。在婚礼上,Jacob 遇到 Anna 的母亲 Helene,发现事情不是他想像的那么简单。

(更多…)

布莱尔首相的最后一天

今天是布莱尔担任首相的最后一天,重点活动是最后一次的“首相问答时间” (Prime Minister’s Question Time),接着就是权力交接了。一大早,搬运公司的卡车停在唐宁街10号门口,搬运工进进出出地搬箱子家具。中午12点布莱尔出现在众议院辩论厅,今天“首相问答时间”由过去的唇枪舌剑变成相互致敬和轻松玩笑,布莱尔说他对众议院最好的颂扬是每个星期三中午来到这里,他总是“心怀惊惧”,并祝愿所有人“朋友和对手们”好运,最后他说“That’s that. The end.”工党议员们全体起立鼓掌,卡梅龙挥手让他的保守党也起立鼓掌,只有SNP的议员没有起立。接着布莱尔到白金汉宫向女王提交辞呈,然后布朗到白金汉宫接受女王“邀请”担任新首相。布朗回到唐宁街10号门口发表简短演讲后,牵着妻子莎拉的手走进10号。所有仪式结束,前后2个小时。这时布莱尔已经坐上 GHER 公司由伦敦开往爱丁堡的火车,赶回自己在德勒姆郡的选区Sedgefield向选区选民宣布辞去众议院议员职务--他已经找到了新的工作。

Guardian front page 2006-06-29

看着这场政治秀,我的最大感受是,整个过程充满着英国人崇尚的“低调礼仪”(low profile nicety)和对程序的尊崇。所以首相在交出权利的同时,必须马上搬出首相府;在议员们全体起立鼓掌,布莱尔与议会主持握手告别后,主持宣布“现在是‘10分钟提案’时间。”--即使是权力交替的重要时刻,议会活动也一切照常;布莱尔坐首相专车来到白金汉宫觐见女王后,必须坐另一俩车离开,因为此时他已是前首相,无权享用;布朗走入唐宁街10号,就必须马上开工组阁了;另一方面,当布莱尔夫妇去赶火车时,首相夫人必须自己提着衣服行李,因为所有的助手警卫都撤了。当然布莱尔的出众演说技巧,把握极佳的认真严肃与轻松自如之间的平衡,带来了一些亮点谈资,“首相问答时间”破天荒地变成对首相致敬时间,要在平时议会主持一定要出来干涉了。

英国人非常自豪自己的民主传统,刻意的低调的方式,和对礼仪程序准确的追求的背后,是在教育民众和警告政客:政客是民众选出来管理国家的,并不高人一等。权利的交替,只不过是民主程序的一部分。首相来来去去,制度不可动摇。

The Rise and Fall of Tony Blair (2007)

The Rise and Fall of Tony BlairThe Rise and Fall of Tony Blair 是由Andrew Rawsley制作,由 Channel 4 播出的纪录片。在布莱尔离职之际播出,这部纪录片加入了一长串有关布莱尔十年的电影电视作品。这部纪录片观点独到、资料详细、而采访到一些接近布莱尔圈子的人物,包括前内阁成员,政界、公务员、军事高层,私人朋友等等,长度超过3小时。可惜已有珠玉在前,这部片子很难超越 Michael Cockerrel 的 Blair: The Inside Story

前半部之中的有两个观点我很感兴趣。一个是有关英国与欧盟的关系。布莱尔是属于亲欧洲的,许多人希望他能够带领英国真正地进入欧洲大家庭。我曾在《卫报》读到专栏作者 Polly Toynbee 的观点,她在伊拉克战争后说,布莱尔在伊战上花光了他所有的政治资本,而这些政治资本,本来是应该用来说服英国民众“走向欧洲”的。在这部纪录片中其中一个受访人(应该是前工党领导人 Neil Kinnock)说,布莱尔应该在他刚刚上台,拥有极高的民众支持率的时候,举行一次全民公决,在原则上决定英国是否应该“与欧洲融合”。一旦通过,就是给了亲欧洲派们一口尚方宝剑。这个观点与 Polly Tonybee 类似。但是当时的布莱尔不敢正面挑战长期对欧洲怀有敌意英国媒体,以及布朗的反对,因而错过了这次机会,以至十年后,英国与欧洲的关系并没有靠近多少。

另一个观点还是和伊拉克有关。这个问题在 Blair: The Inside Story 中已经谈得很透彻了,布莱尔的“人道干涉主义”(liberal interventionism)的理念是在科索沃战争之后建立起来的。入侵伊拉克、“输入民主”是他的理念的一部份,所以才会有他对布什的全力支持--许多人认为他因此而失去了讨价还价的筹码。这部纪录片中除了支持这个观点外,还提供了一个新线索,即布莱尔在多年前就表示必须“铲除萨达姆”,一切都是他的全球观的一部份。

