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坞 Rotating Header Image

《泰晤士报》

坚守中立与独立 公共媒体的挣扎

《经济观察报·坚守中立与独立

几个星期前,在BBC星期日早晨的时事分析节目中,主持人安德鲁•马尔(Andrew Marr)正在采访苏格兰首席大臣、苏格兰民族党(SNP)领袖沙尔蒙德(Alex Salmond)。在这个直播环节中,马尔向沙尔蒙德提问说如果苏格兰独立,将如何解决苏格兰的欧盟成员国资格问题,在稍带火药味的对话中,马尔说道:“我得说(如果独立后的苏格兰被要求重新申请欧盟成员国资格的话),我觉得这会很困难。”沙尔蒙德当即插话:“等一下,这是你个人的观点,还是BBC的官方立场?”马尔答道:“都不是。我对此没有任何观点,BBC也没有任何立场。”

虽然马尔立刻澄清他的“会很困难”说法并非表达自己立场,而是在重复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José Manuel Barroso)的观点,但在节目过后,SNP发言人依然公开批评BBC偏袒,并要求BBC澄清其在苏格兰独立公投中的立场。这场全民公决在今年9月举行,将决定苏格兰居民是否支持独立,SNP是目前苏格兰地区的执政党,苏格兰独立一贯的积极倡导者,也是这场全民公决的发起者。沙尔蒙德指责BBC在报道中偏袒反方立场,他的理由不仅仅是BBC作为媒体有很强的影响力,更是因为作为一家公共传播企业,BBC不仅要提供公共服务,还必须在报道中保持中立。

(更多…)

英国出版动态(92):朋友与叛徒

《深圳特区报·读与思周刊·朋友与叛徒

书名:《朋友圈内的间谍》(A Spy Among Friends) 作者:本•麦金泰尔(Ben Macintyre) 出版社:Bloomsbury 出版时间:2014年3月

书名:《朋友圈内的间谍》(A Spy Among Friends)
作者:本•麦金泰尔(Ben Macintyre)
出版社:Bloomsbury
出版时间:2014年3月

英国间谍机构MI6有时候会在报纸上做广告鼓励报名,每次的设计都颇有新意,让人争相议论传播。MI6有自己的网站,一眼看去和其它的政府网站没什么差别,在二十一世纪,连当间谍也平民化了。

过去可不是这样,记得在英国著名间谍小说作家勒卡雷(John le Carré)的小说中,曾经提到在牛津剑桥等大学里,有所谓的“星探”,即一些和MI6关系密切的人士,负责向MI6推荐合适的人选。有志当间谍的年轻人必须通过这些“星探”介绍,如果是自己找上门去,那连门都找不着——直到1994年,MI6的存在才被正式认可。

所以过去英国的间谍都来自一个狭小的社会阶层,有相似的背景:出身于上流社会家庭,从小接受良好教育,在寄宿私校长大,在牛津或者剑桥上大学,在军队、外交部或是报社呆过。在过去,这些人是属于所谓“生来的统治阶层”,一切教育和练历,都是为了成为更好的“统治者”。有这样背景的人,当然不可能出卖国家,是最可靠、最有能力的间谍。

(更多…)

2013年英国文化回顾

《经济观察报·2013英国:文化创意出奇葩

在经济持续不振的大环境下,英国的文化创意产业的成功就显得格外突出。以下只是2013年英国文化事件中的一些例子。仅凭个人看法,未免挂一漏万。

出版

2013年小说布克奖(Man Booker Prize)被新西兰作家埃莉诺•卡顿(Eleanor Catton)的小说《星光》(The Luminaries)夺得,这位28岁的女作家因此成为布克奖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获奖者。英国出版社格兰塔(Granta)当初选择这位没有名气、才写过一本小说、来自新西兰的作家,是相当有眼光和勇气的。

(更多…)

英国出版动态(63):《布谷鸟鸣》的书外好戏

《深圳特区报·读与思周刊·罗琳匿名写推理小说

上个周末去市中心的书店逛了一下,一进门就看到正对大门最显眼的小桌上放着一块牌子,上面大字写着“谜团解开了……”,桌上摆着是小说《布谷鸟鸣》(The Cuckoo’s Calling),封面上作者署名:罗伯特•加尔布雷思(Robert Galbraith)。当然现在谁都知道,这个颇为阳刚的苏格兰名字,其实是JK•罗琳的化名。