Edith Piaf 和 La Vie en Rose

我在看 La Vie en Rose 之前对 Edith Piaf 一无所知。看完这部电影之后忍不住去找她的歌来听。网上已经有不少 Edith Piaf 的表演片段录像。

Edith Piaf – La Vie en Rose – 1954

[kml_flashembed movie="http://www.youtube.com/v/2-sUzR71wpQ" width="425" height="350" wmode="transparent" /]

Edith Piaf – Hymne à L’Amour

[kml_flashembed movie="http://www.youtube.com/v/NjR5xFZxZK8" width="425" height="350" wmode="transparent" /]

Edith Piaf – Non je ne regrette rien

[kml_flashembed movie="http://www.youtube.com/v/i_QABS88nDc" width="425" height="350" wmode="transparent" /]

La Vie en Rose 预告片法国版

[kml_flashembed movie="http://www.youtube.com/v/btiriZMOOMQ" width="425" height="350" wmode="transparent" /]

La Vie en Rose 预告片美国版

[kml_flashembed movie="http://www.youtube.com/v/uzEJ7NV_g98" width="425" height="350" wmode="transparent" /]

加长版6分半钟的预告版--你会在最后20秒看到女演员 Marion Cotillard 的真实面貌

[kml_flashembed movie="http://www.youtube.com/v/AVKlSbNJcxM" width="425" height="350" wmode="transparent" /]

La Vie en Rose (2007)/La Môme (2007)

La Vie en Rose (2007)/La Môme (2007)
导演: Olivier Dahan
主演: Marion Cotillard, Sylvie Testud, Gérard Depardieu, Jean-Pierre Martins

什么时候第一次听到 La Vie en Rose (《玫瑰般的人生》),我已经记不得了,应该是由歌曲改编的音乐。浪漫优美的音乐,带着强烈的法国风情。

第一次听到有人唱这首歌,却是在巴黎。多年前的某个晚上,我在巴黎的地铁站里等车。站台上只有稀稀疏疏的几个人,卖艺的都回家了。这时对面站台上一个单身女子忽然唱起了歌来,就是这首 La Vie en Rose ——那时我已经知道这首歌的名字。从她唱歌的姿态,显然不是卖艺,而是一时情之所致。她是巴黎人?还是一个游客?为什么在忽然开唱?是在恋爱之中吗?人称巴黎为“浪漫花都”,难道还真让我赶上了一个浪漫时刻?永远是个谜团。

前几年爱丁堡艺术节曾来过一支由两个法国女孩子组成的乐队,一个拉琴,一个唱歌。我记得坐在城堡脚下王子花园里的露天看台上,在苏格兰八月的黄昏夕阳下,听着两个女孩子在舞台上演出着一首又一首悠扬浪漫的法国歌曲,那是这个夏天最美好的记忆。

不过我并不知道那些都是 Piaf 的歌。我是在看到电影 La Vie en Rose 的预告片时,才第一次知道 Edith Piaf 这个名字。

La Vie en Rose (2007)/La Môme (2007)

这是一部让我看得热泪盈眶的电影,Piaf 的歌声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加上 Marion Cotillard 的精彩演出,我只有投降,让情绪随着情节的发展和歌声的起伏自由地奔涌。

(更多…)

Buzzword: feral beast

布莱尔上星期三在路透社发表的演讲中,公开抨击英国媒体,说媒体“追求震撼力,准确性其次”、“混淆新闻报道和评论”,引起很大反响,大部份媒体在承认他说得有道理之余,反击说布莱尔领导下的唐宁街十号就是最擅长控制和利用媒体的。

有意思的是他的原话:“In these modes it is like a feral beast, just tearing people and reputations to bits, but no one dares miss out. (在这种形势下,就像一头野兽,只顾连人带声誉撕成碎片,但没有媒体敢在此时抽身推出。)” 用于形容媒体常常群体围攻(政客),象是“一头野兽”。我估计在他头脑中,是把记者们看成了“一群野狗”--集体出动、不易不饶、不把猎物撕碎不罢休。Feral 本身只是“野生动物”,包括野山羊、野猫、野狗,但加上 beast,再加上上下文--前面一句说“the media now hunting in a pack”(现在的媒体会合群攻击)--“一群野狗”的形象呼之欲出了。

于是正如他说的,一个算是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演讲,到后来只剩下“the feral beast”几个词还留在公众印象中,成为近几天来记者编辑喜欢挂在嘴边的词。是否以后会再经演变用在其它场合,就不得而知了。

Where are the doctors?

Doctors

 
Real Time Web Analy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