谜团被解开的过程,也像推理小说一般,是最近英国媒体津津乐道的话题。曝光罗琳化名的,是《星期日泰晤士报》的记者,而他们的线索,来自社交网络,一个午夜时分陌生人发来的神秘信息。

(更多…)

女王钻石庆典“千舟竞渡”报纸头版

2012年6月3日英国女王钻石庆典(Diamond Jubilee)泰晤士河“千舟竞渡”(Thames Pegeant)后第二天英国各大报纸的头版基本上都以“千舟竞渡”的大幅鸟瞰照片作为头版照片,有些报纸还对版式进行改动以配合照片。报纸的立场体现在头版头条的内容上。

小报大都让照片占据整个头版,而且一定不能少了女王的大头照片:

《太阳报》

《每日镜报》

《每日快报》

《每日邮报》

(更多…)

销量的代价

这个星期《卫报》发布了iPad版本,可以阅读《卫报》的印刷版本,定价是每月9.99英镑。《卫报》推出iPad版比它的竞争对手慢了一拍,《泰晤士报》去年5月就已经推出iPad版,《每日电讯报》5个月前也推出了iPad版,定价都是每月9.99镑。

《卫报》是网站免费的积极倡导者,但并不是说网站内容在所有平台上都免费,推出收费的iPad版,自然是因为苹果产品的用户更习惯于使用收费服务。

英国报纸销量连年下降,平均每年下降5-10%左右,根据9月份的销量统计,英国的全国性报纸中,只有《金融时报》销量比上个月有所上升(3.8%),《独立报》推出的瘦身版报纸 、售价仅为20p的 i 的销量也开始下跌了,但其销量(超过18万)还是比《独立报》(不到18万)高。

在这一困境中,英国报纸不得不努力寻找某种收费的途径。《泰晤士报》是第一个在网站上升起“收费墙”(pay wall)的全国性报纸,在去年6月艰难的起步之后,现在数字版订阅人数已经达到11万人。《独立报》也即将开始网站收费尝试,将对英国以外的网站用户收费。其它不打算网站收费的报纸,就在 iPad这样的平台上动脑筋。

(更多…)

中英两地报纸头版的不同设计

最近在新浪微博上看传媒老王上传的报纸头版版面,对比英国报纸的头版,可以感受一些媒体文化与读者口味上的不同。

以Steve Jobs去世第二天的头版为例,英国的大报大都以头版照片的方式报道,其中只有《泰晤士报》的头条也是这一新闻,对于其它大报来说,更重要的新闻是英格兰银行宣布第二次扩大货币发行量(quantitative easing)。在英国小报头版上,几乎没有Jobs去世的新闻,对小报读者来说更重要的新闻是曼联球员鲁尼的父亲卷入操纵赌球的新闻。

(更多…)

伦敦骚乱的起因

8月9日《泰晤士报》的头版头条说得比较准确:《暴徒横行、警方弃守》(Mobs rule as police surrender streets),这次伦敦骚乱在短时间内迅速蔓延,确实是伦敦警方执法不力造成的。

虽然伦敦骚乱可能有深层原因,也许是因为黑人社区长期积郁的对警方的不满忽然爆发,也许如Channel 4 News 这条新闻中所说,是滋事者“太闲”或是英国社会的贫富差距,但是导致骚乱忽然扩大的原因是星期六晚上警方对滋事份子的放任,让这些人觉得警方软弱,管不了他们,于是一帮十几岁的小混混,不分男女,就开始蜂拥而上咱商店放火了。

这次骚乱的直接导火线是伦敦警方枪杀一名黑人青年Mark Duggan,星期六死者家属朋友到 Tottenham Hale警署门口和平示威,到了晚上却演变成了打砸抢,同时警方只在街道一头组成人墙拦截,对于几十米远的犯罪活动却不介入阻止。这样的画面整个晚上都在电视上,显然鼓励了其他人第二天照样学样。

警方不主动出手制止犯罪活动,一方面是警力薄弱,一方面是缺乏决断。伦敦警方目前处于群龙无首的状态,警察总长和负责反恐的副总长刚刚因为窃听手机留言案辞职,其它高层都在渡假。同时伦敦市长、内务大臣、副首相、首相都在海外渡假。对于这一突发事件,本来就没有准备,发生之后恐怕也没人拍板迅速处理,指望骚乱者自行散去。结果却是刚好相反,两天之内暴力蔓延,警方处于手忙脚乱、左支右拙中,更加无法对付骚乱者,于是鼓励更多人参与打劫,陷入恶性循环中。

在英国的政治环境中,对付这样的骚乱本来应该是保守党政府的强项,但是这次骚乱却让联合政府措手不及,卡梅伦迟了一天回国,就对他的声誉造成了很大影响。如果不能立刻平息骚乱的话,卡梅伦的首相位置恐怕就坐不长了。

媒体监督政府 谁来监督媒体

手机留言窃听事件,这几天的发展急转直下。Andy Coulson 和 Rebekah Brooks 相继被捕(不过要注意的是英国的“被捕”在非刑事案件上,很多时候被捕对象很快被保释,警方的目的并非之后的“关押”,而是明确警方将被捕对象定位为“嫌疑人”,并可因此获得许可搜查扣押被捕对象的资料文件的权力,两人在警局都只呆了半天左右),Rebekah Brooks 辞去新闻集团CEO职位,默多克飞到伦敦处理危机。在短暂的抗拒之后,默多克父子与上周四答应参加下周二的英国众议院文化、媒体与体育委员会举行的听证会 。最新的发展是大伦敦地区总警司Paul Stephenson 在星期日宣布辞职,原因是伦敦警方(Met)在处理手机留言窃听事件上的失误,以及Met曾聘请了前《世界新闻报》副主编 Neil Wallis 作为媒体顾问。围绕手机留言窃听事件,在这两星期内的许多发展都出人意料,现在甚至有人声称首相卡梅伦都有辞职压力。

以下是为《南方都市报》写的有关这一事件的一则评论

媒体监督政府 谁来监督媒体

英国的手机留言窃听丑闻,两个星期内有了突破性的发展。这桩新闻两星期前还被许多主流媒体忽略,现在是每家报纸每天的头条。两星期前,媒体大亨默多克的新闻集团收购英国天空电视台(BSkyB)全部股份的行动已越过重重障碍,唯一的悬念就是出多少价了,本周新闻集团却宣布撤销收购计划。这一决定虽然做得突然,却并不出人意料。且不说英国议会三大党联合通过动议要求撤销收购,如果连新闻集团旗下的《泰晤士报》都在连续大篇幅报道窃听丑闻,那么对于新闻集团来说,现在收购确实属于“气氛不宜”。

(更多…)

皇家婚礼--不同角度

同样的皇室婚礼,各家报纸的报道角度各不相同。虽然看直播的人很多(收看人数达248万),BBC网站都直播期间都被挤垮了,但英国人并不都是保皇派,《卫报》在婚礼前做了民意调查,反映只有五分之一的英国人非常热衷于这场婚礼,而在苏格兰几乎没有任何庆祝活动或是街头聚会。

几家左派报纸更是旗帜鲜明的共和派。但是伊丽莎白二世长期大受欢迎,民众对皇室婚礼的热衷(从戴安娜到威廉),让共和派们大叹废除皇室的路途还很遥远。在威廉王子大婚之际,《卫报》都出了“皇室婚礼纪念版”(Royal wedding souvenir edition),主张共和最坚决的《独立报》都出了皇室婚礼专题,只剩下唯一一份工人阶级报纸《晨星报》(Morning Star)以负面角度报道白金汉宫对清洁工的压榨以及共和派在婚礼当天的示威活动。

虽然是报道一起充分曝光、什么都在镜头底下、不可能有什么独家新闻的事件,但是英国各家报纸的报道角度还是不同的。维护建制的《每日电讯报》和《泰晤士报》把皇室婚礼的成功与继承传统、展示“软实力”、重现昔日的光辉联系在一起;《每日邮报》则把平民凯特嫁入皇室看作是英国社会进步、社会阶层升迁(social mobility)的象征;《卫报》上Timothy Garton Ash 则指出凯特是属于英国7%接受私立学校教育的人,从中产阶级上层(upper middle class)再往上,其间已无太大的升迁障碍,英国社会阶层升迁最大的问题是在公立学校出来的社会中下层,《卫报》的社论在为新人祝福之余,不忘为自己的忠实读者准备一份“如何躲避皇室婚礼”的指南。

(更多…)

 
Real Time Web Analytics